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易学 登录

任蜜林:刘向的易学思想:从义理阐发到象数灾异

提要:对于刘向易学,学界研究较少。刘向虽然没有易学的专门著作,但在他的奏疏以及《洪范五行传论》《列女传》《说苑》《新...

黄玉顺:《易经》“天”“帝”超越意义的诠释

本文旨在通过诠释《易经》的“天”“帝”概念,更加深入地探究《易经》的超越观念。所谓“超越”是说超出经验的范围,而分为两个...

姜海军:和而不同:邵雍、程颐的易学诠释及思想之比较

邵雍、程颐都是北宋时期乃至古代颇为著名的易学家,他们的易学著述《皇极经世书》《程氏易传》分别是象数易学、义理易学的典范...

李晓明:唐诗中的《易》及其他

唐代的易学以孔颖达主撰的《周易正义》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为代表,前者推尊王弼之学,后者颇重象数,尊崇郑学。虽然两家...

胡海忠:应位·有无·心迹——论《周易正义》对玄学的转化

摘要:《周易正义》中有一种被忽视的“无应之应”的易例,与“同位有应”不同,“无应之应”体现了玄学对易例的拓展,其理论...

干春松:“感而遂通”:交感、感动与教化——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切

“感”作为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素来缺乏研究者的关注,然二程、张载和朱熹通过对《周易·系辞》和咸卦中有关“感”的...

董治安:孔子学《易》与传《易》

《周易》古经产生在西周初年,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流传较广,有很多人学习,《左传》《国语》两部分里记春秋时人引用《周易》...

王充闾:满眼生机转化钧:《周易》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

董治安:孔子与十翼

《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易经》,即卦爻辞(包括卦形、卦名、爻题),一是《易传》,即《彖》(上、下)、《象》...

张涛:关于《周易》学派归属问题的新认识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

王充闾:生生之谓易:《周易》的三重奥义

黑格尔曾经说过:“《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一、《易大传》著作年代新考 汉代以来流传的《周易》一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上下经》二篇,另一部分是《彖》上下、《...

朱汉民:玄学、理学的《周易》诠释与儒学的义理建构

从《周易》经、传的形成,到魏晋时王弼注《易》,再到程颐重为《周易》作传,正是一个由巫术《周易》逐步转型为义理《周易》...

朱汉民 曾小明:程颐《易》学中的卦才论

程颐继承并改造了王弼的《易》学,他以天理作为卦爻之义的最终依据,从而取代了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这一根本性的变化势必...

朱汉民:王弼的义理易学

在《易》学史上,王弼无疑是义理派《易》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一改两汉时期经学家沉溺《易》学象数的神秘风气,努力弘扬...

李虎群:《易》的本体、工夫和境界——马一浮的易学建构及其价值

摘    要:在现代学术转型的背景下,马一浮的“六艺论”系统建构了“六经皆理”的思想体系。作为六...

廖名春:《易传》的形成和特质

今本《易传》是一部战国以来系统解释《周易》经文的专集,由《彖传》上、下篇,大、卸象传》, 《文言传》, 《系辞传》上...

丁四新:从帛书《易传》看孔子解《易》的原则

众所周知,今本《系辞》和《说卦》前三章被帛书《易传》所抄录。而为了更明晰地梳理战国末季至汉初易学思想的发展,笔者在下...

程建功:《易·大象》语言表达方式探微

通行本《周易》里,《大象》实际是《易传》的第二篇,附在《彖传》之后。唐儒孔颖达曰:“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

张丰乾:《周易》之卦序及其义蕴

一、卦象、卦序与义理相互发明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之一种。但卜筮本身也蕴含着理性的追求,即对于天地、万物、人伦之理的...

连劭名:《周易》中的言

一、不言 《周易·乾·文言》云:“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今按:...

