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臧知非:封禅与文化认同

更新时间:2023-01-21 00:39:03
作者: 臧知非  

第一节 封禅的发生

   封禅是帝王举行的最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封,指在泰山之巅筑坛以祭天;禅,指以梁甫(泰山西南脚下小山丘)为坛以祭地。其目的是向天地报功,感谢上天任命他担任天子的好意,同时表示自己未辱使命,完成上天交给的任务,确立在人间的天子地位。《白虎通·封禅》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意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之基,广厚也。”根据《史记·封禅书》,封禅之事,由来已久,谓从伏羲以前的无怀氏到西周初年,曾有七十二个帝王举行过封禅,管仲称自己知道其中的十二个,第一个是无怀氏,最后一个是周成王。这十二个之外,都说不清楚了。齐桓公当上霸主以后也想效法古人,认为自己作为一代霸主,武功烈烈,“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自以为功业超过三代的受命之王,想效法古人封泰山、禅梁甫,以向天报功。管仲先是以“受命然后得封禅”劝阻未果,后又劝阻说以“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1]齐桓公这才打消了封禅的念头。当然,从无怀氏到周成王,举行封禅的无论是七十二个还是十二个,都不是历史事实,只能作为思想史资料看待。

  

   用历史的眼光看,封禅之说,是战国时代燕齐海岱地区主要是齐鲁学者的创造,是随着五德终始说的问世而问世的。按照五德终始说,天降符瑞,指示人君如何治理天下,那些圣主明君能够理解天意、按照上天指示改革制度与治国方针者,就是受命于天,从而实现天下太平。当天下太平实现之后,就要向天地诸神报告。不过,这个天下太平有着特定的政治内涵,就是“以德治国”。

  

   按照五德终始说,人类历史是按照土、木、金、火、水各自所代表的“德”循环轮替的,前一德衰、后一德兴;何时衰、何时兴,都由上天决定。此说以驺衍为代表,流行于燕齐海岱地区,其本质是借天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封禅说则是五德终始说的衍生物,是五德终始说的仪式体现:按照天命,以德治国,统一天下,向上天报功,希望继续得到上天庇佑。而祭天之所以选择在泰山之巅,就是因为在战国时代齐鲁学者的眼里,泰山是天下最高山,距离上天最近。司马迁谓“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集解》引苏林语:“当天中央齐。”[2]说的应当是战国时代齐鲁学者的天下观。果如此,在战国时代,泰山不仅距离上天最近,齐国也居于天下之中,应该享有天子的荣耀和地位。对此,顾颉刚先生曾经有过深刻而生动的论述,本文不予详说。[3]

  

   历史上首次举行封禅的是秦始皇。《史记·封禅书》记其事云: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葅稭,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4]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五德终始说和现实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人,把秦的兴起和秦统一的原因归于秦得水德。不过,秦始皇之水德的政治内容和驺衍宣传的有着巨大的差异:驺衍的目标是“尚德”,要实现的是“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严格地说,属于儒家政治范畴,司马迁就把驺衍列入儒家之列。而秦始皇则是“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5]。据《史记索隐》的解释,秦始皇之所以“急法,久者不赦”,就是因为“水主阴,阴刑杀,故急法刻削,以合五德之数”。这正应了“历史常使人走错房间”这句经典名言。驺衍奔走呼号的本意是实现“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结果变成了秦始皇“急法”的神学依据;秦始皇的目的是向上天表明自己是应命之主,是按照上天旨意治理天下,希望子子孙孙、千秋万代做皇帝,结果二世而亡。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当时和后世的儒生认为,秦之二世而亡,是因为秦始皇封禅未果,或者是秦始皇行事不符合天命。司马迁记其事云:“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6]所谓“不得封禅”是儒生的泄愤之词,不影响对秦始皇封禅的认定。而秦的二世而亡,则是对秦始皇封禅的讽刺,司马迁的一句“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正是汉代儒者从宗教的层面对秦政的批评。本文不去讨论汉儒对秦始皇封禅以及秦政的评价,要讨论的是秦始皇封禅之举所体现的先秦区域文化的认同问题。

  

  

第二节 封禅所体现的文化认同

   先谈区域文化的认同。从上举资料可知,秦始皇封禅时在齐鲁地区征召七十位儒生为博士[7]。这七十位博士主观上确实为秦始皇尽心尽力,无奈封禅本无统一仪典可循,理论阐释更是五花八门,而儒生们对秦始皇内心世界和政治主张所知甚少,结果人言甚殊,使人不知所从,引起了秦始皇的不快。

  

