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胜阻:内生增长是转型的重大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6 次 更新时间:2012-09-17 15:49

进入专题: 内生增长  

辜胜阻  

前不久,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系列活动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拉开帷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将着重在推动内生增长、包容性增长、创新驱动发展和互利共赢四个方面作出努力。胡锦涛主席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强调“内生增长”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当前“稳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内生增长”。

(一)内生增长是指主要依赖内生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制度创新等要素推动,而不是依赖外力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内生增长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基本立场。实现内生增长,需要从过度依赖外需转向积极扩大内需,从过度依赖外生型的动力转向主要依赖内生型的动力,从外延式的增长转变为内涵型的增长。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的作用,将技术、人力资本、制度等要素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制度等要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内,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当前,在稳增长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防止以粗放的外延型增长方式过度透支未来,防止用过度的刺激措施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要寻求新的动力来推动增长方式转型。

(二)实现内生增长的关键是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要从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要素驱动”、靠天量信贷和海量财政投入的“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等要素驱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等“投资驱动”。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转变,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人口统计表明,2012年之后我国劳动力将开始负增长,这意味着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人口红利”优势开始减弱。同时,“土地红利”同样呈现出日益衰竭的趋势,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现状已经无法持续。财政部统计显示,2011年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3万亿元,相当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80%以上。今年1-8月,受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及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全国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下滑58%。过度依赖廉价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三)实现经济增长依靠内生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转化,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此,需要从四方面努力:一要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二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要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四要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推动开放式创新。

(四)实现内生增长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为此,当前要深化五项关键性改革。一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导民间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二要推动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包容性增长;三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重振实业精神;四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形成平等使用金融资源的融资环境;五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进入专题: 内生增长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741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