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焰:大陆对台开启贸易壁垒调查的影响与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64 次 更新时间:2023-07-13 17:48

进入专题: 台湾问题   两岸关系  

锺焰  

 

2023年4月12日,中国大陆商务部宣布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此次贸易壁垒调查涉及范围广,调查时间长,在岛内外引起广泛反应,对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方向和程度影响巨大,需要我们对这次对台开展贸易壁垒调查的前因后果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和展望两岸经贸关系的前景。

一、大陆开展对台贸易壁垒调查对台湾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冲击

(一)大陆此次对台开展贸易壁垒调查对台湾相关行业和企业影响广泛

大陆公布的对台贸易壁垒调查清单里总共有2455项商品,根据台“贸易局”统计,台湾在不准许输入项目方面,禁止全世界输入的项目有97项,禁止大陆输入的项目有2460项。在有条件准许输入项目方面,严审全世界输入的项目有37项,严审大陆输入的项目有788项。大陆此次在2455项调查商品中,属于禁止输入的有1066项农产品、1349项工业产品,其中有些农产品即便课征关税,大陆产品仍有巨大优势,因此引起部分台湾农业专家的担忧。农业之外,还涉及纺织业、石化业、食品业等,若开放进口将影响大量内需型的岛内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担负着大部分台湾就业岗位。目前最焦虑的是岛内食品业者和机械业者。对于食品加工业者来说,台湾大量出口到大陆的一些品项还牵涉到饮食习惯,如果外销到美国、澳大利亚,或者找其他替代市场,饮食习惯并不符合。况且两岸贸易中大陆让利台湾同胞,使很多中小企业从中获利。一旦失去大陆市场,岛内业者的利益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对台湾的最终影响评估主要得看大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岛内预估大陆措施大致有三种:其一是双边磋商;其二是启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其三是寻求贸易救济,如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对台湾的输入项目加征关税或配额限制。大陆这次未言明是针对ECFA,但全面性盘点两岸贸易,早收清单也只有539项,远未涵盖贸易壁垒的2455项,未来若要调整对台贸易政策,就会全面性调整,对台湾经济方方面面影响广泛。

(二)台湾的贸易及整体经济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大陆启动对台贸易壁垒调查将进一步冲击台湾的贸易及整体经济环境。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涵盖22.7亿人口的市场,经济规模26.2万亿美元,出口贸易金额达5.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RCEP对提升亚太区域的贸易水平、促进投资及区域产业供应链的重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台湾的贸易环境构成了挑战。台湾企业出口产品与RCEP参与国,尤其是日韩和中国大陆企业的出口产品存在较大重叠性,未来台湾布局RCEP市场首先面临区域内关税壁垒的挑战,压缩了台湾企业的生存空间,尤其在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传统产业品贸易领域,如石化、钢铁、机械和纺织等,台湾企业出口RCEP要比区域内国家地区企业多负担10%以上关税,长此以往,台湾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必将萎缩。今年第一季度,台湾地区的经济形势极为严峻,据台当局财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台湾地区今年第一季度出口977.5亿美元,同比减少19.2%,创14年来同期最大跌幅,如此惨淡的成绩单暴露出民进党捉襟见肘的经济治理能力。当前,两岸贸易额占台湾出口总额4成以上,台湾每年从中获得1000多亿美元顺差。如果没有对大陆的顺差,台湾的的整体贸易要逆差500亿美元,岛内的整体经济情况会更加糟糕,而且台湾企业本可以藉在大陆的企业生产商品出口RCEP,若大陆正式对台湾贸易壁垒采取应对行动,台湾企业通过大陆地区曲线进入RCEP的通路也不会通畅。

