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勇 舒伟超:论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的丰富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680 次 更新时间:2023-10-18 09:42

进入专题: 习近平外交思想  

郭树勇   舒伟超  

内容提要: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定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近五年来,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作者选取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以及习近平在国际场合的重要讲话与演讲等作为基本文献,对照2018年确立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十个坚持”的核心要义,研究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将长期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与此同时,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主要包括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丰富完善、提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等。近五年来,除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外,主要有四方面因素推动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的丰富创新: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的变化对习近平关于时代内涵新判断的影响,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发展对外交思想的塑造,三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促进,四是大国外交理论话语权较量对外交理论的梳理和完善的推动。

词: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8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十个坚持”。①“十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体系完整、博大精深,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四梁八柱”,必将有力地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走向新征程;与此同时,习近平外交思想内在地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明确的实践性特征,其理论内涵必然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近五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攻坚克难、屡建成就,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②理论体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充实提高,走入了新境界。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不断丰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

外交理论与外交实践是相互建构的关系。外交思想指导外交实践,外交实践创新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过去十年,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展了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行动,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③同时丰富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这里仅以多边外交、捍卫国家利益和共建“一带一路”三个案例论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对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创新发展的作用。

(一)开展积极进取的多边外交,对有新时代特色的多边主义观念进行创新

近五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注重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伙伴关系网络的建设,在多边外交尤其是国际组织外交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一是更加强调维护联合国的权威。2021年中国举行了庆祝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明确了中国坚定多边主义的信念,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将多边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紧密地融贯在一起。中国多次通过元首外交的场合向世界传达了一个理念:世界上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调停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和阿富汗剧变等热点问题时,中国都表明了对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核心地位的高度尊重,建议援引联合国的决议、依据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所体现的法治精神妥善处理国际争端,反对个别大国抛开联合国处理地区冲突。

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全球多边机制。2019年以来,中国与法国等欧洲大国共同举办了全球治理论坛,联合发表了《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共同捍卫多边主义。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在讲话中将“开放包容”作为多边主义的首要原则,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2022年5月,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贸促会)建会70周年大会成功举办,中国贸促会呼吁各国工商界加强团结和沟通,共同为中外经贸合作牵线搭桥,进一步树立了中国自由贸易引领者的国际形象,也提升了中国在多边主义理论创新方面的话语权。

三是以新的理念推进区域国际组织外交。继续推进金砖国家合作,使得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尽可能地在疫情防控、粮食安全、贸易投资与供应链以及气候变化制度建设等领域采取相近立场,不断深化拓展“金砖+”模式。2021年9月,中国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继续扩大其成员,使上合组织作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能够凝聚各方共识,摈弃冷战思维,跳出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的窠臼,有能力、有条件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高举多边主义大旗,为世界局势和全球治理增加更多确定性。④2022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这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在美国不断退出多边贸易体系的情况下缔结的一个较大的区域多边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十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推行更高质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主张“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融合而不脱钩,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⑤在不断积累多边外交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更加自信和自觉地秉持这样的观念:多边外交特别是国际组织外交已经进入新时代,只有与人类共同命运相联系、与联合国权威相协调、不搞小圈子国际规则的多边主义才是正确和正义的多边主义,中国有能力也有信心成为这种理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二)发起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外交斗争,进一步强化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外交思想高度重视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大国外交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内涵。近年来,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充满变数,地缘政治空间受到挤压。2018年美国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并不断升级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2021年,美国进一步组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继续推进对中国的战略围堵。

面对美国对华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和中美战略竞争格局的基本形成,中国外交不断进行新的调整:一是进一步在外交领域深入理解“伟大斗争”论断,鼓舞对美斗争士气。“伟大斗争”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行动指南。⑥在国际关系领域,“伟大斗争”具有特殊内涵,其中“斗”是坚决反对、抵制和纠正那些损害中国国家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不合理行为和规则,但是又要“斗而不破”,坚持引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争”则表现为在大国博弈时对自身合法利益的据理力争,反对霸权行径和强权政治。二是坚决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着力引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高度。2021年中俄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齐心建设更加紧密的中俄关系,有力地反击了美国对华的遏制包围和同盟战略。中国通过元首外交、主场外交等场合不放弃与美国在经贸合作、气候变化应对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上的战略沟通,推动中国与欧盟、日本和英国等美国盟友在国际经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中东问题与核不扩散等方面达成更多共识。三是在涉台、涉港、涉疆等事关中国内政和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决不让步,并采取断然措施打击“台独”势力。截至2022年9月,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增加到181个,与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缩减到14个。四是在一些事关全球战略稳定与区域安全的重大问题上积极发声并组织援助,支持有关国家的反霸权反强权斗争。总之,“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⑦

