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大一统 登录

刘兴旺:秦大一统思想的实践

自春秋以至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分治,群雄纷争,社会大裂变、思想大交锋、文明大转型,秦人、秦族、秦国顺应时代大变局,“...

孙闻博:“并天下”:秦君统一功业的历史定位与政治表述

一问题的提出:“大一统”观念与上古帝王世系建构 秦统一后所确立的政治体制模式,无论历史学界抑或考古学界均习惯使用“‘...

苏力:大国与大一统,以及帝国

一、中国是个大国 中国是一个大国,这是常识,然而恰恰是常识,才很难将之纳入真切的分析,无论作为自变量,还是因变量...

杨念群:为什么说“大一统”是现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母题——从清代

“大一统”是贯通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

孙磊:《春秋》“大一统”与国家秩序建构——以西汉国家治理为中心

摘    要:西汉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学说是对周秦之变后的汉代国家秩序建构的思考。与政治意义上...

曾少聪 吴曼: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基于整体观的视角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有着历久弥新...

杨念群:清朝“正统性”特征的思想史诠释

儒家“体用”关系对清朝“正统性”的规范作用 理解清朝之统治特性十分不易,原因在于,估测其统治风格不能仅仅瞩目于一些属...

杨朝明: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摘要: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形成,需要从黄河文化最丰硕的文明成果——儒学的渊源说起。黄河流域广泛存在的伏羲文化,说...

王旭:大一统国家观的中国宪法学原理

大一统国家观是中国宪法的底层逻辑,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原理。核心要义有三:在文明交流与融合层面,体现为多...

邹国力 李禹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

内容提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今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任务。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契合了汉武帝...

王旭:大一统国家观如何塑造中国宪法

大一统国家观是中国宪法的底层逻辑,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原理。大一统国家观在当代面临无组织力量的挑战,需要...

刘兴旺:秦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扫六合,尽并天下,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秦王朝的政治制...

姚中秋:以国家整合为中心的大一统理念:基于对秦汉间三场政治论辩的解

内容提要:大一统是中国的根本政治价值,对其进行研究不能局限于《春秋》公羊学的抽象义理,也不能局限于边疆问题或北方民族入...

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治国安邦实践可概括为“三个世所罕见”,即治理难度之大、治理经验之丰富、 治理成就之大世所罕见。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实...

王震中:比较文明学视域中中华上古文明的思想文化特质

内容提要:推动比较文明学的建立,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所讲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

王家范:大一统帝国时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后悉废封国,改为郡县,并宣称“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江...

齐义虎:《春秋》大一统的天人双重意涵

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可谓独树一帜。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曾说:“一统和大一统思想,三千年...

邓红:董仲舒与汉武帝:儒政关系中的君臣离合

摘    要:董仲舒作为“百端之学”中的一介儒学者,在汉武帝的号召下成为了众多献策进言者之一,因...

王银宏:“兵刑合一”: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国家主义表达

摘 要:国家统一与繁荣富强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准则。国家统一既需要理念、精神与文化的滋养作为基础,也需要通过制度、法...

彭勇 王春伟:全面儒化与清代大一统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王朝时期得以巩固和发展,与统治者推行全面的儒化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清朝统治的267年间,统一多...

方宇军:中国传统政治的精华

我们曾经谈到政治的核心,政治的目的,政治的客观规定,政治的主客观统一,这些构成政治的主要内容。一切政治的好坏或善恶,...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

江湄:正统、道统与华夷之辨——论南宋的“中国”认同及其历史意义

摘 要:受到“唐宋变革论”的影响,很多中外学者从华夷之辨的视角,将宋代尤其是南宋的“中国”认同看成是种族、文化、国家...

武沐 冉诗泽:中国大一统思想及各民族共创中华的集体记忆

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华大一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少数民族对于大一统思想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相互包容与竞争促成...

王震中: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究竟是怎样联系,又是怎样区别的,学界尚需探究。国家是政治实体,是政治共同体;而民族是...

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孕育产生,其内涵是政治一统与“华夷有别”。自秦以后,疆域一统和“华夷分治”成为汉至...

黄振华:编户齐民与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的构建

内容提要:“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其中编户齐民制度发挥...

闫恒 班布日:夷夏关系与“大一统”的历史形态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虽然按照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区分了“华夏”与“夷狄”,但总的来说,中华文化仍是通过较为和...

李欢 任锋:民主集中制与大一统国家的现代建构

内容提要: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更是国家政治逻辑的核心内容。民主集中制来源于马列主义的国家政党理论,...

龙涌霖:秦汉农民问题与古典宇宙论的兴起

内容提要: 一般认为,秦汉古典宇宙论的政治功能主要在限制大一统君权,但这不足以解释其在秦汉兴起的复杂原因。实际上,它并...

任锋:大一统与政治秩序的基源性问题:钱穆历史思维的理论启示

内容提要:学界对于大一统的重思,应当注重其在现代语境中生成的争议性、复杂性和基源性。处于现代中国转型期的大一统问题,...

杨念群:“大一统”和“中国”“天下”观比较论纲

近年来,“大一统”“中国”“天下”这三个概念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备受瞩目。如果从内涵与外延加以观察,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黄振华:编户齐民与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的构建

内容提要:“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其中编户齐民制度发...

夏庆杰 唐琦 刘翔洲: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密码破译——基于政治经济制度

摘 要:中国 “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源于治理水患与抵御外敌所需要的国家管理能力,而其维持则需要适应性的政治经济制度...

曹锦清:中国 郡县 版图: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003年,我去阿拉善,有两个同行的蒙古族学者说起:“你们”(即汉族知识分子)老是从中原的角度看长城以外,你们怎么不从...

