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形而上学 登录

詹文杰:汉语哲学语境中的Being难题——评王路教授的“一是到底论

提要:王路教授的“一是到底论”主张应当把西方哲学概念being翻译为“是”,而且这种译法要贯彻到底,不仅针对同一个哲...

吴晓明: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作出理论上的阐明。其引导性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在形而上学之内还是在形而上学之外?西方...

王路:“形而上学”与“元宇宙”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哲学家讨论的用语,一般用来称谓一种哲学形态,也有人用它称谓一种哲学方式,与辩证法相对应...

蒙培元:“形而上”与“形而下”

“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哲学史上表述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规律和事物的关系的一对范畴。它首先是由战国时期成...

李猛:“一生一次”:笛卡尔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新计划”

摘  要: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中尝试的现代形而上学“新计划”,突破了早年的方法路径,通过“一次性”的形而...

埃里克·奥尔森:人工智能的形而上学

内容提要:以恰当的方式对一台计算机进行编程能否生成真正的思维,这是围绕人工智能可能性的诸多争论所聚焦的问题。但是,若有...

丁耘:世界精神的结算单位(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特别感谢中山大学哲学系组织这次讨论。学术界一般以学科为单位来组织研讨会,这样我只有机会与在座几位现象...

雷思温:建立中华文明的时间-历史连续性(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我觉得有一个话题还没有展开,就是丁耘老师讲的“一”实际上可以包含两个维度。在《道体学引论》中,虽然重点是“即虚静”“即...

周展安:把握在思想中的中国的当代(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我主要围绕这场圆桌会议的主题,即“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来谈。这个主题很重要,因为它提示了哲学研究和同时代的关系,提示了...

李长春:“上学下达”与“下学上达”(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我先解释一下,设置这场圆桌会议的主题的目的,是希望各位从之前讨论中没有呈现的角度来与丁耘老师进行讨论。 关于丁耘老师这...

朱刚:构造理解人的基本坐标系(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首先,我考虑的也是这样一个方面,即道体学背后或其所要回应的基本哲学问题究竟是什么?暂且不论丁耘的道体学内容本身,而是回...

方向红:中西比较应该怎么去做(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针对刚才在我之前两位老师的说法,我先谈一点看法。他们其实不太赞同目前丁耘重建体系的努力。对于这个方面,我非常赞同丁耘目前...

吴增定:西学传统内部的张力(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我感兴趣的主要是丁耘《道体学引论》中关于西学的部分。关于这一方面,我觉得大家谈得可能还不太够。西学或西方哲学的主要形态就...

唐文明:不可以建构体系来代替经典(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丁耘这本书的重要性,刚才李猛已经总结得非常全面了,我完全同意。我这里另讲四点作为批评。第一点是关于丁耘对牟宗三的继承。...

陈立胜:我们的时代需要何种形上学(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我记得几年前,丁耘参加张祥龙新书的发布会,他提出现象学在中国有两个转向,一是天道现象学,二是心性现象学。在宽泛的意义上...

陈少明:“道器”形上学与“理气”形上学(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大家好!虽然是圆桌会议,可以纳入更大的问题,但我还是从丁耘的大作说起,我觉得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大家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兴趣...

张志强:当代中国的形而上学解决方案(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丁耘关于这一方面最早的讨论是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生生与造作》①,我当时反复读了多遍,欢喜赞叹,叹未曾有。我最近...

李猛:新中国意义的思想方向(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这两天讨论了丁耘《道体学引论》的许多具体问题,我想最后跳出具体问题,谈谈对丁耘研究整体意义的一些理解。丁耘的工作应该怎...

程志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内容摘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当前中国哲学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众多争论中,许多学者往往忽视“中国...

程广云:思想宪法何以可能——论赵汀阳的历史形而上学

赵汀阳将第一哲学比喻为“‘思想宪法’,试图给一切可能的思想立法”[1]。他列举了康德给自然立法(“头上星空”)和给自...

赵汀阳:关于形而上学的评论

形而上学决定了思想的可能性,正如眼睛决定了视觉的可能性。尽管无法证明更无法保证眼睛看到的是真相,但眼睛是看事物的唯一装备...

刘森林:形而上学与理想主义

内容提要:理想主义有本体论和人生观的不同含义。观念论哲学立足于主体内在的逻辑要求而建构理想,生怕经验现实世界浸染和拉低...

邓晓芒: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片面定向的检讨——以中国哲学为参照

内容提要:重建当代形而上学的前提是对形而上学的发源地进行一番重新检讨,这种检讨在今天必须是建立在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之...

