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学:传统认识理论评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13 次 更新时间:2015-05-11 16:26

进入专题: 先验论   经验论   康德认识理论  

陈定学  


【内容提要】人类的大脑具有认识的能力,然而,大脑的认识能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认识的过程中,脑又是通过什么进行认识的呢?先验论、经验论和康德认识理论分别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些传统认识理论所做出的贡献,同时指出了它们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它们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先验论;经验论;康德认识理论


人类的大脑具有认识的能力,然而,大脑的认识能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来自先天,还是后天?在认识的过程中,脑又是通过什么进行认识的呢?是通过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还是通过后天的经验?先验论认为大脑的认识能力来自于先天或先验,而经验论则认为来自后天的经验,长期以来,二者各执一端、争论不休,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康德的“批判哲学”试图把先验论和经验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更好的认识理论,然而康德的认识理论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先验论、经验论和康德“批判哲学”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它们所存在的问题,试图对这些传统认识理论做出客观的评价。

一、先验论评析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自于先天,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经验中习得的。例如笛卡儿就认为,人脑中先天具有一些普遍必然的观念,人可以从这些清晰的、不证自明的概念、公理出发,经过理性演绎推论出真理性的知识。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能力来自先天,而人脑正是通过“天赋观念”进行认识的。莱布尼茨也认为,“人的心灵中先天地潜藏着一些观念与真理的倾向和禀赋”[1]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同样认为,人先天地具有“良知良能”。

先验论认为,人的大脑并不是一块“白板”,脑先天地具有认识的潜力,具有认识的基础条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在诞生之初就先天地拥有大脑及神经结构,这是大脑认识能力的结构基础,离开了这个结构基础,人不可能具有认识的能力,假如从这个角度看,先验论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虽然人确实是先天地拥有认识的结构基础,但并不等于先验论就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还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其一,先验论断言,人脑中存在着“天赋观念”, 脑中先天地存在着“清晰的、不证自明的概念、公理”, 大脑通过这些“清晰的、不证自明的概念、公理”就可以推论出真理性的知识,但是,先验论的这些断言很难被事实所证实。例如婴幼儿不学习就不会说话,儿童不学习就不识字,一个人不学习微积分就不会进行微积分的运算,一个文盲老太太不学习哲学永远也不会懂黑格尔和康德,这些人都无法通过所谓的“天赋观念”来获得真理性知识。大量的事实证明,人脑中根本就不存在那些所谓的“天赋观念”,不存在先天的“清晰的、不证自明的概念、公理”。

其二,先验论认为,由于人脑中存在着“天赋观念”, 存在着“清晰的、不证自明的概念、公理”,所以人先天地具有“良知良能”,先天地具有认识的能力。然而,人脑中的这些“天赋观念”、“清晰的、不证自明的概念、公理”以及“良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或者说脑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呢?既然是“先天”的,那最大的可能就是通过遗传,父辈脑中的“观念、概念和公理”以及“良知”真的能够遗传给子辈吗?遗传科学已经证明,生物的性状信息可以通过DNA遗传,但由于DNA中并不包含观念、概念、公理、知识以及经验等信息,所以父辈脑中的观念、概念、公理、知识以及经验根本无法遗传给孩子们,所以人在诞生之初,脑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天赋观念”、“清晰的、不证自明的概念、公理”以及“良知”等等。这就是说,先验论缺乏科学依据,得不到科学的支持。

其三,既然人脑中根本不存在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或“清晰的、不证自明的概念、公理”,那么根据先验论,人也就不可能先天地具有认识的能力。由于前提不存在,所以先验论在逻辑上就失去了合理性。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对先验论做出评价:虽然先验论正确地指出了人脑具有认识的基础条件,但由于它在理论上缺乏科学依据,逻辑上缺乏合理性,又无法被事实所证实,所以先验论是一个存在着较大缺陷的认识理论,它很难对认识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经验论评析

经验论认为,除了某些逻辑真理和数学原则之外,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2]人脑中所有的观念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脑就是通过后天的经验进行认识的,大脑的认识能力来自于后天。例如洛克就曾明确指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3] F.培根、霍布斯等哲学家也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而培根则更进一步指出,感性提供材料,理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与消化,从而形成知识。与先验论相比较,经验论确实有不少长处:

其一,经验论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人通过经验或者说学习可以获得知识。有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的绝大部分知识确实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的,所以经验论能够被事实所证实。

其二,经验论认为,人脑中所有的观念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脑就是通过后天的经验进行认识的,所以大脑的认识能力来自于后天。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那样,婴幼儿通过学习学会了说话和表达,儿童通过学习学会了识字、读书、写作文,一个人通过微积分的学习就能够进行微积分运算,一个人通过哲学学习就有可能进行哲学的思考,大量的事实证明,脑的认识能力确实是来自于后天。

虽然经验论具有诸多长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

其一,经验论认为,脑是通过后天的经验进行认识的,然而,当脑中还没有任何经验的时候,那脑又是如何进行认识的呢?经验论很难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

其二,人作为一个个体,他凭借个体的经验,如何能够获得超个体经验的普遍必然性知识呢?从培根开始,经验论者就试图找出通过经验归纳得出普遍必然性原理的方法,培根、穆尔等还设计了十分精致的归纳法,但是,这些努力始终不能逻辑自洽地证明普遍必然性之源,这个问题无疑是经验论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

其三,按照经验论,脑就是通过后天的经验进行认识的,然而,人脑是如何通过经验进行认识的?其具体机制又是什么呢?经验论一直未能对这个重要问题做出解释。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也可以对经验论做出评价:与先验论相比较,经验论确实有不少长处,但它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经验论仍然是一个不够完善的认识理论。

