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坛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1 次 更新时间:2023-08-08 22:30

进入专题: 坛子  

陈艳萍 (进入专栏)  

我的故乡,哪家生了女孩,女婿去娘家报喜,见了丈母娘,就说:是个坛子,也或者坛伢。

两个人在路上相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今天又是肉又是鱼,为了招待谁?另一个人笑着回答:我的大坛子和幺坛子今天回来玩。

大坛子和幺坛子指的就是大女儿和幺女儿。回来的是老大和老幺,她们中间还有几个坛子?有些让人浮想联翩。

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有生七八个坛子后,才得来一个幺儿。

我一直不知道,故乡人为什么把女孩叫坛子。 故乡的女孩出嫁,必得陪嫁一对瓷坛,摆在桌子上,装炒米蚕豆之用,我以为坛子从这里衍生而来。又,故乡的女孩从定亲开始,每到年节,就得回娘家送茶。礼品不见得是茶叶,但是必有酒。叫坛子,是不是就寓意着生了女孩,有喝不完的酒呢。

其实,陪嫁置办瓷坛,出嫁后往娘家送酒,不是我故乡那地方所独有的,因此,叫坛子,恐怕不在于此。

后来,我听过一个传说,关于“坛子”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女娲补天的时候。

女娲补天时,炼剩的七彩石还有很多。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女娲补天补累了,想喝点酒解乏,正好听到天门地界有个男子在襄河边唱歌: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流浪在外头......女娲娘娘听了很感动,想起自己离家补天这么久,也不知道家里怎么样了?

于是乘着一团祥云,落到襄河边,问唱歌的男人,为什么如此悲戚?男子说,如今天下大乱,家园已成废墟,亲人流离失所,散落天涯,我一家四口在此河边寻得一僻静处避祸。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九月九这天,大家都要酿酒,夜晚燃起篝火,整夜欢歌。如今我来到这里,恰逢节日,怎能不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呢。可惜,想要酿酒,却没有器皿。不过,酿了也没有亲人来喝。所以悲从中来。

女娲娘娘听了非常感动,将自己千辛万苦找到的七彩石拿出一块,制成酒坛,嘱咐男子将酿好的酒装入坛子埋入地下,并对他说,你明天就会有一个女儿,此女是九天玄女投胎。十八年后,你的女儿出嫁时,将此坛开封,你的家人就团聚了。

转眼,十八年过去,玄女长大了,要嫁给至尊宝。男子照女娲娘娘当年的嘱咐,挖出深埋的酒坛,开启,顿时,那散落天涯的家人奇迹般地出现在玄女的婚宴上。

一家人久别重逢,哭一阵笑一阵后,玄女该出门了。正在这时,牛魔王腾云驾雾而来,她要挟持玄女而去。说罢,乱风四起,玄女不知去向。至尊宝伤心欲绝,看破红尘,去寒山寺出家为僧。

玄女的父亲,更是悲痛,玄女不见了,刚刚团聚的家人也无踪影。他每日以泪洗面,看着那坛美酒,嘴里叫着:坛子,女儿,坛子,女儿......

于是,当地的老百姓就开始把坛子当成女儿的别称,口口相传,女儿就成坛子了。

这个关于“坛子”的传说,我是在一个微信群里听来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传说?我全不知道。只是觉得,很有趣,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我其实还是倾向于相信酒坛子之说,生了女儿,就会有喝不完的酒。

麻胡子

在我的故乡,孩子不听话,大人就会说,小心摸唬子来了。也是奇,孩子一听这话,马上不哭,面露惊怖。

我也是这样被吓大的,且隐隐知道,摸唬子,是偷孩子的人。也一直以为,摸唬子,就是这三个字。后来,当儿子哭闹时,我也会说,摸唬子来了。儿子瞪着眼睛问我,摸唬子是什么,我就告诉他,专门拐孩子。

近来读鲁迅先生的文字,有一段话,让我又惊又喜。原来,摸唬子,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原来,摸唬子应该这样写:麻胡子。他们一伙人偷孩子,是为了煮着吃。

传说,隋炀帝下诏开汴渠,任命麻叔谋为开河督都户。麻赶到鹿邑上任后,生病了,医生说吃蒸熟的羊肉可治病,一些想谋取利益的人纷纷敬献羔羊。

宁陵县有个叫陶榔儿的,家里的祖坟正好在河道处,怕被挖掘,想去巴结麻叔谋。此人残暴,偷了一个四岁的小儿,砍掉手脚,蒸熟后献给麻叔谋。麻吃着这肉,觉得比羊肉好,给了重赏。其他人知道后,也去偷小孩来换取赏赐。一时间,到处是母亲的哭声,到处人心惶惶,

如此残忍的事情,当然会有人告发。隋炀帝知道后,派大将来护儿前来捉拿麻叔谋,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贼盗宝、擅易河道”之罪被腰斩。

麻叔谋是胡人。

慢慢的,麻胡子的故事成了鹿邑、宁陵一带吓唬孩子的手段。孩子不听话,大人就会说:别哭,麻胡子来了。再后来,传遍全国。

一代一代,现在还在流传。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散文里引用这个故事,是对糟粕文学的一种鄙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真假的残暴故事,居然这样一代一代地残害着孩子的心灵。

当然,他引用这个故事,还有别的意思。当时,有一股反对白话文的势力,鲁迅先生觉得可恨。他把麻胡子的传说和妨害白话者的流毒搅在一起写,表明对于社会的危害性。

今天,终于弄清了摸唬子的意思。所以,人要读书。读书可以解惑,可以怡情。

进入 陈艳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坛子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18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