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孟:宁肯吃熊掌以死而不吃鱼以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26 次 更新时间:2018-04-18 00:26

安希孟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模糊性、两可性,不是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人对世界的认识具有相对性,怎么都行。现西哲之无政府主义就反映了这一点。三岔路口,道路多多,不是死路一条,大难临头。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是存在的荒谬,生活的本来面目。瓦釜雷鸣,恒常如此。《昭明文选》卷三十,屈原说:“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这都是存在论的悖论。


悖论涉及两难选择。宁可断其一指,保全其身。古希腊有一个故事:某青年与公主谈恋爱。国王怒不可遏,将青年逮捕。不过国王又网开一面:罪行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态度,允许青年将功赎罪。在椭圆形剧场,有两扇铁门,左面和右面,里面分别关押着美女和老虎,在大庭广众,芸芸众生面前,让盲目的青年随意开启大门。若是美女,当众成亲。若是大虫,投畀豺虎可也。公主事先通过后门探听得知那边是美女,那边是老虎,并打通关节,也就是通过关系网,告知该青年。问,结局如何,青年是否按照公主的情报,选择活路逃生?


这个故事引起无数遐想和猜测。它有诸多可能性。


公主可能指示相反的门径欺骗青年。她醋意大发,宁愿让青年投畀豺虎,也不让他娶情敌为妻。对她而言,人生是悖论,人生是悲剧。无论青年死,还是与别人喜结良缘,她都不愿意看到。他面临两难境地。


同样的两难境地也降临到这个青年。他可能依循和公主指示的相反方向,开启门户。


牢笼中的女青年,也可能面临两难选择:她矢志忠于自己的男友,宁愿坐牢,也不愿意被陌生男子娶为妻子。


当然给公主提供情报的下人,必定也陷入两难境地,他无论据实以告,还是提供假情报,可能都会死。


老虎也面临两难选择。如果老虎吃了青年饱了口福,它会被杀死。如果吃不到,它会饿死。


当然你可能说,公主先让青年选择美女,以后再插足他人家庭。不过古人不会做如是想。这些选择的荒谬性,印证了存在的荒谬性。生存就是荒谬——你来到这个世界,就纯粹是偶然。凡存在的就是荒谬。


这个故事没有结局——一个荒谬的世界没有终局,只能凭君猜测。


鱼与熊掌,两者不可得而兼。此乃生存的悖论。悖论是生存的根本样态。你不能通吃。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就不仅仅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人也可以不杀身不舍生不赴汤蹈火刀山火海。并非任何死,都可以取义成仁。有时候,冒死犯难,无一技之长而下水救人,儿童救火,与歹徒肉搏而护财,反而被警方劝阻。失火逃生,舍财免灾,灾难求救,敬畏生命,这些艺术,有人教你。


生活处处是悖论。进退维谷,作茧自缚,自寻烦恼,作法自毙,悲惨人生,狼窝虎穴,动辄得咎,处处掣肘。悖论人生,悲剧人生,乃常态也,有积极含义。悖论体现了生存的荒谬性和悲剧人生。悲剧英雄把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才显露价值。 哲学要回归生活世界,这是生活世界本体论哲学,是休闲哲学,不是经院哲学,不是学院哲学。哲学不是一定要一大套严密推理论证和概念系统,并非必须由专家来从事,未必是发表于专业学刊的皇皇巨著高头大章。咖啡馆酒吧也可以高谈阔论哲学。这就是大众消费。后现代哲学更与文学结缘。此文之悖论举例和分析,属于日常语言哲学。他们更贴近生活,贴近语言的活水源头。


生活世界,语文世界,是一切意义的基础和缘起。和经典哲学悖论、象牙塔里哲学相比,生活悖论更是民间智慧,更具有使用价值。生活就是悖论。悖论是佯谬。生活里充满悖论。这是存在的悖论。实相无相也。古希腊有一个故事:某青年与公主谈恋爱。国王怒不可遏,将青年逮捕。不过国王又网开一面:罪行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态度,允许青年将功赎罪。在椭圆形剧场,有两扇铁门,左面和右面,里面分别关押着美女和老虎,在大庭广众,芸芸众生面前,让盲目的青年随意开启大门。若是美女,当众成亲。若是大虫,投畀豺虎可也。公主事先通过后门探听得知那边是美女,那边是老虎,并打通关节,也就是通过关系网,告知该青年。问,结局如何,青年是否按照公主的情报,选择活路逃生?


