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经学 登录

王思豪:“用”与“反用”:探讨汉赋与经学关系的学理路径

有汉一代,被誉为一代之文学者,舍“赋”其谁?有汉一代,学术最为昌明而隆盛者,舍“经”其谁?汉代是经学时代,大量当世文本...

周海天:“经学现代化”的历史变革与新范式的可能性

摘    要:从“五四”至今,“经学的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伴随着研究者们对西方理论之冲击的回应。然...

喻中:变法之理:廖平经学的法理向度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廖平(1852-1932)占据了某种相对特殊的地位。冯友兰20世纪30年代著成的两卷本《中国哲学...

刘丰:思想史与哲学史视域下的“宋学”研究——以“宋学第一人”为中心

提要:“宋学”本是一个传统经学的概念,具有经学史上分期、分派的意义。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陈寅恪首先提出“宋学”,...

刘强:论杜甫的经学与诗学

【摘要】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

程志华:经史才之薮泽也——黄宗羲的经学思想

内容提要:黄宗羲宗承王阳明,曾师从刘蕺山,但在很多方面他超出了师承的范围,其经学思想就是一例。黄宗羲在主持甬上讲经会...

秦际明:文明共识与近代经学观念兴替

摘    要:中国传统经学体系在近代经历了历史化的过程,经学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被当作历史之物。...

丁进:以为民极:中华经学的责任担当

《周礼》本名《周官》,原有六篇,西汉武帝时期由河间献王从民间征得。这个民间本抄写于秦统一文字之前,与当时通行的“今文...

景海峰:经学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安身?

在现代的学术观念和学问形态下,怎样重新理解经学,扩大经学研究的视野,将经学资源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的学问格局中去,是经学解...

李辰:教化与经世:九江学派的经学诠释——以简朝亮相关著述为中心

摘    要:朱次琦的经学观建立在对汉宋学术的反思之上,其“四行五学”教学法以躬行实践为先,尤其...

李辰:教化与经世:九江学派的经学诠释——以简朝亮相关著述为中心

摘    要:朱次琦的经学观建立在对汉宋学术的反思之上,其“四行五学”教学法以躬行实践为先,尤其...

郑伟:《五经正义》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宗旨——再论孔颖达统一经学的思想

摘    要:唐代孔颖达等人之所以能够开启经学史上的统一时代,官学地位和知识学的成就固然是最重要...

楼劲: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摘 要:20世纪初形成的魏晋南北朝“儒学衰落”说不能成立。从儒学常识化所代表的社会化程度、古文经学兴盛所代表的经学发...

陈壁生:经学、历史与历史书写——以郑玄论圆丘礼为例

摘    要:中国的经史传统,有着极为复杂的内涵。以圆丘祭天之礼为例,在两汉经典中,只有《周官·...

周春健:明初科举兴废与经学嬗变

摘要:明太祖统治时期,科举考试经历了“兴-废-兴”的曲折历程。洪武三年初行科举,科考程式先“五经”而后“四书”,并保...

陈壁生:“做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与文明——读赵汀阳先生《中国哲学的身

摘   要: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

朱汉民:中华文明复兴当“回归经典 重建经学”

11月1日下午,为期2天的“中国经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国际高层论坛在岳麓书院闭幕,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与传播...

朱汉民:重建中华经典体系——在“中国经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国际高层论

对中国人而言,中华文明复兴是一种全民族的自觉追求。这种自觉离不开两点要求:一个是回归中华经典,另一个是重建中华经典学。...

王学典:从经学到史学——现代《尚书》学的开创与发展

摘要:《尚书》学由古而今,在学术和思想领域,经历了一个“化经为史”的“古今之变”,现代《尚书》学研究在这条路径上取得...

朱汉民:张载的义理经学及其关学学统

摘要:宋学学派之一的张载之学,主要是通过诠释经典而展开义理之学的建构。张载的义理经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达到“乐天安命...

张翔:康有为的经学思想调整刍议——以《春秋董氏学》与《春秋笔削大义

【本文刊发于《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2期】 以往康有为研究大多将1897年前后的《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与1...

张翔:从道统之争到全球文化整合——重新审视清代今文经学

中国未来的道路和前景需要自己去寻找,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告诉我们该怎么走。 在上个世纪末,美国思想家福山曾经有过一个著名...

向世陵:宋元明经学的兴起与治经旨趣

摘要:宋元明经学或曰宋学的兴起,是经学史上一大标志性事件。宋学批评和否定汉学,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是深入经...

