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兴壮:唯物主义有神论的理由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21 次 更新时间:2013-01-07 21:00

进入专题: 唯物主义   有神论  

苗兴壮  

唯物主义有神论顾名思义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唯物主义,一个是有神论。有的人可能觉得奇怪,你既然坚信唯物主义,为什么要主张有神论呢?你如果相信有神论,又何必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呢?唯心主义不是更方便吗?不是和有神论更加亲密吗?对此我觉得是有必要做一些简单说明的。

一、坚持有神论的理由

一个人的信念和他过往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我的有神论信念也是一样。可能每个人很小的时候都会听到鬼神的故事,大多人可能都会半信半疑,我也是半信半疑中的一个。尽管半信半疑,我有时却会向神祈祷,虽然那时并没有接触到任何宗教信仰,不知道那是哪个神,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神听我的祈祷。当然。我所祈祷的多是对于那个年龄的我来说的“大事”。这些“大事”我现在大多记不清楚了,不过有件大事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的确是件大事。那就是我为毛泽东祈祷,祈祷天神保佑毛主席千万别死,因为我怕他去世了我们真的会“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可是我的祈祷似乎并没有奏效,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老人家还是仙逝了。

中学开始学习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我对物理学尤其着迷,发现原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物质构成的,生命不过是物质变化组合的结果,没有物质就没有生命,觉得灵魂和神等是很虚无的东西。由于中学时对文科没有兴趣,文科成绩也一直很差,所以在大学也是学的自然科学专业,只是未能如愿进入最喜欢的物理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从事了三年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发现原来人的某些思维功能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于是对意识、精神之类的也不再感到那么神秘了。这时神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了,我已经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

直到1993年11月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地改变了我的观念。一个刚认识不久的朋友出现了严重的幻听,以至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他家里供奉了几个这个仙那个神等牌位和偶像,他家里人说他是被鬼纠缠了。我对此当然是不以为然的,觉得他一定是有些心理问题,想借助自己有限的一点儿心理学知识给他开导开导。可是让我吃惊的是,他在幻听中却得到了关于现实的真实信息,事后证实这些信息是真实的,而这些信息我可以确定他之前是没有任何渠道可以得到的。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离奇的事件,这里且不详细叙述。

这些事情对我的观念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可见的物质世界之外,还有着某些我们看不到的智慧实体。从那以后,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不断寻求更多的有关事实,同时思考对它们可能的解释。

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搜寻和阅读,发现能够表明这种看不见的智慧实体存在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西方有些学者在严肃的研究中有时不愿意用灵魂、神等名称,则会用“超越”(transcendence)一词来概括。这类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包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生物化学及精神病学教授Ian Stevenson对大量儿童转世案例的考察【1】,耶鲁大学医学博士、精神病学家Brain Weiss通过催眠对前世回忆的研究及在心理症治疗上的应用【2】,精神病学家Raymond Moody对濒死体验(NDE)的案例调查【3】等。

以上研究以专著的形式出版,主要采用定性的个案分析方法。有的研究者则采用统计方法对样本加以定量分析,研究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发表。例如世界知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先后发表过几篇关于濒死体验的论文。荷兰心脏病医生Pim van Lommel在他的论文中报告了对经历过心脏停搏经抢救复苏后的病人的濒死体验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4】。在他们调查的344个这类病人中,有62人报告经历了濒死体验,占比18%。

通过分析,Lommel在论文最后的讨论部分指出:医疗因素(如麻醉药物等)、生理因素(如大脑缺氧)、神经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如期望。恐惧)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濒死体验。Lommel承认现有的理论难以对濒死体验中的某些现象做出解释,如病人为什么在大脑和心脏都停止工作(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下能够有清醒的意识并能准确地感知外部发生的事情,甚至先天的盲人在濒死体验中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周围的情况,而且她描述的情况与实际完全相符【5】。