陈明明:中国政府原理的集权之维:历史与现代化

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以人民主权为口号刷新了大一统的政治含义,中国共产党在大一统的框架下重建中国,把人民主权作为现代国家和代...

丁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人物。他以...

赵云田:理藩制度开拓清代大一统局面

清代理藩制度是清政府对统称为“藩部”的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体系性管理...

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马大正先生访谈录

编者按∶2020年9月19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举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研讨会,著名学者马大正...

韩星:“大一统”辩证

最近,电视剧《大秦赋》热播 ,引发了人们对“大一统”的思考和讨论。 不能把“大一统”与“大统一”混为一谈 有人常常把...

江湄:正统论:中国文明的一个关键概念

新冠疫情期间,我在线参加了韩国延世大学主办的东亚历史研究论坛,在会上大家都要汇报本地区近两年内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日...

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五千年连绵发展,是中华文明独有的优长与特色。无论民族范畴的中华民族,还是作为文化综合体的中华文明,都呈现“多元一体格...

冯天瑜:周制与秦制:传统中国的两种政制类型

跨入文明门槛以后,进入“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这种财产私有、世袭“...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总目标,有其地理、经济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建立于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维护的历史基...

吕文利:中国古代的“天下”表达与边界实践

摘 要: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是无边界的,这只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下”表达。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明...

王震中:论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观念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历史地看,中国的大一统思想观念源远流长,经历了不同...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深入考察秦汉文化的基本形态和递嬗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它演进的方向和动因、它价值的取向和判断、它属性的稳定和完善,都依...

黄朴民:“大一统”与秦汉历史地位的评价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对秦汉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地位的评估普遍偏低。通常的情况是,不少人对这一时期的事功多能充分肯...

杨念群:什么是“大一统”:历史上的清代为什么成为现代中国疆域雏形?

大一统”作为一个古老的观念,《公羊传》即已首发其义。本文无意于对“大一统”之词源进行细密考证,而是想对“大一统”作为一...

袁刚 翟大宇:论明清之际“复封建”旗号下的分权反专制思想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的“复封建”论冲破了传统王朝窠臼,同时代的英国即是以封建诸侯起而平衡君主权力。在政治“大一统”的传...

殷之光:“大一统”格局与中国两种延续性背后的普遍主义

【内容提要】在《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一书中,赵鼎新的问题意识起源于20世纪末期对“超稳定结构”的讨论。但是,与...

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内容提要】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并将之发展成为非常适合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政治学说,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

枕戈:新儒学将让中国再次走向“大一统”

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巨变”,而中国的学术则是“道术为天下裂”。 秦汉以来,儒家融会贯通道墨法阴...

陈平原:大一统教学的弊端要反省

接到在新京报第一届语文教育论坛(凤凰评论协办)演讲的邀请,我首先反省:作为大学教师,我有没有能力及职责,介入到中小学...

常安:天下体系、华夷之辨、与大一统政治构造——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法政

  摘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除了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法政制度构造方面的“大一...

杨念群:“断裂”还是“延续”?——关于中华民国史研究如何汲取传统资

在民国肇建过程中,并非只是从西方引进的知识和制度在发挥作用,清朝遗留因素同样具有建设性。正是因为民初汲取了清朝“ 大一统...

王柯:大一统帝国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元、明、清三代,在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含广西、湖北)为中心的中国西南部非汉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种任命当地民族集团...

梁小民:国企是大一统体制的内在需求

必须从中国制度的源头,从更广泛的历史中来理解国有企业的渊源。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建国后照搬苏联模式在全国上下几乎没...

杨念群:盛世大一统对文化个性摧残严重

杨念群,男,1964年1月生于北京,“新史学”派代表人物,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

盛思鑫:大一统思想与意识形态结构

摘要:大一统的价值观不仅对现代中国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也是当今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尽管“天下”和“天子”等大...

李零: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大一统

中国,是咱们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近百年来,中国饱受屈辱,血流成河,泪流成河。1925年,闻一多写过一首诗,叫《一句...

赵鼎新: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

中国为什么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中走向统一,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大多数时间内保持了统一,而欧洲却在罗马帝国垮台后始终处...

王铭铭:士与大一统——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摘要:文章基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构司马相如的人生史和心态史,并以汉代“两司马”的经验与心态来透视 “士”与汉...

黄玉顺:中国“大一统”的“三时一贯”论

中国“大一统”的观念并不仅仅是自秦至清的帝国时代所特有的意识形态,而是中国政治文明中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根本传统,它“一以贯...

杨念群:我看“大一统”历史观

“大一统”作为一个古老的观念,《公羊传》即已首发其义。本文无意于对“大一统”之词源进行细密考证,而是想对“大一统”作为...

刘军宁:为什么大一统是乱世之源?

·如果有差序格局的话,那就应该是统治者在下,老百姓在上。·天道是处低位的,侯王也应该如此。统治者应该与民众保持一致,与民...

武力:中国“大一统制度”与国有经济

[内容提要]中国自秦统一中国以来所形成和延续发展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是在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维持一个大国统一所必须的制...

刘军宁:从大一统到全球化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充满机遇,而又极其不幸的世纪。二十世纪丧失的最大机遇之一,恐怕是与联邦主义失之交臂。中国在二十世...

张晓群:古罗马:大一统专制集权国家形态的完美标本

当我们试图确定古罗马的社会属性时,一般说它属于奴隶制,因为当时存在大量奴隶;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可是,问题还有另外一...

辛意云:大一统与中华文化

中国历史不止悠久,历史范围也极其广大,自古就已人口众多。就一部中国史而论,其变化、发展的内容,大约已超过一部欧洲史。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