喻中:依道治国:韩愈开辟的法理命题

依道治国是把道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作为治国依据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与老子之道具有本质的差异。儒家圣人之道的实体内容是仁义...

丁鼎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礼记》是一部非常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它全面、集中、系统地论述、阐释了儒家的社会...

景海峰:经学与古典学

摘   要:经学曾是儒学的主干,自晚清经学体系瓦解以来,现代的文献学研究和经学史叙事只是在做一些历史材料的清...

陈壁生:经学诠释与经史传统的形成——以殷周爵国问题为例

摘    要:中国经史传统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汉代以后,经学诠释深刻地影响了历史书写。郑...

黄桢:官制撰述在汉末的兴起

内容提要:对官制的记叙、考释,是古代中国一项活跃的学术活动,其兴起的背景和过程亟待阐明。儒学的演进,尤其是古文经学的崛...

龚鹏程:文学诗经学导论

《诗经》什么时候才被当成文学作品来读呢?宋代! 宋《许彦周诗话》引「瞻望无及,伫立以泣」二语,谓:「真可以泣鬼神矣!...

盛邦和:戴震的“原典”史观、理欲之辩及“分”的思想

戴震史学与经学思想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戴震是中国乾嘉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皖派旗手。其思想特点在于对史学与...

陈壁生:经学与古今中西问题

一、关于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 主持人:根据您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描述,您对儒学的认同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其中让...

朱维铮: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过程、特征与文献

经学是中世纪中国的统治学说。 公元前2世纪晚期,西汉帝国宣布“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开始控制候补文官的教育和考...

彭国翔:以史证“经”与以史证“子” ——《先秦诸子系年》与《两汉

钱穆(字宾四,1895-1990,江苏无锡人)先生被称为一代国学大师,无疑当之无愧。钱先生一生著书百余种,撰文逾千篇...

韩星 倪超:熊十力:以经学为基础的新儒家哲学建构——以《读经示要》

导读 熊十力《读经示要》融贯中西,平章汉宋,传承传统经学,以经学为学术基础,返本开新,重建儒家道统、学统、治统,建构...

刘梦溪:“六经”是经学的本经

这本《国学与经学》的主干部分是对六经的价值论理的研究,这是我近年一直专注的题点。由于同时也还在作其他领域的题目,不是...

王记录:以史明道:清初的学术反思与学术史编纂

内容提要:明清易代,经历了鼎革之变的清初学者,在反思历史兴亡的同时反思学术精神,出现了学术史编纂的热潮。这些学术史著...

陈壁生:周公的郊祀礼

周代郊祀礼如何安排,在现代考古学通过实地考察充分揭示其历史真相之前,只能依靠文献进行考察。先秦礼制文献,极为驳杂,就...

陈壁生:《汉经学史》书评

在中国经学史上,汉代是最为独特,也最为重要的时期。就经学本身而言,汉代经学长久地塑造了中国经学的基本形态,自两晋至...

陈壁生:经史之间的郑玄

摘要:两汉今文经学强调六经折中于孔子,经学为孔子所立之法。汉末面对《周官》、《左传》等典籍的传播与兴盛,郑玄把古文...

张永路:《国语》与经学的千年纠葛

《国语》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但是,在经学史上,《国语》却属于边缘文献。《国语》原本处于经学序列之外,在司马迁将其与左...

黄开国:经学是以五经为元典阐发常道的学说

原发信息:《哲学研究》第20196期 内容提要:五经是经学的元典,经学的其他典籍都是训解或依附五经而成,经学全部的注疏...

汤志钧:从“家学”到“显学”——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与和珅专权

摘    要: 讲“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与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清代庄存与与和珅同朝, 他复兴“今文...

郭明浩:汉代经学文本与文艺理论话语建构

在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经居四部之首,其他学术门类亦受影响甚至被限制,诗乐诸艺也不例外,在文论领域便有“文本于经”之说。...

冯胜利:训诂的属类与体系——论经学训诂、子学训诂、史学训诂、文学训

内容提要:本文在前人训诂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日之训诂学虽经古今学者筚路草创,系统井然,仍非古人训诂实践之全部。秦汉...

韩星:董仲舒以经学为基础构建儒学思想体系

摘要:孔子“述而不作”,其实是“名述实创”,“以述为作,述中有作”,创立儒家学派,集大上古文化之大成。儒学是在经学的...