苏杭:易简与体用——以“易简”诠释的思想变迁为中心

摘    要:在易学哲学史上,学者们对《系辞》中“易”“简”的思想诠释几经变迁。首先,汉唐注家往...

林忠军:儒家易学传承、创新和重建及其现实意义——以《易传》为视角

摘    要:《易传》提出“观象玩辞”和“立象尽意”两种易学解释方法,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形式而...

廖名春:《周易》探索:作者及其所记录的周人故事

演讲人:廖名春 演讲地点: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演讲时间:二〇二二年七月 廖名春 曲阜师大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清...

余敦康:《周易》的核心思想

关于《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彖传》曾经做了经典的表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张善文:《周易》学说的流传经过了几个阶段

自从《周易》六十四卦及卦爻辞出现之后,就引起学者的极大重视。孔子或其后学撰述的《易传》十篇,《左传》、《国语》记载的...

胡彦:返本归元:《周易》研究的四个维度与未来方向

〔摘要〕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周易》是一部具有奠基性、系统性和未来性的著作。对《周易》的研究,要把握好四个维度和一个...

乐晓旭:《周易》经传超越观念的轴心转向

摘  要:余英时把“轴心突破”归于“内向超越”,肯定“轴心时代”带来了个人精神的觉醒,但他忽视了神圣超凡存...

张善文:研究《周易》应当掌握哪些主要方法

研究《周易》,必须把握一定的方法。尤其是今天,我们要运用科学理论品评这部书在学术史上的各方面价值,更必须掌握正确的研...

朱伯崑:《周易》研究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兴起一股《周易》热,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有一种倾向,即《周易》被说得愈来愈玄虚,愈神秘,甚至提出科...

张善文: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何意义

读者不难想象,要是《周易》的六十四卦排列毫无规矩,散处书中,那显然是杂乱无章,阅读者寻不着头绪,《周易》也不成其书了...

任蜜林:“《易》为之原”与“天人之道”——刘歆易学思想新论

提要:学界多把刘歆和刘向的易学放在一起研究,这样很难揭示二人的易学特色和贡献。与刘向相比,刘歆对易学有系统的构建,这...

温海明:文与悟:“良知即是易”的意本论解读

摘要:王阳明易学思想文本内容不多,目前学界已有论文对文本的运用重复率较高。鉴于有学者指出笔者1998年的论文没有把“...

廖名春:《系辞传》论《易经》的基本原理

《系辞传》通过解释《易经》的占筮原则、讨论《易经》一书的性质,对《易经》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其主要观...

汪高鑫:易学视域下的欧阳修史学思想

摘 要:欧阳修的史学成就与其丰富而深邃的史学思想密不可分,而其史学思想又以其易学思想为哲理基矗在历史变易观上,欧阳修...

余敦康:《周易》的性质

《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两种不同性质的书所组成。《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本为卜筮之书,属于巫术文化范畴。《...

张善文:周易的性质

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上也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周易》究竟是一部占筮书还是哲学著作。这一问题牵涉到对《周易》经传...

刘大钧:《周易》修养智慧之精义

《周易》是中国古代“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经典,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为其思想视域,会通天人性命之理,蕴含着关于人之精神修...

张其成:《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易经》这本书。毫无疑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易经》。 《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是占卜的书...

赵法生:《易传》刚柔思想的形成与易学诠释典范的转移

《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其起源在战国时期已经被追溯到羲皇之世;汉代以后,《周易》更被置于六经之首,对...

连劭名:论《周易》中的“德”

一、盛德 《周易·系辞上》云:“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盛德如日,《释名·释天》云:“日,实也...

蒙培元:浅谈范仲淹的易学思想

范仲淹(989-1052)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已为人们所熟悉;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苏永利:从六十四卦排序看不同的易学思想

一 六十四卦排序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比如传本《周易》卦序、京房八宫卦序、马王堆帛书卦序以及宋人伏羲卦序等。不同的卦...

