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顺:内地、香港民众冲突与“一国两制”实施中的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19 次 更新时间:2014-02-21 09:07

进入专题: 一国两制  

孟庆顺  

 

摘要:  近年来,部分港人与内地民众之间发生了多起冲突事件,对香港与内地关系及“一国两制”的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港人与内地人的关系、港人对特区政府如何处理与内地人相关问题的态度、港人对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感受、港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四个方面来看,部分港人对内地人的负面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国两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改善香港与内地民众的关系,需要从民众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中央政府层面全面推进,方可取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  港人;内地民众;冲突;“一国两制”

 

2012年初,部分港人与内地民众之间发生了多起冲突事件,引起港人乃至国际媒体的关注。香港是一个在中国主权下实施“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港人针对内地民众的不满自然会与“一国两制”的成效联系起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华尔街日报》网站等外国媒体,均报道了香港反“蝗”广告触发的冲突,CNN的报道更不怀好意地将反“蝗”活动形容为“反抗中国人入侵”。因此,内地与香港(以下为论述简便,有时亦简称“两地”)民众的冲突与“一国两制”有密切的关系,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一、内地、香港民众冲突的基本情况

港人与内地民众在以往的交往中也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如香港黑导游强制内地游客到黑店购物等,但都属于个别事件,没有引起重大的社会反响。2012年初,情况发生变化,由内地小童东铁进食事件引发了两地网民的网上骂战以及其他冲突,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2012年1月16日,有香港网友上载YouTube一个不到4分钟的短片《火车内骂战 香港人大战内地人》。短片显示一名内地男童在东铁车厢进食,零食碎片撒满地板,一对港人青年男女好言规劝,提醒小童,在车厢内不能进食。但男童同行亲友并没有劝小童停止进食,反而责骂该对男女多管闲事。影片引起网民的关注,到17日晚已累积多达13万次点击。香港网民多数支持该对男女的行为,认为内地游客行为不当;但内地网民中不少人认为,在地铁进食属小事一桩,港人小题大做。

这个小事件在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的刺激下迅速演变为重大事件。1月19日,孔在“第一视频”网络电视台《孔和尚有话说》节目中评论地铁进食事件时大骂“香港人是狗”,又指“香港人是中国素质最差的人”。孔的言论激起港人公愤,有网友在Facebook上发起1月22日(除夕)下午万人大游行活动,要孔向港人道歉。到1月20日晚,表示支持的网民已达到16000余人。与此同时,内地网民发起“年初五港铁集体进食行动”,抗议被港人歧视,宣称已获6万人响应。作为回应,香港网友也发起带相机乘港铁行动,一旦发现内地游客进食,立刻拍照和报警查处。当天下午,7名香港网民组成“高登唱蝗团”,在广东道名店和旺角行人专用区“快闪演出”,沿途在内地游客较多的地方大唱“蝗虫天下”,表达对内地孕妇抢床位、内地人抢购奶粉等行为的不满。

2012年2月1日,香港800多名网民透过网上讨论区的串联,共同集资约10万港元,在《苹果日报》、《爽报》刊登全版反“蝗”与反“双非”(即夫妇双方均非港人)广告。广告画面里,暗黄色的土坡上,一只绿色的蝗虫望向远处繁华的维多利亚港,上面的大字赫然写道:“你愿意香港每18分钟花100万港币养育双非儿童吗?”广告标题为“香港人,忍够了”,要求特区政府尽快修改《香港基本法》,堵截内地“双非”孕妇涌港产子。广告引起内地网民强烈反应,有人随即制作广告,讥讽香港是个不懂事的“儿子”,要依靠中国“爸爸”每年提供2100亿元(声称是内地人到港消费的数字,与实际情况不符)及供水供电接济,并要求中国政府“给儿子暂时断水断电断粮”作为惩处。香港网民随即上载“给爸爸的家书”,表示香港是“天生天养”的“孤儿仔”,无需靠内地供养。