上述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外交斗争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自信,深化了关于新时代的外交任务、外交功能、外交底线和外交使命等方面的思考。

(三)动员国际社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关于中国机遇、全球发展和国际秩序等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重大成果。意大利、秘鲁和瑞士等国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比雷埃夫斯港、匈塞铁路和佩列沙夫茨跨海大桥等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已同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0.4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⑧正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外交实践、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地位和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主要力量,使得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打破美国的对华经济“脱钩”和经济制裁。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全球发展倡议的实践平台和信心之源,也使得各国进一步相信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是一个重要机遇。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地惠及当地人民。“一带一路”不是西方区域一体化经验的简单复制,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国际经济文化合作中的新试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理论内涵在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即“只有各国行天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⑩和平、安全、发展、合作等概念及其关系也随之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以上从三个角度列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对于习近平外交思想创新发展的影响。外交理论与外交实践紧密结合,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过程中显示出其开放性、科学性和创新力。

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的不断发展

本部分重点对习近平外交思想进行文本分析,主要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以及习近平在国际场合的重要讲话与演讲。(11)关于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以及全球安全倡议等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发展。

(一)关于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重要判断

1.对时代内涵做出与时俱进的判断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考察国际关系时的一个基本角度和观点是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12)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世界格局与世界交往出现转折时,就需要对时代特征做出新的判断。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征的判断进行了重大调整,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理论支撑。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不断丰富关于时代内涵的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是“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3)2018年以来,习近平更加强调了对“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这一特征,(14)并于2020年首次提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重要判断。(15)2021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丰富了这一判断,指出“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16)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丰富了关于战略机遇与国际挑战的论述,提出更加完整的时代判断,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17)这是关于时代内涵的科学判断,是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的重要发展,辩证、系统地提出了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主要依据,把“动荡变革”作为当前时代内涵的突出特征。

2.关于动荡变革期的重大判断具有特定的理论内涵

动荡变革期是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时代场景。这里的“动荡”侧重讲国际关系中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权力政治的回潮带来了国际政治中新的混乱,主要表现为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复杂动荡,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制裁升级、美俄欧关系剧烈变化以及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等。这里的“变革”强调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上的变化与调整,既接续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等内容的含义,也指涉各国面对大变局进行的战略调整与政策改革。“动荡”与“变革”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动荡是促成变革的重要条件,变革是国际关系动荡下的理性要求。既不能只讲动荡而不论变革,面对复杂的形势无所作为、不去担当;也不能只追求变革不研究动荡的复杂艰巨,忽视动荡给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全面理解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时代内涵判断

关于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时代内涵判断,是习近平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根据新形势对国际体系转型过渡与中国发展历史交汇期相互交织的阶段性特征做出的新判断,必须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它没有否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而是要求我们正视世界和平发展面临的新的风险与国际挑战;它也没有否定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而是要求我们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克服国际风险中完成民族复兴大业。(18)总之,它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判断的理论延伸,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依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2018年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要处于顶层设计和宏观建构阶段,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义、理论来源、主要定义、主要内涵(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简称“五个世界”)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主权平等、沟通协商、法治正义、开放包容、人道主义)等。2018年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进一步朝着领域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和双边共同体等方向拓展。

1.领域命运共同体内涵不断丰富

在全球性问题的治理赤字恶化的背景下,习近平适时提出了一系列不同领域的共同体倡议。2020年5月,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并就疫情防控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全力搞好疫情防控;二是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四是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五是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六是加强国际合作。(19)2019年,习近平在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提出了以“坚持平等协商,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推动涉海分歧妥善解决”为基调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20)2021年以来,习近平又陆续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安全共同体等倡议。(21)上述倡议细化了“五个世界”的建设方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广至一系列涉及人类重大关切的具体领域,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化和体系化。

