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牛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2 次 更新时间:2023-08-05 22:48

进入专题: 牛儿  

陈艳萍 (进入专栏)  

乡下长大的我,一路有动物们陪着。陪我的动物有一排,鸡鸭鹅,猫兔狗猪,外加一头大牛。

放学路上,远远的,一头牛走在田埂上,赶紧转弯。迎面而上,插着牛身子挤过去,对于我,无疑是会吓破胆。有时,在大路上,牛甩着蹄子“得得得”过来,只得迅速停下来找岔路躲,直躲到牛儿走远,才一溜烟贴着边跑过。好似牛走了,它经过的地方还有它的影子。若躲无可躲,就把身子靠边得无处可靠,闭着眼睛哭丧着脸等牛慢慢走过。

分田到户,牛稀罕,七八户人家共用一头,按田的多少分派放牛的天数。大家一合计,我家是一天。 别人家,多是老人放牛。我家,爷爷奶奶忙活着豆芽菜,没空。

从此,日夜算计着,如同《粜米》那篇课文。文章里,穷人祈祷的是米价。而我,算计的是,放牛那天,会不会正好星期天?

怕什么来什么。星期天一大早,奶奶许诺给我买一个大锅盔,嘱咐我把牛喂饱,不要吃了别人的庄稼。大锅盔宁愿不吃,但我拗不过奶奶,只得哭着蹦着提条件:接长牛绳子。

奶奶觉得有道理,绳子牵长些,或许就不怕。她找出一截长麻绳,快步往牛屋走,我磨磨蹭蹭跟在后面。奶奶麻利地接上,递给我,转身走了。

田畴间,大牛如庄严的绅士款款行着。我手里牵着绳子,如同掉了宝物一般心神不宁地远远盯着。牛聪明,分得清庄稼比野菜好吃。它还会判断,今日的牛鼻绳放得长些,不那么紧箍,想必是个小主人。

试探着绞一口田里的稻谷,斜着眼睛张望,看没有动静,竟大明大放绞起庄稼来。我识出了伎俩,赶紧拉。力气小,绳子长,不得力,拉不住。眼看着牛一口一口狂卷着庄稼,只得站在远处拼命拉,牛却不回头,急得愁云惨雾。路过的大人一边帮忙,一边嘿嘿笑。

牛卷着吃着,也有吃坏自己的时候。春天的紫云英,又美又嫩,牛不懂得节制,吃多了,胀气,突然间萎靡不振。主人当然知道,草籽在牛肚子里释放氧气有致命危险。牵它到禾场里,扯一把杨柳枝叶,系在牛鼻子上的,围着转圈圈,给它治病。严重时,得去请医生,在肚子上凿开一个窟窿排气。

远远的,我偷偷观察过牛,欣赏过牛。它的眼睛很大很鼓,但清澈,温顺,并不吓人。它总是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吃自己的草,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活,有时跺跺蹄子,有时甩甩尾巴。

当然,也有脾气不好的牛。

李伯家的一头母牛,个子大,性子劣,一幅牛角经常在地上墙上树桩上插,磨得又尖又亮,微微上翘,弯成大筛子形。

八九岁的明生,学着父亲的样子,牵着短牛绳,悠悠地挨着牛走。突然,牛发起进攻,用牛角把明生抵出好远。好在孩子的身体柔软,没有受伤。

但明生吓住了,不敢再牵牛。有一个放牛的伙伴,稍大点,有些经验,就给他提建议:把牛绳子短到牛鼻子那里,用细竹条狠狠抽它的脸,把它打怕。明生果然这样做了,牛的脸上抽出一条条褶子。往后,牛再没有用角抵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明生和这头劣牛的关系越来越好。

学校离家几里路,早上,明生骑在牛背上去上学。人小,不能直接爬上牛背,而是先站上牛角,牛知道,头往上扬,把主人往后背送。

学校旁边,是大片的草滩,明生放开牛绳,让它自由吃草玩耍。放学后,牛吃饱了,明生骑在牛背上回家。

有时候,明生骑在牛背上,没在意,身子滑到牛角处。大冬天,眼看就要落水。牛会意,停下来,让小主人从牛角上跳下来。

有时候,它还是劣,劣起来不认人。明生骑在牛背上,它有气,就突然急刹车,或者急转弯,把明生摔下牛背。

后来,明生掌握了骑牛的规律。人稍微往后背处坐,双腿紧紧夹住牛肚,双手抓着牛背上的毛。这样,牛不管如何劣性,人也不会从牛背上摔下来。

有一次,明生骑在牛背上,遇见了另一头牛。两头牛突然发力,准备角斗。冲力太大,明生从牛背上甩了下来,掉在牛肚子底下。牛有分寸,走一步,踩着了明生的袖子,他一拉,牛连忙抬脚。明生往旁边爬,牛又走一步,踩着了明生的裤子,他一拉,牛又抬脚。见小主人没事后,牛撒开腿,架着角,去找那头牛打架。

