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经纬 周洵:亚欧大陆两端的青铜文明 面积相近的中国与欧洲,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并在青铜时代孕育出各自的青铜文明。前者奠定了东亚文明的根基,后者则... 余秉颐:中华文明三题──中华文明特色略探 内容提要:先秦时期的“人文化成”思想,表明中华民族的先哲已经具有推动中华文明形成和进步的自觉意识。中华文明数千年一以... 韩炯:世界文明图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是百年大变局下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 王明辉:人类遗骸在中华文明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遗骸是考古发掘中最普遍、最重要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遗存之一。遗骸上的形态特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它受人类遗... 陈星灿: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工作总方针是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中心,以多学科联合攻关方式开展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自20... 张涌泉: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的意义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近七万号敦煌写本文献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交流交融的结晶,也是丝路... 王子今:领略古格文明的神奇与辉煌——评《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 9世纪中叶之后,大唐王朝走向衰落,雄霸中亚、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也分崩离析。作为吐蕃王室后裔的吉德尼玛衮在纷争中落难,... 单霁翔:中华文明的原生性和可信性——谈谈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 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能不重视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 李利安: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足迹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今年6月22日批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邢广程: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古代文明之路,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具有内在的历史动... 姜义华: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线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我以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生命线,非常值得我... 王巍 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及其主要收获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多个中心性遗... 张乃和:深化中欧文明历史比较研究 文明的历史就是人类成长的脚步。迄今人类文明已经走过了近六千年的漫长旅程,我们处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 颜炳罡:轴心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多重意蕴 摘 要:近四十年来,齐鲁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齐鲁文化究竟是齐... 段丹洁:从文明史视角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兴衰的真实记录,是对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记录。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对民族兴盛、... 韩建业: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摘 要:中华文明就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高度发达、长期延续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实体。距今8000多年有了文化上早... 庞霄骁:丝绸之路上的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是公元1-3世纪前后出现于中亚和印度西北部的古国,一般认为它是由月氏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所建。由于材料... 孙思萌:拜占庭与两河流域文明的互动 公元4—7世纪,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是拜占庭帝国的东部边疆,拜占庭早期和中期的史料对该地区高度关注、频有提及。 ... 张汝伦:西方文明本质的反思 文明的两面性 我是一名哲学家,哲学在我看来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批判,第二要思考现实问题。黑格尔说过,哲学是被把握在... 赵林:东方与西方——旧大陆的两个文明轴心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的很多文化形态都奠基于希腊。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都是... 宋修见:中华文明的六大特质 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视域来看,唯有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激荡融合,形成一种具有内生活力的文明体系。这样一种... 王震中:比较文明学视域中中华上古文明的思想文化特质 内容提要:推动比较文明学的建立,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所讲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 龙西江:中国文明的当代贡献 从考古学、历史比较宗教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可知,在中国夏、商、周三代以前和三代间的数千年中,中华民族便经... 