2.不断探索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区域治理理论创新

全球治理的基础是区域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支撑。近年来,习近平提出了多个区域命运共同体倡议,阐明和丰富了区域安全共同体理念。2018年7月,习近平倡议建设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阿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做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的好朋友。(22)2018年9月,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要携手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并以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实施“八大行动”。(23)2018年11月,习近平提出共同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呼吁各国尊重彼此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交融互鉴,在良性竞争的同时互利合作。(24)这三个倡议将周边命运共同体倡议向其他区域命运共同体拓展,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大范围、更多样式的区域治理理论支撑。

3.将战略伙伴关系适时升级为双边命运共同体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朝着双边方向落实和深化,突破了将国际共同体理解为多边合作样式的思维定式,是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重要探索。2017年11月年前,习近平就提出了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8年后,随着《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启动制订,更多双边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2018年11月,中国与巴基斯坦决定加强“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新时代更紧密中巴命运共同体;2019年4月,中国与柬埔寨签署行动计划,决定共建中柬命运共同体;2020年中国与缅甸共同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25)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等高度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全球伙伴关系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际共同体建设理论。以双边合作支撑多边合作的思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的新发展。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属于国际关系伦理和全球治理伦理的范畴,近年来不断丰富与完善。

1.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联系的国际伦理观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6)2018年以来,习近平进一步将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系统化,使之成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联系又自成一体的全球伦理观。(27)“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推进一种或少数文明的单方主张,也不是谋求在世界建设统一的行为体,更不是一种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28)不难理解,既然不同的国际体系观具有不同的价值基础,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观的主要区别就是它真正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非仅仅反映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实际上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如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像部分西方学者和政客那样顽固坚持“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的文明一统思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以哪种文明作为国际体系建设的基础、哪种文明更有助于建设文化同质的世界等问题,就不可能建立一个以文化包容、文明互鉴为底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只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而非狭隘的西方“普世价值”,才能够团结各种文明背景的国家及非国家行为体的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治理挑战,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2.全人类共同价值具备系统化的理论内涵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对全人类共同价值做出了更加系统的表述:“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29)由此可见,全人类共同价值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的理论含义:第一,突出文明的相对主义逻辑,反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解不同文明对共同价值的特殊表达。第二,突出共同价值的具体主义逻辑,反对抽象的文明观,尊重国家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传统、不同制度和生活背景下对美好理念的追求。第三,突出共同价值的人民民主原则,反对价值文明沦为违背人民利益的政治工具,必须超越“普世价值”这一狭隘的意识形态规制,结合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

3.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习近平外交思想先进性特征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先进性,突出表现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对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创新、对新中国70多年外交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30)并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责任,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站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道义理念的新发展、新支撑:首先,习近平外交思想注重道义的国际秩序观,强调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种对于和平发展的国际身份界定和国际秩序观定位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其次,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道义的国际关系理念和国际体系观,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强调以公平正义为理念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责任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公平正义原则下的国际关系定位同样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最后,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道义的团结合作观和世界多极化观念,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主张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并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和全球性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发言权,反对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和小圈子多边主义,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这种正确的义利观、反强权的政治观和真正的多边主义观所支持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合理化方向,有利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实现。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观点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加以理解和研究。

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表述是在外交领域增强战略自信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法首次出现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后又在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和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讲话和文献中进一步发展,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以完整地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31)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种文明协调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形态。新中国的成就从两方面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与进程:一是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32)这显然提升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的思想视野和理论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完整地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3)与历史上西方大国依靠战争崛起的方式不同,这种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从历史正确、人类进步和时代要求等出发,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提升了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位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与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新成果,它从文明观的角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视野,进一步提升了文化或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国外交理论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等的国际关系思想将世界交往、国际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国际政治的秘密”是霸权政治与侵略战争,而要“根绝一切战争”和结束霸权政治,根本的道路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斯大林等的国际关系思想将帝国主义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的切入点是时代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等,更注重战争与和平的本质及其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加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的关系研究力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国际关系思想则侧重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完整、国家统一、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中国融入世界秩序等问题。(34)进入新时代,在继承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形态。这种理论视野的拓展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在研究层次上,从国家层次、国际社会层次与全球社会层次向超国家、超国际社会与超全球社会转变,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化趋势;二是在研究领域上,从过去重视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国家利益、战争与和平、国际战略的研究转向同样重视对国际文化和文明间关系的研究,这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的理论视野。

