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新史学 登录

瞿林东: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价值

一、《新史学》——中国史学走向变革的宣言 100年前,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梁启超纵观中外社会历...

林展 陈志武:量化历史与新史学——量化历史研究的步骤和作为新史学的

量化历史作为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历史大数据挑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基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展开的量化历史...

关爱和:梁启超“新民说”格局中的史学与文学革命

内容提要:19、20世纪之交,维新思想家梁启超在西风东渐、救亡图存的思想背景下,策动了以“新民救国”为主旨的思想启蒙运...

尤小立:民初旧派学者提升“史”的努力

[摘 要] 清季民初,诸子学兴起的同时,“史”的地位也被提升。旧派学者如江瑔、刘咸炘等提升“史”地位的是从原儒开始的...

刘小枫:新史学、帝国兴衰与古典教育

任何一波“西学热”都会对我国人文-政治教育的品质产生影响。与其想象我国学界还会在哪个学问领域开放自己的学术视野和学问意识...

高波:“中国通史”的史学智慧和功勋

对于百年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人们注意到了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主张,注意到了其对“科学和民主”的倡导,也注...

李晶:新史学视域下的美国公共卫生史研究述评

摘要 美国公共卫生史研究起步于1950年代,在新史学思潮和社会现实影响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完成了由传统视野向社会、...

杨念群:“新史学”十五年:一点省思

不久前在南京落幕的《新史学》集刊创刊十周年研讨会被舆论戏称为史学界的“春晚”,虽知是坊间戏言不必当真,私下权当同仁关爱...

王刚:王国维经学路向与新史学之构建

王国维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历来为学界所公认。尤其自辛亥年后,他转治经史之学,以“二重证据”之法董理古代资料...

新史学观念下的史料应用---访董国强教授

[编者按]董国强,1962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

姜萌:国族、种族意识纠结下的《新史学》

【内容提要】 1899-1902年间是梁启超政治思想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亦是他酝酿并提出“新史学”的时期。在“反满”与“...

向继东:一种坚守和存在——我与“新史学丛书”

广东人民社成立60年,肖风华先生约我写点与该社关系的文章,让我首先想到自己主编的“新史学丛书”。在严肃图书市场惨淡经营的...

向继东: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这套丛书目前已经出版到第三辑了,共17种18本(书目见文后),其中高华的《革命年代》已经加印了五次。在书市如此“疲软”...

萧功秦:新时代需要新史学——关于近代史的反思与前瞻

本文为作者在“近代史研讨会”上的发言。2011年10月8号—11号,由杨帆、张木生、李伟东组织发起,建川博物馆、共识网共...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内容提要】近20年来,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

王家范: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

【内容提要】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编纂,孕育于中西之学交相激荡的时代,每当民族危难或时局急剧转折之际,都会有新的高潮迭现...

王家范: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

本世纪许多史学名家,从个体看,他们有的注重宏观阐发,以纵揽大局取胜;有的则专擅实证,以具体而微见长。或激越,或苛刻,或冷...

王家范:萧一山与《清代通史》

打开《清代通史》,上中下三卷,厚厚五册,可谓洋洋大观。上卷初版至今,已越80余载,后人闻兹念兹,未曾忘却,一山先生地下有...

王家范:“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

吕思勉先生自述8岁起即和史学发生关系,13岁起读梁启超的文章,治学的道路实受康、梁的影响,虽父师不逮。先生在世时,不喜张...

孙江:语言学转变之后的中国新史学

一、历史就是叙事历史就是叙事,是某人将某事表述给某人。某人是某事的观察者或参与者,某事指特定时空里发生的事情,表述(re...

罗志田:评《新史学》

王国维论清季学术转变时曾说:学术变是因时势变。本世纪初,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新史学〉一文,就可以看作在当时世风大变的...

钱穆:中国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

历史乃人事之记载,故史学亦为一种人事之研究。惟历史所载人事,虽若限于过去,而按实殊不然。人事必有持续性,有持续数年之久...

郭绍敏:局限与反思:近十年来国内清末宪政史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清末立宪改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转型,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现有的研究由于种种局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