尹亚利: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交融印迹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三个月来,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这一展览集中叙述了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 李新伟:何以文明:中美洲地区文明起源的争论 20世纪3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将文明概念引入考古学研究中,并于1950年发表《城市革命》一文,以城市的出现作为... 王献华:阿卡德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理由” 最近二三十年来,源出拉丁文的“帝国”一词成为古代世界研究中的时尚名词,被广泛应用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不同时代,... 金寿福:古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一般认为,文明是人类的智力、物质条件、社会组织和文化机制方面达到一定高度的阶段。关于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准,学界有一个共... 马欢欢:两河流域的文明探源历程 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邦文明,其发现和认定,是考古学发出“如何认定文明”这一世纪之问的肇始,也是西... 黄剑华:辉煌灿烂 源远流长——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 一朝醒 天下闻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朝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为传说中的古蜀... 赵轶峰:文明与文明史 一、作为历史研究单元的文明 文明史是以文明为基本单元而展开的研究路径。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元,相对于其他可能的单元最... 李新伟:构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指出,要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包括探讨符合历史实际的人类文明特别... 姜义华:中华文明的三道生命线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我以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三道生命线,非常值... 张志强:从通史中把握中华文明生命力的奥秘 中华文明以广土众民的规模连续一统地发展至今,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内在于五千多年古今贯通的文明发展当... 马克林:中国崛起与文明影响模式的演变 中国与西方文明的共存格局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当然,中国和西方并不是世上仅有的两种文明,但本文主要选取这两种文明作... 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到今年5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启动已整整进行了20年。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 田鹏颖 张小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韩琦:论拉丁美洲现代文明的形成及其特点 摘要: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殖民征服打断了印第安古代文明的正常发展,随之出现了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 严绍璗:东亚文明与琉球文明研究若干问题 我们希望建立和推进“琉球学”的研究,把对于“琉球”的研究作为“东亚文明和文化研究”的一个学科层面。“琉球”存在于东亚,在...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中华文明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以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制度维系社会组织,以礼制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以德规范人伦关系... 韩建业: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长存之道 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名于世。人们自然会追问,如此伟大的中华文明,到底源于何时何地?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中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 贺云翱:现代文化建设视野下的中国大运河文化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这个题目不是有关“中国大运河”的历史研究话题,因为有关大运河的历史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论文和著作数以... 周建刚:从炎帝传说看中国上古史 中国人的古史观念,可以用“三皇五帝”一词概括。从先秦诸子开始,此观念逐渐酝酿形成,司马迁的《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 曹润青:中华文明独特的“文明”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格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 冯时:中华文明的理论探索 文化的自信只能建立在对己身文明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己身文明的学习若非举要删芜、溯本求源,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王传超:古DNA实证中华源流史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董欣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明发展 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出发,文明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成果。文明、社会和国家的概念实际上是分别从人的实践性、群体性和阶级性的角度... 