3.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是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重要发展

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的必由之路,其核心要义是不同的文明之间应该和谐共生,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35)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三方面发展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一是丰富了文明交流的主体类型。在关于外交与国际关系的论述中,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等概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丰富了文明论述的类型,意味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现有的文明形态之间也应当进行交流与互鉴。对于正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来说也要继续向人类其他文明学习,即“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36)二是阐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路径和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了自主成长、和平成长、共生成长的逻辑,批判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优越观和文明强制观,与西方“文明冲突”“历史终结”等论调形成了鲜明对照,提升了中国在文明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三是将人类文明形态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历史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贯通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国际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37)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国际主义路线和新时代中国外交中。

(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之一,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2018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提出。

1.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该倡议合乎逻辑的发展

首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针,对内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建立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新网络,(38)共建“一带一路”连通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必然朝着高标准、开放型的方向发展。其次,高质量建设是“一带一路”阶段性发展的必然要求。2018年,“一带一路”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已经完成初创阶段的总体布局任务,开始朝着新阶段发展,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现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兴趣。最后,共建“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中国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建设越来越具有全球治理的实践属性,必须进一步符合全球治理共建共商共享原则,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呼应,团结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西方国家在全球基础设施方面与中国的话语权竞争。只有走高质量共建之路,才能使得“一带一路”落地生根、行稳致远。

2.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要义

2018年,习近平从理论上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成就,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观点,并在2019年全面、系统、深刻地阐释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及原则具有开放包容、目标导向和操作实效的特点:在原则上,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在理念上,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在目标上,要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在路径上,要构建全球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在操作上,要聚集重点、深耕细作,把“大写意”绘成“工笔画”,要在项目建设、开拓市场、金融保障、民生援助和法治保障等方面下功夫。(39)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有利于将该理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相衔接,有利于满足有意签约的各国高层次经贸合作的实际需求,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也有利于与其他国家在全球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高起点的合作。

(六)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全球发展倡议是习近平在2021年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关于破解全球发展困境的国际倡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被明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40)它是继“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向国际社会提出的又一重大国际倡议,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发展领域的实现,实质性地推进了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全球发展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主要具有三个特点。

1.全球发展倡议具有强烈的国际期待

习近平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加大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力度,团结国际社会进一步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扭转人类发展指数出现倒退和人类发展鸿沟有所加大等严峻形势,期望发挥中国在全球发展事业中的协调引领作用,这符合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2022年年初,“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纽约正式成立,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会。2021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高度评价了该倡议对于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41)

2.全球发展倡议突出了发展在解决人类问题中的关键地位

全球发展倡议的主要内容有六点,即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42)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发展优先原则,它是统领其他“五个坚持”的总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球发展倡议的出发点和基本立场,坚持普惠包容是全球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则是全球发展的动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坚持行动导向则是全球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由于发展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全球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够的问题。因此,要解决当前的全球发展问题,必须将发展置于各国议事日程与国际合作的优先位置。

3.全球发展倡议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点

一方面,全球发展倡议明确顺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阐明了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优先地位,从而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领域理论;另一方面,全球发展倡议系统阐述了全球发展的方向、原则、重点、趋势和路径。以坚持普惠包容原则为例,该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它要求发达国家更加平等地对待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不要搞小圈子的援助和国际合作计划。该倡议还有一个重要创新,即旗帜鲜明地反对将发展模式与文明差异对立起来。

(七)全球安全倡议与人类安全共同体

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向进入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提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和安全治理方案,是继“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后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的又一国际倡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其明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43)它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习近平关于全球安全治理和人类安全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新提法。

1.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向动荡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

2022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以视频方式发表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首次提出以“六个支持”为核心要义的全球安全倡议。(44)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有三个特点:一是提出的时机恰当。2021年下半年以来,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强权政治、集团对抗等叠加交织。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国一意孤行地怂恿北约加紧东扩,推动在乌克兰的“代理人战争”,挑起东亚的军备竞赛,欧亚大陆两端的安全赤字加大,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安全问题的强烈关切,全球安全倡议就是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提出的。二是内容针对性强。例如,全球安全倡议要求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各国主权及领土完整,明确指出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反对北约东扩和美国组织对华新同盟体系。三是理论指向明确。通过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习近平就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这一时代课题做出了科学回答,即世界需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要实现这个共同安全理念,必须以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为目标,树立安全不可分割的观念,尊重各国的合理安全关切,通过对话合作和协商实现共同安全,绝不能走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的安全治理老路。

