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经济学应走向大经济学范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9 次 更新时间:2015-02-25 09:07

进入专题: 经济人   社会生态人   稀缺   理性   资源配置  

宋圭武  

经济学为什么要走向大经济学范畴?一是现实的需要。现实经济问题,往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政治、心理等问题的综合,这就客观需要用大学科的办法去解决。二是学科建设本身的需要。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科学的形态更多具有综合性。近代以来,尤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也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了诸如数学、化学、物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体系。科学的这种分立,有利也有弊。利的一面是,通过这种科学研究的不同分工,既减轻了研究者的知识负担,也提高了研究效率,从而有力推动了科学本身的发展。不利的一面是,由于不同学科研究的分立,也造成了研究视野的局限性和研究结论的局限性。所以,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身也需要不断进行新综合。

目前,许多迹象表明,科学本身也开始了这种新综合的历程。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同时,不同学科研究群体也进行合作研究和团体攻关。在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经济学,也开始更多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如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与经济学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

面对世界经济诸多问题,经济学需要进一步创新,应考虑建立大经济学体系。大经济学要求有大视野,需要关注大问题。什么是大问题,就是人类的幸福,不是财富。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但配置的目标应是人类幸福的最大化,而非财富的最大化或收入的最大化。如何建设大经济学框架,需要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整体改造。

首先,大经济学研究的逻辑前提应是“社会生态人”,而非“经济人”。在现实层面,“经济人”可能更符合实际。但现实的逻辑不能替代理论的逻辑,就像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一样。面对整个世界不断加重的道德问题和环境问题,客观需要经济学重建逻辑前提,这逻辑前提就是研究应以“社会生态人”为起点展开。当然,这种展开不仅仅是描述性的展开,应是改造性的展开。在大经济学体系里,“经济人”应是改造和批判的对象,而“社会生态人”应是树立和建设的对象。

其次,大经济学体系要求应进一步拓展资源稀缺性的概念。稀缺性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但传统经济学更多注重了财富和资源的稀缺,而缺少了环境生态的稀缺性。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应当将稀缺性拓展到一切领域,既包括财富资源领域,也要包括环境生态领域,包括空气、水资源,等等。也就是在经济发展中,一切资源都是稀缺的,没有例外,不稀缺的资源只存在于假设中,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拓展稀缺性概念也是对市场价格万能论的一个挑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不用为资源稀缺发愁,资源稀缺可以通过市场价格自发调节得到平衡。这种观点隐含的一个命题是,人类总有些资源是不稀缺的,人类总可以在市场价格的调节下,用不稀缺的资源替代稀缺的资源。但若将一切资源都纳入到稀缺性中,这就对这种市场价格万能论提出了挑战。因为既然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所以,所谓的替代只不过是人类用一种稀缺资源代替另一种稀缺资源,这对人类长期发展和总体发展而言,仍然意味着是资源总量的减少,仍然意味着是一种不好的发展,仍然意味着人类的发展最终导致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一样因为能量的衰竭而毁灭。所以,理想的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应建立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概念,要珍惜所有的资源,并且发展应建立在能量和资源都是循环的基础上,而不是单向度的和破坏性的。

再次,大经济学体系关于人的收益范畴应包括物质收益与精神收益两个方面。以往的经济学研究其关于人的收益含义主要是指物质收益,大经济学研究要求应将精神收益也要包括在关于人的收益范畴之内。从本质上看,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所以,人既追求物质收益,也追求精神收益。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在特定偏好下一生总效用的最大化。一个人的效用是其精神收益、物质收益、精神支出、物质支出等变量的一个函数。这里,精神收益表示一个人来自如安静、孤独、社会评价、社会荣誉、道德、社会成就感、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收益。这种精神收益构成一个人效用函数的重要变量。物质收益表示一个人来自物质产品方面的收益。诸如衣服、食物、住房、汽车、货币等方面的增加,都有助于增加一个人的物质收益。物质收益也是效用函数的一个重要变量。一个人除了有物质和精神上的收益外,还实际存在着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出。物质上的支出与精神上的支出刚好表示与物质上的收益和精神上的收益相反的事实。这两种支出也是影响一个人效用函数的两个重要方面。经济学研究为了更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就不能不关注人的精神收益。