邓晓芒:“伦理学之后”的实践哲学:对老子形而上学的模型论解读

本文用来解读老子形而上学的“模型论”,取自康德伦理学用来展示其自由概念和道德法则的某种“工作哲学”(胡塞尔语)。康德...

刘清平:中西形而上学复兴面临的挑战

摘  要:与中国形而上学传统有所不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最初是作为基于认知需要探究超感性存在的“第一科学”产...

黄玉顺:生活儒学的观念·附论二

本文的主旨是既反对原教旨主义墨守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也反对后现代主义拒绝任何形而上学的态度,尝试在生活儒学的视域中、即...

陈晓平:对冯友兰形而上学体系的改进和补充——增加一组“形而中学”命

作者简介:陈晓平,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智能社会与人的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广东...

韩东屏: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

摘要:康德的伦理学在学界广受推崇,但其实很烂。因为以他的伦理学奠基之作《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来看,存在的错误甚多,简直...

张世英:中西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

有一种意见认为,西方哲学史重主体与客体之分,故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史缺乏主客的明确划分,因而缺乏形而上学.这种意见未...

郭萍:形而上学的命运

[摘 要]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流转,实质是西方哲学乃至全人类哲学嬗变历程的一个缩影。自古希腊至当代,基于对存在者整体的...

谢文郁:偶态形而上学:问题的提出和展示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追踪“偶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一些相关讨论,展示它在语言学、逻辑学和存在论上的原始意义。就其起源而言...

李泽厚 刘悦笛:历史、伦理与形而上学(下)

中国是“有情宇宙观”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既然回到伦理学,我的《伦理学新说述要》,包括与你的那个附录“杂谈”,虽然...

李泽厚 刘悦笛:历史、伦理与形而上学(中)

良知不只是知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你讲“良知非知”,遭到围攻没有? 刘悦笛(以下简称刘):有批评,在中国人民大学“...

李泽厚 刘悦笛:历史、伦理与形而上学(上)

编者按:在这个学科研究日趋专门化、细碎化的时代,提出一种“整体性”的学术观点似乎已经不再可能。但是,将学术和现实问题与...

邓晓芒: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

当代形而上学的现状 卡尔维诺在其小说《寒冬夜行人》中,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了这样的反思: 我想自我消解,替我的每一...

段德智:实践哲学乃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终极旨归

一、本文集的主体内容 《莱布尼茨后期形而上学文集》收录的是莱布尼茨1702—1716年间著述的比较集中阐述其形而上...

李忠伟:异心与存在:胡塞尔论异心经验及其形而上学蕴含

内容提要: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体验到主体自身有心灵是经验异心的逻辑起点,因为只有经验到自己的心灵,才能也将另外一个对象经...

张志伟:轴心时代、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危机

内容提要:虽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有很多可以商榷之处,但是仍不失为一种关于人类文明的解释框架。在公元前800年—公...

许苏民:澄清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几点误解

内容提要:在近20年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有一些普遍流行的观点:一是以西方哲学为“原生物”,以中国哲学学科为“依傍”...

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的理论特质

内容提要:道家形而上学的核心在于“道德之意”,其理论则建基于“无”、“玄”、“反”尤其是“无”的概念之上。“无”的概念...

匡钊:心灵与魂魄

内容提要:以“心”观念为主轴,先秦存在一个以“精”、“神”、“气”、“魂”、“魄”等相互关联的观念所形成的“观念丛”。...

李猛:用具与礼器——形而上学的中国检讨

这篇文章是李猛老师2011年5月21日在北京大学演讲的录音整理稿,初稿由北大儒行社整理,由编者对照录音做了全文校订。...

敦鹏: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形成了其对道德伦理的关注、天道性命的建构、百姓民生的关怀等区别于其他不同民族文化的政治哲学特质。不仅如此...

王庆丰:资本形而上学的三副面孔

内容提要:资本形而上学作为同一性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领域里的复活,具有三个本质性的特征:主体形而上学、欲望形而上学和权力...

程志华:存在即生活,生活即存在

为了给“儒学复兴”提供价值基础和理论动力,黄玉顺提出“生活儒学”的概念,并以“生活”为基底,上承原始儒家学说,援引西方现...

段德智:莱布尼茨首先是位形而上学家

莱布尼茨是百科全书式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即是他不断筹划、不断践履其宏大科学规划的一生。如果说莱布尼茨的百科全书式研...

李文倩:维特根斯坦论科学与哲学

摘要:维特根斯坦通过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考察,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哲学的理解。维特根斯坦认为,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它对事实...

杜保瑞:对牟宗三诠释王阳明哲学的方法论反省

一、前言: 本文讨论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中的王阳明哲学,针对牟先生所提出的良知是本体一说,以及良知的坎陷以为...