2.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是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二是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三是坚持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四是坚持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五是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六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和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45)全球安全倡议承续了在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中国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普遍安全观,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综合性:第一个坚持是总的原则,第二至第六个坚持则是对第一个坚持的深化、细化和现实化。其中,第二个坚持强调了共同安全的主权原则,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关切;第三个坚持强调了共同安全的国际制度依托,即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明确了国际安全的权威中心;第四个坚持强调了共同安全的集体安全前提,反对地缘政治和强权政治;第五个坚持强调了共同安全的民主实现方式;第六个坚持强调了共同安全的方向是朝着加强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发展。

3.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意义

全球安全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为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应对全球安全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46)具体而言,它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论意义:首先,全球安全倡议通过列举全球安全治理“负面清单”的方式,(47)深刻批判了美国近期在乌克兰危机及“亚洲版北约”等问题上集中体现出的冷战思维、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现象,指出只有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真正解决全球安全治理赤字。其次,全球安全倡议更加强调《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强调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妥善应对错综复杂、相互联动的各类全球安全问题与挑战。最后,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强化了“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的论断,提升了人类安全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丰富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主要有四方面因素推动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的丰富与发展:首先,从外部风险上讲,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时代问题上的新发展。其次,从思想体系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对外交思想产生了推动作用。再次,从国际合作上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起到促进作用。最后,从国际斗争上讲,大国外交理论的话语权较量促使中国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了新时代的外交理论。

(一)国际形势变化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丰富发展的时代背景

2018年以来,国际形势变化至少从三方面推动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时代问题上的不断丰富发展。

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上升,美国对华“新冷战”图谋引发国际动荡

2018年是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的重要转折点。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战略,对华挑起经贸摩擦,并将摩擦扩展到科技、金融等领域。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新冷战”演讲,在世界掀起新一轮反共浪潮。(48)在2020年国际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美国不断污名化中国,炒作所谓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企图将疫情责任推到中国头上。拜登政府延续了前任的对华竞争政策,并通过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以及“民主峰会”等新同盟策略,加大在安全、经贸和科技领域的对华全面竞争力度,实际上执行了对华全方位遏制政策,导致中国周边地区和欧亚大陆动荡不安。尽管中国不希望以竞争定义两国关系,始终敞开对话合作的大门,但受“修昔底德陷阱”效应、价值观与体制差异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等因素影响,短期内中美关系改善的空间有限。(49)美国对华遏制战略无疑成为中国外部环境的最大风险。习近平从战略全局着眼,从新的角度对时代内涵做出了重要判断。动荡是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的首要特征。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国际形势动荡的根源,中国有必要做出外交战略调整。

2.逆全球化思潮上升,国际自由贸易的共识被打破,全球经济治理碎片化危险加大,全球发展秩序进入动荡期

近年来,逆全球化潮流又发展出新特征。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与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种族主义等政治思潮合流。欧美国家的一些政党从选票政治和政党利益出发扛起了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的旗帜,国际舆论对于世界经济复苏普遍持悲观态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多轮暴发对全球经济困难产生了叠加效应。二是贸易体系出现新的两极化和碎片化趋势。美国不断向外推卸全球经济治理责任,支持英国退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压迫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提出了不同于日本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之外的贸易集团设想(如“印太经济框架”),以“重建美好世界(B3W)”计划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PGII)”对抗“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秩序面临分裂危险。三是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弱化。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等全球性经济治理组织的协调功能弱化,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减少,数字经济进一步加大全球贫富分化,全球发展的动力减退,全球经济治理碎片化风险持续加大。为此,党中央深化了对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与条件的认识,增强了大变局下国际挑战和秩序变革的忧患意识。

