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调查研究得“说人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181 次 更新时间:2024-02-19 13:51

进入专题: 调查研究  

吕德文 (进入专栏)  

 

一、用心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要的就是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那怎么样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呢?就是用心。所谓用心,就是跟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跟他们交朋友。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就不用担心得不到这种真实的信息。

我们团队做调研,基本上都处于“风尘仆仆、马不停蹄”的状态,不是在调研,就是在调研的路上。但是,我们很多学界同仁、领导干部,甚至包括记者,都觉得调查越来越难。因为,基层不欢迎,干部群众不说真话。但我们几乎没有遇到过这种下不去、不受欢迎的困扰。

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每一次下去都这么容易呀?我想了一下,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甘当小学生。学者下去调查,没有多大的资源,也没什么权力,不可能给别人带去什么好处,也没有权利让人配合。但我们是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基层恰恰欢迎这些“学习者”。

基层是希望学者、记者和领导去了解真实情况的,这是一个真实呼声。但是,基层害怕反映了真实情况后,被当成一个负面靶子,被问责。所以,基层不敢说。如果我们以学习的心态,以平等之心下去调查,只是客观呈现实际情况,并谦虚地分析问题,把调查研究当做一个科学活动,对事不对人,就不存在不愿意讲的问题。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田野调查,最大的成就感并不来自于产生了多少理论成果,产生了多少社会影响,而是获得了许多基层干部群众的信任。每到一个地方调研都会结交不少基层各行各业的朋友,经常有从事一线工作的朋友和我交流情况。所以,我自己的日常也成了田野,习惯了在日常中观察、讨论、思考和写作。

只要我们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就必然会获得基层的信任。一次调查有困难,就开展第二次、第三次,只要成功了一次,示范了一次,大家的信任感就会增加一次。最后,大家发现这人还是很务实的,也是靠谱的。由此,大家就可以说真话,我们获得的信息就会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层次,调查研究工作也会比较踏实。

但凡是用了心的调查研究,大家都不想玩虚的,否则,我们自己都于心不忍,群众更是反感。调查研究其实是有口碑的,只要我们真的是在做调查研究,长期不断积累,就会形成非常好的声誉。这个声誉,对学者来讲,就是学术声誉;对官员来讲,就是官声;对记者来说,就是公信力。

所以,用心调查,秉持平等之心去调查,珍惜自己的声誉,就会形成正向循环,做到这点并不是特别难。

二、亲自

怎么样解决这个调查研究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我觉得关键就是“亲自”。

我看各级领导干部的文章,感触颇深。但凡是生动活泼且有思想的,基本上都是领导干部亲自写的,再不济也是其讲话整理出来的。但凡是八股文,讲究修辞,装腔作势,一堆大词却毫无内容的,基本上都是秘书的“杰作”。领导人开会只会念稿子,已经听不到人话了。记者报道,不敢写自己想写的,只会粘贴复制别人准备好的通稿。学者写文章,也全是学术八股,或者是政策报告的翻译筒。凡此种种,都是缺了“亲自”,让他讲他也不敢讲。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记者亦或是学者,如果想了解某一件事情,最好不要拜托别人去,秘书、实习生和学生,都只是辅助作用,我们自己得亲自调查、亲自研究、亲自写报告。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结果出现了诸多形式主义问题,调查研究成了扰民和折腾基层。很多领导干部,自然而然把调查研究当做一件任务来做,顺其自然地安排给了下属。于是,出现了几种调查方式:

一是甩锅式的调查研究。

最怕的是,调查研究还没开始,报告提纲就列好了,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都写好了,甚至每一部分要多少字数,多少案例和数据,都有要求。提纲发给基层,把内容填进去就完了。

甩锅式的调查,既没有调查,也没有研究,简直就是打着调查研究的旗号,在玩文字游戏。上级只做文字统合的工作,基层只是被动提供资料,有结果,没有过程,领导甚至都不同基层见面。

实际上,调查研究最重要的,恰恰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围绕资料的密切交流,同样一个现象,同样一个数据和资料,站在上级的视角,以及站在基层的视角,会有不一样的解释。因此,调查研究的关键不在于资料,而在于观点,在于对资料的理解。

二是布置任务式的调查。

领导干部领了一个课题,轰轰烈烈组织了一个课题组,自己当组长,次要领导当副组长,科员和下属单位的“笔杆子”,成了课题组成员。最后发现,真正干活的,还是那几个小兵。

大兴调查研究的功能之一便是教育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接触基层、接触群众,接接地气,对自己掌握的权力有敬畏之心,决策就更科学。但如果领导干部从调查者转变成调查的指挥者,就会产生反功能。

三是委托式的调查。

“第三方”泛滥已经成为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根源。在学术界,很多科研课题的主持人成了“老板”,众多小学者成了学术民工。很多媒体也热衷于为各级政府包装经验,成了文化传媒公司或智库,客观的调查报道是不存在的,利用版面和宣传阵地赚钱是真的。很多政府部门,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购买所谓的智库成果。

很多公共服务是适合购买服务的,比如市政运营。但大多数公共服务,尤其是关于群众服务以及基层治理的工作,是不适合外包的。毕竟,治理过程既是服务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过程。具体到调查研究,借助“外脑”是一个漂亮的话术,如果自己没脑子,就会被“外脑”给带偏。政府不能成为雇主,领导干部不能没有脑子,调查研究其实是让领导干部变聪明,接地气、有判断力的不二法门。

三、让人说话

调查研究要鼓励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什么意思呢?

今天,我们面临了一个巨大挑战,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高度同质化,且无效信息越来越多。机构媒体的报道,八股文盛行,千篇一律,很少有信息含量。自媒体群魔乱舞,全是无效信息的干扰。学术研究报告,也是八股文盛行,但凡是有点观点和发现,都要尽量磨平,就怕被人抓住辫子,外审不通过。政府部门的调查报告,四平八稳,就怕写错一句话,然后就得罪了某个领导,得罪了某个部门,怕引火烧身。

调查研究还没有开始,就想着报告出来以后会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发现,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了解到了非常多的基层实际,也接触了很多矛盾,但是这些实际情况和具体矛盾都没有在调查报告里面体现出来。调查报告埋下了很多伏笔,不仔细看还不知道,一讨论别人都了解情况。大家都在回避矛盾,回避问题,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写调查报告的人,思想包袱太重,怕写出来的东西给自己带来麻烦。经常有人问我,我写的某某文章有没有引起麻烦?我说没有,从来没有。有些文章,被批评的地方会有不满意,这是真的,但他们从来没找麻烦,事后都相互理解。我们做调查研究,最值得期待的结果不就是要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么?如果只是自娱自乐,那确实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精力去调查研究。

当前是有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空间的。前提是,我们是做真调查,做真研究,表达观点是真为社会进步,为国家民族富强。大兴调查研究,本身就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表现,其初衷就是要形成上下级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充分平等交流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党内民主风气。

调查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得让人说话,得让调查者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被调查者能够实事求是地汇报情况。调查研究首先是一个科学活动,不要有太多的政治正确——只讲观点,只讲立场,但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是不够的。

有些调查,一接触到具体矛盾就回避,只用大词盖过去,小心谨慎,只讲好的、不讲差的,或者只是附带讲一点矛盾和问题。只调查,不研究;只研究,不解决问题;哪怕是解决问题,也是轻飘飘的,只解决细枝末节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够的。

进入 吕德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调查研究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0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