宋鲁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美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901 次 更新时间:2023-09-27 19:13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宋鲁郑  

今(2023)年中美关系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既有飞艇事件引发的冲突和美方一再加码的制裁,也有多方面的恢复会谈,更有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和金砖国家空前大扩容。这一切都标志着中美战略博弈进入了新阶段。

冷战后,中美战略盟友因素不复存在,同时中国又迅速发展成为和美国比肩的国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双方的竞争与对抗日益凸显。中美的战略博弈自从拉开帷幕,三十多年间,如果从中国应对的方式角度,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91年至2012年。这一时期主要的特点是韬光养晦、战略忍耐,尽量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面对美国的挑衅,也保持克制并适度反击。如果有机会则尽可能主动与之合作。比如双方组建反恐联盟、共同携手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从而维持中美关系斗而不破。所以尽管这个时期发生了美国炸毁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和南海撞机等突发的严重事件,但都很快化解,没有影响中美斗而不破的大局。同时中国向全球特别是美欧提供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提高了它们民众的购买力,并把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投入到美国国债,从经济层面建立起相互依赖关系。

这一时期的中国,战略上以最大程度忍耐获得的最大战略成果就是赢得了发展时机。这一战略能够成功也是当时双方国力所决定的。此一阶段的美国仍然没有明确把中国确定为最主要的威胁,因此也能够被其他挑战所转移。

第二时期是2012年至2022年。从中方角度讲,标志性的事件有“一带一路”,南海建岛、加速扩军。美方标志性事件是特朗普正式对中国进行贸易战和科技战以及拜登的对华战略围堵。这一切都标志着以“不斗争”换取中美关系斗而不破的时代结束。但是由于政策惯性以及对美国的判断需要时间,这一阶段中国除了对贸易战进行反击外,在其他领域仍然保持克制,没有进行对等反击。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以外交部为代表的舆论战开始升级。虽然不具实际意义,但象征意义很大。其他一些外交制裁手段,也更多的是象征意义。

中美战略博弈新阶段

第三个时期二十大及两会之后。二十大及两会之后,中国走出疫情,新一届政府成立。这使得中国可以全力以赴应对美国的挑战。从目前看,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冲突,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削弱对方力量为主。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斡旋沙特、伊朗冲突,和拉美国家洪都拉斯建交并和巴西重新恢复良好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巴西也公开反对美国的俄乌政策,法国等欧洲国家元首相继访问中国,特别是法国总统马克龙结束访华时发出不做美国附庸、欧洲不应卷入台海冲突的重磅声明,以及中国经济体量超过其他所有成员国的金砖集团大扩容,扩容的国家则包括南美、中东/西亚、非洲。这几个领域都有一个共性:都是美国传统势力范围或者美方主导的区域。中国在这些区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意味着美国影响力的下降,并会在全球产生示范效应。

当然美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比如同一时期布林肯访问我们的邻国越南,并投资15亿美元建新大使馆。美国由于国内政治的原因,很难对外进行援助。2022年美国和东盟十个国家举行峰会,仅只拿出1.5亿美元就是如此。所以对越南就以建大使馆的名义曲线进行援助。

第二,借助俄乌冲突开始加速消解美元霸权。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特别是金融制裁,导致很多国家对美元不信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出现使用本币结算的计划与行动,这对美元的霸主地位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美国财长耶伦今年4月1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公开承认用美元做武器对美国伤害很大,会动摇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显然,美元地位的削弱自然会动摇其霸主地位。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多国宣布使用人民币结算或放弃使用美元。在中国跨境贸易中,今年3月人民币首次超过美元,成为中国跨境交易中最常用的货币。

第三、中国开始对美国发动的科技战进行反击。首先体现在对美国芯片制造商美光进行的制裁。美光的芯片不论在中国国内或国外都有替代产品,它也曾是美国芯片法案的推手之一,中国宣布制裁美光时,它正处于严重亏损:2023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期相比衰退53%,亏损23.1亿美元,毛利率为负20%。这一消息立即导致美光股票大跌9%。中国出手可谓时机和对象绝佳。此外美国的高通、博通和英特尔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更大。中国选择制裁美光,释放信号的意味浓厚,也令其他公司不得不考虑美国对华芯片政策的代价。

