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健:论人的本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54 次 更新时间:2024-04-22 15:10

进入专题: 人的本性  

吕嘉健 (进入专栏)  

我们每一个人在正态分布中的位置,是由三个主要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进化、遗传差异、个体所遭遇的环境和特殊经历。而遗传变异和经验是决定我们独特路径的关键。

——遗传学与精神病学家 乔丹•斯莫勒

 

人们在本性与习性的认知上有很大的错觉和幻觉,因为习得的愿望和行为是显性的,可以自我感知得到,而本性的内涵和能量却是隐性的,它神秘地表现着其决定性。

人们必须在主观能动性上表现出气概之争,互相竞赛着满足自己的雄心,所以人们大多都倾向于认为习性是成功的主导力量,而拒绝跌入“本性决定宿命论”中。

本性与习性的互动循环是充满着复杂细节纠结的成长过程,而渐次生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性结构。无论个人还是文化共同体,都隐藏着决定性的本性密码。这是一个有趣的主题。

认识人的本性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一,第一性特质的本性与习性的张本

保留下来的基因特性里,有一些是精神特性——在头脑中固化的结构和算法,决定着我们的日常行为。

——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

 

1,预设的大纲与习性对本性的加工

所有的物种,包括人类都有一种能被描述出来并加以解释的本性。万物皆有本性。(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P49)

本性是心性中的决定性特质,习性是在本性上的增益发扬,本性是个体或文化共同体后天加强放大的心性底板。

乔纳森•海特说:

人类特性可以是先天的,但并非固有的或者普遍一致的。马库斯说,自然赋予了新生儿非常复杂的大脑,但它是预设好的、灵活可变的,并非固有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大脑就像一本书,基因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起草了初稿。胎儿诞生时,没有任何一个章节是完成的,有些甚至只是粗略的大纲,等待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去补全。但也没有一章是全然空白的,可以供社会在其上任意涂绘。(《正义之心》,P139)

其中强调了3个意思:

①本性是先天预设好的独特大纲,留待成长过程中去完善;②习得和环境不可能在预设之外添加新的东西或任意涂抹;③本性决定了习性的特殊发展可能性。

生物学家彼得•马勒发现,麻雀幼鸟只能学会自己这一类鸟的歌曲,却不能学会另一类麻雀唱的不同的歌曲。它们的学习范围受先天的神经限制。

虽然产生的表型依赖于环境,响应环境的能力却是有遗传基础…在本质上,“鲍德温效应”指的是以最优方式响应特定环境的能力的演进。故此,演进的是针对可塑性的基因。概括来说是:获得的特性不可以遗传,但获得某种特性的倾向可以遗传。(《谁说了算?》,P144)

个体的大脑系统从已经存在的能力中做出选择,这意味着限制,如果先天不存在某种能力,就无从选择。

免疫学家杰尼的研究提出:人的身体出生时就具备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抗体,抗原是这些先天抗体识别或选择的分子。大脑也是对选择过程(而非指令)做出反应,正如免疫系统不是能产生任何类型抗体的无差别系统。学习可能是一种对先天能力的排序过程,这些能力我们本来就具备,只是在特定时刻为应对特别的挑战而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这些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神经网络,专门用于进行特定类型的学习。(《谁说了算?》,P13)

我曾经论述过心性“在本能和理性之间”,理性是后天学习训练而获得的高级习性,学习和模仿的价值观、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须以本能为基础,没有某种本能,无论怎么学习和模仿,也无法习得。

文化遗传与生物遗传其实也有联结性:“某些模因数量多,是因为它们跟已有的遗传倾向或领域的特殊性进化模块很吻合。某些文化模因能传播,是因为它们有助于基因复制,从而使得载体成为这些具体模因的好载体(如鼓励人们多生育的宗教信念)。”(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P192)“吻合”,是指文化模因与遗传特质的适应性优势。