冯时:中华文明之三要三本 习近平总书记5月27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 叶润清: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内在机制 一、良渚古国文明是中华早期区域文明的典型代表 良渚文化以前后延续约一千年和核心区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时空范围,都邑... 郭伟民:从长江中游文明演进路向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 郭物:中华文明的四个特质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 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 梁涛:“绝地天通”与中国古代文明道路 “绝地天通”是古代社会的重大事件,对理解古代宗教、伦理、刑法乃至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 杨共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幢。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 亓佩成:亚美尼亚文明的发展及其特征 位于西亚的亚美尼亚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等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然而,很多人似乎遗忘了这... 拜占庭文明——独特的历史文明模式 摘要:本文探讨研究拜占庭文明的方法,分析拜占庭东正教和拜占庭神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拜占庭文明与中世纪... 戴向明: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 谭佳:人文化成:从中华文明特性看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特别强调:“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 严文明:中国文明是什么时候起源的?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能追溯到殷周之际。20世纪30年代因为殷墟的发掘,知道商代晚期已进入文明时期;50年代因为郑州... 卓新平: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 赵燕姣:东夷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 数代考古学人研究证实:中华文明在起源的早期过程中,曾有过一个“满天星斗”的多元时代,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因对峙而碰撞,... 李延祥:钢铁冶金与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 演讲人:李延祥演讲地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演讲时间:二○二一年五月 李延祥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 周树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史意涵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继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张海鹏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 叶舒宪:玄玉时代——华夏文明的曙光 从比较文明史视角看全球,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均以农业立国,有四个文明始于面食加黄金崇拜,唯有华夏文明始于米食(北方小米南... 王蓓: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中国无史诗”曾经是为众多中外学者接受的一个命题,但它同时也引起了相当程度的争议,反对该说法的学者认为,古代诗歌中一... 李金花:马歇尔·萨林斯对西方文明的人类学反思 20世纪70年代,法国人类学家路易斯·杜蒙(Louis Dumont,1911—1998)在一场演讲中提出:我们(西... 魏兴涛:仰韶文化与黄河史前文明探索 演讲人:魏兴涛 演讲地点: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络讲座 演讲时间:2020年6月 魏兴涛 1966年生,北京大学考古... 张星德 田建文:绝地天通:中国文明起源的“红山模式” 历史上,燕山以北、医巫闾山以西、七老图山以东的西拉木伦河两岸、辽河上游一带及大小凌河流域,习惯上被称为辽西地区,这里... 陈胜前: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的观点,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这也... 吴根友: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华文明包容、开放与重视有机性的思想倾向 中华文明经典系统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精神内涵的一体多元,有体有用、有道有器... 赵春青: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928年发掘殷墟揭开了用考古资料探讨中国早期文明的序幕。但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展开的, 可以划分... 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摘要:<正>明清江南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清江南史研究更加活跃,成为最引人注... 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公元300-600年间,中国与罗马再次面临相似的历史境遇,同时面临中央政权衰落,同时遭遇周边族群大规模冲击。相似的历史轨... 陈彧之:三星堆中的古文明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六个“祭祀坑”,目前已出土五百余件重要文物,青铜方尊、黄金面具、象牙……随着考古挖掘的深入,... 张志强: “良知”的发现是具有文明史意义的事件 导语 在白银货币体系确立、社会流动性增强、庶民社会初步形成的晚明,“欲望的解放”成为时代精神主题,既有的社会与价值秩... 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 【摘 要】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从封闭到开放、从松散到紧密的历史,也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李禹阶: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巫及其角色演变 内容提要:在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中,主持宗教祭祀的巫大都为男性。他们既是氏族、部落中掌握神权、军权的首领,还是聚落... 