二是自2023年8月起,限制对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制造至关重要的镓和锗的出口。锗有多种用途,包括太阳能产品和光纤,并且由于它对红外辐射透明,但对可见光和紫外光不透明,因此可用于军事应用,例如夜视镜等。而镓则用于制造化合物“砷化镓”——该化合物可以制造手机、卫星通信的射频芯片,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原料。目前中国的镓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锗产量约占全球的60%。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2018年至2021年期间,美国53%的镓来自中国,其次是德国、日本、乌克兰等。在美国对中国的镓征收更高关税后,2019年进口量大幅下降。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年,中国镓产品的最大进口国是日本、德国和荷兰。锗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是日本、法国、德国和美国。因此中国能够对美国和欧洲施加强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步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这还只是开始。如果美国不改变,它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中美互相受损,得利的只能是其他大国。这也不符合美国利益。

第四、中国开始强力推出“中国式现代化”。比如今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国际论坛”,习主席专门发了贺电。大国要想在全球博弈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博弈获得优势,必须要有一个能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美国和欧洲是民主、人权,前苏联是共产主义。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虽然还谈不上是新的意识形态,但它要提供一个和欧美不同的发展模式还是很明确的。中国能提供一个替代品,其效果自然是会削弱美欧模式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不仅在国内有助于消除欧美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外也是在争夺话语权。

现阶段中美这种竞争模式的益处在于:一是有助于解决全球存在的问题,二是避免中美直接对抗。

这里需要说一个细节,李强总理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之际出访法德,也是中美战略博弈新阶段的一环,它体现了中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略思路。这一方面是由于中美关系已经摊牌,中国只能直面斗争;另一方面是中国已经具备足够的实力去“善于斗争”。

虽然中美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竞争和对抗更加激烈,但双方仍会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这可从飞艇事件后美国一再积极试图恢复和中国对话、中国也最终首肯看得出来。

中美战略博弈依然斗而不破

短短几个月里,美国四位重量级内阁成员访问中国: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气候特使克里、商务部长雷蒙多接踵而至。中美由于飞艇事件而中断的交流终于重启。美国如此主动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

首先,2022年11月中美元首巴厘岛会谈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推动恢复双方因为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去台湾而中断的交流和对话。美国出于双方竞争需要护栏的目的,在遏制中国的同时也不排除合作。只是由于突发的飞艇事件,导致交流再次中断。但这并不代表美国要推动和中国交流的目的改变了,所以飞艇事件在美国社会平息后,美国仍然要延续交流政策。此外,拜登政府是在国内政治压力下对飞艇事件过度反应,美国要想恢复对话,只能单方面主动。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至今不公布飞艇的分析结果。如果说是间谍气球,否定中国说法,双方关系更会恶化,对话更不可能。如果说是民用,则对其国内政治无法交待。

其次则是欧洲因素。一是俄乌冲突进入第二个年头。其造成的成本和代价日益显现,甚至欧盟最重要的经济引擎德国罕见地出现负增长。欧洲并不愿意此时中美关系陷入冲突。欧洲是当今世界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外部力量,美国无论是对俄、对中还是全球议题都需要欧洲。所以它不能无视欧洲的立场。

二是欧美虽然是盟友,但也有竞争的一面。飞艇事件后,欧洲并没有站在美国一边,中欧关系反而空前密切,重量级访问纷纷登场:西班牙首相、法国总统、欧盟主席,再度纷纷明确宣示不和中国脱钩。中欧相互走近当然是各取所需。中国打欧洲牌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美国的挑战,欧洲则要显示战略自主,施压美国对欧洲利益的关切。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欧洲当然想从中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假如中美持续不对话,美国要和中国沟通时就得依靠欧洲,也就是说它面对欧洲时也将不具主动权。所以恢复中美对话,也有平衡欧洲和中国走近的意图。

第三则是美国内政的需要。一是2023年以来,美国经济虽然摆脱技术性衰退,但制造业PMI(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采购经理指数)继续萎缩,企业整体投资负增长,通货膨胀继续升高,导致在银行倒闭不断发生的背景下仍然不得不升息。二是拜登已经宣布竞选连任,也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通过和中国的合作,在全球性议题取得进展。如气候保护、食品短缺等。

第四则是俄乌冲突。俄乌冲突长期化不符合美国利益,特别是在选举季来临之际。要么俄罗斯在各种压力下作出较大让步,要么冲突能体面的暂停或者结束。不管哪一个结果都离不开中国的作用,而且美国希望将这种作用纳入它的影响之下,而不是由中国自行其是,冲击它的霸主地位。简单讲,美国并不希望沙伊恢复外交的事情在俄乌冲突事件上复制。