由此推论:每个人某方面的本性越突出而充分,则其欲转化为实际行为的习性和习惯的本能欲望就会越强烈,越自觉,越有控制性影响力,在社会行为中越有获得强烈的动力趋向和高度的注意力,投放的精力和习得的频率会越高。这就是突出的本性与突出的习性互动循环的特质生成原理。本性/习性融合的特质会特别灵敏优越,也更容易习得为优势能力。

简单定义一下:

本性是自然赋予个体固有的、基本的生命和人格心智之特质规定性,它必顽强表现出来,若得到充足条件生长,则会发扬光大。

习性是个体在后天环境和经历中习得的生命和人格心智特质,它必须在本性的基础上生成,通过学习和习惯赋得。

不存在没有本性的习性,也不存在离开习性唤醒和发扬的纯粹本性。凡称之为“本性”的,都是“被习性张本的本性”。

本性与环境和机遇互动,生成的“本/习”融合的人格-心智会反哺到本性,以此作为新一番前行的资本,如此循环,不断进化。

 

2,被习性放大的本性更顽固

本性一经习性实践表型和放大,会构型为本/习融合的许多特质,储存在潜意识的各种模块,时刻准备对适应性的情境做出本能性的第一反应。它还是判断决策的最终动力,具有意、必、固、我的顽固性。

有一个故事说,蝎子请善良的青蛙驮它过河,青蛙担心蝎子会螫它,蝎子发誓说不会自寻死路。青蛙相信了蝎子。游到河中央的时候,蝎子忍不住螫了青蛙一下。在沉入河底之前,青蛙埋怨蝎子:“你明知道会沉入河底,为什么还要螫我?”蝎子说:“对不起,我也没有办法,这是我的本能,我也不想。”

本性总是通过恒定的习惯不由自主地顽强展示出来,即使在情境不利、需要隐藏本性的状况下,仍然固执地强烈地表现出来,他本人既无法认识自己本性的缺陷,也不具备清醒的理性理解自己的危机,本性使他必须如此行动,才能满足自我的意志和情感需要,他需要痛快淋漓,即使处于危机的困境,他也没有自制力控制本性,他没有能力判断何为明智何为不智。除了这种本性之外,他还有另外的选择吗?他没有灵活多变的心性多样性;即使有可以学习模仿的榜样,要抑制住本性去改变自己,终究也感到别扭和难受。人们总是选择让自己本性舒服的路径来安置自己的灵魂。

苏轼失意后贬于黄州,自号“东坡居士”,以在家和尚自居,时常“焚香静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黄州安国寺记》)某日静坐后,若有所悟,赋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不胜得意。遂使书童将禅诗急送过江给佛印禅师见证。佛印在诗稿上批道:“放屁”。让书童带回去。东坡怒气上冲,立刻过江找佛印理论。佛印早在江边专候,大笑:“哦!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东坡恍悟,惭愧不已。

东坡不是自称身心皆空、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佛印一句否评就激怒呢?“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大智度论》)是为“八风”。乃本性难移,八风使然。这首诗想得好,却非出自其本性,要做到更难。他在自恋里产生了虚幻错觉的自我崇拜假想,将理想中佛陀的形象移置到自己一念清静时的状态中,却在被佛印讥评后突然坠入本性爆发的气性中,之前深自省察、物我相忘的心境全抛弃到九霄云外,控制着他全身心的是“冲冠一气为虚荣”,气急败坏地就冲去找佛印计较了。

静坐只是一种稳功,禅意是无论如何都心不动。

这是一个定律:所有人都是在惶急投入的情境中本性/习性裸裎的,“完形毕露”。

后人总是把东坡吹捧到德行智力才华很高的地位,鲜有人真正认识他的本性/习性。

“东坡公元祐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遍也,独于司马温公不敢有所重轻。”(《铁围山丛谈》)他恃才傲物,瞧不起所有人,常以才华狎侮每一个官员,给所有人起绰号,除了司马光,因为司马光是推荐他任翰林学士的恩人。