王灵桂 徐轶杰: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 魏迎春: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途。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中华文明以海... 李伯谦:黄帝时代的开始——黄帝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 黄帝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第一位帝王,号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袓。至少从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人们笃信不... 李禹阶:早期中国文明具有独特演进路径 早期中国文明在“多元”与“一体”的互动中逐步形成,并有着独特演进路径及文明标志。跳出“早期中国”,走进“早期中国”,... 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五千年连绵发展,是中华文明独有的优长与特色。无论民族范畴的中华民族,还是作为文化综合体的中华文明,都呈现“多元一体格... 钱乘旦:亚洲文明的“回归”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四大文明发源地有3个在亚洲,第四个(尼罗河文明)也在亚洲和非洲的交界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亚... 许倬云:现代文明正在走入秋季,寒冬已经不远 从启蒙时代到今天,人类在这三百多年之中,逐渐发展的成绩,论生产的能力,和生活的舒适程度,都远远超越了过去千、万年加起... 李昕升:从超稳定饮食结构看中华农业文明 近些年来,学界对历史时期外来作物的引进问题十分关注,特别是已故美国环境史学家克罗斯比(Alfred W.Crosby... 潘岳:秦汉与罗马 中国不是唯一的古老文明。其他古老文明也挣扎在“现代化”和“重新审视自己”的痛苦中。然而,他们必将完成现代化,也必将开始讲... 韩星:和而不同与全球多元文明 浸润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大同”思想中的全人类之间那种不分贫富贵贱,充满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则体现了人... 贝淡宁:评《战国与希腊》 潘岳先生的《战国与希腊》(原文见《文化纵横》2020年6月号)是一篇观点精彩、极具启发性的文章,脉络清晰,对比深刻,... 姚小鸥:孔子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观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最为精要的理论概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观”,这一历史观由《史记》而确立其在中国史学中的主流地位。《史... 孟夏韵:期待解开玛雅文明之谜 ... 韩东育:交流视域下亚洲文明的发展 “亚洲”,最早乃是生息于今黎巴嫩和叙利亚地区的古代腓尼基人从东地中海沿岸向东遥望时所推想出的区域地理概念。同理,对所... 王湘穗:全球化的高涨与低潮 自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的一千年,是古典文明的鼎盛时期,从东到西,各大文明体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一时期欧亚大... 刘文明:全球史视角下的1918年大流感 全球史主要探讨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地区的历史现象,大范围的疾病传播自然成为全球史研究的对象。1918年大流感是... 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5000多年历史?中华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个传说”,还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真实?中华文明是怎么... 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 , 如何寻求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 , 完成必要的变革 , 确实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 方铁:从文明构建与演进的视域研究中国历史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文明血脉与历史传统未曾中断的唯一大国。中华文明的延续、传统的继承具... 刘小枫:东亚史的新与旧 早在1970年代,美国“新清史”领军人物之一欧立德(1968-)的日本老师冈田英弘(1931-2017)就致力于接续... 康凯:研究中世纪有什么用?——读《中世纪早期的现代起源》 “大学里是否有一两个中世纪史学家无关紧要,问题在于这对当今的大学来说有什么意义。” 2003年4月8日,时任英国教育... 田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文明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讲道:“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 游斌:以中华文明理念引领文明间交流互鉴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 金永丽:印度文明发展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印度次大陆有如大海,外来文化不断汇入其中,最终形成了现在以包容与多样闻名于世的印度文明。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的... 孙壮志:多元文明交融的中亚 地处我国西邻的中亚地区,拥有较为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自然条件,阿姆河和锡尔河横贯东西,使这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 杨雨: “地中海世界”推动全球史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史研究潮流开始兴起,地中海世界、大西洋世界等若干宏观性历史分析单元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吸... 阮炜:古埃及文明何以未能延续至今 内容摘要: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同属“四大文明”,可为何中国文明能绵延至今,而埃及文明早在公元纪年前就衰亡了?古代中国与... 蒋狄青:重回地中海:荣光、黯淡与思索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之后,地中海就像沉寂的火山,为人忽略。但是,2013年开始的难民危机,再次提醒它的世界意义。... 