   在秦始皇看来,封禅在报功于天地的同时,也在昭告天下:自己这个始皇帝是受命之主,有天地神明保佑,大秦帝国千秋万代是上天注定的,其仪典自然神圣而庄严,不应有任何瑕疵,更不应有任何的分歧。因为一旦有了分歧,封禅的神明之光就不那么耀眼了。这对于志得意满、以古今第一圣王自居的秦始皇来说,当然不能接受。而博士们号为精通古今,擅长封禅仪典,结果封禅在即却“议各乖异”,提出的方案也是“难施用”。这对于在战争中长大、一向令行禁止的秦始皇来说,当然不可接受,认为儒生只能发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由此绌儒”。而儒生们也因此对秦始皇心生不满,所以在秦始皇封禅遇雨时“讥之”;当秦朝二世而亡以后,儒生们干脆说“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等于直接宣布秦朝根本没有得到天地神祇的承认,更不会得到天地神祇的保佑,因此才二世而亡。秦始皇从征召儒生任命为博士而“绌儒”、儒生们从积极为秦始皇封禅服务到讥笑秦始皇封禅之举,这个转变过程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反映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秦与六国特别是齐鲁地区文化认同的曲折过程。这要从秦和六国的文化隔阂说起。

  

   众所周知,秦兴起于西方,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雄序列中是后起之国,直到春秋时代,中原诸侯的礼乐俱乐部即将曲终人散的时候,秦国才带着西北边陲的戎人之俗加入诸侯争霸的队伍之中。不过,当时的中原各国并不把戎狄之俗当作洪水猛兽,尽管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首登霸主宝座,但因为当时还没有后世的夷夏之防,更主要的是当时的大国如楚、齐、晋等都程度不等地融汇了当地的蛮夷戎狄(楚之苗蛮、齐之莱夷、晋之山戎等)的文化成分,都经历过以夏变夷的历史过程,彼此谁也没有资格说长道短。所以,当秦穆公称霸西戎、成为春秋霸主以后,天子至胙、诸侯毕贺。

  

   但是,降至战国,随着儒学影响的扩大,也因为中原各国和少数民族在地理空间上日渐分离和文化发展差距扩大与文化类型分野的日渐明晰,加上儒学影响逐渐广泛,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穀梁学兴起,夷夏之防兴盛,东方学者、政治家对秦国就不像秦穆公时代那样尊敬了。特别是东方六国先后进行变法、国力强大以后,“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8]。而在秦国强大以后,东方六国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继续夷狄视秦,另一方面则视秦为虎狼。这反映了战国中后期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东方士人在文化上对秦国的排斥。这种文化上的排斥,一方面是以秦国历史特点为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排斥言谈游说之士,奖励耕战、唯法是上、不避亲疏、薄仁寡恩,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缺少儒家的温良恭俭让。

  

   历史地看问题,若从习俗上看,一定要把不符合儒家礼乐文明的习俗称之为戎狄蛮夷之俗的话,只要稍稍对《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有关先秦风俗文化的叙述略加比较就不难得知:有戎狄之俗者绝非秦地,无论是燕赵大地,还是齐鲁之邦,无不如此,更不要说楚国和吴越地区了。[9]

  

   然而,无论是文化上的贬低还是政治上的排斥,都要随着历史实践的变迁而变迁。秦国是夷狄也好,是虎狼也罢,秦统一天下之势是不可避免的。而统一是先秦诸子共同的追求,尤其是儒家和法家。所以,那些稷下学人,一方面高谈阔论自己的王者之道,一方面也在思考着如何把自己的主张变成现实,而齐国在思想文化上虽然开放,但在政治实践上距离王者之道更远,同时也非常清楚,秦政的短处在于“无儒”,如果把儒家的“王道”和秦的“霸业”相结合,“王业”就变成了现实。所以,当吕不韦为相,开门揖客以后,六国士人纷纷入秦,尽心竭力地用自己心目中的王者之道去补救秦政的不足,《吕氏春秋》就是荀子所说的“粹而王”——“王者之道”的集中体现[10]。可以说,从荀子开始,以儒家传人为代表的东方士人对秦国的政治态度已经改变,由排斥到认同,并希望以其所学补益秦政之现实。

  

   但是,这些士人忘记了这样一个真理:理论必须和现实需要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统一之道、王者之业的理论久已有之,无数学人呕心沥血,奔走呼号,为什么没有变成现实?原因就是和各国政治实践相脱离。当学人们埋头几案、构造王者之业的蓝图时,忽略了秦国的历史特点和秦始皇的政治追求。所以,秦始皇亲政、统一全国以后,并没有像诸生们所希望的那样“以仁义德治”治天下,而是接过了五德终始和封禅说的外在形式,抛弃了其政治内涵,把秦政和秦制作为“圣王之业”的主体。五德终始和封禅说本来是要矫正现实政治弊端的,现在却成为歌颂、宣扬现实政治的工具,和云集秦廷的士人的理想自然产生距离。这是儒者诸生及其他学派的学者们没有想到的。究其原因,在于士人们对秦国历史实践缺少必要的了解。

  

  

第三节 封禅与秦统一正义性的论证

   人们往往把宣扬五德终始说、行封禅、巡游天下、刻石记功归因为秦始皇权势欲的膨胀,这当然有历史依据,但是,若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仅此是不够的,不足以揭示秦文化发展特点及其与六国文化的差异,尤其是秦人所独有的天命意识。

  

如前所述,按照礼制,天帝之祭是周天子的专利,诸侯只能祭祀封国内的山川神灵。但是,秦立国伊始就没有理会周礼的规定,直接祭祀天帝。(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0223.html
文章来源:秦思想与政治研究/臧知非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