其实苏轼骨子里也瞧不起司马光。司马光见客,惯例滔滔不绝论述己见。某天轼往访恩公,司马光畅论之间,轼打断道:“告相公少住教诲之言,容轼道几句。”光大不乐,遂不复语。(《紫微杂记》)自负为文人魁首的苏轼,最不能忍受听别人当面说道,故直接截断对方话头,满腹高论,不表不快。此即天生的逞能扬才、炫耀虚荣之文人本性。

连当时大儒程颐,苏轼也经常当着所有官员毫不客气地玩侮攻击。“(程颐)先生亦以天下自任,议论褒贬,无所顾避。由是同朝之士,有以文章名世者(指苏轼),疾之如仇,与其党类,巧为谤诋。”(《朱子文集》)

苏轼看不起程颐,疾之如仇,两家结党,苏轼为蜀党首领,程颐是洛党头目,互相找机会攻击陷害,势不两立。时御史上奏:“苏轼、程颐,向缘小忿,浸结仇怨,于是颐、轼素所亲善之人,更相诋讦,以求胜势。”赵挺之奏曰:“苏轼学术,本出《战国策》纵横揣摩之说。使轼得志,将无所不为。”

轼于学术文学无所不窥,然其本性才是他的精神主宰。即使遭遇过政治教训,决心修道养性,争强好胜、傲慢自恋的心性还是那么顽强固执。一事当前,忘乎所以,淋漓尽致,喷薄而出。八风轮番吹来,苏轼情不自禁完形毕露。

一个族群的文化本性亦如是,决定着一个共同体的思维模式和决策。无论他们书写的理想多么美好,你只要观察这个共同体的行为模式,整个群体的潜规则和舆论倾向,在大事小事上表现出来的想法、情感和直觉,就可以解读出背后的本性价值观和族群性格。以情感判断为第一反应的,就不会有逻辑判断的本性;以国家主义大一统想法为原则的,就不会有独立自治的价值观。从他们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最能看出其文化本性。某历史学者说:

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明朝那些事儿•后记》)

这就是本性的“超稳定结构”。

《自私的父母》作者妮娜•布朗说,很多愚昧的人、贪婪的人、狡诈多疑的人、好高骛远的人和暴躁鲁莽的人,为人父母之后,他们的缺陷和劣根性依然存在,在孩子面前,这些本性真实而残酷地展现出来。家长们往往将自己的自恋幻觉投射到孩子身上,通过控制孩子的人生来满足自己无知的虚荣和自私心理。妮娜指出这是家庭教育中的“本性投射现象”:父母的本性成为了教育孩子的原生资源和教育方式的模板。结果,孩子多数也成为自己父母高度相似的再版,经常可见父母与子女对立,就是共同的本性在自我对抗。

 

二,本性X习性的文学典型范例

每个人都因独特的遗传变异而更易(或更不易)感受到某些特定的情绪。这些遗传基因塑造了我们感受并回应压力、陌生感和奖赏时的细微倾向。但不同的经验本身也对这些倾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遗传学和精神病学家乔丹•斯莫勒

 

1,为本性张本的文学模式:成长小说

说到天赋本性无可争辩。有人生来风骚,有人了无性趣;某甲生气勃勃,某乙萎靡不振;或冲动,或话痨,或冷静,或爱沉默;张三自开天眼,李四直觉灵机;一些人天生充满支配欲和控制欲,醉心于算计、阴谋和玩弄权术,心狠手辣,满嘴谎言,一些人却不正直不老实就会憋死;有人先天惟责任心而活,有人却终生无赖;某某无师自通一做就会,某某循循善诱而不开窍;一类人天性怯懦畏缩,神经系统敏感和脆弱,见血晕厥,喜爱蜷缩在自己怀抱的空间,另一类人少小就勇猛向前,无所畏惧,其身体像树皮一样粗糙坚韧…