水海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演变——以环南中国海地区为视域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它由“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大干线组成,并不断延伸、拓展... 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夏时期探索不仅仅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更是中国历史学的重大问题。纵观夏文化探索学术史的冷热转折,有三方面的线索可稽... 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中华文化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是一种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 杨蕤:西夏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 唐末五代以来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型时期,“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丝路盛况不复存在。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共... 张岂之:探索江南文脉整理研究新契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江南文脉历久弥新,江苏文化典籍和文化巨匠灿若星河。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江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江南文... 王日根: 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动力 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发展是持续性的,经由改革和创新而达致社会的稳定是常态,虽时有惰力滋生、脱序现象出现,但不乏内在的纠... 柴彬 于润泽:40年来国内“一战”研究回顾 百年回眸,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世界性战争浩劫,对当时世界格局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 何哲:从金字塔型治理到球型治理 以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正在深刻重构原有金字塔型僵化的分治竞合的传统人类社会结构。人类正在向着新的技术... 郭丹彤:古代埃及文明与希腊文明的交流互鉴 哈佛大学教授、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 蒋家瑜:青铜时代的安纳托利亚文明 青铜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往往因为文献和材料的缺乏而被忽视,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研究的深... 史海波:文明视角下的世界史研究笔谈——古代帝国与文明认同 古代文明①之间经常围绕着领土、财富和权力进行战争,但是古代文明之间亦存在和平、交往与认同。到了“帝国”阶段,文明之间... 彭小瑜:被忽略的那个中世纪欧洲 乔丹这些新锐的欧洲史教授早就不再相信,罗马帝国西部所遭受的不可挽回的危机是来自蛮族的入侵和破坏。他笔下的欧洲史并非一... 詹娜:气候如何影响近代欧洲历史 早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就有了关于气候、农业和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研究,近些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 曲枫:爱斯基摩起源之谜及其考古学研究 1576年,英国航海家马钉弗罗比舍尔远航至加拿大巴芬岛,并将一位爱斯基摩人带回英国。自此,生活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巴芬... 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作为一个结构复杂而丰富的文明体系,中华文化强韧的生命力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历代的中国政体、中国人的... 黄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从造物见精神 伊拉克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被古希腊作家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公元前4000—前... 刘昌玉:上古时期东地中海世界的商路分布与贸易活动 “东地中海”这一概念指的是地中海东岸地区,由北向南包括安纳托利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塞浦路斯岛与爱琴海部分... 李新烽:郑和远航非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四次访问非洲,贯彻执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把中华文化远播到“际天极地”的非洲,以期与世界各国“共享太平之福”... 顾銮斋:赋税变迁与欧洲文明 欧洲文明孕育诞生了欧洲赋税制度,赋税制度反哺文明母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欧洲历史的进步。赋税是国家的命脉,政权... 侯建新:欧洲文明的早期构建 欧洲文明是次生文明 欧洲文明属于次生文明,来源有三。一大来源是古典文明,即古希腊罗马文明,其对欧洲文明有着极其深刻... 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中国古代神话是华夏民族童年的历史,其所塑造的神话形象及蕴含的精神品质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着引领凝聚作用。反过来,... 李默然:最真实的“想象”——玛雅人的世界观 2001年3月,当美国考古学家威廉·萨图尔诺(William Saturno)和他的团队在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的资助... 王利华: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 刘旭霞:古蜀与玛雅,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中国和墨西哥远隔重洋,近日一场追寻历史的文化之旅,让墨西哥民众跨越时空界线,一睹远古走来的古蜀文明风采。 作为“感知... 王天佑:解开古蜀文明的密码 编者按 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纵目青铜面具、太阳神鸟金箔……提到古蜀文明,您还能想到什么? 2... 朱利华 伏俊琏:敦煌遗书与早期汉藏文化交流 作为我国文化悠久、影响广泛的两大民族,汉、藏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 江晓原:中西“博物”传统之异同 《西方博物学大系》收录博物学著作超过一百种,时间跨度为15世纪至1919年,作者分布于16个国家,写作语种有英语、法... 