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开放是最大发展、最大改革、最大安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296 次 更新时间:2023-11-06 23:30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迟福林 (进入专栏)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预期、增强信心、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如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在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日报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主办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第8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开放仍是促改革、促发展的关键,要以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举措形成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我国仍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大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等诸多挑战,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要以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激发市场活力,释放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迟福林说,改革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要以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形成良好发展预期,要以改革自信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增长动力,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务实举措重振市场主体活力,以严格规范政府监管行为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

在迟福林看来,改革自信仍是深化改革的关键。要以坚定的改革自觉与务实行动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为此,要坚定改革自信,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预期,以更大魄力实现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为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趋势,要坚定实施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高水平开放,以赢得我国改革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是最大发展、最大改革、最大安全。”迟福林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更大程度的市场开放。扩大市场开放仍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数据显示,2012至2022年中国消费品进口额增长超过1倍,促进了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增长超过70%,促进了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未来几年,在全球市场需求空间扩张乏力的背景下,我国进一步放开市场,将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利好。

二是以制度型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性变革。开放与改革直接融合、制度型开放与制度性变革直接融合、边境内开放与市场化改革直接融合,是新阶段我国高水平开放的突出特点。我国积极主动申请加入CPTPP,将高标准的国际规则体系延展到国内,在规则对标对接中形成深化改革的倒逼压力与动力;全面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确保内资与外资、民企与国企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三是以单边开放推动自由贸易的重要突破。推动单边开放,是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主动选择、战略选择。迟福林表示,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向国际社会宣布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这是中国主动开放的重大举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建议分国别、分产业制定实施向东盟单边开放的政策,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重大突破。

“在世界经济有可能面临‘失去的十年’的背景下,中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不仅将赢得中长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与经济再平衡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将加快中国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进程,也将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挥重要推动作用。”迟福林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答好、解决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应当承担也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进入 迟福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09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贸易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