3.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秩序变革与大国关系转换成为时代的重要内容

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关系转换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中美国力对比进一步向着有利于国际秩序变革的方向变化。根据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发布的《伟大的经济竞争:中国与美国》报告,美国遇到了100多年来国力最为接近的另外一个大国的追赶:202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额为17.7万亿美元,美国则为24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73.7%。(50)美国政界持冷战思维的人士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构成了挑战;以国际体系转换理论视之,主要经济体力量对比的变化将引发相应的规则秩序的调整,国际规制权和话语权斗争也将随之更趋激烈。二是德国、法国和印度等地区大国在欧洲战略自主、对俄战略与对华战略等重要问题上与美英澳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存在着越来越多的矛盾分歧,国际秩序重组出现了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复杂发展态势。三是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受到大国关系的干扰,是维护联合国权威还是将联合国边缘化的国际斗争将进一步加剧,国际形势的复杂深刻变化推动了联合国等综合性国际组织的自身改革,也牵动着大国关系的复杂演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发展给外交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养分

2018年以来,习近平关于经济、生态文明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方面的思想和重要论述不断创新发展,推动了外交思想的新发展。

1.新发展格局理论对于独立自主外交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了关于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阶段的命题。2020年,《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陈述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临的国际背景:“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5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于这一国家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独立自主”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十大历史经验的第四条经验,而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第六条经验。可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发展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新有着内在联系,两者相互启发、相互作用。

2.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论断对于国家利益理论的影响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历史性地把安全提升到和发展并重的位置,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指导思想。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举行第26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个坚持”,进一步凸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党的国家安全思想的政治属性,标志着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形成。(52)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处于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的条件下,将发展与安全统筹起来具有全局意义和理论引领作用,并会对外交工作的轻重缓急和目标定位产生重要影响。有必要“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53)由此,维护国家安全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核心国家利益相提并论,统筹捍卫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的观念自然也被置于对外工作的首位。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人类和合共生的影响

“美丽地球家园”理念主要是指要把地球建设成为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是习近平2019年以来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关注“美丽中国”到关注“美丽世界”,进而发展到关注“美丽地球”。保护地球、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就自然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获得新的内涵。地球美丽家园建设的题中之义就是人类与自然和合共生以及世界各国和合共生的理念。202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中明确把“美丽地球家园”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阐述联系在一起,即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5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与理论定位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而得到较大提升,它要指涉的不仅是国际社会,而是扩展到地球社会。

(三)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上深入人心

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人类交往与国际政治带来重大影响,但也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

1.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世界加深了关于世界各国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2020年至今,人类遭受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疫情的折磨,全球几乎无一国家幸免,绝大多数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人类不得不对自身的生存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深入反思。各国在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指导下,采取各类应急法律或制度所允许的强制半强制防疫措施和公共卫生政策,相互扶助、互通有无、共克时艰,基本控制了疫情无限蔓延的态势,开始在不同的程度上实现经济恢复与增长,在疫情防控、卫生医疗及社会交往控制上取得了更多共识。全球各界有识之士深刻地意识到,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远比地缘政治争夺和相互指责更加重要,世界各国处于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共同体。(55)

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成功实践支持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疫情防控对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新型国际合作理论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既有研究,(56)并从世界防疫合作的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后,中国向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捐赠抗疫物资等,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呼吁各方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双多边合作,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携手应对疫情挑战”。(57)具体地讲,中国不仅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向受疫情影响的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提供物资支援和医疗专家帮助,还设立了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建立了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等,这些举措释放了新时代人道主义外交、多边主义外交和扶助外交正能量,展示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守望相助的国际形象,也进一步向世界说明在大危机面前人类能够走出一条基于共同命运的国际合作新路。

3.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提出进一步充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0年5月,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呼吁各国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出全力搞好疫情防控等六点建议。(58)2020年11月,习近平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上就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团结互助、共抗疫情,二是开放合作、共促复苏,三是秉持正义、维护和平。(59)这些倡议及时总结了世界抗疫合作的经验和成果,准确寻找各国不同抗疫理念与模式的最大公约数,及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高度阐述国际团结的必要性,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角度拿出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方案,从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外交实践结合起来,有力回应了西方社会起初对该理念“空想主义”的污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进一步充实。

(四)大国外交理论话语权较量促使中国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外交理论

习近平外交思想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理论的新探索,体现了中国对于世界治理的理论贡献以及对外交理论话语权的追求。这种理论软实力追求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理论交锋的局面。为回应理论质疑,中国在近年来梳理了外交理论和相关理论主张,不断完善表述方式,丰富内容与逻辑,向世界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的正确立场与观点,从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下文以大国责任理论(大国外交特征论)、真正的多边主义论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论为例进行论证。