心理学把“性格”看作“人格”的某一特别方面,把“人格”看作性格+智慧+气质。文学表现人的整体心性,尤以“本性”为重点。

本性X习性的互动循环关系,有一个习见的模式证据。在小说世界里,有一种重要的“成长小说”类型,它们总是以若干典型人物的天赋作叙事的起点,将人物本性作为叙事的胎质,奠基石,然后将典型环境和人物经历一步一步地加在本性上“张本”。按照本性的演变逻辑逐渐生成其经验习得的命运轨迹和情节冲突,敷演出一个整体自洽的人物-环境-情节互为因果的叙事生命。人物后来的命运或者性格演变,都完全可以在早期展示出来的本性找到“草稿”和“大纲”,即使是性格出人意料的变化,逐渐丰富表现出来的性格也早隐藏在他们的本性基因里。突出的例子如《简爱》、《呼啸山庄》、《爱玛》、《红与黑》和《包法利夫人》等等。

有些小说从人物生平取一个横切面,去演绎其命运和性格,但同样深刻地展示其性格和心智的本性,没有例外,例如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短篇小说《套中人》。文学哲学的格言是:“性格即命运。”“心灵决定了命运。”(希罗多德)这里的“性格”或者“心灵”,就是“本性”。

成长小说的主线就是人物本性X环境X习性互动作用的过程。

这是小说创作遵循心理学逻辑定律而“自组织”、“自创作”的一种诀窍。只要人物的本性活起来,作者设计的人物本性足够真实深刻,作者对人物本性把握足够准确透彻,小说的逻辑就会自生自发地演义下去,是人物的本性带着作者写出来,小说就获得了自洽完整的艺术生命。本性就是建构艺术形象整体性的灵魂。

“成长小说”类型一般兼融着相关的辅助模式:

①本性诸侧面逐渐暴露和互相冲突的戏剧性,以及某一种本性侧面在较量中逐渐成为决定性动力的过程;

②小说若干种不同人物的冲突,即不同本性的对比和冲突。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广义的本性成长或发展的模式。

 

2,从“心魔”看本性的极致

文学研究家就是心理学家,擅长于阐释文学家的精神本性。斯蒂芬•茨威格有《与恶魔的搏斗》一书,作“文学性格学” 和“激情心理学”的诠述。扉页题词是:“谨将勉力写就的三部文稿献给探索的天才、独树一帜的创造者——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教授”。

此书对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性格心理的阐述透辟深刻,淋漓尽致,反复围绕“本性”观念来阐释他们的本质。

茨威格说,荷、克、尼三人全被一种强大无比的力量逼到毁灭性的激情旋风里,因可怕的精神错乱、与死亡无异的感觉迷狂、疯癫而过早结束了生命。他们几乎不接触现实世界,有某种超人性的暴力统御着自身内心的暴力。他们是对一种恶魔的力量着了魔的人。

茨威格称“恶魔”是每个人本性中天生的骚动,这骚动把他从自我推向永远不可抑制的状态,好像是大自然从混乱中分出一份动乱,转让在每个人的心灵中,这动乱反過來又随着紧张和激情变成超人性和超感觉的要素。“恶魔”代表着一种膨胀的、紧张的、使人痛苦的内在酵母,逼迫本来平静的生活走向危急、失常、极度兴奋、自我抛弃和自我毁灭。

在大多数普通人的心灵中,危险的骚乱立即被吮吸和被消耗掉了,只是在极少的时间例如青春发育期,爱情或性的欲望使人激动,从体内喷发出来,抛弃自我。循规蹈矩的人会将这强烈的欲望窒息于内心,用道德、工作和规则遏制它。而高层次的人,特别是富于创造性的人,被骚动统治时,折磨自己高尚的心脏,制造探询的思想,生发面向宇宙的渴念。

使我们超越自我本质和个人利益,进入危险境地的都是心中的恶魔。这是血液、神经和思想的骚动。每个智慧的、富于创造性的人都必须要同自身的恶魔搏斗。有些人屈服于恶魔,有些人则抑制恶魔。