(三)大陆对台贸易壁垒调查的效应将溢出两岸经贸领域

现在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机制进行贸易壁垒的调查,是大陆反制民进党当局实施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改变两岸之间不公平贸易的局面,其效应也将溢出两岸经贸领域,在台湾社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大陆商务部日前宣布就台湾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展开贸易壁垒调查是对台湾社会的严重示警,长期以来大陆愿意让利给广大台湾民众,完全体现了大陆对台湾同胞的真心善意和中国人帮中国人的诚意,但民进党若继续操作“仇中恨中”的社会氛围,坚持走“抗中保台”的“台独”路线必将影响到台湾社会的根本利益。因此大陆对台贸易收紧将促使台湾民众反思“抹黑与对抗不能带来繁荣和利益”、“台独与和平不能共存”的逻辑。

二、大陆开展对台贸易壁垒调查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民进党当局长期坚持“台独”立场的必然后果

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民进党当局口头上强调要“维持现状”,但拒不承认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政治上谋求“两国论”包装下的“一边一国”,在经济上推动台湾企业脱离中国大陆市场和所谓“新南向”政策,在国际上积极呼应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利用其全面“执政”地位推行“事实台独”的路线。当前民进党更是确定由赖清德出战岛内2024“大选”。赖清德在获得提名当日发表演说。他说,台湾有土地、有人民,定期选举领导人,“已是‘主权独立国家’”,不必另行宣布“独立”,“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台湾自然而然非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赖清德不仅继承了蔡英文“四个坚持”的“两国论”路线,而且彻底否定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宣布“抗中保台”仍将是2024选举主轴,赖清德的两岸关系路线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大陆不能坐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前景和两岸人民的福祉被“台独”分离主义者的一己之私所断送,必须在推动两岸统一的进程中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政策措施,审视两岸经济政策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促进两岸统一的政治目标也成为必然。

(二)民进党当局积极配合美国制华战略的恶果

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为推行其渐进式“台独”路线,积极配合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推动台湾经济与大陆“脱钩”,实行“脱陆入美”政策,追随美实施“小院高墙”策略,配合美国对华高科技封锁。台湾当局通过所谓严惩“经济间谍”的“安全法”修正案,以维护台湾核心技术秘密为名对两岸正常的产业技术及人才交流横加阻扰,同时提高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门槛,推出所谓“爱奇艺”条款,以行政手段阻止台湾企业和民众代理大陆网络视听业务,并严格限制台湾教育等部门采购使用大陆生产的IT产品以及智能贩卖机、道路测速器等设备,阻止台湾高科技企业向大陆企业提供高端芯片。台湾当局追随美国遏华战略倒行逆施,还策划佩洛西等西方政要访台,将台积电等台湾核心高端技术资产迁美等,台湾当局出于“台独”意识作祟,制造两岸产业脱钩断链,在大陆市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全面升级和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凸显的大背景下,只能削弱台湾企业自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机遇。台湾当局漠视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的质量,就直接导致了2022年中国大陆对台湾进口农产品采取了限制措施,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已经从2021年的11.2亿美元下降到了2022年的6.8亿美元,台湾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由此受损就可见一斑。随着大陆对台贸易壁垒调查的不断深入,台湾必须正视大陆市场对其利益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三)台湾社会本土意识形态异化的后果

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开启了一场以“分离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改造计划,通过推动“转型正义”“正名制宪”等重大法律和意识形态重建,打造一个符合民进党“台独”价值观的正常“国家”和正常社会,从而实现民进党的长期执政目标。在民进党长期的意识形态操弄下,一部分有台湾认同或台湾人认同的本土意识群体有开始向“台独”倾向转变的迹象,据岛内“台湾民意基金会”最近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67%台湾民众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同一基金会之前的另一份民调结果则显示,有78%自认为自己是台湾人,7.7%自认自己是中国人,9.1%自认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其他单位做的民调也呈现类似结果,绝对数字或有出入,但自认为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的比例总在稳定持续上升。在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操弄下,台湾社会有一部分人不自认自己是中国人,连经贸政策对大陆都充满了敌意,在台湾面临蛋荒药荒的情况下还限制大陆相关商品进口,台湾的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与大陆让利台湾推动“两岸一家亲”对台经贸政策的政治对抗性越来越凸显。台湾社会本土意识的异化正开始影响岛内的政局走向,纵观以往岛内选举,大都是蓝绿阵营的基本盘决定胜负。大陆商务部公告对台湾限制大陆进口的2455项商品启动贸易壁垒调查期限将于今年10月12日前结束,特殊情况下可延到明年1月12日;次日即1月13日台湾将举行“大选”。大陆此举实际也是推动台湾社会思考台湾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两岸关系,这取决于大陆的政策,也取决于台湾人民的选择,两岸同属一中,两岸一家亲,两岸互惠互利才是两岸经贸共同发展的政治基础。