郑万耕:《易传》价值观念述略

《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解释。通过对卦爻象、卦爻辞以及筮法体例的解说,探讨《周易》原理,从而将《周易》升华为一部讲...

蒙培元: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易传》是由十篇不同文字组成的解《易》的著作系统,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

蔡方鹿:程颐易学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程颐易学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易学与其理学相结合,又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程颐在吸娶借鉴先前易学思想...

王新春:朱熹的《周易》观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原典,备受历代人士尊崇,涌现了不同理解视域下的《周易》观,引发了日新不已的易...

王新春:易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80年代以来,大陆的易学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老一辈学者研究的中心在《周易》经传,当今学界则不仅对于《周易》经传...

杨庆中:《周易》的生命智慧是“乐天知命”

生命智慧主要是从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来讲的。这方面,可以用“乐天知命”这句成语来表述。“乐天知命”,就字面的意...

姜广辉:《易经》:从“鬼谋”到“人谋”

《周易》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当这些要素全部具备后始形成完整的《易经》...

王博:易象的空间——以《易传》为中心

从一个角度来说,经典解释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新意义注入旧文本的过程,这在“注”这个字中得到最好的体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

赵中国:易学哲学视域中“神”的诸种诠释

“神”是易学哲学论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神与帝、天等概念皆属于信仰层面的范畴,另一方面,神与...

张立文:《周易》与中国文化之“根”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来谈中国文化的寻根问题,不能不首先想到《周易》。《周易》通行本和帛书本均含《易经》和《易传》。《易经...

王新野:《庸》《孟》与《易传》

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代表一一子思、孟子建立了一个以“诚”为道的哲学体系,对当时和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写成于...

陈居渊:《周易》与《孝经》的自然融通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与精髓,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儒家学说的展开与演进,而且也促使人们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思维...

刘大钧:《周易》浅说

《周易》简单说,是一部“谈象”的书。“象”就是“卦象”,由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卦象,六十...

梅珍生 卢祥运:世界性与本真性:贲卦的存在论诠释

摘要:传统易学诠释学更多地把贲卦看作是揭示礼的意蕴的卦,六爻之位是由礼的规定所建构的日常生活世界。礼的贲饰与人的本质之...

焦德明:“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中的诠释

“心为太极”说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提出的,在其所著《观物外篇·下之中》有“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1]的说法。朱子在《易...

唐纪宇:不已、生生与对待 ——《程氏易传》中的天道观

一、不已 程颐虽以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作为读《易》的入手处,1但在卦爻辞的诠释方面有时却呈现出与三家明显的不同,这...

刘彬:易简·变易·不易——《易》之三义哲学刍议

关于《易》之大义,先儒论之甚多。其中最早最全面论述的,当数《易纬》一书。《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三义,所谓易...

何俊:还理于《象》 ——叶适易学的破与立

宋代理学以易学为理论架构,但因其立论不同,易学的论述便有重大分歧,构成为各派思想的基础性理论。就永嘉学派而言,其集大...

陈居渊:“易象”新说——兼论《周易》原有《象经》问题

“易象”是中国古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易象主要是通过对天、地、人、物等形状的摹拟,象征自然变化与人事休咎,从而推求和...

胡海忠:论《周易正义》上下篇之差异

《周易正义》的上篇(前三十卦)、下篇(后三十四卦)在解释格式、思想倾向等方面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张力。具体而言,与上篇相...

王剑: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盛邦和:《周易》“数”字之谜与数字时代的思考

“天地之数五十五”。宇宙无限,时空永恒,然而“天地有‘数’”,居住的大地天空,同在的人间烟火,包括我们自己,皆被“...

余治平:困卦:儒家君子的处困、解困之道

在语用学上,“困”的字面含义有窘迫、受窘、急难、被包围,常指一种窘迫、危难的状态与处境,精神压抑不舒展,人不得志。而...