在两地民众对抗的气氛中,两地之间的正常交往也引起部分港人的忧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港人反自驾游的活动。粤港两地自驾游本来是2010年4月签订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的内容,当时并未引起港人的关注。在港铁骂战后,部分港人对即将实施的自驾游非常担忧(3月落实自驾游第一阶段,即只让港人驾车到内地;第二阶段,即内地人到港自驾游,无实施时间表)。他们认为,内地车辆来港自驾游,会对香港的道路安全构成威胁,因两地驾驶习惯不同,香港路窄车多,容易引发交通意外并加剧交通挤塞,也令香港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致使香港离绿色城市的理想越来越远。有些港人甚至认为,内地司机的驾驶态度、守法意识、特权逃责等都存在问题,担心他们乱开车撞死人。2月7日一天之内,先后有三个团体发起街头签名活动及开记者会,要求特区政府搁置内地人自驾游来港。网民发起的“多过10万港人强烈反对自驾游下月摧毁香港”Facebook群组,短短几天内就有超过4万人加入。《太阳报》用《“蝗”恐升级 全城反自驾游》的标题报道了港人反自驾游的活动。2月19日,香港10多个团体近千人参加了反对粤港自驾游计划的游行活动。

2012年2月后,两地民众在网上激烈对骂的情况逐渐减少,但部分港人对内地民众的不满情绪在一定场合仍会爆发出来。7月12日,有乘客在网上上传《香港人港铁骂战,战错人》的视频。视频中,一港女在港铁上抢占座位,踩踏挤压一女孩,港女听到母女二人操普通话,不道歉反骂人,其间得知她们是新加坡籍,顿时“收声”。女孩母亲指责港女踩到别人不道歉反而骂人,该港女则不断低头解释:“我不知你不是内地仔。”①这明显表现出对内地人的歧视。

在两地民众的骂战中,观点过激的香港网民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的高登讨论区,或通过Facebook上的群组予以联络、鼓动,虽无严密的组织,但参与者对内地民众有较大的负面情绪,经常通过过激的言行体现出来。他们主张的“蝗虫”论和孔庆东的“狗”论一样遭到香港主流观点的抨击,没有任何一个香港政党公开支持“蝗虫”论,香港媒体大多观点客观,持论公平,既反对香港过激网民“蝗虫”论的观点,也反对内地一些人对港人的污蔑。如《星岛日报》载文指出:“不论是‘狗论’还是‘蝗论’,都不值得鼓励,更不应无限上纲。”该报认为:“假如我们不接受孔庆东以‘狗’泛指香港人的话,我们亦不应以‘蝗虫’泛指内地人。毕竟推己及人正是中华文化的美德。正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论是中华人还是外国人,理应一视同仁,不应动辄以‘非人’斥之。香港人理应为自身的依法守礼、包容并兼、明辨是非而自豪,不应逞言语上的一时之快,而是捍卫和彰显香港多元共融的文明形象。”②《信报》在题为《大陆客全球争吸 港人宜亲善包容》的文章中指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极力吸引中国游客,香港没有道理与这一潮流背道而驰。文章指出:“香港近日似有滋长‘仇内’(不满内地人)情绪的现象,也需要我们警惕。须知,面对内地游客,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港人宜表现出亲善、包容的一面;对于不当行为,礼貌地提醒代替责备,好言相劝免却相嗌唔好口,才是应有之义。”③甚至连刊登反“蝗虫”广告的《苹果日报》,两天后在头版头条刊登的文章就是《反蝗虫风波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骂战升级》,还有一篇文章指出香港不断针对内地人的攻击,长远而言只会损害香港利益。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仇内”情绪在香港没有社会基础。多数港人固然反对“蝗虫”论的过激看法,但对内地人的疑虑在港人中仍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这种情绪并非突然而来,也不会骤然而去。据香港新青年论坛在2011年6月进行的调查,接受访问的香港青年人中有42.1%对内地人印象不好,有82.7%认为内地人到香港生孩子对香港有负面影响。就这一现象,新青年论坛召集人、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邓骏撰文指出:“社会出现这股前所未有歧视内地新移民的情绪,对于内地与香港日益融合的大潮流,是一种严重的警号,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青年对于内地人士来港活动的看法及相关问题。”④而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在2011年12月的调查,对内地人有好感的香港受访者只有23%,港人对内地人的好感度仅高于菲律宾人和意大利人,名列倒数第三;对内地人反感的受访者占33%,内地人成为继菲律宾人之后港人第二最反感的外来人口,这一比例比上年同期激增17个百分点。在2012年5月的调查中,港人对内地人的好感度有所提升(27.7%),反感度有所下降(28.6%),但在港人好恶名单上的位次不变,依然是港人第二最反感、倒数第三最有好感的外来人口。⑤

 