杭聪:驳西方学者的英帝国“文明使命论” 英帝国曾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殖民帝国。早在18世纪晚期,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便提出“文明使命论”,作为论证帝国统治... 李新伟:在广阔背景下理解中华文明特质 山东章丘是中国考古的摇篮之一,著名的龙山文化就是以这里的城子崖遗址命名的。海岱地区汇聚淮河和古济水,为《禹贡》兖州、... 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渊源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奉命于公元前139年、前119年两度出使西域,开辟... 李永斌:中国丝绸最早何时传入古代希腊 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在《吕西斯特拉特》(创作于公元前412年)中曾记载了一种“透亮”的服装,称其为“阿摩戈斯服装”。... 武绍卫:关注敦煌佛教文献史料价值 敦煌藏经洞所出文献多达6万余件,其中90%以上属佛教类文献。长久以来,我们对敦煌文献的利用大多集中在数量不足10%的... 李韵:东西方文明碰撞出的迷人火花 13世纪,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开启了横跨欧亚大陆的漫长旅程。最终,他们来到了遥远的中国。彼时的中国,处于元朝忽必... 谭晶 刘昌玉:滚印深描两河文明历史画卷 古代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约公元前3200—前539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 张德芳: 悬泉汉简中的丝路繁华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这样的记载。可见早在孔子的春秋时代,作为邮驿性质的“置... 穆宏燕:马尔达曼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兴衰 不久前,德国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北部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消失千年的古城马尔达曼。发现这座古城遗址的机缘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斯坦... 焦郑珊: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星空 说起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人们自然会想到“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夏继果:探索区域史研究的新路径——霍登和珀塞尔的地中海史研究 近年来,区域史成为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全球史兴起的学术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区域史研究?霍登和珀塞尔的地中... 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还应该包括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 李新伟:太阳金字塔下的玛雅王族 雄踞墨西哥高地的特奥提瓦坎总是可以轻易占据中美洲考古重大发现的头条。十几年前引起轰动的是月亮金字塔下发现的有12具被... 考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发布会上表示... 李新伟:玛雅文明的大地之龟 中华文明与远在美洲的玛雅文明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本刊曾在2017年12月1日刊发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 夏保国:探索中国早期文明发展脉络 3月31日至4月1日,由《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论... 王汝良: “中古”还是“中世纪”? 在东方文化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中古”和“中世纪”两个术语同时使用的情况。“中古”是中国学者用来指称中国、东方乃至... 杨阳: 透过“十大”看古代文明简史 近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结果在微信朋友圈里刷了屏。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山东章丘焦家遗址、陕西高陵... 王樾:丝绸之路上的贵霜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和许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相比,贵霜王朝维持时间不长,历史“事迹”亦不显赫,但它以独特的方式对世界文... 袁南生:班超经略西域的外交品格与外交艺术的现代检视 班超出使西域,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检视班超的外交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其外交品格和外交艺术是中国古代... 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禁奢运动 意大利的奢侈品和时尚产业一直以来是其国民和政府引以为傲的贸易和文化输出代表,但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现代商业和消费社会萌... 刘志琴:华夏文化中的衣冠之治 “衣冠文物之邦”是中华民族的荣耀,“衣裳”更不寻常。众所周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训,把人人都要吃... 李新伟:循环往复:玛雅历法的时间观 中美洲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渊源久已成为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热度至今持续不衰。美洲早期居民的主体是距今15000年前后由... 王子今:秦汉长城与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是中国长城史上的重要阶段。秦始皇“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孟夏韵:玛雅历法的文明印痕 玛雅文化中,太阳与一切生命紧密相连,在人类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玛雅人信奉的太阳神便成为统治世界的最高神明,被认为... 王俊美 丁一民:以全球视野观察东西方历史:破除“欧洲中心论” 美国《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杂志官网近日报道称,丹麦奥尔堡大学副教授约翰尼斯·德拉戈斯贝克·施米... 