恶魔一旦成为一个作家的主宰者,必然会从激化的情绪中产生出特殊的艺术。痉挛的、激荡的灵感,恣肆豪放,心醉神迷。荷、克、尼三位作家都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烈火般地冲破生活的界线,叛逆地突破各种形式,在过度兴奋中毁灭了自己。恶魔借他们的口说话,他们心灵深处更容易觉察到本性中这个可怕客人的存在。世上不存在没有恶魔的伟大艺术,恶魔的灵感来自于无意识彼岸,产生比清醒时还要高层的认知。“恶魔艺术”应运而生。

“恶魔”即“心魔”。(关于“心魔”,参看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P21)心魔是每个人本性中都存在的一部分。有些人的本性具有中庸平衡的力量,有些人本性的心魔并不强大蛮横,有些人本性的心魔不仅温和、且在习性环境中获得了恰到好处的理性辅助力量,被周围的关系和世界裹挟着、引导着,使他走向适合他本性里另一种同样厚实而美好的渴望,因此幸运地获得了合适的满足欲望的机遇,很好地转移了本性中破坏性的心魔。

且以歌德作为一个参照物。

歌德用天赋予他的凡人意志去遏制他的恶魔力量,并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在艺术上他把“演进”置于“火成”之上,以其坚定性反对一切强烈痉挛的、火山爆发的亦即恶魔的东西。在《少年维特的烦恼》里他预先塑造了像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的命运。

歌德的思想完全集中于保持自我,小心翼翼,胆怯地回避心中恶魔的力量,为了规范和完美而奋斗。他的一生是常规型的:青年时热情如火,曾一度混乱(故有“少年维特”的感受);后来适时地转入周密谨慎,从此努力守护和壮大着自己的心性、事业和生活,年纪越大越致力于聚合本性,使之愈益厚实豊饶,概念清晰,以保守和秩序为本质。他的思考节奏来源于血液适中的温度。

他连莎士比亚的悲剧都不敢翻阅,害怕“它们会把我毁灭”。他的生活有明确和完整的轨道,根基牢固,根越扎越深。他有妻子、孩子和孙子,女人们像花朵一样围绕他一辈子,固定的好友时常在他身边。他有宽敞而富有的房舍,收藏各种奇珍异宝。八面威风的官职和强大保护作用的荣誉使他稳固无忧。他一生保持着恒定不变的气质,他成为当时德国思想和文化的中心。

相反,荷、克、尼三人,一生一无所有:没有房屋和财产,没有长期职业和固定工作,连一张床都没有。他们都没有妻子和孩子,没有稳固的友谊。他们是生活的流浪汉、思想的游牧民、社会的局外人,隐姓埋名地生活着。他们与现实和世界无关。

歌德的本性是聚合的,尼采的本性是愈益激烈分解的状态。他的思想有一种“流浪本性”,年岁越大脾气越急躁,没有耐心,混乱而变化万端,放弃固定的教授职位和盛名的荣誉,宁愿躲进自己的内心成为一个孤独者。他的本性就是变化、转换和发展,抛弃过去,颠覆自己,从语言学研究转到哲学到音乐到舞蹈。他唯有通过失去自我而认识自我,摧毁自己而重建自己,内心不断翻转着紧张、怀疑、愤怒、玩世不恭、极度兴奋…

尼采是一个偏执狂,天生的悲剧感,超人意识,无来由地沉浸于孤独和痛苦中,内心无缘无故地激荡着风暴和突变,最大的兴趣就是对昏睡进行捣乱,摧毁平稳的秩序。满脑袋燃烧着敏感的神经质和冒险刺激的好奇心。

荷尔德林则是一个典型的被习性摧残本性而逆反地龟缩于本性内壳的标本:少年时在修道院里学习了十年,天性敏感的心灵充满了极端紧张的情绪。他的内心某些地方永远受到了伤害和挫折,产生了溃疡性的仇世情结。从此拒绝在择业方面作任何妥协,不屑接触平淡无奇的实际工作:“职业对我而言就是颂扬高洁。” 他连一份稳定的好工作都做不下去。

