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当前国学研究与传播的几点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7 次 更新时间:2018-10-01 01:03

进入专题: 国学  

韩星 (进入专栏)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多年,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虽然中途出现了各种波折,甚至受到几次致命的重创,尤其是在西学东进、打倒孔家店等激进思潮的冲击下,许多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技艺几近消亡。然而中华文化历尽磨难,劫后余生,在诸多打击之下并没有沦亡。进入21世纪的今天,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传统文化也柳暗花明又一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当然,毕竟还是早春时节,国学、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多有乱象,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近一二十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国学热。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起至今。目前怎么认识国学及其社会功能,无论社会上还是学界都还存在很大争议。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在国学研究方面,我曾经提出通过对传统的经史子集的传承结合现代学时体现划分重新进行整合。因为中华文化近代以来主要是“失本”,所以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即就是回归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回归中创新。国学就不是传统文化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些内容的的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这样的研究其实已经很多了,但是没有抓住其文化精神、精蕴、精义,做的是单纯“术”层面的工作,而没有与“道”联系起来,不是在道统摄下的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其根本原因就是“道统”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本末的倒置,体用的颠倒,等等。所以我以为首先,应该确立国学的内在精神或灵魂,那就是儒家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

其次,21世纪国学要在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包括研究方法、学术范式,对传统学问抱着同情的理解进行全面的整理、传承、革新、提升,围绕基本的文化精神整合成有机的学术研究体系。

第三,国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要确立学术基础上的思想,思想引导下的学术。

第四,注重综合性,打破已经僵化了学术条块分割,重新构造新的学术研究体系。

第五,国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改变当代教育重理轻文,应试教育和知识化的弊端,以及当代学术国家化或体制化的痼疾,为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国学传播方面,怎么看待国学热?国学热也有些表面化、消费性、功利化,目前国学机构质量良莠不齐,甚至鱼龙混杂的乱象,可能办不长久。

国学决不是要简单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穿汉服、行拱手礼、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也不是为了“整理国故”,“发思古之幽情”,最关键的是怎么通过国学传承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使之在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创造出适应现时代的文化形态,并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国学机构存在的明显问题是:

第一,课程设置比较随意,内容以传统蒙学、儒释道代表经典为主,对现代科技和西方文化有所忽视;

第二,一些机构则往往根据自身经验或社会潮流来选择教材,这就造成了对国学内容的把握的不到位,甚至偏颇。

第三,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背诵,不求理解,似乎又回到传统的死背硬记的老路上去了。国学复兴二三十年来,主要从娃娃抓起,也受王财贵教授的影响,从读诵经典开始,要求孩子大量背诵,不求理解。有的家长感受到孩子们背诵后,如果家长老师不把意思讲给他们听,并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很难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对体制内教育有种极端反感和否定,排斥现代学校教育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按照老师或家长意志实施封闭性的单一教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

体制内即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尚未正式纳入教育体系当中,只是部分学校、教师、家长做出了一些尝试,他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受既定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的局限,很难进入国学的语境中,对国学经典有深入的解读,好比处在黄河的下流,没有对源头的追寻,不能真正理解经典的含义和价值。

时至今日,社会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头脑装了许多经典的孩子,关键是他们长大了,下一步怎么办?所以,我觉得现在已到了必须解经的阶段了。

目前紧迫的问题是师资力量。

在许多的私塾、国学机构里面,存在着一些仅自己看过一点国学书籍后便登台教课的情况。如果这些老师本身一知半解,多有疑惑,如何能教育别人,帮别人解惑,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在体制内教育方面从幼儿园到大学博士生的培养,基本上是“西化”(俄化、西化)的一整套体系。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许多学生与家长不可忍了,于是有民间各种国学私塾、书院的兴起,已经构成了对体制内的挑战,也引起你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现在许多学校的老师、领导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自己班上和学校力所能及的引进和推行。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没有用国学的提法,大概是怕引起争议,从内容来看太嫌笼统,没有明确地回归到经典教育上来。两年多了,似乎效果不明显。在与一些教育官员的交谈中,他们担心一下子转过了,师资就是大问题,这也确实是实情。师资的问题根源在于现有的教育体制,体制不根本的转变这个问题一时解决不了,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对这个问题目前主要还是各种机构进行各种短期培训,不过现在也有些单位想教育部申请开办国学教育专业了,河北传媒学院、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等行动起来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是传道,即传承道统;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的经典;三是解惑,即是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现在最需要的是经师,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现在我们连经师都没有了,更缺乏人师——人生的导师,更缺乏传道之师。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现在培养国学师资的基本目标。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62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