中拉文明 美美与共 “历史上,中拉开辟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今天,双方要描绘共建‘一带一路’新蓝图,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把... 郑永年:“史”与未来 中国文明对“史”有其非常特殊的理解,“史”绝非近代西方意义上的史学。实际上,没有一个文明像中国文明那样重视史了。笔者... 刘庆柱:“中和”基因生成中华国家认同 “历史文化基因”乃借用遗传学的学术用语“基因”而来。基因支配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如同生物世界的“基因”,人类、国... 谢继胜:汉藏文明的形成与多民族中国文明发展史——以7—13世纪汉藏 多民族文明史观的构建是包括历史学、民族学与人类学、文学与艺术在内的我国理论界面临的重大问题。7至13世纪,是我国当代... 马戎: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 我们讨论中国历史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性质与特征的思考。中华文明体系呈现出动态交融和周期扩展态势的“多元一体”结构... 晁雪婷:苏美尔人创造灿烂饮食文化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延续三千余年,大致可分为苏美尔文明和巴比伦—亚述文明两个阶段,前者以苏美尔语文献为主要标志,后者以阿... 潘光:“丝绸之路”与中俄文化交流 在“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启动之前,中国与俄罗斯(苏联)的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密切相连,但又不限于“丝绸之... 郑国栋:马的故事与人类文明 马进入人类生活之后,成为人绝好的朋友和助手,是古今各种文艺作品里的角色,丰富了人类的心灵世界,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历史... 王巍:中华文明究竟有几千年 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近年来,一种新的说法见诸报刊:中华文明具有8000年的历史。 提出中... 黄培昭:珍藏漂泊的文明 尼罗河东岸,著名的开罗解放广场一隅,有一座两层的红色建筑,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温馨而雅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便是... 胡骏:古希腊法研究的方法论突破 近代欧美学者对古希腊法的研究,由于研究出发点的差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风格和研究进路:在欧洲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 许纪霖 施展:农耕、游牧与海洋文明之间的中国(上) 对 话 者 许纪霖 施展 许纪霖:北京的各位朋友,下午好。《家国天下》新书分享会前几次的主题都是围绕着中国知识分子的... 科学与文化:萨顿眼中的希腊世界 □江晓原■刘兵 □两年前,大象出版社推出了萨顿的传世之作《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那是萨顿构思宏大的科学史著作的第一... 元代华夏与伊斯兰天学交流接触之六问题 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在他身后,据有中国的元朝与欧、亚诸汗国并立,元朝是名义上的宗主国,故各国... 李伯重:古代伊斯兰教的第二次东扩浪潮 在世界五大文化(佛教、婆罗门/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儒家学说)中,伊斯兰教出现最晚,但是发展最快。按照美国《国际... 刘云:土耳其的伊斯兰教复兴及其原因 内容提要: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土耳其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后,建立了共和国,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政教分离... 万昌华:古希腊的联邦制政体及其中华意义 对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所具有的联邦制国家特征有全面的考察,是源自于近年来部分学人对当年希腊联邦制国家中央权力行使的曲解,... 王宇洁:征服与被征服:穆斯林与欧洲关系的历史解析 西亚、北非、东南欧环绕着地球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地缘上的接近让穆斯林和欧洲很早就地中海海岸的“黎凡特”(Le... 李潇:古币反映希腊与印度文化融合 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对兴都库什山以北至阿姆河以南这一区域的称呼,位于中亚内陆,曾先后为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一个行剩... 顾准: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希腊史上的所谓英雄时代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古代史研究上出现了一个“考古学”时代。在这个时代之前,比如说关于希腊... 阮炜:罗马帝国的禁卫军之祸 罗马帝国没有明确的皇位继承制会产生何种政治后果,围绕皇位的继承,发生许多由禁卫军直接操盘的血腥惨剧。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 阮炜:古希腊人的“封建迷信” 今年是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一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有这种看法,即古希腊人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民族,一个为知识而知识的民族,甚... 丁士仁: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现世追求 儒家经典《大学》,勾勒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生命轨迹和精神升华的阶梯。无独有偶,世界上... 阮炜:文明的毒瘤 在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所有古代民族中,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着真可谓无出其右者。汤因比如是说: “埃及人热衷于追求... 杨俊明、杨真: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城市化的推进与繁荣 公元前29年,当奥古斯都把象征罗马和平的杰努斯神庙大门关闭时,他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相反,他的内心正处于焦灼... 刘中民:伊斯兰主义的“伊斯兰国家”思想 在我国的大众传媒乃至学术界,一般意义上的“伊斯兰国家”通常是指大部分居民以伊斯兰教为宗教信仰的国家,并非一种严谨的政... 