荷的本性是内向型的,他与生俱来具有生活的盲目性、最美的梦境幻觉和理想的世界意识,无与伦比地热爱纯粹性和精神性。他对一切外部刺激和推动都不信任、自我封闭,总是从内心、从本原的萌芽去发展自己的思想。他最不适应庸俗、粗鲁和世俗的生活,只有紧张、退缩和封闭。他拒绝观察世界,排斥现实性和实用性,防范着一切联系和融合。只要反感他就拒斥。

在谦逊的、至柔的、温雅的本性之下,他固执地献祭于牺牲的侍奉意识,呆在最自我的诗境中享受精神自由。天赋他痉挛似的热忱,对不可企及的上界的原始向往。荷尔德林的本性用他的一句名诗可以全部概括:“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克莱斯特的本性用两个词概括:疯狂和分裂。他是情欲狂、激情狂、夸张狂、失控狂、道德狂、羞耻狂、克制狂、孤独狂和病态狂。

他的悲剧在于内在对立的两面太多,本性里两面的恶魔都趋于极致和超量:病态的色欲情欲,病态的道德意志,二者都推到极端。反复地自我放纵和自我谴责,自我囚禁和自我摧毁,失控的情欲与道德的恶魔在内心折磨绞杀,心灵过度紧张,灵魂不断被各种矛盾撕裂,旷日持久地在激情恣肆越轨中颤栗。

他从本性出发而产生“感情的瞀乱是最真实的悲剧”观,他的作品总主题就是“感情的瞀乱”。他总是骤然间在热和冷、太多和太少、情欲和羞耻感、激情与克制、充电直至引发闪电的神经之间变换,其作品人物和书简里表现的都是忧郁,沉思,紧张,心神不宁,闭锁,两眼发直,古怪,满怀仇恨,富于侵略性的神经质,决不妥协,刻薄,顽抑,被毁灭和自我毁灭等等形象。

他永远在旅途中,因为永无安宁而永无故乡。他最终因为神秘的精神崩溃而自杀,年仅34岁。

歌德是正常而中庸的天才,而荷、克、尼三位则是心魔恣肆本性迷狂的天才。

由上述文学家的本性范例可以做一个小结:

①本性是由气质、脾气、智力、性情、趋向和意志等天资基质融合生成的本质特性结构。

②本性成为人格和心智的主动力和主旋律,决定着心性的整体结构。

③本性是内外行动的专制者:它创造动机、发出动力、形成执念和制造理由,这些内涵构成强烈的主观意志,即使意识和认知发现动机执念和理由是错误的,但本性意志仍然有强大的优势屏蔽和压抑知性,而使主人固执前行。

④无意识发生机制:本性往往无法控制,因为它完全不必经过系统性认知分析的审查而自动发生,总是在意识无知或不由自主的情境下爆发出来。

⑤本性往往呈示为心魔驾驭着自我,总是呈现为一种或狂热或持久或深厚的心理状态,鬼使神推地使之遵循着迷幻状态而行动。

 

三,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

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

——哲学家马可•奥勒留

 

在历史上讨论“本性”最多的学者可能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他在伟大的名著《沉思录》里围绕“本性”反复讨论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良好的传承,如“理性的本性”,“普遍的本性”,如何享受本性最好的快乐,获得智慧和正直地行动,保持心灵的宁静、清醒和井然有序,遵从本性和按照本性生活,高度尊重理性灵魂,崇敬神灵,具备不掺杂任何迷信的宗教气质,保持爱、善良、虔诚和纯洁的本性,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以井然有序的生活为义务,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在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精神,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训练自己,热切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做人的本性要求的事情,让灵魂保持正义而强健的旺盛状态。全书出现最多的主题词就是“本性”二字。

奥勒留把本性分为两撅:个人的本性和普遍的本性。

宇宙、万有的整体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它赋予每一个部分和个体一个本性,这是合乎普遍理性的、普遍的法的自然本性,是有秩序的、完善的本性之道。