两头打架的牛,呵斥是没有用的,鞭打是没有用的。到最后,只能点起火把,在两头牛间晃动。它们怕了,才会住手。

牛的孕期是一年,它站着分娩。小牛犊掉下来,母牛第一时间转过身,舔干净小牛犊身上的粘液。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趴在地上的小牛犊慢慢站了起来,无力,瞬间又趴下,再站起来。如此这般四五次后,小牛才站稳,去寻找母亲的乳头。它每次站起趴下的方向各不同,人们说这是小牛在“拜四方”。

吃了奶后,小牛犊有劲了,跌跌撞撞地,踩断了脐带。一星期后,可以走很远。

哺乳期间的母牛,得格外照应。假若是春夏之际,就找最鲜嫩的草喂她。若是冬天,用黄豆磨豆浆给她补充营养。

牛犊子不满周岁,鼻肉很嫩,不能拴牛绳,怕勒伤它的鼻子。民间有谚语:“牛鼻子一缺,牛价打七折。”

它贪玩,没法牵制,在牛妈妈的身边跟着跟着就丢了。大人心急如焚,到处找不到。明生有办法,牵着母牛去找。

母牛护犊子,它当然知道孩子丢了,一边走一边叫唤,先是短促地唤,没有孩子的影子。它一急,伸长脖子,再唤,声音变得悠长,传得更远。

和人世界里母亲唤孩子回家一样。

贪玩的小牛听见了,从草滩里现身,奔到母亲身边,挨挨擦擦,仿佛久别重逢。母亲吻它,表示着内疚,怪自己没有照看好孩子,孩子受惊吓了。

小牛犊满一岁了,得给它箍笼头。箍笼头几个月后,穿牛圈系绳子。这个牛圈,是铁匠打的物件,一头圆圈一头铁杆上有孔,便于系绳。穿牛鼻子时,几个人合力将牛固定在几棵树围着的栅栏里,用螺丝刀打磨尖刺,穿过牛鼻子。

牛鼻子受了伤,得洒上消炎粉。铁栓圈有腐蚀性,过一段时间后,换上竹制或者木制的牛鼻栓。牛穿了栓,才真正受人摆布。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就能犁田了。训练的过程中,牛会挨很多打。大人们说,不打不行。

一年发大水,人们为了打到大鱼,在河里下滚沟。滚沟又长又坚硬,还有倒挂刺。这头母牛去水里洗澡,不幸被滚钩挂住了。受伤了的母牛,一直不能恢复 ,眼看着一天天消瘦。

母牛活在世上的最后那几天,一边走一边跛一边流眼泪。不仅是它流眼泪,它生下的孩子,也流眼泪。

牛有温顺的、有暴躁的,但终归是勤劳朴实的。

春耕的田地里,农人一手牵着牛,一手扶着犁耙,沉睡一冬的泥土,僵硬粘稠。牛难行,人也难行。一圈一圈,牛累了,它刚站一会,农人一鞭子甩过去。“唰”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半天。牛哼也不哼,仿佛那一鞭子不是打在它身上,拉着犁钯继续前行。

打一鞭子,不是不喜欢它,而是心急。平日里,人们拿牛当宝,牵牛吃草,直到两侧的肚窝鼓起来。有人来借牛用,舍不得它吃苦,千叮嘱万叮嘱。人家说:“我把您家的牛当父亲对待。”那人说;“不行,得当儿子对待。”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稻谷收割后,留下满田的谷桩。而田边沟渠的野菜荒草却长得好。野菊花,蒲公英,一丛挨着一丛。把牛儿往地里一放,放牛人自去忙活。老牛悠悠地绞着适口的野草鲜花,间或停下来,凝视远方。天上,一只黑鸟飞过。它累了,看见牛背,以为是一堵墙,歇上去,打起盹儿来。

其实,它本就知道这不是一堵墙,而是缓缓行着的牛背。它睡在上面,是摇篮,是撒娇,是舒服。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话,说牛,天造地设 。一年一年,牛就是这样,缓缓的,缓缓的。它的行动缓缓的、兴致缓缓的、勤劳缓缓的、美缓缓的。

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过年,杀鸡宰猪地犒劳自己。而牛没有,荒草凄凄,飞雪漫漫,从草垛子上拉出一捆草,丢进牛栏,让它慢慢咀嚼,咀嚼到新一年的春暖花开,咀嚼到新一年的犁声哗哗。

所以有以羊易牛之一说。《孟子.梁惠王》记载,梁惠王见有人牵着牛去宰杀,心中不忍,命人以羊代牛,以示仁义。

现在的村庄,一派农业现代化,牛稀少了。若干年后,人们再说起牛,不会再有关于放牛的记忆,农事的消息,而是牛肉如何嫩,牛排几成熟。

进入 陈艳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牛儿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11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