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中华民国 登录

韩国瑜:这是场攸关台湾未来生死战

中国国民党高雄市长韩国瑜在今天举行的国民党第20届第3次全代会上,正式被提名参选2020,韩随后发表10分钟的致词,他...

王奇生:多种政治力量间的博弈:以1935-1945年的阎锡山为个案

民国作为一个时段, 其时代特征在政治方面的最显著表现是“分裂”, 包括列强侵略导致的租界与失地, 地方实力派造成的“独...

严泉: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是“劣质民主”吗:中华民国早期政治实践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不仅标志着近代中国国家体制革命性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加快了从晚清新政开始的传统政治社会变迁进程...

张志铭:回眸和展望——百年中国律师的发展轨迹

摘要: 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典章制度的产物,伴随着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制更替,律师制度和律师业也经历...

吴启讷:中华民族宗族论与中华民国的边疆自治实践

否认多元差异的“中华民族宗族论”和中华民国地方自治的实践,在历史认知上的盲点,在于低估了非汉民族对中国整合的影响,相应高...

李明:当前学运与中华民国民主困境原因之省思

台湾民主化之后,屡闻有人言牟宗三的政治学理论和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北望沦入极权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1] 的大陆,南望...

蔡逸儒:中华民国如何才能成为一项资产?

台湾前经建会主委管中闵一句早就没有亚洲四小龙的谈话,震醒了大家,新加坡确实早把台湾远远抛在后面,韩国也今非昔比,早就不...

杨念群:“断裂”还是“延续”?——关于中华民国史研究如何汲取传统资

在民国肇建过程中,并非只是从西方引进的知识和制度在发挥作用,清朝遗留因素同样具有建设性。正是因为民初汲取了清朝“ 大一统...

杜力夫:论“中华民国宪法”的定位

内容提要:在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极力诋毁“中华民国宪法”,鼓吹“正名制宪”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台湾地区现行“中华民国宪法”...

郑大华:张君劢与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摘要】张君劢是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通过的宪草修改12条原则的主要提出者和《中华民国宪法》的起草人。与“五五...

王铁群: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民主社会的开端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从1912年至1928年,历时17年。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变更如下:袁世凯大总统(1912-19...

李晓兵:大陆应重新认识1946年宪法的价值

台湾这场大选的角逐过程中,最为突出也最为坚定的就是马英九对「九二共识」的强调。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一中原则」,即「海...

胡晓明:民國101

臺北有個101大樓。無論走到臺北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得見這座大樓。曾經是世界上第一高樓。昨天,八十萬民眾,冒著寒冷的...

海裔:“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5期 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的定位,几成史界共识。但如何理解这种不彻底性,...

杨素:秋海棠——“中华民国全图”流变史

台湾开放大陆地区民众自由行后,来自内地的背包客与旅行团团客逐渐成为台湾商圈消费主力之一。尤有甚者,由于近年来“民国热”的...

杨照:“中华民国”四字的来源

孙中山对于民主的高蹈梦想,从来没有真正被挑战、被推翻民国五年,孙中山先生作了一场演讲,题目叫做“中华民国的意义”,当中有...

谢盛友:中华民国不是秋海棠

2011年10月9日,北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虽对辛亥革命语多肯定,但无视中华民国的建立,...

傅国涌:对话与共识:谈判桌上出生的民国

民国不是打出来,而是谈出来的、对话对出来的。如果说“剿抚并用、以抚为主”只是传统的老办法,那么,走到对话桌上,以和平谈判...

汪朝光:必须实事求是评价蒋介石的历史功过

[主持人]:《中华民国史》已经出版了,请您谈一谈《中华民国史》编撰过程中有哪些新意?【汪朝光】: 《中华民国史》是历时3...

刘景岚:国民党与台湾政治转型的内在关联性

内容提要:以往人们在谈及台湾地区的民主转型时,最多提及的是国际社会的压力、党外势力的冲击、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等岛内外因素...

谢盛友:中华民国在哪里

新年钟声敲响,突然间想起,祖辈奋斗的中华民国2011年一百岁了。中华民国,早就不是秋海棠了,摇摇晃晃,竟然也一百年了,今...

马勇:对于民国,我们其实很陌生

清帝退位一百多年了,中华民国也创建一百多年了。民国时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许多人,许多事似乎还没有走远。我们望着那些背...

邱远猷:民元约法:从三体合一到三权分立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龙的传人》唱的不是辛亥革命,但此时此刻,用它来提括彼时彼刻,却是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