张乾元:《周易》的两种最基本的美学理念

《周易》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源头活水。从伏羲氏仰观俯察天地之象,画设八卦,创造易法,到孔子晚年诠释《易》,编成《易传》十...

李延仓:《老子》与《易》道关系检讨

学界一般将《周易》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重要源头。因此,如果笼统地指出道家思想与《易》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信学界...

龚鹏程:初见《易》

我买第一本《周易本义》时,店员不肯卖我,认为我看不懂。那时我才小学,费了些唇舌跟她讲了一卦,才把书购得。 那时对《易...

刘大钧:《左传》《国语》筮例解析

《左传》《国语》中与《周易》和其它筮书有关的记载,共有二十二条。 从这二十二条记载看,基本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引证...

李振纲:从《易》“数”看原始思维的哲学突破

研究《周易》,自然要述及《周易》的“经”与“传”。《周易》古经卦爻辞属于殷末周初先民占筮记录的汇编,《易传》属于对《...

杨庆中: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易学研究

自汉代尊《周易》为经书后,中国历代经学家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政体的递嬗,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

张沛:《周易》象辞关系的独特识见——论焦循易学的象辞观

焦循易学之所以独树一帜、风格迥异,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他对《周易》象辞关系的独特识见。经过长年累月的求索...

彭富春:《周易》的奥义

《周易》(以下所引《周易》文本均见黄寿祺等著《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引文出处只标明其所在篇章。)在...

林晓平:先秦史官与《周易》

我国古代,“史官”作为“信史”的记录者、编著者与守护者,其职守显得神圣而庄严;而《周易》则常被人们视为“卜筮之书”。...

李存山:从“两仪”释“太极”

一 《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刘玉平: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

唐代孔颖达面对文本《周易》,面对汉代象数易学、魏晋王韩易注等作品,他“奉敕删定,考察其事”,确定的主旨为“以仲尼为宗...

孙熙国:周易古经与先秦诸子

《易经》是一部难读的书,但它为什么吸引了古今中外那么多的学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

范立舟:《周易》与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体系在理论上上继先秦心性之学,下集宋明以来心学之大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论,到阳明可谓达到了成熟”(...

王昌乐:从《论语》看孔子与《易》之关系

孔子与《易》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一、孔子是否是《易》本经的作者;二、孔子是否学习过《易》;三、孔子是否为《易传》的作...

姜喜任:《周易》中的节约思想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最早专门论述节约思想的是《周易》。《周易》第六十卦名为节卦,节字的本...

李震:从卦变到成卦 ——李之才、邵雍易学再认识

北宋学者李之才(1001-1045)①在世时声名不彰,却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是因为李之才提出了独特的卦变学说...

杨新铎:生生之易:《易经》生态伦理智慧与生态文明

人类向生态文明转型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基于何种生态理念和道德来设想和构建人类共享的生态文明,还是一个尚未达成共识...

黄玉顺:《周易》与现象学对于哲学重建的意义

【摘要】对于哲学的重建,《周易》与现象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象学的一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解构、还原、建构。对...

李学勤:孔子是易学的真正开创者

我最近看到有人写文章引用《论语》中的话,说孔子的弟子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凡是涉及孔子讲性与天...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在战国楚地流行的文献文本,不一定是楚国或楚地文化自身...

林忠军:孔子儒学视域中的筮占观

一、孔子易学进路:始于卜筮,与史巫同途殊归 《周易》有着卦爻符号和与之相关的文字构成的一套卜筮的话语系统,自这个话语...

王博:卦爻辞的弹性

从某个角度来看,经典解释就是一个把新意义注入旧经典的过程。在这个意义注入的过程中,原经典的每一个要素,尤其是重要的要...

林忠军: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释三家在政治势力的干涉下,消长起伏,相互攻讦,历经几百年,终于在宋代合流,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

李零:《易经》可用于占卜,更是一种自然哲学

让经典回归诸子百家的讨论中 问:选择我们的经典的标准是什么? 李零:我所选择的四大经典,和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有关系。也...

