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孔子的施教体系与书院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60 次 更新时间:2023-11-30 21:59

进入专题: 孔子  

杨朝明  

 

《易经》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是人文教化的目标,“化成天下”以“文明以止”为教化的方向。孔子继承上古三代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包含了系统完备的教化学说,影响中国至深至远。孔子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自然也是传统中国书院的精神。

《孔子家语》中有一段重要记载,清晰地展现了孔子的教学体系。其中说:“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孔子进行“文德”教育,他培养的弟子都是文德的典范。认真研究孔子的这一教学框架,会发现其中有严密的内在结构,有符合教育规律的深层逻辑结构。

文德教育是孔门教学的灵魂,是儒家教化的中心。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孔子儒学牢笼天地,包孕精微,但一言以蔽之,它关心的还是社会的和谐、人心的和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就是儒学教育,它们的方式、方法、路径、目标都与孔子“施教”方法和教学体系深度契合,对今天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极具启发与指导意义。

《孔子家语》记孔子说:“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正确的价值体系决定德行的方向,人的德行体现着价值与信仰。没有好的德行,作为价值体系的“道”可能就是模糊的。孔子教育通过文德的培养树立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孔子又说:“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传统的中国书院十分关注国家的道德建设。

古代书院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就像许许多多的文庙一样,书院关注天下时事,与社会直接相通,书院与“占尽天下名山”的寺庙与道观不同,它不会置身事外,远离人间。例如书院大兴的宋代,书院无不讲论经学,将经义推之政事。钱穆先生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离开了对社会的关切,就没有传统中国书院的内在精神。

书院的兴衰与社会思想的变化有关。孔子当初开创私学,继承发展了周代的“王官学”传统,探索出了极其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他与弟子们共同组成中国最早的民间学术团体,已经具有了书院的雏形。孔子的教学不拘形式,方法灵活多样,论说修己安人,讲述先王之道。但今天正式意义上的书院还是自唐代开始的,由于科举时代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很多文人学士要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于是有人在山林之间筑起书屋,作读书休闲之用,或者相聚读书论道、修身养性,早期书院就应运而生了。

宋代理学兴起,儒家学者以儒家经典教授于各地,讲学之风大盛,书院蓬勃兴起,于是宋代的书院在规模、性质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既然书院与科举考试有关,这就决定了宋代书院的性质与方向。例如,政治改革家范仲淹从政时设置学官,胡瑗等人则以“明经”“政用”设科讲学。北宋中期理学正式形成之时,以地域为名称的学派先后出现,诸如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苏轼父子的“蜀学”等等,他们讲授儒家经典,彼此相互呼应,成为儒学复兴的重要场所。

谈中国书院的历史发展,自然不能离开朱子。南宋时期,书院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人物自然就是朱子。朱子在福建建立“闽学”,逐渐形成了他完备的儒学体系,从二程到朱子,其间经过四代的传授过程,他们的学术文化都有书院与之相随。朱子所到之处,他往往着意于兴建书院。有人统计,由于朱子在武夷山生活、学习、讲学、著述时间最长,这里有宋明以来的书院遗址45处,被称为“道南理窟”,这自然与朱子的影响密不可分。直到清初,康熙皇帝依然推崇朱学,尊之为“学达性天”“大儒世泽”。

在古代书院中,核心的教育与讲学内容当然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书院像孔子施教那样以诗书“先”之,原因在于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也就是说,这是由中国经典的性质与特性所决定的。书院教育中特别注重孝悌、仁义教育,注重礼乐熏陶。例如,朱子为白鹿洞书院所写的“揭示”,就代表了书院的特性,说明了书院的教育与教学方式与方向。作为白鹿洞书院的学规,这一“揭示”设有“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包含了丰富的孝悌之教、仁义之道,注重的是文德的养成,对其他书院有重要的影响。

综观古代书院,将其与孔子的施教体系相互对照,会给我们重要的历史启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中国讲究“师道尊严”,重视“师道”,就是重视“人道”。传统的教育说到底就是“成人”之教,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与根本。《中庸》说“尽人之性而后可以尽物之性”,发扬传统书院教育的内在精神,对于今天学校教育的救偏补弊,尽快改变当下“道术将为天下裂”“只重智,不重仁”“职业为上,德性为下”之类的弊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的功能在于教育,它属于私学,以前都是由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主持,一般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组织机构、管理规程,这里也是思想的高地乃至高峰。

书院教育与官学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里进行的是通才教育,是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地方。传统的中国书院进行的都是人伦教育,“五常”“八德”的教育,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中华文化遗产,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的教育应该大力提倡、积极推广。今天,注意借鉴传统书院的模式,鼓励书院健康发展,应该视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手段与途径,使之成为“明经义”“正人心”的道场,也有助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进入专题: 孔子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68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