二、港人“仇内”情绪与“一国两制”的关系

香港成功地实践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一成就得到世界的公认。但是,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是在实施的初期。港人中有近1/3的人对内地人持有负面看法就是一个实际的例证。港人与内地人的关系和“一国”与“两制”的关系密切相关,“一国”与“两制”的关系并非仅限于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的关系,实际涉及港人、香港特区政府、内地人、中央政府这四种角色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从港人的角度来看,至少有四种因素影响他们对“一国两制”的看法:港人与内地人的关系、港人对特区政府如何处理与内地人相关问题的态度、港人对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感受、港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这四种因素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影响他们对内地民众的态度。

从港人与内地人的关系来看,一些内地游客或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或由于两地习惯的不同,个别人有一些港人认为不文明的行为,引起港人的反感。而内地少数人的暴发户心理与港人的不安全心理发生碰撞,更容易引发两地民众的冲突。

在港人眼中,内地游客中个别人的行为让人难以接受,诸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坐车不愿依次排队,在公园轮候娱乐项目时有加塞行为,手中的垃圾随意丢弃,等等。有些内地游客行为粗俗,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小孩随地便溺,甚至个别成人也有此类情况。当时的行政长官曾荫权指出,两地民众的争论是由文化差异所致。香港时事评论员梁文道则认为,香港与内地的文化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更多的是“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应将这种差异视为“文明与不文明”问题。两地习惯不同,本不应成为大问题,只需入乡随俗即可,但一些内地游客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致引起港人的反感。尤其是一些港人对内地民众本身有偏见,借机找事,引发冲突。如内地小童在东铁进食引起轩然大波,阻止其进食的香港青年被香港网民称为英雄。5个月后,一名香港中年男乘客劝阻一名西装男在港铁进食,不仅不被称为“英雄”,有人甚至认为他多管闲事;有网友声称现今香港人生活繁忙,在车厢进食并无问题。⑥由此可见,个人素质和习惯虽然重要,但并非引起两地冲突的主要因素。

香港回归之前,香港的生活模式一度是许多内地民众崇拜的对象。但近年来,内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香港的竞争力不进反退。在这种情况下港人和内地人的心理都发生了重大转变,部分素质较差的内地人产生了某种暴发户心理,觉得内地各方面已经超越香港,因而看不起香港人。正如香港媒体评论的:“不少来港消费或产子的人财大气粗,抱着‘我是爷,我来香港打救你们’的心态,而他们的修养与习惯还停留在暴发户的坏习气,在香港主流社会看来,他们不仅过来抢夺资源,还威胁了主流价值观,令人心生恐惧。”⑦一些在新形势下失去自信的港人出现了心理焦虑。香港教育学院院长(现任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指出,面对内地的飞速发展,香港“经济缓进、内部政治困局与缺乏长远愿景,逐渐令港人陷入自怨自艾、自信心动摇。部分港人(包括年轻一代)看不到前景出路,只感到经济民生失去保障,便缅怀经美化的九七前香港光辉以平衡心理,这是防卫性的本土主义。悲观滋长悲情,失望产生自困,不安全感助长日益蔓延的反内地人情绪”⑧。

从港人对特区政府如何处理与内地人相关问题的态度来看,部分港人认为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政策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而特区政府并没有积极采取措施,维护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既不满内地人赴港争夺香港的公共资源,也不满特区政府的无所作为。

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给香港带来了重大利益,是香港在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仍然得以维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与自由行关系较大的旅游业、商贸业等获益较大,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获益较小。受益较多的人自然欢迎内地游客去香港消费,受益较少的人则持相反的观点。香港回归后贫富悬殊状况持续恶化,内地游客成批涌入香港就会带来与香港某些群体在利益上的矛盾。香港地小人多,内地游客数量激增引起各种资源的紧张,交通变得拥挤,物价不断升高,购物区人满为患。内地游客在香港大量购买奶粉,一度导致香港出现奶粉荒,香港家长叫苦连天;内地游客大增也抬高了店铺以及服务行业的价格,商铺租金狂升致使游客区名店林立,服务当地民众的小店无立锥之地;内地豪客赴港买楼,使房价直线上升,香港民间响起要求政府拨地兴建只供港人购买的楼房的声音。