高王凌:18世纪经世学派

史学界一直认为,19世纪有着一个“经世派”,其渊源可上溯到17世纪。但18世纪呢?对不起,似乎于“理学”和“考据学”...

景海峰:从经学到经学史——儒家经典诠释展开的一个视角

摘  要:经学是儒学的主体,谈儒学离不开经学,但儒学与经学的关系颇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前经学时代”“经学时...

赵金刚:孟子与诸侯——经史互动当中的孟子思想诠释

孟子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孟子》一书展现了孟子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的对话,有学生、有论辩对手,也有当时的诸侯。“君主”对...

任剑涛:超越经学,回归子学:现代儒学的思想形态选择

提要:儒学现代发展落定在经学形态的两个理由,一是儒家经典的政治权威性,二是经学曾经发挥的政治整合作用。这两个理由既有事...

陈壁生:郑玄的“法”与“道”

摘要:两汉今文经学将经书大义统一于孔子之法,及至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将《周礼》与《左传》纳入经学体系,对经书中的...

陈壁生:章太炎的“新经学”

二十世纪前二十年,有清一代累积三百年之经学,旦夕之间,土崩瓦解。究其因缘,与西学东侵,辛亥鼎革密切相关。早在辛亥之前,...

韩星:新国学的内在结构探析——以新经学、新子学为主

一、国学概念及其演变 关于“国学”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周礼·春官·...

韩星:汉代经学与“五常”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内容摘要:“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观念是超越时空、恒常不变之道,是经过儒者长期的精心筛癣提炼、组合而构建起...

王红霞: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

内容提要:在经学与中国现代史学的演进中,顾颉刚是一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人物,他对经学史、经学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论...

余英时 罗小虎:专访余英时:中国现代学术“典范”的建立

“从思想史的观点看,胡适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库恩所说的新‘典范’。而且这个‘典范’约略具有库恩所说的广狭两义:广义地说,...

刘增光:当前经学复兴的起因、表征和意义

一、起因:断裂还是传承? 言及经学,学界往往习而不察,或以为经学史的研究就是经学研究,又或以为对于经典的注解和诠释就...

章太炎:经的大意

什么叫作经?本来只是官书的名目。后来孔子作《孝经》,墨子有《经上》《经下》两篇,韩非子的书中间也有经,就不一定是官书了...

李扬眉:“中古期的上古史说” ——论作为思想史家的顾颉刚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顾颉刚毫无疑问是一位历史学家。不仅如此,他还应该属于最本质意义上的那种历史学家。这一印象,大概主...

王刚:王国维经学路向与新史学之构建

王国维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历来为学界所公认。尤其自辛亥年后,他转治经史之学,以“二重证据”之法董理古代资料...

向珂:晚清的一场经学战争

一 1903年,八十三岁的俞樾因为年纪的缘故即将离开他执掌数十年的诂经精舍,这时,他收到了一位山西年轻人的来信,信中说...

周文玖:范文澜的经学与史学

范文澜是一位经学底蕴极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生在研究文史风气甚浓的浙江绍兴,自幼习读经书。“追踪乾嘉老辈”,是家...

於梅舫:陈澧撰写《科场议》之立场、缘起及用意

【内容提要】 陈澧是晚清经学名儒,《科场议》则是他精心结撰并以“议政”之貌示人的重要文章,今人多从科考改良一面考察陈澧...

李帆:刘师培对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经学驳难

阅读本文请点击下方链接。...

李帆:今古文分派之说始自何人

阅读本文请点击下方链接。...

李帆: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念

阅读本文请点击下方链接。...

木南:经学哲学:中国哲学研究新进路

“经学”与“中国哲学”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者是历史上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之学,一者是西学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研究新范式,二者...

余新华:阮元的经解

在乾嘉学派中,阮元是最后一个重镇。在考据学如日中天、成为专门的学问而与现实的道德和政治分途的时候,阮元并没有忘记学术的...

吴长庚:试论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思想

顾炎武慨然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试图复兴经学,“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并把经学引导到经世致用的...

平飞:汉代公羊家对“政治善”的哲学思考

哲学作为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经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其以“原道、...

巩本栋: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

在中国历史上,欧阳修是拥有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会石学家等多种桂冠。享有很高声誉,影响深远的人物。历来对欧阳...

吴龙灿:风云际会的晚清新经学转型

晚清名臣张之洞与经学家廖平的师生交往,是晚清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张之洞拔识和表彰廖平,使廖平走上了学术康庄大道,并终生...