1.进一步完善大国责任论和大国外交特征论

中国和美国各自应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是近20年来中美两国在多边外交领域最具争论性的话题之一。早在2005-2007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及其代表的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就提出了分担全球发展的国际责任的要求。2018年以来,美国以“贸易不平等”为借口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将中国的国际责任与贸易赤字等问题挂钩,任意扩大中国国际责任的范围。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附和西方国家,希望中国加大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发挥更大的国际领导作用。如何定义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是个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60)近20年中国采取了两面兼顾的理论和政策取向: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以及国际社会的期待,中国将积极履行与国力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另一方面,中国要考虑定义中国国际责任中的地缘政治和权力政治问题,不可能超出自己实力允许的水平去履行不实际的“国际责任”,如大幅提高人民币汇率和承诺过高过快的环保义务等,也不能在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担负被美国政客污名化的“国家赔偿”责任。因此,中国强调在重大的全球治理问题上履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近年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的动荡变革期特征明显,美国对待全球治理领导权的态度摇摆不定,人类共同发展的路径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选择。面对这种急剧变化,中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大国责任观,展现了一种以国际主义和世界视野为支撑的新天下观。习近平指出:“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61)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国的大潮流观、大格局观和大历史观,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大国责任的重新定义,使得中国巩固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地位和全球治理理论话语权。

2.进一步完善多边主义和国际规则理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中美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以及美国对国际事务管控能力下降,为维持对华优势,美国在国际贸易、国际安全和意识形态等领域持续加大对华竞争力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错误地认为,国际秩序的基础是由它们主导的国际规则,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致力于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不遵守公认的国际规则”,美国“有必要”以维护国际规则为名,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军事围堵和外交孤立等活动,逼迫中国屈服美国的霸权利益和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向国际社会阐明什么是基于国际规则的多边主义、多边主义有哪些分类、中国遵守什么样的国际规则、什么是真正的多边主义等一系列理论问题。2021年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际场合阐明真正的多边主义观,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系统回答。首先,多边主义有多种类型而不是一个版本,国际规则有多种类型而不是单一概念,美式多边主义和美国对国际规则的解读只是众多理解中的一种。这样的多元解释间接解构了美国关于多边主义的话语霸权。其次,真正的多边主义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多边主义,在当前就是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全球发展方向的多边主义,美国从自身霸权利益出发搞小圈子的国际规则,抛开联合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益另起炉灶,称不上真正的多边主义。最后,真正的多边主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方向发展。由此,多边主义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相融合,达至了理论制高点。

3.进一步完善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体系

“普世价值观”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工具。这种理论以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风尚和经济模式等对这些价值观的实现形式做出西方文明标准的解释,并用这些解释和西方价值标准来评判非西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些国家施压要求其接受西方观念和制度,甚至进行社会渗透和政治干预。习近平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62)揭露了“普世价值观”的狭隘本质。近年来,随着中美理论交锋日趋激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得到完善。在2021年中美外交官的“安克雷奇交锋”中,中国运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反击了美国的“普世价值观”及其外交方略。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针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缺陷提出了关于人类价值的纠偏方案,它至少有四个特点:其一,所有国家自下而上地探索和接受这些价值观。其二,不要求强行一体实践这些共同价值。其三,主张共同价值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其四,共同价值由各国人民自愿实践,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已发展为一个相对自主的概念,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国际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符合当前世界多元文明共生共存的状况,适应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原则,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保持一致,从而有利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63)有利于团结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升全球文化治理,为构建、维护和提升中国的外交话语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肯定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及其指引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挥的重要贡献,强调了中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重申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核心地位,并且进一步完善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出了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理论表述中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促进三类“文明超越”相联系;在理论表述中将和平赤字置于较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更为优先的位置等。这些新观点新表述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外交实践过程和实践经验形成的关于国际形势的理性认识,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重要体现,彰显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实践性和先进性。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这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就其绝对性而言,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举旗定向,并从日新月异的中国外交实践和国际形势变化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不断充实理论联系实践的理论活力,正如本文所述,赋予形势判断和理论命题以更加辩证、更加丰富和更加准确的意义,及时完善关键概念的表达方式及其意义内涵,推动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更加系统、全面和富有活力。就其相对性而言,习近平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基本精神承续性和理论内核稳定性。一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国际关系思想,接续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国际战略与外交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继续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诺中国绝不称霸、永不扩张;另一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十个坚持”核心要义保持了明显的稳定性。例如,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全球化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建“一带一路”的观点等内容深入人心并经受了实践和逻辑的反复检验,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发挥着一如既往的指导作用,焕发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彰显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性。

