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机器崛起,人机共融

——评《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起源于开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5 次 更新时间:2017-10-23 15:44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李德毅  

如何让机器更像人?人工智能学界提出过很多方案。图灵提出通过交互的智能测试——图灵测试来度量人工智能,我们也对人脑的认知进行过形式化的工作,例如通过物化驾驶员的认知,解耦出驾驶认知的功能模块,研发驾驶脑,并提出基于驾驶认知的图灵测试。这些方案是让机器与人更加“神似”。当然,也有只追求“形似”的方案,例如工厂里早已使用机器替代人从事生产活动,工程师给机器加装手臂,使机器作为人四肢的延伸和力量的延伸等等。总之,我们普遍追求的是让机器对人进行功能性的模仿和替代,让机器实现对人的思维活动等功能的模拟。

但我一直以为,我们科技工作者尤其要注重交叉学科的跨界融合和创新,理工科的科技工作者往往只在自己熟悉的专业和领域深耕,常常认为脑科学、神经科学或是社会人文学科和自己的研究和开发无关。其实,为了创新的需要,我们可以时不时跳出自己的领域,去看一看其他领域的进展,再回过头来获得自己学科科研的灵感。《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的四位作者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另辟蹊径,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一个完全与众不同角度,即人何以为万物之灵,思考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最终得出一个猜想——人发达而敏感的触觉使人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加高级的智能。作者从触觉大脑假说出发,对人类认知历史上的诸多谜题一一加以回顾和解释,构建了一个相对自洽的理论体系,将世界分成了原子世界和坎陷世界,这种构建是对以往哲学家们的观点的总结和突破,而书中提出的“认知坎陷”之一概念以及认知坎陷三大定律则对人类的认知世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形式化。他们并没有像传统人工智能研究那样从一开始就寻找计算和度量的方法,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和思路却为度量人工智能和认知提供了新的启发。

本书最令人欣赏之处就在于把包裹人体的皮肤作为切入点。他们认为是皮肤这一物理边界促成了“自我”和“非我”的区分,包裹自我使得自我意识不断丰富并催生了意识。那这是不是说明,机器人也需要尝试用一层一层的感知层将“自我”包裹起来,才有可能像人呢?作者不仅对工程领域提出了这一奇思妙想,更在人文视域畅游了一圈以后,反思智能科技的历史,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提出了关切和启迪。

和书中作者一样,我相信人工智能是没有极限的。随着机器人革命的到来,人类也将逐渐升级转型,成为机器人的创造者、管理者或使用者。将来我们可能更会利用机器人的优势,并弥补机器人的不足,用新的机器人淘汰旧的机器人;但更重要的,我们同时要找到利用机器人提升我们人类自身智慧和能力的方法。机器人的崛起只会让人类更加有尊严、更优雅、更智慧地生活,我想,我们一定可以与机器人共舞,在共舞的过程中,人类应当也必将是领舞者。因此,我们不仅要对人工智能有点敬畏之心,更要对人工智能多一些新的思考,尝试新的方法,最终实现人类和机器的共存和共融。

2017年8月27日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科学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55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