陈恩林 郭守信:关于《周易》“大衍之数”的问题

《周易》“大衍之数”的问题,是易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疑难问题之一。通行本《易·繫辞传》虽说“大衍之数五十”,但自汉...

张其成:从《周易》看君子人格两大特征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君子文化的早期集大成之作。《周易》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到战国。《周易》分为两大部分,其...

张继刚:《周易》美学与象思维

《周易》与意象 “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传》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林忠军: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内容提要:学界存有一种观点,朱熹重新确立了《周易》文本卜筮性是哲学思维的倒退。这种说法过于轻率。其实,朱熹重提《周易...

梅珍生:解蔽与启蒙:蒙卦的存在论诠释

内容提要:《周易》所传达的“六位时成”观念,是对“存在”所具有的“空间性”“时间性”本质最恰当的揭示。对蒙卦作存在论...

赵建永:黄老易学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肇基——以汤用彤陈寅恪论历数为中心

摘 要:作为20世纪中国学界的代表人物,汤用彤和陈寅恪对黄老学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具有典范意义。陈寅恪的道家道教研究,证...

代玉民:论胡适对孔子易学的逻辑建构——从正名方法的角度看

内容提要:作为孔门的哲学方法,正名具有校定语义与效法类推的逻辑功能。胡适将正名的两种功能渗透于以“易”“象”“辞”为...

张克宾:智旭以禅解《易》理路刍议

智旭(1599—1655),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江苏吴县人,晚称“灵峰老人”“蕅益老人”。他以天台思想为主,融会华严、...

黄玉顺:神圣超越的哲学重建——《周易》与现象学的启示

摘 要:哲学在轴心时代以宗教的对立面出现,否弃了外在神圣超越,而走上了人本主义的内在超越之路,但在取得丰硕文明成果的同...

赵中国:易学哲学视域中“神”的诸种诠释

作者简介:赵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赵中国(1978- ),男,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

张文智:《周易》哲学视野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兼论“内圣开出新外

作者简介:张文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原发信息:《中国哲学史》第20195期 内容提要:“内圣外王”...

汪高鑫:《周易》与中国古代史学的通变精神

摘  要:中国古代史学通变精神的哲理基础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通变思维,《系辞下》将这一思维概括为“《易》穷则...

刘震:从史巫之士到易儒合流——“易家”思想的演进路径

摘要:“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学术体系之一,历来为人所重视。历史上解读“易”,往往将其视为儒家经学的核心典籍,这一路径的...

杨艳香 翟奎凤:早期“神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兼谈“《易》以神化

【摘  要】“神”与“化”的关联出现及其哲学化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最初“神”是形容“化”的神奇、神速、不可思...

徐山:《周易》爻辞的“君子”人格精神

摘要:《周易》爻辞中涉及“君子”的句子共有16处。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

龚鹏程:《周易正义》是个漂亮的思想实验室

现在读《周易》的人,基本上还是从王弼注入手,可是已经不太读《周易正义》了。但《周易正义》其实是王弼著最好的辅助读本,...

余敦康:《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其实心里很紧张、很有压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周易》的智慧。 讲到智慧,人们不免会想...

余敦康:乾卦第一

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

赵建永:读《易》见天心 : 治易述要

近年,我担任中小学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编委,并主编高二年级《周易》分册,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成果...

陈明:从原始宗教到人文宗教——《易经》到《易传》的文化转进述论

内容提要:《易经》的巫术内容属于原始宗教,《易传》依托这一系统,提炼出“天”这一最高存者,赋予其绝对性和精神性、伦理性...

陈来:《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提  要:中华文明中自古就有源远流长的变革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支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周易》...

张春香:论易学思维的生成本质

内容提要:“生成”理论源于《周易》经传,“生成”是易学思维乃至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生成性思维成为中华民族思维形...