杨国强:清学和近代中国思想中的偏失

中国文化重道、学、政相绾连,从而相信学术会最终地和内在地影响政治。因此王夫之论宋代政事而不满于王安石,曾直谓之“以学术...

晁福林:上博简《诗论》在诗经学史上的价值及其学术史意义

中国传统经典几乎每一部都有一个蔚为大观的研究史,这些研究史是中国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诗经》为例,对于它的诠释和研...

张思齐:日本诗经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日本是域外各国研究《诗经》最发达的国度。日本的诗经研究蔚为大观。它的历史较中国以外的其他许多国家更为长久,大体与韩国的...

梅琼林:文化本义的追溯:论诗经学民俗文化研究倾向

二十世纪之末,诗经学的勃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在这个亘古如斯、鲜有变动的学术领域,不仅出现了研究诗经文化的汗牛充...

夏传才: 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与展望

一、遗产:财富和包袱 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经历汉学、宋学、清代新汉学和“五四”以后现代诗经学等发展时期。一...

陈国安: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

“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1](页269),作为历来经学研究重典的《诗经》,清人对其研究之成果层出不穷,自然尤为翘楚。...

夏传才:21世纪诗经学展望

20世纪的《诗经》研究,经历着由传统诗经学到现代诗经学的重大变革和划时代的进步。诗经学是世界性的学术,中国诗经学的进步...

董运庭:《诗经》学与“诗本义”

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在统治者和知识阶层中,受到特殊的重视。然而,他们都侧重于应用,包括在外交场合和社交场合中的“献诗...

任剑涛:经与经典:儒家复兴的经学、哲学与史学之途

在近代,经学面临两个重大压力,既要从政治上化解国家转型的压力,又要在思想学术的建构上重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哲学和史学的知...

张京华:学术的极境是经学

与文史哲三科尴尬相伴 在1999年出版的《庄子哲学辨析》后记中,记着我和龙耀林的一次交往:未名湖岸有座高塔,塔下...

莫砺锋: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

一 《诗经》无疑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但由于先秦的政治家们常常将它用作外交辞令,而孔子又曾将它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所以...

陈来:子部文献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经学研究的地位下降,子学的研究地位急遽上升,这是大家知道的事实。从晚清到现代,有关子学的研究应该说是非常兴盛的...

陈壁生:《经学的瓦解》导言:“后经学时代”的经学

  一 民国十六年,即西元1927年,时距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废除经学科的民元年仅十五年,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出版...

边家珍:论传统经学“通经致用”发展向度及内在矛盾

“通经致用”是中国经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指的是经学的社会功能,即达于政事、平治天下的政治作用。西汉翼奉称:...

陈锐:两汉经学与汉代的法律解释

【摘要】在两汉时期,随着经学使用的训诂学方法的成熟以及体系化,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解释学开始产生,并成为一门成熟的学问,改变...

黄玉顺:中国学术从“经学”到“国学”的时代转型

目前中国学界的状况,可谓:经学热中无经学,国学热中无国学。本文重点讨论“国学”问题。尽管所谓“国学”研究已经进行了数十年...

蒙文通:孔子和今文经学

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最尊崇的地位已经二千多年了。但这二千多年间,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剧烈。不同时代...

宋锡同:汉代儒学的经学化概览

在汉代,儒家学说的经学化是一个过程,也是汉代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儒学走向独尊并一步步被强化走向经学化过程中,反映出学术...

边家珍:西汉今文经学的特质与文化意义

主持人先生,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感谢山东大学儒学研究院给我这次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

张霆锋:经典与诠释的张力

内容提要:理解经典精神义理的唯一途径便是诠释。这不但是一种意义建构的方式,亦是一种精神建构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诠释...

饶宗颐《儒藏》与新经学

2001年,我曾在北京大学作过一次演讲,提出:若干年来,由于出土简册的丰富,21世纪将是重新整理古籍的时代,将是我们国家...

饶宗颐:建立新经学,迎接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

饶宗颐,字伯濂、选堂,号固庵,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州,从事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以及教学工作至今逾七十余年,是享誉国内外的国...

华喆:经学与当代中国

在当代中国学术中,经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作为传统学术的核心,我们有必要来讨论一下在以西学为主导的现代...

柯小刚:王道与人民共和

60年前的建国伟业和30年的经济发展,为今日中国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矗但是,比这些更为根本的前提和基础,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