一些科学家对此提出了“意识状态转变(超越)”理论(a changing state of consciousness (transcendence)),认为在这种状态中人的认同感、认知、情绪等功能可以独立于人的身体存在,并具有非感官的感知能力【5】【6】【7】【8】【9】。Lommel最后也指出:“研究应该聚焦于濒死体验的某些具体要素,如离体经历及其他可以验证核实的方面。最后,作为对这些经验的解释框架的一部分,‘超越’的理论和背景应当引入”【10】。可见,他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可以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灵魂”这一概念,而使用了“超越”这一概念,但已经认可这一独立于身体的存在是对濒死体验的较好的解释。

其他研究者如Owens【11】、Lempert【12】等也先后在《柳叶刀》杂志发表过有关濒死体验的研究成果。这里之所以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较多的介绍,是因为《柳叶刀》杂志是严肃的科学刊物,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医学界的高度认可,不同于其他一些有关心灵研究和超常现象研究的刊物(这类刊物上发表过的有关论文数量非常之大),所以它所提供的信息更值得认真对待。

这些研究者是可敬的,如Stevenson和Weiss等所在的国家均以基督教为其主流宗教,现代基督教并不接受灵魂转世的说法。但当他们面对事实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用既有的观念去否认事实的存在,在观念和事实之间他们选择了事实。他们在发表自己的成果之前也都有过各种顾虑,但追求真理的渴望最终突破了顾虑。

总之,通过自身的经历和通过资料获得的信息使我确信人类身体之外的智慧实体的存在,我主张有神论(或有灵论)是基于对客观事实的承认,而不是否认、回避或牵强地做出似乎合理的解释。

二、坚持唯物主义的理由

我们应该承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上都出自人们的信念,对于世界的终极存在加以实证几乎是不可能的。唯物主义者可以列举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但这种通过列举和归纳方法得到的结论总是有限的,当你试图把它推广到整个宇宙的终极存在时还会显得底气不足。因此,唯物主义更多地是基于信念,而非实证。唯心主义则更与实证相去甚远,更是基于一种信念,唯物主义着想驳倒这一信念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唯心主义也是可以自圆其说、自成体系的,而且已经发展出了一个博大的思想体系。

既然如此,那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解释世界存在方面是否就具有相同的地位了呢?当然不是,如果那样我也无需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了。

我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方面,它们的认识论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

从我们的经验上讲,复杂的东西由简单的东西组成,复杂的依赖于简单的;高级的东西由低级的东西组成,高级的依赖于低级的。科学和理性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简单的东西理解复杂的东西,从低级的东西理解高级的东西,这是科学和理性在认识论上的最突出特点。

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用低级的解释高级的,用简单的解释复杂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功能性的东西,是复杂系统的高级的外显功能,是可以用相对低级的部分(如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解释较为高级的部分(如人的整个心理系统)。这种解释是更加符合科学和理性的要求的。

唯心主义则相反,它是用高级的部分来解释低级的部分。它认为低级的存在(如物质)源自高级的存在(如心灵),高级的存在先于低级的存在。这种解释与科学和理性的要求则是相悖的。

唯物主义认为低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自在永在的,高级的意识是派生的;而唯心主义则认为高级的意识是万物的本源,是自在永在的,低级的物质是派生的。这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是不同的。因为从我们的经验出发,我们可以接受比较低级的事物的自在永在,而难以接受高级的事物是自在的。例如我们可以接受山野里的土和沙子是自有的(当然也有它的生成过程),但无法接受一座由土和沙子建造的房子是自有的,我们更加相信它是人建造的;我们可以相信石头是自有的,但我们难以接受一个石头雕像是自有的而非出自工匠之手。

意识是一种最高级的事物,它比房子和石头雕像不知要高出多少个层级。如果我们连房子和石像都不愿意承认它们是自有的,那么又怎么能承认意识这种最高级的事物可以是自在永在的呢?怎么可以接受它作为世界的本源而不是派生的呢?主张神是世界本源的人喜欢讲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个人在牛顿的办公室见到一个地球仪,问牛顿这地球仪是谁做的。牛顿说自然形成的,那人表示不相信。于是牛顿说,这么个普通的地球仪,说是自然形成的你都不信,宇宙那样复杂,你怎么还相信它是自然形成的呢?那个人于是也相信有神了”。可是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追问牛顿:你不认为这个复杂的宇宙是自然就有的,你怎么就可以认为比宇宙更为高级的创造它的神是可以自然就有的呢?这不是很奇怪的逻辑吗?

