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蛮子:不必过度消费贪官反腐言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6 次 更新时间:2015-05-07 02:56

进入专题: 过度消费   反腐言论  

苗蛮子  

受贿2400万的前济南市委书记王敏被官方树为“两面人”典型,引发人们对贪官“两面人生”的热议。

“两面人”现象自古有之,且代不乏人。如,唐代李林甫口蜜腹剑,妒贤嫉能;明代严嵩结党营私,窃权罔利;清代和珅溜须拍马,贪得无厌。这些史书上留名的“两面人”,虽官居高位、权倾一时,然而巧言令色、道貌岸然之下,干的却是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勾当。

两面型官员,往往有着慷慨激昂的反腐言论。而这,已然成了时下舆论场的一种常态现象:几乎每一次高级别的贪官落马,除去职位高、涉案金额巨大成为谈资外,这些贪官落马前被媒体热捧的“反腐语录”,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一些“明星官员”、“争议官员”的落马,舆论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种种官员反腐言论的“盘点”应声而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反映了媒体的“扒粪精神”。

比如被坊间戏称为“六百帝”的前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一落马,北京一家颇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就将万的反腐言论作为“新闻亮点”,放到了标题上:“万庆良被查前1天仍正常工作,多次发表反腐言论”。不少媒体和网友随后跟进,有关万庆良的“反腐语录”一时满天飞。

当然,在一些媒体看来,贪官反腐言论,不仅仅是“新闻亮点”,还是“独家新闻”。比如有“能吏”之称的仇和落马,某门户网站就即时整出了一条“独家新闻”:“云南落马副书记仇和语录”,除了在标题前特别注明“独家”字样外,还被放置首页重要位置,颇能吸引眼球。

如果说,万庆良、仇和之流,算得上“明星官员”,或许还有点眼球效应,那么一些逊色很多的高级别贪官,其反腐言论同样受到媒体关注。比如刚刚落马的广东省纪委副书记钟世坚,一些媒体照例翻出了他的豪言壮语,“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必须把自己摆在受监督的位置上”。

一定程度上,舆论盘点贪官反腐言论,算是民意的一种另类表达,具有揶揄、戏谑以及祛魅的功能。比如“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廉洁”(徐才厚)、“绝不利用自己的权力为亲友、为他人牟取私利,绝不追求特权、追求享受”(万庆良)等等,现在看起来,都让人觉得荒诞无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笑话。

每一个贪官,特别是“老虎”级别的贪官落马,人们更多关注的,显然是贪官落马的原因及其对当地官场和社会的影响,而不在于那些慷慨激昂却轻飘飘的反腐语录。中国早有“听其言,观其行”的古训,官员台上那些廉政“鬼话”“画皮”,自然忽悠不了老百姓。如今媒体热衷盘点贪官反腐语录,除了浪费版面,读者也就只有“呵呵”了。

媒体热捧贪官反腐言论,或许受官方信息阙如所限,故而不得不扒故纸堆、炒剩饭。但这种庸俗取巧、蜻蜓点水式的“盘点”一旦泛滥,成为媒体反腐报道的程序化动作,则不仅会影响媒体公信力,还会消解反腐的严肃性,遮蔽腐败真问题,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无助于社会理性的建构。比如民众会觉得,贪官都是不可救药的人格分裂者和精神病患者,这就有可能为一些所谓“抑郁症自杀”型官员起到张目的作用。

其实,官员的反腐言论,大多由他人炮制而成,比如秘书或其他部门如政研室等等。因此,与其说官员“说”“发表”反腐言论,不如说是“念稿”——在这里,官员所扮演的不过是一个复读机的角色。遗憾的是,这一点在媒体的报道中,似乎被有意无意忽略掉了。

何况,舆论在对待贪官反腐言论上,本就存在一个认知(或宣传)盲点。比如不少人将官员发表反腐言论与廉洁反腐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并无必然关系。官员的反腐言论,表现更多的是一种职务行为。这就意味着,反腐言论一般不代表官员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职务意见”。显然,这些反腐言论由谁来说都一样,都显得十分地“政治正确”,与官员是清官还是贪官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那些将权钱色当做人生信仰的官员来说,台上信誓旦旦反腐败,台下肆无忌惮搞腐败,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这种“两面人生”,或许会身心俱累,但一般还不至于人格分裂、精神失常。事实上,连动物都有两面性,比如狡兔三窟、豺狐之心,何况乎人。而在远为复杂的政治生态中,产生政治两面人,也就更不必奇怪。

就贪官自身而言,成为“两面人”也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台上高调反腐,意在站队,划清界限,撇清干系。比如仇和,在2015年云南两会期间,就不无炫耀地告诉在座的代表,他曾拒绝由白培恩介绍过来、欲在昆明搞地产开发的刘汉,称一切还是要按程序办,他无能为力,帮不上忙,“反腐好,只要按程序办,就不会出事,像我,就好好的。”

看起来,仇和是在“按章办事”,如今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烟幕弹”,为的是向社会透露出他的“公正无私”和“安全落地”——通俗些说是给自己“贴金”。而实际上,他早已和浙江商人勾肩搭背、如胶似漆了,这说明他有自己的利益圈,拒绝刘汉,不过是不想“搭线”而已。再如落马的广东省纪委副书记钟世坚,曾在广东两会大批万庆良,称发现塌方式腐败。这种表态,则已然是一种事后站队了。

由此看来,无比正确的反腐言论也好,多面人生也罢,实质都是一种官场生存策略,或者说是一种竞争手段,一种所谓的“权谋之术”。贪官们当然懂得,要想安全“潜伏”,降低被查处的风险,甚至得到提拔,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除了加强贪腐行为的隐蔽性外,还要善于包装自己,推销自己。而当权力过度集中、潜规则盛行、监管缺位,而社会监督乏力之时,就为“廉政画皮”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变脸”术就各显神通了。

显然,有效的制度才是最好的“照妖镜”。虽然媒体并不承载着直接反腐的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反腐报道可以低俗化。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不去监督在位的官员,或深挖落马官员的腐败问题,而是热衷于一些毫无意义的“语录”和“花边”,实在是本末倒置。而事实上,即便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贪官反腐语录也已经让观众产生审丑疲劳了。


    进入专题: 过度消费   反腐言论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54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