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产业大变局需要大思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2 次 更新时间:2020-05-29 00:10

王安  

产业之争本质上就是国运之争。新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加速制造业向印度、越南等新兴发展中国家集聚。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我国应把握产业演替规律,以巩固和提升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基石,主动适应并引导国内和国际产业格局调整,这将是保障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稳步迈向民族复兴的产业基石。

世界产业转移与大国的兴衰更替

过去三百年,在要素成本、环境约束、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因素驱动下,世界经历了四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一次工业大转移发生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及经济霸主,但也面临产业成本升高、市场容量有限等瓶颈,于是英国逐渐向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及北美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由日本主导的在东亚地区展开的产业转移。第四次转移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对东亚“四小龙”产业的承接,中国内地以其广大的市场吸引了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大量投资,由此中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产业转移是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且具有一定内在规律。第一,产业转移深刻影响大国兴衰。历史一再表明,不管是产业转出国还是产业承接国,哪一个国家顺应国际产业演替的规律、把握住产业转移的机遇期,这个国家就可以加速推动本国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甚至强国。反观那些错失或者未能完整把握产业转移进程的国家,则停留在落后发展阶段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二,产业转移依次推进。产业转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转移主体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雁行”经济发展理论就是对这一规律的形象描述。第三,要素和市场是关键驱动因素。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需求的变动,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产业承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其中,成本优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劳动力成本,也包括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成本,还包括税收等综合性成本等。第四,产业转移具有经济政治双重属性。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动原有产业的整合升级,加速了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与扩散,促使各国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生变化,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产业转移既有其自身规律但也受主要大国经济外交战略调整的影响,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这一点需要准确认识和把握。

世界正在迎来新一轮产业大变局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

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各国再次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先机,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旨在重振本国制造业。以美国为例,美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有着极为清晰的发展战略,2011年6月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2年2月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三项基本原则和五大发展目标;2012年3月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出资10亿美元支持创建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014年10月公布《振兴美国先进制造业2.0版》,通过支持创新、加强人才引进和完善商业环境等方式,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近期又发布实施了《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战略》。在如此密集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呈现一定的回升势头。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而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分流我国一些产业,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中断我国工业化进程甚至导致产业“空心化”。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以制造业迁移为特征的第五次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重构已经悄然启动,并且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能源、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中国制造”的很大份额已被生产成本更低廉的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挤占。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日韩企业积极扶持越南、印度等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产业格局的重大影响需密切关注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迄今经历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18世纪中叶开始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总体看,每约百年经历一次技术革命。当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为标志,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从两个维度对各国产业体系造成巨大影响:一是对社会再生产的每个环节产生颠覆式冲击;二是改变国民经济运行方式以及国家间产业关系。在发展速度上,本次革命呈现出指数级而非线性的发展速度。在广度与深度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建立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正给经济、商业、社会和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除了带来生产率的巨大提升外,还对原有生产模式形成了颠覆式创新,包括涌现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方法,扩展新的生产对象和生产产品,创造新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这也是研判和把握产业演替规律的时代背景。

我国产业发展格局面临新的调整

通过建国至今七十年的努力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完整产业体系的国家。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上至航母高铁等大国重器,下至针头线脑等日用商品,我国都能生产。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根基。但同时,我国产业发展格局也面临新的显著的调整,既有喜亦有忧。

一方面,区域间产业协同出现积极迹象。我国地域广阔,区域间工业化进程的差异以及较大的纵深,为经济内部转移承接创造了条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体现在新老产业分化上,也体现在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和大迁移上。传统产业在出清过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区集聚,全国自南向北,由东向西,煤炭、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在各地的收入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半导体、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等中高端制造业向地理纵深发展,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从沿海向中部区域的核心城市迁移的特征。产业迁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线城市崛起,形成以新兴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基础,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郑州的富士康系,武汉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贵阳的半导体、电子、光电产业等。中西部核心地区依托特定的工业基础和日益通达的高速交通网络,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迁移。

另一方面,产业向外转移亦有“隐忧”。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以制造业迁移为特征的第五次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重构已经悄然启动,且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能源、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中国制造”的很大份额已被生产成本更低廉的印度、越南、缅甸、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替代。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日韩企业积极扶持越南、印度等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冲击我现有产业体系,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我国是有近8亿人口需要解决就业的发展中大国,必须把经济发展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从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来看,目前我国主要产业在核心技术及品牌建设方面,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产业现代化过程,轻言“完成工业化”为时尚早。

遵循产业演替规律着眼全球布局产业

从历史规律来看,第五次制造业迁移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已成为大势所趋。面对全球产业分工的新一轮大调整,我国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走出去”的进程中,应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并以保持和巩固工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为底线,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切实防范产业“空心化”,在开放合作中力争占据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夯实制造强国建设根基。

加强顶层设计战略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既是我国迈进世界制造强国乃至经济强国行列的根本之举,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是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谋划,滚动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使各种发展要素相互配套。二是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明确先进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保持发展战略的连续性、稳定性,研究建立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良好环境,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旨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但不能替代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四是借助大数据优化布局和决策。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项目地理信息系统,将全国所有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各类重大投资项目汇总投射在中国地理经济版图上,结合经济增长预测和各地区供需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总体的布局优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遵循规律布局产业。按照产业演替规律,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主动作为引导产业优化布局。从国内看,用好东中西发展纵深,以巩固和提升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为战略方向,有序地布置产业结构。东部省份进一步向加工工业高端化发展,中西部省份依据本地条件加快承接东部转移产业,从而形成西部以能源支撑产业为主轴,东部以高端产业发展为主轴的新的生产力布局。从国际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一方面要优化区域布局,去年我考察了非洲、东南亚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土地成本低、劳动力充裕、资源丰富,是我国产能合作的理想区,但也要避免“遍地开花”,确保发展一个、成熟一个。另一方面要关注项目的协同性,我们在海外修了很多路、架了很多桥,基建都“走出去”了,但是产业却没有跟上。由于缺乏一体化的战略谋划和安排,“走出去”的项目设施建设、产能合作、市场培育三者结合得不好,影响了“一带一路”项目的显示度和项目收益。因此,应加强对“走出去”项目的科学引导、综合服务、有效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依托较为成熟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引导和优化产业境外布局。

立足科技走稳制造强国之路。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创新要素聚集、成果应用迅速、技术竞争激烈的领域。要强化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资源聚集聚合,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有序转化。制定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明确技术演进趋势和路径,合理配置和集成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开展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为先进制造业培育提供支撑。完善科技、产业与金融有效结合的创新机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重大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

适应国际规制开展合作。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发展,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对标国际先进,准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不断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一是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通过“一带一路”和多边合作机制促进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合作中发展壮大,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制定最优实现路径,最终实现产业的升级,并在全球竞争中体现竞争力。二是积极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耐心有定力,平衡好产品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两者的关系,避免陷入成本大幅提高、质量竞争优势不足的窘境。三是大力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法律规范,持续引入国际先进的技术和产业链资源。四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国际市场规则,减少法律风险。

本文责编:yangjiax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50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应对产业大变局需要大思路[J]. 王安.中国投资(中英文) . 2020(Z1),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