科学和理性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破除神秘,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源则无法起到破除神秘的作用。反而使世界显得更加神秘了。虽然说用物质和能量来解释宇宙中的意识存在也没有完全消除神秘性,但显然比用意识作为世界的本源的神秘性降低了很多。从科学哲学方面讲,用物质和能量解释灵魂、神等智慧实体在逻辑上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尽管限于科技的发展水平目前还无法做到),而把纯粹的意识作为物质世界的起源则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

三、结语

可见,对我来说,如果坚持唯心主义有神论,则意味着我要放弃科学和理性原则;如果我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则意味着要否认客观事实的存在。我既不想放弃对科学和理性原则坚持,也不想否认客观事实的存在,所以就只有“唯物主义有神论”这个唯一的选择。唯物主义让我坚持了自己的科学和理性原则,有神论让我坚持了对事实的承认和接受。

幸运的是,二十世纪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之光,尤其是天体物理学中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使我们觉得唯物主义有神论并非完全是空中楼阁,虽然我们不敢断定暗物质或暗能量就是构成灵魂和神的物质,但这种物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发现。同时,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意识和思维的性质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意识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神秘,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绝对超越的色彩。

我知道唯物主义有神论的观点可能会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反对,第一种反对当然来自一部分无神论者,有些人似乎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他们难以接受把灵魂、神等视为一种客观实在的观点,即使有大量可信的客观证据,在他们那里似乎也没有多大意义。第二种反对可能会来自一些比较保守的宗教教义的信仰者和神学家,他们无法接受对神和灵魂做出唯物主义的解释,他们可能会认为如果神可以用物质来解释,那么似乎就不再那么神圣了。但我认为以物质形态来解释神的存在并不会降低神的尊严,例如我们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并不是来自他们的超越性,而是来自他们的慈爱和对我们的关怀。而神是宇宙中远比我们的父母更为“年长”、更为伟大的生命,绝不会因为他们具有了物质属性就降低了尊严。尽管如此,一些比较保守的宗教教义的坚持者在感情上恐怕还是难以接受的。可见,唯物主义有神论的观点可能是两头都不讨好的。

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很多新的假说都是在各种反对中逐步得到证实和承认的。如果我们能以客观、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个奇妙的世界,那么相信唯物主义有神论的观点并不那么难以接受,而且我们还应该积极鼓励这方面的研究,因为一旦取得突破,对拓展人类认识视野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参考文献

【1】Stevenson, Ian. 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 Virginia: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74.

【2】Brian L. Weiss,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The True Story of a Prominent Psychiatrist. New York: Touchstone. 1988.

【3】Moody, Raymond. Life After Life: The Investigation of a Phenomenon--Survival of Bodily Death. 2001.New York: HarperCollins.

【4】Lommel P, Wees R, Meyers, V, Elfferich I.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survivors of cardiac arrest: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Lancet 2001; 358: 2039–45

【5】 Ring K, Cooper S. Mindsight: near-death and out-of-body experiences in the blind. Palo Alto: William James Center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 1999.

【6】Greyson B. “Dissociation in people who have near-death experiences: out of their bodies or out of their minds?” Lancet 2000; 355:460–63.

【7】Sabom MB. Recollections of death: a medical investig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2.

【8】Sabom MB. Light and death: one doctors fascinating account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8: 37–52.

【9】Grof S, Halifax J. The human encounter with death. New York: Dutton, 1977.

【10】英文原文是:“Research should be focused on certain specific elements of NDE, such as out-of-body experiences and other verifiable aspects. Finally, the theory and background of transcendence should be included as a part of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for these experiences”.

【11】Owens JE, Cook EW, Stevenson I. “Feature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relation to whether or not patients were near death’. Lancet 1990; 336: 1175–77.

【12】Lempert T, Bauer M, Schmidt D. “Syncope and near-death experience”. Lancet 1994; 344: 829–30.

    进入专题: 唯物主义   有神论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50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