刘彬:子思与《易》关系新证

内容提要:子思与《易》有关。对易学“卜筮”知识、《周易》古经和《易传》,子思都学习而熟知。更值得注意的是,子思作《易》...

王培峰:《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及其成因

内容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

李学勤:《周易》与中国文化

本来参加这个会我想谈一个非常专业性的题目,因为今天是第一场报告,作为开场锣鼓,不能够唱太专业的戏文,我想就谈几个大家...

赵清文:论焦循易学中的经权观

内容提要:焦循在易学研究中发挥了汉儒“反经合道为权”的观点。他认为,作为现实道德生活中的一般性准则的“经”是可以自觉进...

杨虎:论《周易》大传的本体论建构

摘要:早期中国易学的建构历程体现为从《易经》神性观念到“左氏易传”(《左传》《国语》易学)的伦理化转进,再到《周易》...

刘大钧:20世纪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世纪的百年,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而言,的确是极为不寻常的百年。在这百年的岁月里,中国社会由闭锁走向开放,由前现...

赵晨:侨易学在全球化研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就我现在的理解来看,侨易学是一门极其宏大的学科,涉及面广阔,内部机理复杂,需要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这里,我想先谈一谈我...

刘大钧:汤一介哲学思想与易学诠释申述

内容提要:汤一介先生深怀民族文化之自觉与自信,毕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其学术成就代表了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高...

钱继磊:试论易经与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关系

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法家思想与易经之间也应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然而人们对...

余敦康:中国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谐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其实心里很紧张、很有压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周易》的...

谭德贵:道教易学命运观的现代性反思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以西方文明的视角,从命运观切入,在理性与非理性、宗教与道德、哲学与思维三个方面,对道教易学中的...

黄玉顺:论《周易》的“易理”与“数理”

易道既广大、且幽微,“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于是,古有象数之易、义理之易,道家之易、儒家之易;今有哲学易、史...

傅道彬:《屯》卦考

【内容提要】《周易•屯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屯”是“春”之古字,从文字学上“屯”“春”一也,在哲学上《周易...

傅道彬:《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

【内容提要】《周易》体现出中国文化诗思同源的诗性哲学品格。《周易》的结构是诗体的,貌似散体的《周易》爻辞背后潜藏着诗体...

傅道彬:《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

《周易》与文学的联系已为人们注目已久了。宋人陈骙即谓:“《易》文似诗。”《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富有创见地论证了《易》...

傅道彬:《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的学术感想。学术重在交流,教学相长,我常常在和同学的对话交谈中...

徐山:否定之否定:《周易》“乾”、“坤”两卦爻辞的结局

[摘  要]《周易》“乾”、“坤”两卦爻辞有其特殊之处。“乾”卦“用九”辞以及“坤”卦“用六”辞和前面六...

朱自清:《周易》第二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避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

郭萍:《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当代重建的启示

【摘要】《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建构的意义,可称之为“两度映射”:一是《周易》文本的形成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

黄黎星:《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以其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散文,...

傅璇琮:传统研究与当代意识

陈良运先生的《〈周易〉与中国文学》,是于1994年秋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申报而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的。 ...

张其成:国学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源三流”,如同中华大地的地理结构一样。中华大地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从这里流出三条河流:黄河、长...

沈喜阳:周易集句·君子之道

按:所有文句均拣选自《周易》之爻辞、彖传、象传、文言、系辞等;未敢增减一字,然打乱原有顺序,以组织成篇,名之曰《君子...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

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

黄玉顺: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意义

[摘要] 现代新儒学将儒学加以哲学化的特点之一,是其哲学与易学之间的深度关涉。这种关涉有时是显性的,例如熊十力的新唯识...

方朝辉:文化心理学与《周易》宇宙观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文化心理学取得了突出成就,是以Richard Nisbett等人领导的比较研究发现:与西...

