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封闭了什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54 次 更新时间:2012-02-28 13:46

进入专题: 社会管理  

人民日报  

一个假日,去看朋友。走到他们居住的小区,原来畅通无阻的道路被铁栅栏封上了。保安说,进出要刷卡,无卡请绕行。眼看不到300米处就是朋友住的楼房,经再三请求,仍不放行,如绕道需走1500多米,我只好电告朋友,请他来接应。朋友见面,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社会越管理,越不方便。”这句话使我想起近来不断有报刊宣传说,这是“小区管理创新模式”,创造了社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小区封闭管理,有助于改善安全状况与环境质量,初衷是好的,但是不是还有可反思总结的地方?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所谓“创新”是否都对路?

当今社会都喊创新。的确,不创新无以存、无以立、无以进,但是否凡是新的都是对的、好的?却不尽然。创新只能在探索中行进,是探索的结果,而探索总是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地迈步,走弯路是必然的,走邪路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有时进两步,必须退一步,才能认定正确方向,集聚前进力量。因此只能说每走一步都有特定理由,不能说全都走对了。只有经过反复摸索,多次实践,确认走上了正路,才能加以宣传、提倡、推广。

类似“小区封闭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改革措施,可以探索,可以试验,也可在报刊上进行讨论,也许个别地段在特定时期利大于弊,是可行的,但把个别作为一般而全盘肯定,以至广泛推广,却早了一点,急了一点,尚须进一步探讨,三思而后行。

思考之二,“小区封闭”封闭了什么?

现在讲得最多的是封闭了流窜犯罪,使小区刑事发案率迅速降低,破案率提升,安全大有改善。这确是“封闭”的显著效果,群众认可,领导鼓掌,特别是公共安全部门更是拍手称赞,因此有关派出所和社区上了年终安全评优榜,一些责任人也被表彰、记功,甚至评为先进模范。这在当前社会处于深刻变革,人口流动量增多,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下,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还应看到另一方面,即尽管领导部门对“小区封闭管理模式”大力宣传,推广起来却困难重重。除了安装设施、雇用人员需要一笔花费,并非所有社区都能负担得起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封闭了人们生活的自由度和舒适度,也给车辆通行制造了新的障碍,堵塞了车流的小循环,使大路更为拥堵。人们对这种封闭未必完全认同。

应看到,伴随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的深刻变化,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现代病”。其中就有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的“禁锢性压抑症”,病因之一就是住进高楼大厦,被局限于几十上百平方米的住宅内,宅门装上防盗门,窗户安装防护栏,楼门又有一道锁,左邻右舍来往很不方便,逐渐处于互不相认状态,使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身体欠佳的老年人产生孤独压抑感,“抑郁症”也随之而生并与日俱增。现在小区又增加了一道封闭防线,本来是追求自由放松的家,却演变为诸多不便的“牢”,哪能不引发人们的反感!

社会管理改革应追求既让居民有安全感,又不束缚人们正当行为的模式,总的方向应是越来越开放、方便、温馨,而不是封闭、制约、冷峻。

思考之三,片面性的原因何在?

应当说“小区封闭管理”模式的产生,是社会管理部门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之所以还有改善余地,问题首先出在制订改革方案者只关注自身工作任务和局部安全需求,没有想到除自身工作以外,还有与之关联的其他行业的需求,比如交通。群众除安全外还有自由、方便等需求,结果是方便了自己的工作,却造成其他方面的不方便。

其次是认识上,把管理片面地理解为管制、制约、限制,而忽视了“理”——理顺关系、理顺环境、理顺各类矛盾的功能,也就是“重管轻理”。把政府看成唯一的管理主体,而忽视了群众的自我管理,特别是社会组织的自治。不要忘了,我们的执政党和政府,不仅要为人民执政,还应靠人民执政。忘了“靠”,何能“为”?

再次是方法上。不能只看表面的暂时的效果,要从根本上寻找改善社会管理的办法。把小区封闭起来很容易,安全效果也可立竿见影,但很难持久。因为它实际上封闭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有个通俗的说法,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社会管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街道老太太”,这虽夸张,却也不失为一种真知。现在形势变了,应创新管理体制和方法,但依靠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这一条永远是真理。应当说,给街道设立一些“关卡”并不难,但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协同党和政府共同管理,却任务艰巨。这不仅需要深入细致的工作,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使社会管理体制更适应新的形势,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管理应靠群众,而不是靠封闭。

    进入专题: 社会管理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61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