另一方面,中国同意恢复对话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是美国把中国当作头号竞争对手和威胁已是两党共识,这一点在可预见的时期內不会改变。但从中国的角度看,降低冲突的程度、尽可能避免或者拖延全面摊牌的时间,符合自身利益。因此,和美国在合作的地方进行合作,有助于实现这个战略。否则如果中国长时间拒绝与美国对话,美国可能改变对中国的判断,双方就有可能会转而走向全面对抗。

二是拜登已经宣布竞选连任。中国也要考虑到如果他连任成功,未来四年仍然需要和拜登打交道,因此,不宜真正拒绝拜登政府的对话诉求。更重要的是,拜登还关注气候保护、粮食危机、卫生健康(疫情应对)等全球性议题,也还顾及美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因此还有能够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而且只要拜登胜选,俄乌冲突就会持续,美国无法从中脱身,中国的外部有利环境可以继续存在。假如特朗普胜选,中国这些有利因素就没有了。因此,中国也要考虑“后拜登时代”的可能性,也需要抓住拜登剩余任期,通过合作,尽可能谋取中方最大利益。

三是中美战略博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谁能站到道德高地,也就是话语权的竞争。这既影响欧洲的立场也影响非西方国家的立场。目前从全球看,各国都不希望中美冲突升级,这对它们的利益会造成重大损失。如果中国一直拒绝美国的对话要求,也会削弱中国的道义力量。

四是在对我们有利的形势下恢复对话和谈判,中国更可以尽最大可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当然同意恢复对话是战略决策,如何恢复对话则取决于外交技巧。中国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一是首先从外交渠道开始。今年5月7日当时的中国外交负责人会见了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这是飞艇事件后最高层级官员的会晤。在这次会晤中,中方提出的条件是要求美方深刻反思以及对“一个中国”表明态度。

二是从国际场合会见开始,最后再实现互访。今年5月10日,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就是如此。一个月之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来到中国,同时商定中国外长访问美国事宜。

三是搁置美国最期待也要求最强烈的军方对话。6月2日至4日在新加坡举办的“香格里拉对话”,中美国防部长都按惯例参加,但中方拒绝了美国的对话要求。这不仅仅是美方还没有取消对中方的制裁,更重要的是显示恢复对话要按照中国的节奏。

中美斗而不破的原因与风险

中美在飞艇事件后很快恢复对话只是双方斗而不破的结果,背后原因则更为复杂。

第一,核国家不会发生战争的规律一直没有被打破,中美竞争也不会例外。现在正在发生的俄乌冲突也再度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甚至都没有对俄罗斯进行海上封锁。所以即使大陆武统台湾,美国也不会直接下场。

二是从文明角度讲,中美都是非常实用主义和理性的民族,相对于苏美,双方的理性程度更高。比如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美军四星上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于大选前4天和国会冲击事件发生2天后两次致电中国军方,保证美国不会发动袭击。米利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根据美国法律,如果发生战争,可以终止权力交接,因此担心中国误判。

三是中美双方建交四十多年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和冷战时苏美相互隔绝不同。中美贸易战打了五年,在高关税的情况下,2022年双方的贸易额照样以近七千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这说明双方不但没有脱钩,相反连系还在深化。仅从利益角度看,双方都有强大的力量推动合作,反对直接冲突。在布林肯访华之前,美国最重要的企业家马斯克、盖茨、库克等纷纷访问中国就是如此。

四是美国相信凭借传统手段仍然可以遏制甚至搞垮中国,能够再次复制冷战的胜利。美国遏制中国主要有两个方式。第一是妄图利用台湾发起一场代理人战争,使台湾成为第二个乌克兰,即使两岸迅速统一,美国也可以成功令欧洲和中国脱钩,只要失去欧美,中国的发展要么高度放缓,要么被中断。其次,美国出于对自己制度的迷信,非常武断地认为任何不实行这样制度的国家包括中国都无法做到持久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在美国看来,它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中国境内外因素激化中国内部矛盾,再和它所认定的中方体制高风险的弱点相结合,就能不战而胜。

五是欧洲平衡美国的作用。中欧相隔遥远,欧洲也不再寻求霸权,中国也是和平发展,所以双方没有地缘政治冲突,同时还有巨大的共同利益。中美如果发生战争,欧洲将蒙受巨大损失。特别是在目前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欧洲根本无法承担这一后果。

