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亚群:莫让爱漏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37 次 更新时间:2011-09-29 20:27

进入专题:   感动  

干亚群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性情中人,容易动情,特别面对众多的不幸遭遇我忍不住地掉泪,会难过。但今天我想说我不想再被感动。我情愿生活在希望中也不愿再被一件件令人心酸的事而掉泪。 央视举办了感动中国以后曾令许多人为之动容。感觉这个社会是被爱心涌动的社会,是人人都懂得去爱的社会。但过后依然看到许多孩子上不起学,还有许多流浪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还有许多人的生命不值某些人的一顿饭,还有人在做损不足补有余的事情。当然我们得承认差异性是社会的必然,尤其我们还不是全面发展的人。问题是差异的程度应该在什么范围。当然差异成为某些人堂而皇之的理由时才感觉这很可怕。哲学上说过存在即合理(我听一位老师说过应该是存在即有理,有时有理不一定是合理),面对众多感动之类的评选不得不让人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感动也变得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不是世人被物欲冲斥而麻木了的感情需要重新被唤醒?如果这个问题需要深思的话,我想我们应该脸红;如果这不是个问题的话,我想我们更应该脸红。

人与低等动物最大的区别不是人会说话,而是人有人性,且人性是因为有一颗人心。所有与人性有关的字几乎是与心有关。这说明人心不应该是麻木的,而是被热血充盈着的心。孟子也说过人应有恻隐之心,而且恻隐之心是道德之维。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当一个人掉入井时会去相救并非是出于某些动机,而是人性使然也。我不知道有些人读到孟子的这段话有何感想,我想我是感到不安的,因为我做的还不够尽心。许多人做善事是出于某种目的,或沽名钓誉,或捞取资本。有了这种动机他们做一些好事唯恐天人不知,有人在捐赠前非得搞得捐赠仪式,不请到媒体绝不发放捐助款。有些人还得对着镜头来个大特写才觉得过瘾。此种恶相令人作恶。孔子在二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知而不愠。这时间都过去了这么久了,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没有进步,而且某些方面反而退化了。

我曾参加过一个慈善捐赠动员会。会议的安排令我愤慨,所以会还没开完我就退会了。会议安排了一名学生作发言,会议组织者的出发点不在于真正的慈善,而是出于他们自己政治的需要,所以他们让小女孩发言的目的是不会在于她内心的感受,他们需要的是通过她的讲述来宣传所做的工作成效。小女孩还只是一个高中生,想不想发言不能完全由她决定。她的父亲是残疾人,在她不到十岁时就去世,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在她十四岁时死于意外。她在众人的帮助下读完小学与初中,最后考上了本市的重点中学。我一边听着一边感觉一阵阵的酸楚涌上来, 以至于不敢看台上发言的小女孩。我看四周的人都很专注地听她发言,那神情仿佛是在听故事。小女孩的发言很让人动容,但也有种说不出的复杂之情,因为她一直在表达着她的感恩,以及在这些恩情下面她将怎么努力学习,以后又会怎么报答。我字字听来是一种难受,因为报答与感恩不应该是她今后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当然我知道这个发言稿是经过审阅的。后来我悄悄地离开了。我不愿参加这样的动员会,更不想看到小女孩以剥开自己的伤痕来表达对慈善的感动。这一个动员会让我不开心了数日。

我还看到过这么一个宣传典型。他年轻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在外就医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那人在素不相识且又是在经济很不宽裕的情况下帮助了他,使他度过了难关。之后俩人就没什么联系,那个陌生人也没有向他提出回报什么的。后来这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上了企业家,想起那位陌生大哥。于是他专程去了一趟那位陌生大哥的家。本来知恩图报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再说当完全有能力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不去做算不上是有品质的人。结果这件事被大宣特宣,甚至有意安排采访团跟着这个人去看望当年帮助他的人。既然是有意安排的,当然要有一些情节在里面。这件事被宣传后成为了一个美德的楷模,而且这个人因为这件事而获得的荣誉一个接一个,而且级别越来越高。这可能让许多人都想不到的,包括这个人自己。我无意说这件事的不是,只不过觉得一个人做善事如果不是纯粹为了善举,而是出于某种目的,这不能算是善事,仅仅不是坏事而已。何况一个人曾经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有回报能力的时候回报一下实在是情理之中,就像邻里之间你送我一碗,我回你一篮这样的道理。如果这样的事也要大书特书,不令人不感到遗憾。

感动的背后总有许多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已经够沉重了,沉重过后是沉默,收起语言,收起悲伤,因为怕说出来心碎。任何东西碎了就很难再现完美。我不想再让眼泪濡湿了眼角,不想让别人的苦难作为别人标榜自己的素材,不想让高尚的行为成为一些人转移公众视线的理由。许多的举动是在事后的挖掘与总结,而不是事前的关注与救助。我们知道世界中总有许多不幸是无法回避,一些无奈与凄酸让你忍不住,躲不掉。我们之所以会感动不是因于这个世界太美好,其实是是因为我们的心在一点点的麻木,在一点点的冷却,所以我们有时不想错过被感动的机会。遗憾的是仅有的一点感动往往在于我们没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良心,所以在不安中我们会掉泪。 我不想再感动着,不愿让一些无辜者作为别人唤醒良知的典范,不希望再见到感动的评选成为社会文明推动的基石。我想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即无为表里、知行合一的含义。

    进入专题:   感动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473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