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的丰富发展表明了该思想是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外交理论体系,具有科学的前瞻性、内在的开放性和深刻的包容性,充分汲取了人类的优秀政治文明与理论成果,必将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和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的思想力量和治世智慧。

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文中疏漏由笔者负责。

截稿:2022年10月

注释:

①“十个坚持”具体包括: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第2-4页。

②近年来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的有关研究,可参见阮宗泽:《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新内涵》,载《红旗文稿》,2020年第20期,第23-26页;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编著:《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22年版。此外,2020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办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新发展研讨会”。2022年7月24日,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和学习时报社共同主办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座谈会。参见《大有国际战略论坛聚焦“习近平外交思想新发展”》,https://www.ccps.gov.cn/bmpd/gjzlyjy/xwdt/202012/t20201217_145716.shtml,访问时间:2022年7月1日;《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座谈会在京召开》,载《人民日报》,2022年7月25日。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④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编著:《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第270-278页。

⑤习近平:《共同开创亚太经济合作新篇章——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3日。

⑥程又中、赵长峰:《习近平的“伟大斗争”论断与中国外交》,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34-42页。

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载《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2日。

⑨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9月22日。

⑩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1)参见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7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载《人民日报》,2021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12)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8页。

(13)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490页。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第12页。

(15)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71页。

(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8)周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思考与启示》,载《理论月刊》,2021年第7期,第26-27页。

(19)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载《人民日报》,2020年5月19日。

(20)《习近平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载《人民日报》,2019年4月24日。

(21)参见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9月22日;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22)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7月11日。

(23)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二○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

(24)习近平:《把握时代机遇 共谋亚太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发言》,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9日。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加强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新时代更紧密中巴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http://www.gov.cn/xinwen/2018-11/04/content_5337407.htm,访问时间:2022年10月5日;《专访: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访中国驻柬埔寨大使王文天》,http://www.gov.cn/xinwen/2020-04/28/content_5507160.htm,访问时间:2022年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联合声明(全文)》,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202001/t20200118_7947940.shtml,访问时间:2022年10月10日。

(26)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286页。

(27)李文明、刘婧如:《论新世界主义与人类共同价值——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思路》,载《国际观察》,2021年第6期,第133-154页。

(28)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载《人民日报》,2021年8月27日。

(29)《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载《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第355页。

(30)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第9页。

(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3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34)郭树勇、郑桂芬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

(35)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第56页。

(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3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载《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38)傅梦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态势、环境与路径》,载《边界与海洋研究》,2022年第1期,第19页。

(39)习近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载《人民日报》,2019年4月28日。

(4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41)《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载《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6日。

(42)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9月22日。

(4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44)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45)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46)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指明方向》,载《当代世界》,2022年第5期,第21-25页。

(47)王玏、刘军:《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理论创新与世界意义》,载《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3期,第23页。

(48)《蓬佩奥涉华演讲的满嘴谎言与事实真相》,载《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

(49)贾庆国:《“山穷水尽”还是“柳暗花明”?再议中美关系》,载《国际观察》,2022年第2期,第50-71页。

(50)Graham Allison,Nathalie Kiersznowski and Charlotte Fitzek,"The Great Economic Rivalry:China vs the U.S.," Cambridge: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Harvard Kennedy School,March 23,2022,p.9.

(51)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22页。

(52)袁鹏:《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体系的战略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21年第7期,第1页。

(5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424页。

(5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载《人民日报》,2021年8月27日。

(55)姜辉主编:《中国抗“疫”的国际贡献和世界意义——国外人士看中国抗疫》,当代中国出版社2020年版,第3-46页。

(56)郭树勇:《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向的新型国际合作理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5期,第49页。

(57)《命运与共,共建家园》,载《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第417页。

(58)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载《人民日报》,2020年5月19日。

(59)习近平:《共抗疫情,共促复苏,共谋和平——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的致辞》,载《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3日。

(60)毛维准:《国际责任:一种新文明标准?》,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10期,第53页。

(61)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

(6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286页。

(6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进入专题: 习近平外交思想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75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