部分港人对内地民众最大的担忧是,他们跑到香港来争夺香港的公共资源,特别是医院床位和学校学位。2000年,内地妇女赴香港所生的婴儿只有709名,2003年自由行开始时增加到4102名,到2010年达约4.1万名,其中“双非”婴儿为3万多人。“双非”婴儿占香港新生儿的百分比从2001年的1.3%飙升至2010年的36.9%。⑨在香港医院接收的孕妇中,内地孕妇几乎占了一半,以至于一些香港孕妇无法顺利获得医院床位。2001年后的11年间,在港出生的“双非”婴儿估计超过17万人。⑩一些内地“双非”孕妇为了实现在香港生育的目的,不惜“闯关”入境,2010年约有1600名内地孕妇企图“闯关”而被拒绝进入香港,2011年这一数字超过了1900人。“双非”婴儿出生后,就面临一个上学的问题。据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字,2012年满3岁的“双非”孩童达2.98万名。按统计处过去5年的意向调查,有两成“双非”孕妇打算安排子女赴港升学,即约6000人有意赴港读书。(11)他们通常会选择让孩子在邻近深圳的北区读书,这样又对当地适龄儿童及时入学造成了不良影响。“反蝗”派的意见领袖、文化评论员陈云公开宣称:“反蝗”就是反对内地人对香港资源的抢夺,“‘蝗虫’表达一种典型,到香港抢资源,吃饱就走”。对内地人占用香港公共资源的担心成为推升港人“仇内”情绪的重要因素,特区政府迟迟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也引发港人的不满。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钟剑华指出:最近一两年内地人赴港买楼推高楼市,内地孕妇“逼爆”香港医院及“双非”学童抢学额等问题,已把两地民众的矛盾提升至社会层面,令对立及积怨日深。在港人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以往体现为个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社会层面的矛盾。

从港人对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感受来看,在港人本土意识日益凸显的情况下,部分重视“两制”胜过“一国”的港人担忧内地人的习惯会破坏香港的规则,香港的法治受到影响,高度自治受到威胁,由此对中央政府与内地民众产生恶感。

香港回归后,在年轻人中出现了香港本土意识的觉醒,重视香港历史,弘扬本土文化、核心价值成为一时的风气,近年的天星码头、皇后码头、保护维港、菜园村事件、保留政府山,以至“80后”寻根等事件和运动,都反映了这一趋势。而在有些人看来,港人向来引以为自豪的自由和法治正面临威胁,坚持独立立场的资深传媒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教师成为左派报纸集中批评的目标,内地盛行的“潜规则”正在向香港渗透。有香港网友就内地儿童港铁进食事件谈到他们的担心:“港人是畏惧内地人对规则的破坏,今天在地铁里吃东西,明天给上司、给老师送礼也是正常,香港的核心价值观会被摧毁。”(12)极力为“蝗虫论”辩护和进行理论论证的陈云认为,内地游客的不文明表现与国家有密切关系,“九七之后,内地经济增长迅速,内地人南来香港气焰嚣张,游客不尊重文明秩序,新移民不愿融入香港,一旦遇到港人责备,就用中国来压人”。“至于特区政府,不单止不保护本土利益,维护港人尊严,更是不敢得罪内地人。”他认为,香港要自保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自治、捍卫两制、与内地保持边缘化,才可营造香港、内地的双赢局面,否则只有死路一条”。(13)这也成为部分港人“仇内”情绪的理论根据。

从港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来看,即使不考虑香港本身的因素,部分港人与中央政府在价值观上也存在重大分歧。相当一部分港人不认同内地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甚至以负面的态度看待内地的一些做法。

香港媒体经常报道有违港人价值观的内地负面新闻,造成港人对内地的不良感受,也间接影响港人对内地民众的看法。《信报》在一篇社评中指出:“内地的经济高速列车,未有带动政治改革向前推进”,部分港人对内地的不良感受,“有时也不期然地投射于对待一些违规的内地人士的态度上。这种‘殃及池鱼’的观感固然并非理性,但又不能忽视”。(14)尽管港人对香港的现实有很多不满,但很多人认为,同内地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缺失相比,香港的言论自由、法律平等都值得引以为傲。《东方日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香港再不好,起码有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不必担心‘被失踪’、‘被和谐’;香港官员再无能,起码不敢为非作歹,更不敢恐吓民众‘对着干没有好下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天空,两种世界,港人不认同‘中国人’身份,又何足为奇。”(15)近年来港人讨论很多的核心价值问题以及近期港人对特区政府推行国民教育计划的抗拒,都与此有关。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港人对内地人的负面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国两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香港实行与内地不同的制度,中央政府、特区政府以及两地民众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完全是正常现象。但是,为了“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化解部分港人对内地民众的负面情绪、推动两地民众的良性互动就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改善两地民众关系的思考