全球各个力量,对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欧洲。它既可以一定程度约束美国的挑衅烈度,也能影响美国发动战争的决心。今年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放风将去台湾,但最后改为在本土会见蔡英文。这一罕见的变化,应该是欧洲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历史上看,在许多涉及中美的重大事件上,欧洲都起了刹车或推动的作用。比如1964年法国率先和中国建交。仅八年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来到中国。而且这个过程中,法国也发挥了巨大的中间人作用。

六是美国不仅面临中国一个竞争对手,还有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这非常类似于一战时英国面临的局势:不仅德国,还有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挑战者。历史的教训就是,当英国和德国冲突时,美国就成为最大受益者。同样的,当中美冲突起来时,其他国家都会借机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不仅保不住,而且地位还会低于冲突前。就如同二战后的英国。

当然实事求是的讲,中美之间同样存在诸多风险。

一是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中国这样的对手。美国既视中国是挑战者,但也和中国有巨大的共同利益。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提出来“合作,竞争和对抗”三原则 。但在政策执行上却很难清晰把握和界定这三原则之间的比重和关系。

二是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有关:美国三权分立,各行其是,即使是同一政党也会互相拆台,个人利益凌驾政党利益,政党利益超过国家利益。比如佩洛西2022年窜访台湾,总统拜登并不赞成,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佩洛西要历史定位,虽然双方是同党,但仍然一意孤行。此举极大的推高了中美双方面临的风险。

三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利益日益呈现全球性,美国更早就是全球性大国,因此双方在全球“相遇”的点愈来愈多。过去主要在台海,现在东海、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甚至地中海、北冰洋都有可能。比如2015年中国第一次在地中海进行了军事演习。中国海军出现在阿拉斯加附近也不再罕见。

四是中国和许多国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国也有很多盟友,但中美都未必能够完全影响和控制这些(准)盟友国家的行为。中美被其他国家卷入冲突的风险也在上升。历史上看,大国被弱小的盟友拖入战争不乏其例。

五是中美两国已经在贸易、科技等多个领域彼此冲突,双方的对立情绪日趋上升,与此同时美国的民粹主义崛起,政治极化,都成为中美发生冲突的重要因素。比如飞艇事件,拜登政府一直想息事宁人,但民众的反应、媒体的报道煽动、共和党借题发挥搞政治斗争,都迫使拜登政府过度反应,最终以非常不理性的手段处理。这既可能诱发中美的冲突,也会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无法降温反而迅速升级。

尽管如此,由于此前所述的六大原因,中美斗而不破的局面不会改变。所以不管中美如何竞争,但仍会维持斗而不破的格局,而我们赢得这场竞争的关键是“打铁仍需自身硬”。

中美博弈中最大变量是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

中美战略博弈继续维持斗而不破将是未来的主要趋势,但在双方博弈的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根本变量就是欧洲,特别是核心国家法国。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打破外交惯例访华,并明确提出欧洲不是美国的附庸、台湾不是欧洲的问题。随后在7月北约会议上,又是唯一一个坚决反对在日本设立办事处的国家。面对中美博弈,马克龙总统选择和中国相向而行,自然是为了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谋取本国最大利益。这是自二战后法国国家战略的延续。但客观上影响了中美博弈的程度和走向。

法国长期都是世界和欧洲大国,但二战的惨败和美苏两大国的崛起,使得它沦为二流国家。自那时起,法国就把重返世界大国地位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正如戴高乐将军在回忆录中所说:“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法国”;他对首次来访的德国总理阿登纳坦率的讲:“许多世纪以来,法国民族已经习惯于做欧洲的巨人,而正是基于自己的这种光荣感和由此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她维持了她的统一”,把它上升到了法国文明存续的高度。此后历任法国总统都把重建法国的“伟大”和“独立”并实现战略自主作为外交核心。

面对国力相对下降的现实,戴高乐将军战略性的借助外部环境,即利用自己在东西方对抗中的特殊地位来达到目的。所以他一方面退出北约,收回法国地中海舰队、飞机中队的指挥权,拒绝在本国领土上储存美国核武器。另一方面和苏联、中国建立起特殊关系。

1966年戴高乐是第一个访问苏联的西方领导人,建立了元首互访机制,极大的提升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法国也是第一个和苏联在航空领域合作的西方国家。1972年法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苏联发射升空、1982年法国宇航员成为第一个与苏方一起飞向太空的西方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法国也是唯一一个拒绝谴责和制裁苏联的西方国家。当中国都响应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时,法国却照常参加。此外,法国也是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蓬皮杜总统(Georges Jean Pompidou,法国第五共和第二任总统)则是到中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的第一个西方领导人。法国也由此成为冷战时期可以和任何一方沟通的国家。