个人的本性并不纯粹,并不能够时刻保持与普遍的本性一致,因此个人的本性构造了人的命运:“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人们不自觉地行恶,因为他是一个不知道宇宙整体其中有什么的局外人,一个回避社会理性的逃亡者,一个关闭了理解之门的盲人,不能从自身生活中汲取有用东西的可怜虫,“他不满于发生的事情,使自己撤离和分隔于我们共同本性的理性。”这种人脱离了(共同的本性)而使其灵魂摧残自己。

因此,奥勒留提出:“忍受亦是正义的一部分”,“强健地承受(来自命运的东西),保持清醒的品质,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把一切发生的事情都看作正当地发生的事情”,“对每个人发生(或适合于他)的事情,都是以某种方式为他确定的,是与他的命运相适应的。”“整体的本性所带来的,对于本性的每一部分都是好的,有助于保持这一本性。”“符合于一个人自己的气质与本性的,就是对每一个人有用的。”

《沉思录》关于“本性”的整体逻辑是这样的:

“理性灵魂有下列性质:它观察自身,分析自身,把自身塑造成它所选择的模样,它自己享受自己的果实。

它有完整的理解力,通过君临万物的齐一性看见了所有存在过和将要存在的事物。这是理性灵魂的一种性质:热爱邻人,热爱真理和谦虚,只重视法之性质的理性,使正确的理性和正义的理性毫无二致。“(P178)

用公式提要即:

理性灵魂→(完整理解)普遍的本性→(清醒地认识)自我的本性→(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本性与普遍的本性合一→遵从你自己的本性和共同的本性而生活→达致幸福。

 

让我们重温本性与习性之关系。

人的本性指个体与生俱来固有而内在的特质或基本属性和倾向性,具有基因和生物学基础,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固有特征。本性涵盖了情感、认知、动机等,还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生存本能。

本性为习性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框架,个体在与环境和际遇互动循环的过程中,受到本性的指导和制约,形成了与本性相适应的习性。习性的发展是在固有本性基础上的发展与表现,习性的形成并不能改变个体的本性,而是将隐藏的本性进行适应性的唤醒和塑造。

在一个际遇或环境中,你是否具备足够的敏感力去发现机遇,是否有强烈的愿望去呼应和挑战客体,或你是否有充分的资本去开展出一个事业的路径,等等,最终由你的本性决定着。

人的本性丰富多样,习性具有融合和调整本性的灵活功能。

习性看似受造于环境和机遇,但它本质上发自本性的学习天赋之能动性。本性投射的注意力和选择性寻找着适应性的境遇,本性化身为习性去调整利于本性发展的环境因素和机遇。

本性与环境的“吻合”,是表明自己的本性与机遇的适应性,而环境和机遇则隐藏着普遍性的本性,个体博雅的本性将决定个体心性和命运享有较高的成就。

归根结底,习性也是本性的一部分。

人的优势或劣势、命运或轨迹,全写在本性里。或长于野心手段,或爹妈生就便甘于平庸热爱市井;或优于八面玲珑察颜观色玩转人情世故,或擅长并热爱科学技艺学术;或具有强大的记忆力,或天赋灵活通达的联想力,视野广阔,或天生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不一而足。本性是一个综合的心性结构,它从整体上规划和设计了并时刻指引着我们怎样存在着和表现着。

每一个人都应付出足够的悟性,深思自己的性格和命运的来历,它们的造化,都是由不可思议的遗传本性、无法预料的环境,和不可控制的偶然性机遇三者互相博弈、耦合生成的结果。

你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和普遍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塑造你的本性/习性,并遵从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你才能真正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并获得幸福。

 

主要参考书籍:

乔丹•斯莫勒:正常的另一面——美貌、信任与养育的生物学,郑嬿译,三联书店,2015-7

迈克尔•加扎尼加: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闾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

斯蒂芬•茨威格:六大师——小说家的心理学,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1998-3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何怀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7

进入 吕嘉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的本性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80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