李零:漫谈周易与革命

2012年8月17日,应大连图书馆邀请,飞大连左演讲,题目早就商定,叫《漫谈周易》。第二天上午作演讲,到底讲什么好,...

刘云枫:《易经》价值的逻辑证明

《易经》这一部书,是儒家学说的看家宝。自古以来的学问家,不知道在这本书上花了多少功夫,可是,据说依然不能够参透其中所...

刘云枫:《易经》与皇帝的新衣

我今年39,夫子曰:四十不惑,既然距离“不惑”还有一个年头,自然也有最后的疑惑,拿出来问问大家。其实,这个疑惑是大逆...

李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自序

《我们的经典》,这是最后一本。距离上一本,已经一年多。 去年,我一直在编老师的书:《张政烺论易丛稿》。⑴我必须把这本...

方朝晖:“人观”与宇宙观,形上学与Metaphysics:从文化心

【内容提要】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文化心理学取得了突出成就,是以Richard Nisbett等人领导的比较研...

南怀瑾:五行思想的起源

《易经·系传》中说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我们先要认识另一个东西,才能对这句话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与了解。以《易经》来...

孙铁骑:易理之中的生命损益之道

自古以来,《周易》成书之性质一直众说纷纭,多以卜筮之书名之、用之。然虽众所公认从《周易》之中可以解出天地万物自然之理...

吴国源:《需》卦九二爻辞“小”义新解

一、引论 “斜及其相关搭配词汇在《周易》本经中多次出现,据我们的统计达32次之多。“斜字对本经卦爻辞的理解产生了...

唐逸:“国学”短少什么

偶然翻阅一本赠阅的期刊,看到一篇题为“《易》为管理之书”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引文,讲《周易》是管理之书的理由,如下: ...

白奚 孙希国:《周易古经》与诸子文学——兼评当前的“周易热”

自八十年代始, 中华大地出现了所谓“周易热”。令人遗憾的是, 这一次“周易热”中, 真正系统、严肃地研究《周易》的哲...

王风:刘歆与《周易》最高经典地位的确立

经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转变,是由刘歆推动的。学人都知道,刘歆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是创建古文经学,攻击今文经学,并使古文经学...

王风:朱熹新道统说之形成及其与易学之关系

《大学章句序》和《中庸章句序》是朱熹四书学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的内容之一,是将伏羲、神农和黄帝引入道统,置于尧舜之上,并...

王风:朱子怎样读《周易》

很多朋友对《周易》感兴趣,花了不少时间,却一无所得,究其原因,是学界向世人介绍的读《易》方法不对路。《周易》摆在世人...

王树人:象思维”视野下的“易道”

由《周易》所开启的“易道”之思,在巫术神秘的外衣下,凝结着中华早熟、深邃、博大、雄浑的文化底蕴。《周易》其所以能包容...

陈来: 痛悼易学哲学研究大师朱伯崑先生

朱伯崑先生(1923-2007),著名哲学史家,易学哲学研究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5月...

余敦康:中国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谐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其实心里很紧张、很有压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周易》的...

陈明:原始思维与传统文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易经》的尝试

《易经》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并非由于它“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是因为作为一部凝结着原始思维的占卜之书,它仿...

黄玉顺:《周易》及其哲学——《周易人生智慧》丛书“主编闲话”

记得是在去年,责任编辑专程赴京,邀我设计、主编一套关于《周易》人生哲理的应用方面的丛书。这使我一时很踌躇。一则我虽然...

黄玉顺:《易经》古歌的发现和开掘

自古以来,人皆以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殊不知,《易经》里隐藏着一部更古老的诗集。我们知道,成书于战国的《易...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

汪学群:清初的官方易学

清初的官方易学主要指顺康时期清廷组织编写的易学三书,即《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清廷为何在这短短几十...

杨虎:论易学哲学的现代转型

摘要:哲学是关乎生活的层级性思考——关乎“主体性何以可能”的存在论;关乎“绝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上学;关乎“相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