郑祥福 金生亮:近30年来西方科学哲学研究中的八大关系

【内容提要】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非哲学化,在这个非哲学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与关系,文章将其归...

黄玉顺: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

本文的主旨是既反对原教旨主义墨守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也反对后现代主义拒绝任何形而上学的态度,尝试在生活儒学的视域中、即在...

孙凤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相互对立的吗?

  (一)静止与运动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静止不是运动,运动也不是静止,这一点,自伽利略以来,就已为自然科学...

陈定学:“辩证同一性”与“形而上学同一性”辨析

2015年6月,作者发表了《重新认识矛盾的同一性》一文[1],该文对矛盾的同一性做出了新的解释:所谓矛盾的同一性就是...

江怡:什么是形而上学指称

2010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叶闯教授的《语言•意义•指称:自主的意义与实在》一书,对语...

贾海涛:创新中国哲学发展 提升学术话语权

近十几年来,学术界掀起一场关于中国有无哲学——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大讨论,而这场争议往往聚焦在“中国在引入西方哲学...

许小亮:先验方法论视阈下的法哲学体系

一、法哲学体系的基础:人的尊严的论证与确立 1784年,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宣称:“...

赵林:刺向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双刃剑

【内容提要】《通灵者之梦》是康德早年所写的一篇长篇论文。在该文中,康德不仅以经验为根据,对神秘主义通灵术和形而上学独...

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现在国内外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讨论非常热烈 ,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这样一个文化转型、 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 , 所引发...

赵越胜:渎神与缺席 ——评张志扬新作《幽僻处可有人行?》

【编者按】本文系学者、作家赵越胜为学者张志扬新作《幽僻处可有人行?》所写评论,该书即将由世纪文景出版。赵越胜现居法国,...

张志伟:《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内在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通常被看作是认识论的著作,海德格尔则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存在论。[1] 毫...

陈晓平:论宗教命题的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与冯友兰的宗教形而上学之

[摘 要] 宗教命题如“上帝存在”“灵魂不灭”和“意志自由”等被康德作为形而上学命题,因而具有先验必然性。然而,被...

陈晓平:关于冯友兰先生的形上学体系的出发点及其改进

冯先生于去年八月给我的复信(见本刊1990年第4期),明确地解答了我所提的问题,即“有某种事物”和“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赵汀阳:一种对存在不惑的形而上学

从理解世界到理解意识,再到理解语言,形而上学的线索走的是一条唯心论道路。胡塞尔试图论证的不仅是主观性能够构造出客观性,而...

段德智: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当我们讨论当代人类的生存方式时,我们也不妨套用怀特海的话说:“信仰”与“自由的自我承当”是当代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杨祖陶:我为《耶拿体系,1804-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做索引

在这里,我也要大声疾呼,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出版界,应抛开一切急功近利的浮燥,为真正的学术繁荣,推出严谨、规范的作品...

周濂:后形而上学视阈下的西方权利理论

【摘要】12世纪以来,从自然法(自然正当)到自然权利再到人权,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变历程。在后形而上学视阈...

形而上学作为“人”的保存者

【摘要】人是理性的动物。相比于人的其它各种属性,如广延性、动物性和非理性的能动性,理性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理性是一种形式能...

邓晓芒:形而上学的“围城”

有幸读到谢崛博士与我对话的文章《形而上学的迷惑》①(以下简称为“谢文”),启发良多。谢博士花了不少功夫来读我的几本书,并...

杨玉昌: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与柏拉图的理念

在与西方传统哲学家的关系中,相对于康德而言,叔本华与柏拉图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晦涩。叔本华十分推崇柏拉图,但他却未对...

周建平:逻辑域-自然逻辑概论

核心提示:如果用中国京剧来比喻宇宙中存在的事物及其演化,那么,客观实在的自然逻辑层群就相当于中国京剧中的生、旦、净、末、...

叶晓锜: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

近代以来,哲学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进行了长久的思考、争辩和探索。在形而上学看来,我们所感知和认知的世界:第一,它以其自身...

方朝晖:从现象学形而上学看西方学术的精神价值基础及中、西方学术异同

本文以胡塞尔晚期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一书及中国近代史著名学者丁文江、张君劢、冯友兰等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为基础...

方朝晖:Metaphysics or Xing (er) shan

【Abstract】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W...

方朝晖:“西学”在“中学”中的命运:形而上学之例

本文以“形而上学”这个西方哲学范畴的翻译为例,探讨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在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是如何不知不觉地受传统文化的影...

周建平:逻辑域-自然逻辑概论 ----揭开形而上学之谜

核心提示:如果用中国京剧来比喻宇宙中存在的事物及其演化,那么,客观实在的自然逻辑层群就相当于中国京剧中的生、旦、净、末、...