就此法国成功摆脱美国控制,以二流国力拥有世界一流国家的地位。显然,法国的国家利益和要一统西方甚至要一统世界的美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可以说,冷战一方面是美苏争霸,另一方面则是法国要独立于美国实现战略自主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戴高乐为此自豪的说:“美国霸权是全球性的巨大危险,我们是唯一有胆量去应对的国家”。

然而冷战的突然结束,使得法国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苏联不复存在,和中国的特殊关系也失去了意义。法国一下失去两大外部支持力量。此外德国还实现了统一,一个强大的德国客观上具有在欧洲取代法国的能力。再到后来是北约和欧盟双东扩,美国的力量更加强大,欧盟由于中东欧国家的加入,日益稀释了法国的地位和作用,欧盟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地缘政治角度讲,法国是西方冷战胜利的另一大输家,而且是一无所获。中国虽然失去了和美国的盟友关系,但至少消除了北方的威胁。

冷战后出现的美国单极世界与法国的战略自主产生了巨大冲突。所以不难理解的是,1999年法国反对美国在科索沃战争期间轰炸贝尔格莱德,2003年当美国要入侵伊拉克时,法国联合中、德、俄一起坚决反对。

法国的地缘环境困境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和俄罗斯重返大国行列而得到改变。法国俨然又有了冷战时期的操作空间。希拉克称俄罗斯是法国的重要战略伙伴,2006年还授与普京总统法国军团荣誉勋章,2008年和德国一起反对美国授予乌克兰北约成员国身份。萨科齐总统2010年更和俄国签订了北约史上的首个军事合同:20亿欧元的军舰协议。2013年奥朗德总统上任后首访国家就是俄罗斯。中法关系也类似,希拉克总统自不必说,即使萨科奇总统期间中法关系一度降温,他也在五年任期内六次访问中国,甚至超过希拉克,而元首外交往往显示一个国家外交的方向。

但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后,法国不得不加入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其外部环境再次逆转。法国在巩固中法关系的同时,竭力维持法俄关系:奥朗德是克里米亚事件后第一个访问俄罗斯的西方领导人。他甚至在2016年北约峰会上这样为俄罗斯辩护:“北约根本就没有资格说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对于法国来说,俄罗斯不是对手,更不是威胁。俄罗斯是法国的伙伴”。2017年马克龙总统上任仅15天就顶着国内外压力邀请普京访问。双方还恢复了因乌克兰危机而中断的“2+2”战略对话机制,在法国的积极推动下,俄罗斯重返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PACE,Parliamentary Assembly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和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在维系法俄关系上尽了全力。

然而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得法国的一切努力归于失败。在乌克兰危机以及失去俄罗斯的背景下,法国和欧洲的利益遭到了美国严重的损害:2021年抢走法国和澳大利亚高达660亿美元的潜艇订单——要知道法国一年的对外军售才58亿美元。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愤怒地表示:这是背后捅刀。随后美国出台了严重损害法国和欧洲利益的《通胀削减法案》。马克龙2022年为此出访美国谈判,铩羽而归。

美国最擅于从实力地位和盟友、对手打交道,失去俄罗斯后,能源和安全都依赖美国的法国和欧洲已经得不到美国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和中国相向而行就成了追求独立自主的法国唯一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法国突然主动提出要参加中、俄都是会员的南非金砖会议(BRICS Summit)。当下,中法之间,中国已经成为法国平衡美国、捍卫自己大国地位的最主要力量。法国则成为中国应对美国遏制战略最重要的一张外交牌。

天下苦美久矣

除了欧洲,第三世界包括新兴国家也都站到中国一边,或者说在全球许多重大议题上,没有站到美国一边。比如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全力制裁和孤立俄罗斯。但是今年7月27日,第二届俄罗斯非洲峰会举行,54个非洲国家中的49个出席。

如果仅从经济指标来看,俄罗斯对非洲的吸引力并不大:俄罗斯的投资仅占非洲外部投资的1%,它与非洲大陆的贸易额也仅为177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欧盟、美国与非洲的贸易额分别为2820亿美元、2540亿美元、830亿美元。而且俄非贸易非常不平衡,其对非出口是进口的七倍。但是非洲多数国家仍然选择支持俄国。