第四,大经济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其中,数学、心理学、宗教学应成为大经济学研究三个重要的学科基础。数学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经济分析提供逻辑思维。经济分析离不开逻辑,没有逻辑的经济学就不是理论,也就不是经济学。二是提供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工具。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直接研究对象,而资源配置就有一个最优化的问题,而数学中的许多最优化工具为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众多选择菜单。但经济学毕竟不是数学。数学是抽象的,而经济学是具体的。经济学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复杂和多元的,而数学则对这种复杂和多元因素有一个抽象和取舍的过程。所以,仅仅依靠数学,经济学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就是有限的。经济学应用数学本质应当是更多和更好利用数学的思想和工具,而不是仅仅利用数学的形式。目前,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度注重了数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思想的应用,这是十分不好的现象。另外,经济学也是关于选择的学科,而选择就有一个心理过程,所以,经济学本质也离不开心理学。但经济学也不是心理学,二者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另外,经济学也离不开宗教研究。因为人们的选择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和信念指导下进行的,而价值观和信念的核心是宗教,所以,研究经济学,就必须要将宗教列为一个主要的影响变量。黑格尔(Hegel)指出:“宗教的形式怎样,国家及其组织的形式就怎样……时至近日罗马天主教的国家和耶稣教的国家在气质上和组织上仍是不同的。民族的气质是明确的和与众不同的,从一个国家的道德、政治组织、艺术、宗教和科学诸方面都能感受到民族气质的独特之处。”①

第五,大经济学的核算体系应是国民幸福总值,而非GDP。注重人民幸福度的提高是“不丹模式”对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贡献。所谓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将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衡量发展的标准是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而不是我们通常采用的GDP(国民经济总值)。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目前,追求幸福度已越来越成为一些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支点,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开始强调GNH概念的重要性。

第六,大经济学要更加关注公平问题。以往的经济学研究,更多是注重了效率。从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看,效率和公平本质是统一的。没有公平,效率就是短期的和局部的;有了公平,效率就是长期的和全局的。所以,经济学研究,不仅要注重效率,而且更要注重公平问题的研究。另外,公平也是提高人的幸福度的根本途径。从经济学角度看,幸福就是效用的满足。这里导致幸福的效用满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绝对效用的满足;一是相对效用的满足。而公平是产生相对效用的基础。从人的本质看,人对相对效应的重视程度要高于绝对效应。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一般而言,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但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灵魂,多以,人的本质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而绝对效用主要来自于自然属性的满足,相对效用主要来自于社会属性的满足。由于人对社会属性更看重,所以,人对相对效用的满足会更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的公平性,比提高财富总量会更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度。

第七,大经济学要实现经济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经济学本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这种情况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影响经济行为的变量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如预期、心理等,所以,经济政策的制定就像是一场政府与民众的博弈。这里客观因素决定了经济学研究具有客观基础,从而也就为经济学的科学化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主观预期变量和心理因素以及经济政策制定的博弈性则决定了经济学尤其是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像是一门艺术。

第八,大经济学理论既需要超越自由主义,也需要超越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的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由主义对弱者不利。消除贫富差距,建设繁荣稳定社会,靠市场是靠不住的,这也是被经济实践得到反复证明的。自由市场本质是具有达尔文倾向的,只承认强者,不承认弱者。自由市场只会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二是自由虽然可以导致知识的扩展,但未必能导致道德的扩展。哈耶克强调了自由对知识扩展的巨大意义,但没有认识到自由对道德建设的副作用。而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知识的扩展,也需要道德的扩展。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堕落而危险的社会。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短期经济学,而不是一种长期经济学。其次,凯恩斯主义政策主要立足于经济增长,而重心不在社会公平方面。再次,凯恩斯主义立足于“节俭的悖论”,而实际应有“浪费的悖论”。因为从局部和短期看,节俭固然可以减少需求,不利于刺激经济,但从长期和整体看,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其一,节俭对一个人或家庭而言,只是导致一个人的支出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段而已,而并不是不支出,所以,由节俭导致的一个人的需求并不是减少,而是需求在不同时间段的重新配置。其二,节俭有利于家庭稳定。其三,节俭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其四节俭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因为节俭有利于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建设大经济学,就需要在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第九,大经济学既要关注分工的优势,也要关注自给自足经济的优势。对于全球化和分工,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既要看到它的好处,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一方面,全球化和分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分工也增大了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各国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应对全球化和分工进程,应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对于一些抗风险能力差的国家,应谨慎开放,尤其要谨慎开放金融领域。

第十,大经济学需要重视农业。在我国古代和西方发展的早期,重农思想就早已有之。大经济学应提倡新重农主义。重视农业的意义是:一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新重农主义发展思路的总体要求是要大力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抓好农业增产社会经济意义巨大。

第十一、大经济学要更多关注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问题。大经济学要多研究医疗、教育、体育等行业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医疗、教育、体育等行业,从需求角度看,这些行业本身可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增长;从供给角度看,这些行业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提高供给效率。另外,由于这些行业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波动较少,所以这些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减少经济危机。

第十二、大经济学应注重资源配置的多重均衡。大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配置均衡应包括四大均衡:时间均衡、空间均衡、价值均衡、实体均衡。资源配置的时间均衡就是实现资源在不同时间段的合理流动,现金流和实物流应在时间区间内均衡平稳流动。资源配置的空间均衡就是实现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均衡发展。资源配置的价值均衡就是实现实体价值本身变化的平稳和协调,最主要的就是价格变化的平稳和协调。资源配置的实体均衡就是实现实体经济不同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实质就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均衡协调。

    进入专题: 经济人   社会生态人   稀缺   理性   资源配置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3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