悖论,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宁站死,不跪生,就属于二难。死是生命的终结。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有时,宁愿死去,也不屈服。似乎是悖逆常理。这并非提倡死,而是表达不屈服。二难,可不是皆大欢喜,不是双赢。由此可知,人生乃悲情,悲剧。你一抬足一举手,就踌躇畏葸,且必有损毫。


悖论是不得已求其次。退一步而言。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苛政和老虎,必须择一,选择宁肯与虎为邻,也不离开,不得已而为之。宁死不服徭役不交杂税。


悖论表亦两难,两害之选,两害相权,宁取其轻,故有“与其” (选有害一面),“宁可,宁肯” (选其轻)。“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洪应明:《菜根谭》) “宁可站着死 也不跪着生”。与其, rather than,连词,和“不如”、“毋宁”配合,表示选择,一般用在舍弃的一面:与其急来抱佛脚,不如平时多作准备。与其说困难多,毋宁说主观努力不够。与其多而滥,宁愿少而精。比较利害得失而有所取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书·大禹谟》)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楚辞·九辩》) “与其有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与其有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宁可……也不……”,两害相权,就不是简单地在明显善恶二者之间选一(这里是非明确,对比显著)。“宁可”,是选择看似荒谬,相较于另一选项,表面似乎损失大,其实还轻微些。实出于不得已,但并不是违心之举。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碎是付出很大代价,但瓦全却含垢忍辱——尽管无物质损失。玉碎和瓦全相比,损失还小些。瓦全保住物质,但精神蒙羞,是更大损失——瓦全是奇耻大辱。玉碎,物质损失,精神却高雅。“宁愿听漏洞百出的真话,也不愿听滴水不漏的假话”。


“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这个故事。 “宁缺毋滥”, “宁缺勿滥”。 “即令宁缺勿滥,这开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开封首县,却是断缺不得的。”(清·李绿园《歧路灯》) “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若不幸而过,宁僭不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外国留学生问: “我更喜欢中餐,可不可以说‘我宁可吃中餐,也不吃西餐’?”与其吃西餐还不如吃中餐。不得已求其次。反对吃西餐。


“宁愿笑着流泪,也不哭者说后悔”。“宁愿失去爱情,也不失去自尊”。“宁愿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也不愿和这些人(毕达哥拉斯信徒)一起正确地思想。”(西塞罗)“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丘吉尔)。“宁愿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宁愿前进一步死,也不后退半步生”。“宁愿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的那张破嘴”。两个选项前一个更大,以衬托显示后者之重要。


“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宁死不屈”,“宁折不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自然,是悲情牌。死是万不得已。死去原知万事空。所以说,悖论是“悲论”,不止是悖谬而已,两者相悖,不是悖谬,乃不得已的选择。义很重要,不舍身更好;仁很体面,不杀身也更好。悖论叫二难、两难,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右为难,只是权衡后做不得已选择。


“宁可……,毋……”中的两个选项都是令人厌恶的不得已,不是乐意。不得已而求其次。因为事实上的皆大欢喜完满求全责备完全不可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俗谚云:宁可一门精,不可万事通。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碎瓦全,都不是刻意追求。能避免的就该避免。宁折不弯。情非得已则宁死不降(屈)。不自由,毋宁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宁缺毋滥。阙如和泛滥都不好,但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宁要社会主义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高速度。这种句式的特点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曰“取其重”, 其实二者皆害,但尤厌恶后者。少活,情非得已。但是虚拟的“宁茍安而不偏安、宁落花而不落叶、宁中国而不美国、宁灰飞而不尘灭”则不具备上述特点特征。苟安偏安、落花败叶、灰飞烟灭,相同而非对举,不是非此即彼。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并非真的不要房,乃是极而言之。宁要草,不要苗,不是不要苗,而是要主义。宁要讨饭娘,也不要当官的爹。不是真的让娘讨饭,是对男性的家庭责任感持怀疑态度。民俗智慧,不可当真。宁跟明白人吵架,不与糊涂人说话!字面意思,宁吵架,但原来属于反话,不是去跟人吵架。


欲速不达——悖论。宁停一分,不抢一秒。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54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