不仅非洲,包括拉美、多数亚洲国家也都没有加入西方的对俄制裁。可以说,俄乌冲突再一次说明了冷战后美国建立的单极世界已是四面楚歌。其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所有国家都是美国单极世界的利益受损者,甚至是输家。

欧洲除了和中国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冷战结束进入美国单极世界后,美国对盟友不再尊重,傲慢的单边主义盛行。1998年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一席话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我们必须使用武力,那是因为我们是美国;我们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我们站得高,比其他国家看得远。”短短二十多年,先后出现小布什、特朗普两位单边主义总统。2006年小布什任命博尔顿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这位大使最经典的名言是“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所以小布什不顾欧洲主要盟友法德的反对,绕过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特朗普更对欧洲大打贸易战。即使号称大西洋主义的拜登也被认为是另一个特朗普,一再损害欧洲利益。这在冷战时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再看俄罗斯。作为冷战失败一方,仅领土就失去近四分之一,约530万平方公里,同时其广大的东欧缓冲区也完全丧失。更重要的是美国仍然没有接纳它,反而一再羞辱:违背承诺持续北约东扩、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北约首次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轰炸俄罗斯的传统盟友南斯拉夫、2002年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2019年又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正如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位大使马特洛克在2014年所承认的:正是美国的傲慢才导致了莫斯科的非常反应。

至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更是单极世界的受害者。以非洲为例,冷战时,美苏积极拉拢,争相援助。美国甚至和苏联一样支持非洲的反殖民运动。但冷战后,俄罗斯国力孱弱不得不退出非洲,不仅停止了经济援助,还关闭9个大使馆、3个领事馆以及大多数贸易、文化机构。美国成了世界唯一一极。非洲由此失去地缘战略意义,成为欧美抛弃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当科索沃45名阿尔巴尼亚人遇害,北约就采取军事行动轰炸未对北约会员国造成威胁的南斯拉夫,但却对死亡50到80万人的卢旺达大屠杀袖手旁观。

总的说来,美国赢得冷战胜利后,并没有论功行赏,反而是狡兔死、走狗烹,独占冷战成果,这导致美国单极世界迅速失去人心。相对而言,欧洲是最早醒悟和采取行动反对的。2003年法国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时任总统希拉克给出的理由是:“如果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个世界今后十五年到二十年就是美国的了,法国、欧洲、俄罗斯、中国统统不在美国人的眼里。”

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俄罗斯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迫使美国不断修正单边主义,不得不重拾冷战时的外交策略。这又一次使得世界体验到一个多极世界的益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1993年美国关掉了所罗门群岛的大使馆,放弃了太平洋岛国;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2022年宣布重开,又开始投入大量资源。冷战后备受冷落的非洲现在则再度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重要角色。不仅有俄非峰会,还有中非、印非、法非、欧非、美非峰会。值得一提的是,美非峰会直到2014年才首度举办,此时中国已被视为美国头号对手。在2022年第三届美非峰会上,美国宣布将在三年内向非洲投资550 亿美元,峰会当天就签下了150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协议。至于刚刚结束的俄非峰会,普京总统宣布未来3至4个月内向非洲大陆的6个国家免费供应2.5万至5万吨粮食,还宣布将会免除非洲国家所欠下的近200亿美元的债务。非洲很清楚,不管俄罗斯和中国做什么,欧美都会加码投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欧洲和美国就纷纷提出类似的计划。所以支持多极世界是非洲自然的选择。

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是受益者,就是发达国家也一样。2020年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爆发疫情的,但它向欧盟求助却无一国响应,法德甚至拒绝向意大利出口口罩。此时只有中国伸出援手。在压力下,欧盟不得不向意大利道歉并进行援助。所以毫不意外,欧洲、俄罗斯、非洲、新兴国家都支持多极化。

美国从它的利益出发则是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米尔斯海默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到现在一再指出俄乌冲突的责任在美国。但是他没有解释美国一再这样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就是美国消除多极化世界的战略。一场俄乌冲突,不仅极大地削弱了俄罗斯,也削弱了欧洲,而且使得欧洲更加依赖美国。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把中国当作头号对手,却同时也对俄罗斯、欧洲出手。所以当今世界表面上主线是中美博弈,但实质是全球多极世界与美国单极世界的较量。自然,饱受单极世界之苦的国家都站到了美国的对立面。

总之,中美博弈早就超出双边的范畴,双方较量进入新阶段也同样使得世界各国不断调整自己的立场,并影响着这场历史空前大博弈的结局。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我们且拭目以待。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30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远望》2023年7-9月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