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绳,(1940年11月-)湖北省浠水县人,新华社退休高级记者、教授、《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等。 …… 为什么伟大的理想造就了“伟大”的悲剧? 2013年,73岁的杨继绳从北京飞往纽约,接受了曼哈顿研究所颁发的哈耶克奖。 和哈耶克结缘,是杨继绳晚年收获的意外之... 集体世袭与权力场 阅读原文请点击下方链接。(如无法浏览,请将浏览器版本更新。另,手机用户均无法阅读本文。)... 拨开历史深处的迷雾 访问者: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方忱 受访者:《炎黄春秋》杨继绳 全文有删减。 杨继绳,前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学院教... 叶选平谈广东改革开放 编者按: 杨继绳,1940年11月出生,湖北省浠水县人,新华社退休高级记者、教授、《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 驳“饿死三千万是谣言”——再答孙经先对《墓碑》的指责 从“人口总量动态表”中可以看到,临夏回族自治州1959年总人口为89.48万人,至1961年降低至84.33万... 安志文谈高岗 2001年8月22日,在安志文办公室,安志文谈到高岗及其问题,谈话整理如下: 从西北到东北这一段时间我给高岗当秘书,... 高岗秘书谈“高岗事件” 赵家樑 1941年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 第一次访谈:2001年9月26日,在赵家樑的北京寓所。 我是195... 在北京读哈耶克 1959年春,时年18岁的杨继绳还在湖北的一家寄宿制中学读书。一位儿时的好友突然来访,跟他说:你爸爸要饿死了!赶快回去,... 周有光的眼光 周有光生于1906年,经历了清代、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时代。他不仅亲历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还见证了了... 中国官员数量为何成世界之最 官员,也被称为干部。改革前干部由五部分人组成:党政干部;军队干部;社会团体和群众团体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企业单位干部。改... 权力市场经济导致中国社会阶层固化 近日,新华社原高级记者、《炎黄春秋》副社长杨继绳著作《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增订本)》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详细... 我的期许——为走出权力市场经济开一个好头 新年期许,期许什么呢?应当是历史的期许,根据历史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对新时代的期待,对新的领导集体的期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 我在《墓碑》一书第23章中提出在1958-1962年非正常死亡3600万人。网上广为转载,引起了强烈反响。多数读者支持,... 大饥荒年代的城乡时滞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人数达3600万(杨继绳:《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按各省官... 追忆朱厚泽 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是一个愚蠢的民族;一个忘记了历史的组织,只能是一个愚昧的组织;一个有意地磨灭历史记忆的政权,是一个非... 社会矛盾就是改革的动力 杨继绳:1940年11月出生,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工学科,入新华社... 公共食堂的历史记忆 公共食堂起于1958年夏秋之间,停于1961年夏,有的地方停得更早一些。公共食堂在中国大地保持了不到两年时间,但它带来的... 邓小平的最后一搏——邓小平南巡二十年回望 南巡背景:改革面临挑战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以后,大批外国投资者离开了中国,1989年七八月间,我与同事叶奇元到天津开发... 朱正 杨继绳 王建勋 笑蜀 廖可斌:文化体制改革笔谈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 中国大饥荒真相越辩越明 冯客对我写的《墓碑》存在诸多误读,称《墓碑》研究某地死了多少人有点「无聊」,而这实际上是对生命的尊重。中国大饥荒的档案还...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