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杜人淮:以更深层次改革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

更新时间:2023-01-20 19:39:01
作者: 杜人淮  

  

   【摘要】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我国促进的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是分阶段和循序渐进的共同富裕,这是我国促进共同富裕改革的基本遵循。在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中,需要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即人们期盼能达到立竿见影效果、担忧劫富济贫和平均主义、忧虑致富动力会逐步丧失等。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需按照“两个毫不动摇”要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按照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要求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效率与公平相兼顾要求更好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

   【关键词】共同富裕  改革遵循  认识误区  ;强大动力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人类解放等理论的中国实践方案。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和作出的战略部署及其顶层设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1],,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改革是强大动力,时与势呼唤着以更深层次改革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促进共同富裕改革的基本遵循

  

   当前,我国已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讨论了共同富裕问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关于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党的二十大为促进共同富裕进一步作出决策部署。促进共同富裕需要相关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逐步解决地区、城乡、收入等差距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改革的有力推动,需要深刻把握如下基本遵循。

   (一)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民的共同期盼,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政治主张,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未来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必将克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列宁明确:“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而不是为一小撮富人造福”[4]41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目的是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足的美好生活。毛泽东强调,我们实行的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5]495。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裕起来,大多数人穷”。[6]110-111、195因而,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富裕,甚至是多数人的富裕,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只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坚持做到“共同富裕问题上,一个也不掉队”[9]。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发展机会、条件和能力等各不相同,所在的地区、行业等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制约,因而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或制度安排需要聚焦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发展充分依靠人民,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和扩大就业,使全体人民都能获得创造财富和分享财富的公平机会;二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通过深化改革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共同富裕

   人民群众不仅有物资需求,而且有精神需要。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应当还包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若只是让人民群众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共同富裕。恩格斯曾在构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时提到,那时“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0]326邓小平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6]28可见,让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足起来,使人民群众得到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努力的方向。

   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题中之义。我国促进的共同富裕,涵盖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相互协调的“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辩证关系决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产和精神生活过程”[11]597,“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2]668,同时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也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可见,若没有物质生活富裕这一前提条件,精神生活的富裕就必然失去雄厚基础;若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贫乏,物质生活的丰富将难以支撑和持续。因而,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需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物质生产,不断丰富人民物质生活,为精神生产奠定雄厚基础,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精神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物质生产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373就是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7]。我国促进共同富裕,就必须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二是我国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是我国为促进共同富裕进行顶层设计的基本依据,而且是我国谋划促进共同富裕改革的基本遵循,无论是促进共同富裕,还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都不能偏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既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在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13]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促进共同富裕有了比较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3];另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在这个历史新阶段,我国既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又不能把促进的共同富裕视为整齐划一、没有差别的富裕,更不能看成大家生活水平都一样的平均富裕。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必须贯彻和体现新发展理念,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各种生产要素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4],同时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消除两极分化。

   (四)分阶段和循序渐进的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历史过程,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来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也要经历若干个具体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具体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物质和文化等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共同富裕的水平、层次和标准等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只能是一个标准、水平和层次都越来越高的循序渐进的促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实现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的共同富裕,更不可能实现所有人的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只能是依据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具体阶段的实际,分阶段循序渐进地促进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之初,针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实的现实国情,邓小平指明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4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并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3]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5],既要关照当前人民群众对遏制收入差距拉大、逐步消除两极分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共同利益诉求和关切,又不能脱离我国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的实际,制定实施不切实际的目标和举措。

  

   二、深化改革需澄清促进共同富裕认识误区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里会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有的人可能对实现共同富裕急于求成,不同程度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有的人则担心重回平均主义或劫富济贫等。因而,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中,还需澄清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误区。

   (一)期盼达到立竿见影效果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019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