陈志强:拜占廷文明对古代文明的继承 拜占廷文明以其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独步欧洲地中海世界,在该地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 李尚君:古希腊演说与雅典民众政治认知 20世纪80年代,芬利(M. I.Finley)在描述雅典民主制运作时,曾经关注过政治认知的问题,他结合古希腊社会特征... 唐士其:谁之理性?何种法律?——古代希腊世界的法治追求及其困境 内容提要:希腊人不仅把政治视为一种理性的活动,同时也把法治作为一种理想的政治状况加以追求,但他们这种不仅试图创造... 陈嘉映:西方文明在落幕? 这本书中译本初版时我没得着空读,这次再版,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上下册868页的大书。相似时期的西方文化通史,在我读过的里... 陈嘉映:《希腊文明之路》序 近世的研究已经找到希腊各式各样优越之点的外族来源,但这丝毫都不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希腊是一个奇迹。各个民族的神话、文字... 赵鼎新:游牧民族与中原帝国竞争的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至今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问题,这与农业政体和草原政体几千年的冲突历史不乏关系。所谓“农业政... 刘黎:从文化角度看英国殖民统治后印度文明的异化 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190余年间对印度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入侵者。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手段植入整个印度... 陈奉林: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东西方文明交流交汇的曲折历程 整理者手记:东西方国家文明交流交汇问题,一直是东方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方历史的认识由于受到西方中... 孙力舟:从埃及二百年寻路看阿拉伯民族现代化的挫折 摘要: 自从19世纪初埃及的默罕默德?阿里改革开始,各个阿拉伯国家现代化的 寻路 之旅已经持续了200多年。至今,整... 魏琼:宪政起源考——以古代两河流域神权、长老会、法律与王权的博弈为 学术界一般认为,宪政最早起源于西方的古希腊与罗马。然而,通过对古代近东地区传世法律文献和考古出土泥板等史料的阅读,笔... 郭小华:如何理解西方文明 一、如何理解西方文明? (一)为什么要理解西方文明 近代以来,伴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就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在... 孙传钊:“神话体系”、“操作规则”和“十字军” 耶鲁大学法学家迈克尔·赖斯曼(W.Michael Reisman)因为在香港城市大学兼职,21世纪初他的著作也进入中... 尼尔·弗格森:东西方文明,谁将战胜谁? 文明是复杂的。文明可以在数世纪中持续存在,处于权力和财富的巅峰。但反过来,其根基又可能突然坍塌,陷入大混乱中。 中国... 陈浩武:马丁·路德为何发动宗教改革 十六世纪发生在德国的马钉路德宗教改革,是欧洲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对欧洲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 方绍伟:希腊拉开“民主公地悲剧”的序幕 2010年5月,小小的希腊成了世界舆论的中心。这个面积为台湾的四倍、人口不足台湾一半的南欧小国(13万平方公里,11... 陈嘉映:希腊是一个奇迹 近世的研究已经找到希腊各式各样优越之点的外族来源,但这丝毫都不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希腊是一个奇迹。各个民族的神话、文字... 陈仪芬:消费「迷」相的神话图像--三个希腊神话与迷哥迷姐:从恋物说 Lisa A. Lewis在其所编之The Adoring Audience序文便标示出「我们大家都是某程度的迷(f... 弗兰克·菲雷迪:寻找神圣战争的十字军战士 (吴万伟 译) 从缅甸到中国到奥地利,为什么西方观察家总是在寻找人类堕落的迹象? 弗兰克·菲雷迪(Frank Fur... 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了解过去、开创未来 人类历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中间经过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转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称为... 文贯中:古希腊文明的独特性,超前性,和现实性 一.引言 在国人中提起其他古文明,最会引起错综复杂反应的,大概要算古希腊文明了。这是内涵与外延和中国文明极其不同... 门洪华:罗马英国美国三大帝国霸权的战略比较 [内容提要]比较罗马霸权、英国霸权以及美国霸权,三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表现为:三大霸权的建立... 郭林:长期战争下的帝国——汉朝与古罗马实力之辨 摘要:古罗马和汉朝是并存同一时代的两个伟大帝国。二者孰强孰弱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本文从技术层面的比较开始,进一步... 李永毅: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 卡尔科皮诺在《古罗马的日常生活》中感叹,罗马人竟然会把杀人的表演作为“全城欢庆的节日”,实在是“匪夷所思”1。他的惊... 倪乐雄:知青——“东方的十字军” 知青这一群体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它是共和国创立至今所发生沧桑变化的聚集点,从其精神意识领域而言,它是传统... 李玉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重新返回古代,对古典的希腊——罗马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重新肯定人的价值,表现出前... 德国的宗教改革 什么是独一无二的德国人? 一般而言,文明包括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国民性。德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主要表现在... 蒙古游牧社会的生活与人 张承志先生是北大考古学专业的优秀学生,参加过非常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努力学习 ,成为杰出的蒙古史学家。在其研究当中... 张晓群:古罗马:大一统专制集权国家形态的完美标本 当我们试图确定古罗马的社会属性时,一般说它属于奴隶制,因为当时存在大量奴隶;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可是,问题还有另外一... 张晓群:希腊精神真的是西方文明的传统吗? 学术界一般认为:西方文明的传统是两个,一个是希腊精神,一个是基督教精神。而所谓“传统”,即是一种“一贯如此”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