黄玉顺:追溯哲学的源头活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讨论

[提 要] 十年前“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之所以不了了之,是因为不论是提出质疑者、还是为之辩护者,都事先预设了所谓“...

汪子嵩: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问题

一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将哲学和其他学科分离开来,使它成为一门立的学科的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哲学,它主要研究什...

杨国荣:具体的形上学·引言

近代以来,尤其是步入20世纪以后,随着对形而上学的质疑、责难、拒斥,哲学似乎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哲学家相应地愈益...

邓安庆:从“形而上学”到“行而上学”: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

康德哲学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是一场形而上学的革命。正是凭借这场革命,后现代主义者们才有可能既拒斥形而上学,却...

王路 :分析哲学与哲学分析

【内容提要】当一门学科可以撰写自己的历史的时候,大概可以说明它的成熟。现代哲学中的“语言的转向”使得现代逻辑逐渐深入人心...

周国平: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鲜明特征是反对柏拉图主义意义上的传统形而上学。在这一反形而上学潮流中,尼采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第一个对传统...

特里·伊格尔顿:文化与野蛮:恐怖主义时代的形而上学

吴万伟 译为什么最不可能谈论上帝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突然对上帝感兴趣了呢?谁能想到神学在21世纪技术时代会再次出现?这...

倪梁康:零与形而上学

【摘要】 借助于“零”的自然发展史,并以“零”做切入点,可以思考两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问题:一种是基于感性、理性两分之基...

孙周兴:本质与实存

【摘要】 本文尝试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出发,根据“本质先验”之间与“实存-超验”之问的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结构来清理作为形...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

【内容提要】2004年,康德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研究为什么经久不衰?一种历史性的哲学思想...

黄玉顺:形而上学略论——回复陈明先生的一个跟帖

陈明:你好!关于你所谈到的关于形而上学的这些问题 ,我在这里只能简要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首先声明:我所说的“形...

韩水法:论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康德的批判哲学对形而上学作出了全新的诠证。通过这个诠证,康德表明,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如果可能...

柯小刚:形上学与形而上学:道学与形而上学的先行预备性考察

翻译是一件危险的事业。但是对于现代中文思想来说,这场危险是必须蹈赴的重生之焰。这个文化,这个语文,这个我们从之而来、正在...

阙光联:关于恶的历史辩证法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 所谓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经常被冠以“历史辩证法”之美名。本文通过考辩西...

童世骏: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理想主义何以可能?——论杜威宗教观的当代意

提要:杜威的宗教哲学也可以叫做“宗教感哲学”,因为其核心是把“宗教的”(经验、态度)区别于“宗教”(如天主教、新教)。宗...

张祥龙: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

首先让我们想一下,没有毕达哥拉斯,能够有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吗?而如果没有这两位,能有亚里士多德吗?我想回答都只能是“不能...

黄玉顺:生活儒学与形而上学之关系——致胡治洪教授

治洪兄:此次会议 ,行色匆匆,未及详晤,甚憾!本来,我打算就你在大作《近20年我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谈到...

邓正来: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沟通主义法律观”

众所周知,在后冷战时代,各种“相对主义”、“文化多元论”和“解构主义”等流行思潮可以说是大行其道,但是哈贝马斯(Habe...

武坚:永别了,超验的、形而上学的哲学!

自柏拉图以来的认识论总是在为“知识”寻找超验的、统一性基础,而无视人类的理性有限性和“知识”的主观性必然导致知识体系的多...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海德格尔在追溯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时,曾多次指出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思维的 命运 或 宿命 。例如,可参看海德格尔为《形而...

邓晓芒: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初探

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

舒远招:论《道德形而上学》对法权义务和德性义务之划分

内容摘要: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对法权义务和德性义务做了明确划分:法权义务是可以外在立法或外在强制的义务,德性义...

杨虎:哲学的新生

摘要:基础主义是指这样一种信念:一切存在物及其相应的知识、价值等等都奠定在某种“基幢之上;反基础主义是相反对的信念,...

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人们通常一谈到康德哲学,立刻就想起了康德那晦涩的文句和高度抽象的思辨概念。康德的道德哲学在这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康德曾...

侯小丰:形而上学自由概念的生成与终结

内容提要:古希腊以自由的存在方式奏响了人类自由的序曲,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学派以自由的追思拉开了自由对象化的帷幕,开启...

辛若水: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一)康德留下的问题 形而上学,长久以来承受着极大的诬蔑,甚至有点臭名昭著了。即便是最严肃的学者,谈起形而上学,也...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能否回答“良善生活”的问题?

  (曹卫东等译) 在长篇小说《施蒂勒》(Stiller)中,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