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98 次 更新时间:2024-03-27 19:44

进入专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质生产力  

张弛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在于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形式等,创造出比以往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和技术演进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创新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孕育着不断推动创新的内在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组织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迸发的产业集群,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产力跃升

马克思指出,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空前大规模的资本和生产力,并且具备了能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这些生产力的手段”,“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方向,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演进过程中,各国积极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着力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发展动力模式的转型,是对当前科技产业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将加速推动生产力水平跃升。

在“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伊始,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在听取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相关工作提出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具体机制来看,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量使用新材料、新能源、数据资源等新要素,将其作为关键劳动对象纳入生产过程,特别是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逻辑,赋能生产活动的全流程环节。其次,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中,许多产业都是以生产资本品为主,如通信基础设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这些产业的产品作为更高效更先进的劳动工具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产的核心环节,极大提升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再者,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内部竞争,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改进生产组织形式,逐步形成新的生产模式,以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为主要表现,能够更为高效地配置生产资源。这势必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的企业效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各项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组织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实现生产力跃升。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5.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3.4%,比2014年提高5.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代表性企业和品牌逐渐成熟起来,带动我国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起到先锋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2023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在光伏制氢、碳纤维制造、汽车芯片等领域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组建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的新国企。近五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实现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深度布局,覆盖产业链主要环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驱动发展相互促进

创新起主导作用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在于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创造出比以往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和技术演进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创新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孕育着不断推动创新的内在力量。

创新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的内涵概括为: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五种类型。从产业发展的演进历程来看,创新引致的代表性新产品的出现,是一个产业从无到有的重要节点。当一批企业开始聚焦生产代表性新产品,带动其他企业围绕代表性产品的生产提供生产材料或相关服务,便形成了产业集群,也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那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不单纯要求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还要求这种技术可以使得市场中出现能够集成了大多数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特征的新产品或新工艺。突破性的技术革新固然重要,对于已经存在的产业来说,有可能极大推动产业发展跃升。但是产品创新并不一定紧随突破性技术革新发生,还取决于配套技术的有机整合,产业链水平的完备性,以及市场的接受程度等一系列条件。一项技术从研发成功到能够形成被市场认可的产品,需要长时间的产业化过程,上游需要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企业内部需要构建合理高效的整合生产性资源的运营机制,下游需要培育规模性的市场需求群体。因此,创新驱动发展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需要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协同发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供给相对需求不足的状态,一方面,代表性产品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或者市场壁垒,保证了产品的绝对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必然意味着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产品正在迅速迭代,更新的、更为成熟的产品相对于早期的产品总是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使得产品相对供给不足。这种情形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吸引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不断投入该产业中,企业将围绕生产具有相互替代属性的产品,进行持续性的工艺改进、质量提升、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期占得竞争先机。具有优势性的技术和管理组织方法将引起产业内部企业的效仿和学习,使得更有效率的、能够获得更高利润率的生产方式在产业内部迅速扩散,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生产效率和创新活力上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将能够整合整个社会的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成果外溢并产生正外部性,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助力我国创新发展。

三、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新产业的形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更新迭代的应有之义,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的必然选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大局能够产生重要积极影响。

首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高效的要素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项目往往资本投入大、风险高、投资回报期长,需要更好统筹资本、人才、技术等产业发展要素,构建持续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机制。应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鼓励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计划,促进区域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鼓励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加大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其次,构建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科技支持政策体系。鼓励科技研发一直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政策内容,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科技支持政策应当围绕实现产品创新来展开,减少技术突破与产品转化之间的链条,持续推动产品迭代演进。在技术市场化前景初步显现出发展潜力时,政府则通过适宜的政策供给,支持独立的、盈利目的的商业企业。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之间应建立协同机制,引导企业为主建立创新联合体,鼓励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统合科研机构、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形成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生态体系。

再者,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要素,高素质人才是其吸收就业的主要群体。要综合考虑产业发展趋势、技术革新、市场需求和人才供需情况等因素,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制。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人才招聘、薪酬、评价、考核、科研资助和管理制度,着力打造“高精尖缺”人才团队,为人才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发展环境。

最后,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合理有序把握支持政策进退时机。预防过度竞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序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化风险提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统筹协同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避免政策重叠造成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法律规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完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计监测工作,发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决策作用,提高市场分析、形势研判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治理提供支撑。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成熟期,应及时退出直接性支持政策,推动形成良性有序的产业健康发展机制。

张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团结》2024年第1期

    进入专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质生产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20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