不同地域的民众互有看法属于常见现象,如一些上海人将外地人视为乡下人,个别北京人面对外地人也有优越感,在港人提出“蝗虫论”的时候,就有澳门人将港人称作抢他们饭碗的“蝗虫”。与这些现象不同的是,部分港人对内地人的负面情绪除了有因地域不同导致的偏见外,还包含了政治因素。因此,在如何改善两地民众关系这一问题上,应尽可能考虑到各个层面的需要。

在个体层面,“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妥善处理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的关系,而且需要内地民众的配合。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过因个别内地游客行为不文明而引起非议的现象,这表明,内地民众的素养尚待提高。不论是缺乏教养,还是习惯使然,都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帮助那些有不良习惯的人养成良好的行为风范。除学校教育应增强相关内容外,报刊、电视、网络也应加强相关内容的报道,帮助民众理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避免在实际生活中犯错。为改善内地游客在香港的形象,旅游机构应提醒游客在港期间避免不文明的行为,对他人要文明礼貌、入乡随俗。此外还应该照顾港人的感受,言行要低调,不要摆出一副暴发户的姿态,让人反感。实际上,如果双方都能不存偏见,以礼相待,即使相互间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也不会影响双方关系。如2012年7月25日,“凤凰视频”网站贴出一个名为《北京导游与香港旅客互殴,衣服遭撕烂》的短片,一名东北口音的女导游带香港游客到北京什刹海游湖时,态度恶劣,与团员发生争执,该导游竟高叫“香港是中国的殖民地”,导致与游客发生肢体冲突。该短片很快就吸引了近10万名网民点击,但并没有引发两地网民的口角,因为内地网民态度客观,纷纷批评该导游素质低,谴责导游的行为,事件也没有在香港引起什么不良反应。(16)

在群体层面,香港和内地的社会主流舆论应对过激言论予以谴责,以维持良好的两地关系。不论是香港还是内地,都存在一些极端分子,香港“仇内”情绪也是在他们的煽动下达到了顶点。有学者指出:“正如内地有随便给人扣卖国贼帽子的‘爱国贼’,香港也有陈云根这样的‘爱港贼’,此事之所以不断升级,和‘爱国贼’与‘爱港贼’的不断煽动有直接关系。”(17)出现极端言论不奇怪,关键是社会主流舆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主流舆论予以强烈谴责,就会压缩极端分子的活动空间,维持一个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健康互动的气氛。英国就有这样的先例:2011年底,英国一位白人妇女在伦敦地铁辱骂非洲裔乘客,英国主流媒体迅速予以强烈谴责,称该妇女为“国耻”。英国警方也当即介入调查,在事发当日逮捕该妇女。这样迅速的处理方法消除了极端言论扩大影响的可能性,为不同种族维持和谐关系提供了保证。而在此次两地骂战中,“蝗虫论”在香港受到普遍谴责,但孔庆东的“狗论”在内地受谴责的力度并不够大。这一事件的一个教训就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和机构应该谨言慎行,不能为个人出风头而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更不能口出污言秽语。香港《明报》在一篇社评中提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观点,即内地和香港的权力当局和人士,有责任维系两地的良性互动,切切不要从中发挥负面影响。“这里所谓权力当局,不单指政府、公权力而言,例如操持公器、手执话语权空间的传媒机构,也算是权力当局;至于学者、意见领袖、公职人士如议员等,由于他们的言行对公众有影响力,实际上都是权力人士。我们期望权力当局和人士切勿刻意制造矛盾、扩大矛盾,警惕因为评断不当而起火上加油效果。”(18)只有确立健康的主流社会舆论的主导地位,才可能压制极端分子的气焰,形成两地民众理性包容、互敬互让的正常气氛。