三、大陆开展对台贸易壁垒调查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九二共识”是保障两岸经贸关系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

以“九二共识”作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的核心内涵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表明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国家统一的态度。在此政治基础上,两岸经贸关系是中华民族经济的共同组成部分,互利互惠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和空间巨大的。长期以来,大陆秉承“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鼓励和保护台胞来大陆投资,并积极推进两岸经贸往来的制度化发展。大陆出台了台胞投资保护法和一系列惠台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台胞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两岸同胞共同推动,靠两岸同胞共同维护,由两岸同胞共同分享。”“两岸开展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秉持互利双赢,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在大陆对台经贸的政策体系中,关税优惠占据重要的地位。大陆于2005年8月就发布了对台农产品优惠政策,尤其对部分农产品采取了零关税政策,截至2010年11月,零关税政策累计税收优惠共计5347万元。自2013年1月1日起,根据早期收获清单对原产于台湾的539项货物实行零关税,截至2020年6月底,ECFA项下累计关税减让426.1亿元。除了关税减让,大陆还采取了紧急采购机制、税收减免、用地优惠、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惠台措施,形成了系统化、机制化的惠台政策体系,为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台胞谋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但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推行“去中国化”的“台独”分离主义路线,两岸经贸合作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一系列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得不到台湾方面的配合落实,两岸正常的经贸技术及人才交流更是被台湾当局横加阻扰,两岸经贸往来的不对称性愈加凸显,早期收获清单台湾给予大陆的关税优惠货物只有267项,不及大陆539项的一半,台湾批准的大陆投资台湾项目截至2020年只有28亿美元,554家非金融企业在台设立公司或代表机构,而同期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1.7万个,台商投资金额达704亿美元。两岸开放的不对等直接导致了两岸经贸利益分配的不均等,民进党当局一边推行“柔性台独”的两岸分离主义路线,一边继续视大陆出于两岸同属一中和“两岸一家亲”而做出的让利为理所当然,这是注定不能持久的。未来台湾当局只有回到“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础上来,两岸经贸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台湾人民的福祉才能得到更坚实的保障。

(二)台湾经济只有融入中华民族经济才能有大发展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是为了进一步壮大中华民族的整体经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造良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大陆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台资台企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和更多的机遇。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大陆人口多,市场大,产业广,完全容得下来自台湾的商品,完全容得下来自台湾的企业”,“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台湾企业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有更多的获得感”,①他主张:“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②这充分表达了大陆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诚意和深化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立场。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逆全球化的冲击增大。台湾产业过度集中于半导体行业,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贸易,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低,2023年第一季度,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国际半导体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台湾GDP同比下降达3.02%,而同期大陆GDP增长率却达到4.5%,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深度参与大陆的内循环,推动台湾的代工生产模式向技术创新升级、品牌培育塑造方向转型,分享拥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消费品年零售总额超40万亿元人民币的大陆内需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还可通过大陆的“一带一路”平台参与大陆的经济外循环进程,尤其是台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大陆企业的合作共同进入欧洲非洲及拉美市场,在传统的全球经济合作机制在逆全球化冲击下功能日益疲弱的情况下,找到勇于开拓新市场的台湾中小企业发挥固有优势的新途径。

 

注释:

①《习近平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改、全面依法治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1月3日第一版

②《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月3日第一版。

 

锺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进入专题: 台湾问题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45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评论》2023年6月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