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先: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生活 演讲人:胡可先 演讲地点:宁波图书馆 演讲时间:二○二二年五月 胡可先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唐... 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自序 为了推动国学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以湖南的学界、政界、商界以及其他各界人士为主体,组建了“国学践行俱乐部”、“国学践行基金... 朱汉民:近代湖湘士大夫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启示 摘要:晚清以后,最大的文化问题既要汲收西方现代性文化,又要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近代湖湘士大夫在推动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转... 朱汉民:儒家士大夫的身份及价值取向 儒家士大夫不会像道家庄子及其他隐士群体一样,一味躲避政治、疏离君主,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他们积极参与以君... 朱汉民:宋儒道统论与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 论文提要:在唐宋变革、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宋代士大夫群体推动了儒学重建。他们作为“道”的承担者和主体力量,也积极致力于... 朱汉民:圣贤兼豪杰——中国传统士大夫人格理想的审视 我们进行精神文化道德建设的时候,既要有理想又要注重现实。有的人是理想主义但缺乏现实精神,有的追求精神不注重社会功利。我们... 张群: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摘要 明代士大夫特别是官员都很重视学习法律。从他们给皇帝的奏议以及私人著作中可以发现,他们的法学知识比较全面,对一些法... 何忠礼:论宋代士大夫的“共治”意识 提要:宋朝最高统治者崇尚文治,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知识分子的队伍空前壮大。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大都是知识分子中的精... 阎步克:传统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发端与演进 中华帝国的官僚政治以学者(文人)作为官员的主要来源,这种特殊类型的官员构成了一个被称为“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士、农... 刘志伟: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 摘 要: 明清以来修撰的家族谱中“始祖”以前世系的记事, 开创了宋以后族谱范例的欧氏谱与苏氏... 錢穆:帝王與士人 中國文化有一特徵,即自西周開國,周公制禮作樂,列國諸侯貴族階級,無不受詩書理想之教育。迄於東周,左氏傳所載春秋時代君... 赵园 杨念群:明清之际的历史记忆 时间:2014年9月7日14:30—16:30 地点:单向空间·花家地 对谈人: 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 钱穆:北宋士大夫的"自觉精神" 宋朝养士经历百年之久,终于要收到他的成效。 宋朝对士大夫,并不能有教育指导的能力,只能妪姁(xū)涵育,让他们自己... 许纪霖:在“理”与“势”之间:晚清官僚士大夫的自改革 从晚清到辛亥,是中国近代变革的开端。众所周知,晚清的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洋务运动,第二阶段是维新运动。辛丑条... 许苏民:论王夫之对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批判 内容提要:宋高宗一朝执政治文化之牛耳的不是余英时所说的王安石之学,而是以胡安国为代表的《春秋》经学。《春秋胡氏传》上... 陈景良:浅谈宋代司法传统中的若干问题 来源:《师大法学》2017年第2辑(总第2辑),法律出版社2018年3月1日。 内容摘要:研究宋代司法传统,必须以丰厚... 王子今: 王咸举幡:舆论史、教育史和士人心态史的考察 东汉时期的太学生运动受到史家比较多的关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形成了以品评人物为基本形式的政治批评的风气,当时称为“清议... 宣晓伟:中央集权制下的制度安排:家天下与士大夫政治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文彦博(1006-1097) 上文谈到了传统中国的治理是通过礼治与儒法兼综... 尹敏志:权力的毛细管作用:康乾盛世下士大夫的自我压抑 1983年,严耕望提出了“史学四大家”的概念,到今天已经成为定论。这个提法认为,陈垣、吕思勉、陈寅恪和钱穆,代表了民国... 许纪霖:“土豪”与“游士”——清末民初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士大夫精英 清末民初,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逆变?士大夫精英从中扮演了何等历史角色?在科举废除之后的中国,旧士绅阶级逐步让位... 许纪霖:中国古代的地方、国家与士大夫 从西周到清代的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曾经有过封建制、贵族制和王权官僚制三种不同的制度。西周是家国一体的宗法封建制,秦汉是有... 许纪霖:历史上的地方、国家与士大夫 在不同的制度形态下,不仅国家与地方的关系迥然不同,士大夫精英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宗法封建制之下,它们是封建大夫士;在贵... 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主持人: 尊敬的朱汉民院长,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抽出宝贵的周末的休息时间,来这里分... 邓小南:宋王朝是“稳定至上”的时期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关于宋代政治史、制度史,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邓小南的研究几乎是无法绕过的。作为宋史研究学... 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为什么要讲士大夫?因为在19世纪的中国,面对外力的冲击,中国人的反应、... 胡文辉:“士大夫之学”今论 给罗韬的文集作序,我是当仁不让的。不仅因为他已给我的书写过好几篇序跋,本宜投桃报李,有来有往;更重要的是,我自认最能... 刘苏里:我们文明的痼疾 赵园先生的专著,发表于1999年元月。此后十多年,每遇“戾气”字眼,或类似情景,首先想到的就是赵园有关“戾气”的研究。专... 王铭铭:士与大一统——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摘要:文章基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构司马相如的人生史和心态史,并以汉代“两司马”的经验与心态来透视 “士”与汉... 刘申宁:士大夫阶层与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内容提要】由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变,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转变,初看上去是迫于汹汹东来的... 刘申宁:士大夫阶层的陨落 “士大夫”一词,原指读书人和他们的前程。“士”是读书人,“大夫”则是春秋时的官名,合起来便是指读书做官的这一批人。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