在特区政府和内地地方政府的层面,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应该考虑港人的接受程度,稳步推进,避免速度过快而引发冲突。内地与香港的合作由政府主导,长远来说对两地经济和民众利益都有好处。但从香港的实际情况来看,两地政府拟订的合作步骤如果超出香港的承受能力,影响到港人利益,就会带来反效果。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何国良副教授认为,内地与香港的融合触发港人情绪的核心,在于港人认为本来所拥有的公共资源被吞占,“如果孕妇去到医院,发觉无改变,服务依然是好,我估计她们不会发怨言,问题是现在一对内地开方便之门,便影响原有服务水平,自然惹起港人不安情绪”。事实上,2011年全年访港的内地游客约有2810万人次,较前年大幅上升23.9%;而“双非”婴儿也大幅度增加。也是从2011年起,港人与内地民众的矛盾开始凸显。针对这一情况,《大公报》的一篇文章提出一个很好的意见:“在贯彻实施粤港合作区时,应当主动和积极考虑香港接受内地游客的空间和供应能力,认真平衡香港市民对有关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或者采取限制来客数量,或者扩大商品供应和服务提供。只有这样,香港市民的基本利益才不会受到实质的影响,社会才会稳定。”(19)特区政府方面,应尽量把握民意走向,对敏感问题有预见性和警觉性,在政策层面预防两地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广东省政府在推进两地经济合作过程中,要增强敏感性,尊重香港的特殊性,不能追求合作措施的对等、划一。

在中央政府层面,切实维护《香港基本法》,坚持“一国两制”,尊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同时积极推进内地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改善和维护香港与内地民众关系的根本途径。港人对待内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一国两制”下港人高度自治程度的评估。一般来说,如果他们认为“一国两制”得到了贯彻,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得到了维护,他们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就会大一些,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也会大一些;反之,港人的信心就会减小。《明报》在一篇社评中针对两地融合提出港人的希望:“国家以‘一国两制’处理香港问题,最根本精神就是要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法律基本不变,这是香港赖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期望内地人对此应予尊重。”(20)此外,港人不仅关心自身利益,也关心国家的命运,希望国家更加民主、自由,成为实现社会平等、正义的法治国家。香港人心回归的关键还是内地要做好自己的事,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具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如果内地能达到这些目标,内地民众为国家感到自豪,中国在国际上成为备受各国尊重的典范国家,国家不仅具有强大的硬实力,而且具有强大的软实力,港人没有理由不为成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港人和内地民众的冲突也就不会成为什么大问题。

“一国两制”是史无前例的创新,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并不奇怪。应该看到,内地民众与香港民众的冲突只是两地民众关系的支流而非主流。但这一事态发展表明,“一国两制”的顺利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精心呵护,不论是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内地地方政府,还是内地民众、香港民众,对支持“一国两制”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任何一方的不当行为也可能对“一国两制”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各方都能尽职尽责,坚定不移地予以支持和维护,“一国两制”的实施会更加顺畅,香港的繁荣、稳定会更加有保障。

 

注释:

①《港女误骂星洲妇 掀歧视风波》,《香港经济日报》2012年7月14日。

②曾伟强:《“蝗狗”战的一些观察》,《星岛日报》2012年2月25日。

③《大陆客全球争吸 港人宜亲善包容》,《信报》2012年1月21日。“相嗌”,粤语,吵架的意思。

④《正视港青年歧视内地人情绪》,《星岛日报》2011年6月18日。

⑤《对各地人民的观感》,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people/index.html。

⑥《西装友懒理劝喻港铁食挞》,《星岛日报》2012年6月11日。

⑦《一曲〈蝗虫天下〉 唱尽港人恐惧》,《香港经济日报》2011年12月10日。

⑧张炳良:《香港人的身份危机》,《明报》2012年2月1日。

⑨《“双非”婴十年升逾30倍》,《大公报》2012年4月24日。

⑩《双非妨碍资源分配 政府宜软着陆解困》,《大公报》2012年9月5日。

(11)《双非童涌北区读幼园》,《明报》2012年1月10日。

(12)《港铁中港骂战 网民观点两极》,《香港经济日报》2012年1月20日。

(13)陈云:《族群斗争 本土政治》,《am730》2012年6月19日。

(14)《蝗虫与狗亦双非 以身作则解矛盾》,《信报》2012年2月4日。

(15)陈竞立:《强词有理:今生不做中国人》,《东方日报》2011年12月30日。

(16)《北京女导游辱骂港客爆混战》,《太阳报》2012年7月26日。

(17)李明三:《“狗”与“蝗虫”——漫议内地香港文化冲突》,《中国改革》2012年第3期。陈云根为陈云的本名,陈云系笔名。

(18)《中港融合不可能逆转 两地差异须谨慎应对》,《明报》2012年1月21日。

(19)《化解矛盾促进两地融合》,《大公报》2012年2月10日。

(20)《中港融合不可能逆转 两地差异须谨慎应对》,《明报》2012年1月21日。

 

孟庆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来源:《当代港澳研究》2013年第10辑期


    进入专题: 一国两制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港澳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245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