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一:日本拙劣外交“冷冻”中日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5 次 更新时间:2012-05-29 14:39

进入专题: 中日关系  

师一  

日媒将近期中日关系的“变冷”归咎于,因钓鱼岛和世维会等问题,中国掀起“拒绝接见风”和“取消访问风”以报复日本。事实上,是日本拙劣的对华外交从根本上导致了中日关系的“冷化”。

妄称中国报复日本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长访华期望与杨洁篪外长举行会谈,但是中方最终没有同意。中方5月14日也拒绝了胡锦涛主席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单独会谈。

日媒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与日本同意“世维会”第4次大会在东京举行有关,中国的“拒绝接见风”是在对日本表示不满,是中方在以实际行动“报复日本”。

近期,中国要员接连推迟、取消访日行程。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5月22日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因为工作原因不便在近期访日,日程将再作调整。

日本《每日新闻》分析认为,尽管中方强调“郭伯雄调整访日安排是基于其个人的行程调整”。事实上,日本政府默许分裂中国的“世维会”在日本境内召开是导致郭伯雄推迟访日行程的主要原因。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长子、中国全国政协常委胡德平取消了原定于28日开始的访日行程。这是继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上周取消访日计划之后,中国又一位要人终止了访日计划。

日本《朝日新闻》也认为,“世维会”和钓鱼岛问题破坏了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氛围,“世维会”和钓鱼岛问题是导致近期中国要员推迟、取消访日行程的主要原因。

但是,日媒并没有反省日本的过错,并将责任完全推在中国身上,妄称中国“报复”日本。事实上,日本拙劣的对华外交才是导致了中日关系的“冷化”根本原因。

日本拙劣的对华外交

5月中旬,中日韩三国首脑汇集北京举行了一个三边会谈和一个双边首脑会谈。这其中,一个三边会议应该不难理解,就是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谈。野田5月14日当天未能与胡锦涛举行双边会谈,而胡锦涛当天却与李明博举行了双边会谈。

三国首脑会谈起初,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踌躇满志。但是到了三方会谈的最后一天,在野田踏上回国之途的时候,韩国的李明博却留在北京并与胡锦涛主席进行了单独双边会谈,与此相比野田的结尾难免给人一种灰溜溜的感觉。

据报道,是中国以“日程不便”为由拒绝了胡野会谈,并且连中韩首脑会谈也没有通知给日本方面。三个国家间只有一个中韩首脑会谈得以实现,显然这里面大有文章。对此,日本媒体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喧哗。

有日本媒体人士指出,野田的此次访华与其说是想与中国“和好”,莫如说是前来“吵架”。问题发生在中日的谈判桌上,当温家宝总理提到“日本应该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时,野田却针锋相对地说“中国频繁的海洋活动刺激了日本国民的感情”。结果使双方的会谈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吵架”。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面子被野田砸了个粉碎。

中国早在邓小平时代就提出了先将领土问题搁置起来,留给后代人发挥智慧加以解决。而且得到了中日两国历届政府的默认。但是野田的行为等于明确告诉中国,他本人并无此意!于是,中国方面也自然会感觉到无论与此人如何进行周旋,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因此,中日首脑会谈的流产也变得顺理成章。有分析称,今后中日首脑会谈也许会变得更加渺茫,因为中国人已经看透了野田佳彦。

日本此次积极参与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FTP)的目的是因为日本很难吞下美国在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TPP)协商问题上向日本提出的苛刻条件。日本如果在三国FTP问题上取得进展,日本在TPP谈判上也会赢得面对美国更多有利的筹码。不承想,野田拙劣的对华外交“亲自”断送了日本的一条好路。

日媒并没有反省日本的过错,并将责任完全推在中国身上。事实上,是野田拙劣的行为“亲手”断送了“中日首脑会谈”;是日本在领土问题上野蛮的态度断送了中日交流的机会;是日本拙劣的对华外交从根本上导致了中日关系的“冷化”。

    进入专题: 中日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8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