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正:从中华民族一词的产生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强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治国必治边”共同成为新时代边疆治理大战略的重要内容,决策的定力,将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四、学人的担当
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我们应在依托历史、直面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指导下:
一是,重在“以史为鉴”历史经验的总结;二是,着力于研究的战略性、预测性和可操作性探研;三是,研究者应努力成为善于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交融性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要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四是,研究深化同时,千万不要疏于成果大众化的普及,让学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学术。
作为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交叉学科”下设的一级学科——中国边疆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支持和介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尽到学人的职责和担当。
依愚意如下研究课题的开展应成为首选的方向:
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其中包括,中华民族一词的产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其政治、人文内涵演变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等等;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意识”的内涵与作用的理论研究,怎样“铸牢”的对策性研究;
三是,中国古今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可从专题的、区域的、断代的、通史的不同层面展开;
四是,构建中国民族史研究新的理论框架,对传统中国民族史在继承中创新的前提下,为撰写中华民族通史积累资料、创新布局;
五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中国特色的两大历史遗产研究。统一多民族中国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两大宝贵遗产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20世纪中叶至今,虽然学术界对两大遗产的研究从未中断过,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术界及民间对这两大遗产的理解仍然相对肤浅,学界对上述多民族国家构建理论并未形成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必须从中央层面加以高度关注,推动相关研究,才能使国人共识成为可能。
统一多民族中国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两大历史遗产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应开展对两大历史遗产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普及于各层次各维度的国民教育之中,中小学生要学,大学生要学,研究生更要学;文科生要学,理科生更要学;普通群众要学,党员更要学习;基层领导要学,高层领导更要学。我们的宣传部门要利用学者们长期、扎实的研究,努力将成果通俗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各个层级的科普宣传,使之深入人心,真正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
六是,对新时代以“治国必治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战略核心的大国治疆方略的诠释和研究,要深化对以“疆独”“藏独”“台独”为代表的当代分裂势力的研究;
七是,深化对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
八是,深化中国边疆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研究。
读书中的感与悟,希冀有些许共享价值,不当之处,期待批评指正。
马大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