三、康德认识理论评析

先验论和经验论各执一端、争论不休,认识问题一直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康德试图把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更好的认识理论,这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或者说康德的认识理论。康德一方面承认认识的材料和内容来自外部世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先天就具有认识的能力和形式,所以认识就是先天的知性能力和认知形式,对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或者说认识就是“先天”的能力整合“后天”的材料的过程。康德认为,先验的时空直观形式与12个知性范畴是知识可靠性的来源,由于这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形式加之于经验材料,才使知识有了可能。[4]

由于结合了先验论和经验论,所以康德的认识理论具有不少特色和长处,这些特色和长处是:

其一,吸取了先验论和经验论之长,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所以康德的认识理论较为全面。

其二,康德的认识理论揭示了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及认识的主动性,这是康德认识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其三,康德的认识理论对认识的过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阐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理论体系,把认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康德的“批判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完成了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这无疑是康德认识理论的一大贡献。

虽然康德的认识理论有许多长处,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

其一,康德说人具有“先天的知性能力和认知形式”,这个论断与事实不符。如果说人真的具有“先天的知性能力和认知形式”,那婴儿就应该具有比较完备的认知能力,就能够像成人那样思考和意识,然而事实并非是如此,婴儿还没有意识,也不具备完备的认知能力,更不会像成人那样思考。为了证明康德的论断,有学者举例说,婴儿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找到母亲的乳房,正是因为他们的脑中存在着“先天综合判断”——时空直观形式与知性范畴。婴儿的脑中真的存在着“先天综合判断”——时空直观形式与知性范畴吗?事实并非是如此,根据生命科学,许多动物包括低等动物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找到食物,是因为它们凭借自己的嗅觉器官嗅到了食物的气味,婴儿同样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找到母亲的乳房,正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母乳的气味。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脑中存在着什么“先天综合判断”——时空直观形式与知性范畴。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后,把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作为人质带到北京关了起来。朱文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由于从两岁一直关到57岁,到放出来的时候,这位高贵的王子竟然变成了一个白痴。[5]如果人真的具有“先天的知性能力和认知形式”,那这位高贵的王子怎么可能变成白痴呢?有人可能会辩解说,那是因为朱文圭无法从外部世界获得认识的材料和内容,由于朱与世隔绝,他确实无法从外部世界获得认识的材料和内容,但是,他脑中的那些“先天的知性能力和认知形式”又到哪里去了呢?

其二,先天的知性能力和认知形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康德的认识理论认为,认识就是先天的知性能力和认知形式,对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过程,或者说认识就是“先天”的能力整合“后天”的材料的过程。虽然康德所说的“先天”并不是指人生来就有的东西,而是指“先验”即不依存于经验并独立于经验的东西,但是,康德的“先验”仍然无法避免先验论所面临的困难——这些“先验”的知性能力和认知形式又是从哪里来的?虽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长达数十万言,但他却一直无法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解释与回答,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质疑的那样:“他既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只有这些先天形式,也无法说明我们是如何具有这些先天认识形式的。”[6]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康德的观点也提出了质疑与批评,他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指出, 按照康德的观点,“ 认识的结构也同样是天赋的……认识的‘范畴’是作为一切经验的先行条件而生物学地预先形成了的,其方式如马的蹄和鱼的翅那样是作为遗传程序设计的结果而在胚胎发生中发展起来的,并且远在个体能够使用它们之前很久就发展起来了。这种解释和我们的解释完全相反,按照我们的解释,认识的结构确实是赢得了必然性的。但是,只是在它们的发展的最后而不是一开始就有,而且也不牵涉任何先行的遗传程序设计。” [7]

其三,只要经过先验的时空直观形式与12个知性范畴的加工,杂乱的印象与观念真的就可以变成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吗?康德的认识理论认为,先验的时空直观形式与12个知性范畴是知识可靠性的来源,由于这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形式加之于经验材料,所以杂乱的印象与观念就能够变成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作者认为,知识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性,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们对认识对象做出了合理、可靠的解释,是因为它们正确地表征了认识对象,并不是因为它们被“先验的时空直观形式与12个知性范畴”加工。虚假的印象、错误的观念,即使经过“先验的时空直观形式与12个知性范畴”加工,也不可能具有合理性与可靠性,更不可能成为普遍必然性知识。例如“五八年大跃进”中大肆吹嘘的“亩产万斤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这些虚假、错误的观念经过“先验的时空直观形式与12个知性范畴”的加工,也能成为普遍必然性知识吗?

皮亚杰正确地指出,不是主体将先验结构强加于客体,而是认知结构只有符合客体才具必然性,,才能发挥认识客体的作用。旧有认知结构如能同化现实, 表明它具客观性。反之则须修正以顺应现实。[8]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也可以对康德的认识理论做出评价:与先验论和经验论相比较,康德的认识理论确实更为全面、深入,对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它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康德的认识理论也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完善的认识理论。

经过数百年的研究和探索,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们提出了诸多认识理论,本文所讨论的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三种认识理论。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研究和探索,但人类对认识的认识仍不够完善和深入,认识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深邃的谜。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们还需要共同努力、深入探索,才有可能破解这个深邃的谜,才有可能对认识问题做出满意的解释。


2015-5-9于郑州


【注释】

[1] 陈晏清等:《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页。

[2]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页。

[3] 洛克:《人类理知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

[4] 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

[5] 朱欣芳:《人怎样才能更聪明?》,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6] 张志伟 :《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7] [8]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3页。



    进入专题: 先验论   经验论   康德认识理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科学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71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