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西山在下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8 次 更新时间:2023-07-29 10:27

进入专题: 西山在下雨  

陈艳萍 (进入专栏)  

没看西山之前,我并没看好西山,因为它在城市中央。也就是说,我的心里有惯性思维,城市中的山是不可看的。

可是,当我走入西山时,很惊艳。如同人家告诉我,那个姑娘很漂亮。我一看,却发现它不是漂亮,而是美。

西山,在今日的鄂州市。对这个城市,我一直抱有敬畏之心。鄂州的“鄂”字,是湖北的简称。这个地名,一定有它的不简单之处。事实的确如此。

据考古学家推论,公元3000年前后,这里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2550到2070年,这里叫樊国。公元201,汉高祖六年,改鄂县,属江夏郡。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公元220年,孙权在樊口设樊山戌。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龙蟠凤集,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县。也就是说,它是三国时期吴王的都城。

“及今四周岁,相过殆百数。”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常常泛舟南来,游览休憩于樊口和西山。对西山,他情有独钟,在黄州近五年,来西山游玩过百次,写有《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写有《樊山记》、《菩萨泉铭并序》。弟弟苏辙写过《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记》。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道美食——东坡饼。

仅列举两个时段,就足以说明,鄂州不简单,西山不简单,人文丰厚如日月层叠,自然旖旎如江河奔流。

唯一遗憾的是,下雨。按理,下雨没有什么不好,游人稀少,整个景区恍如为你一人存在。下雨,给山林和绿植蒙上一道幽暗,更引发思古之幽情。说不好,是由于雨具不周全,鞋子进水,头发淋湿,让人沮丧。

景区是敞开式的,很大气,不收门票。正前方,是一片石林围着一池清水。一滴滴雨打在水面,仿佛是池在开花。柳在老去,却依依的还有少女情致。这片风景,应该是特意的打造。但这位设计者,非常了不起。他的作品,毫不做作,使得这片风景,仿佛天成的鬼斧神工,自然的与山林同在。

石林上方,是古灵泉寺。古时,它曾叫西山寺,寒溪寺,属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苏东坡好参禅,经常来寺庙与高僧谈禅。他所作的《菩萨泉铭并序》里的菩萨泉,就在这座寺庙里。当年,我的故乡人谭元春,喜游山水,如闲云野鹤,他来到武昌,居朋友孟登在西山的住处,经常游览灵泉寺,曾为寺庙抒写“寒溪古寺”四个大字。

整个寺庙,前前后后好几进大殿。很新,飞檐翘瓦,气势恢宏。虽如此,却又很幽静,很古气,有时光印痕。新和古,明和暗,在这里有很好的交融。

这就是西山的魅力,说不出的感觉。

城市中的山,很难安静,而西山却很安静。一级一级坡度平缓的台阶,隔几十米一座亭,十足的人性化设计。山路上,时不时传来几声悠长的鸡叫,犬吠,布谷鸟也时而悠远地叫喊几声。远处,有火车传来,使这自然山林别有意趣。

前方稍远处,看不清晰,以为眼睛没有睁大。睁大睁定,才发现,是一层雨雾。地面温度高,雨落下来,蒸腾起一团团雾气。再明白,视力不好的人看东西,雾朦胧的滋味确实不好受。

城市里的山,很难干净,而西山却很干净。植物们绿油油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草,都清亮清亮,仿佛才洗过澡一般。而又绝对不是眼前雨水的功劳,而是时时刻刻都这样洁净。

西山并不高耸,也不险峻,但属于名山所特有的细节,它都有。一脉九曲,九峰六谷。有湖有瀑,有亭有寺。它知道自己不能以高见长,就卧着,以包容的姿态面世。万千植物,在它的怀抱里自由生长。使得西山,在城市之中,野趣十足。也使得它的睡姿,无比秀美,无比清雅。

游西山,总想起从文先生笔下的翠翠,风日里长养着,皮肤晒得黑黑的,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却又那么乖。

秀园门口的一棵大树,看见它,就感觉遇见了一个美好的人。树身粗壮笔直,上面长满青苔,仿佛是穿了一件绿色布料做成的衣服。树盖方方圆圆,不枝不蔓,不多不少,让人想起健康、和谐、斯文、美好等词来。它就矗在山路中央,很显然,太美,舍不得伐。

整个西山,最重点的景观是“吴王避暑宫”。此景由“武昌楼”、“避暑殿”、“读书堂”、“议政殿”组成,气势恢宏,再现了吴王在西山“讲武、修文、游猎、宴饮”的活动场景。看西山的第一眼,心生的感觉是:武汉因长江而美,鄂州因西山而美。现在,登上西山的武昌楼,看浩荡长江从城市中间逶迤穿过,我发现,鄂州的长江也很美。

因为了解而美。人如此,景如此。带着对鄂州的些许了解,带着对西山的些许了解,我看到了鄂州和西山的内外兼修。它们的外在衬托着内里,它们的内里辉映着外在。

当年,苏辙应哥哥苏东坡的邀请,共游西山,不禁吟出“山行得一饱,看见千山绿”的诗句,今天,我来到这里,也是这样的感受。

西山,我还会再来的。

进入 陈艳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西山在下雨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90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