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遇罗克 登录

白志强:随心所欲过年

因持续了三年写作一部剧本。在剧本卡住的时候便创作小说。之后续上剧本再写。 到了今年真得太累。 于是大步流星般过完了腊...

遇罗锦:《出身论》诞生

第二天一大早,便传来了二姨的恶耗--她于昨天深夜自杀了,吃了一瓶氨茶碱。她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脸颊红扑扑的,静静地像睡着了...

遇罗锦:不屈的哥哥

每天下了班,加上星期天,我去采访王学太……等哥哥的同学和朋友,想知道哥哥更多的事。在牟志京家,他向我讲述着--就在到处是...

严春友:历史走出了多远——纪念遇罗克牺牲43周年

今天,是中国当代独立思想的先驱者遇罗克遇难43周年的日子。1970年3月5日,遇罗克被“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以“现行...

杨玉鉴:文革岁月——我与遇罗克

愤上访星夜闯梅州文革初,我据《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马恩列斯经典著作中有关论述,对毛泽东“...

傅国涌:他们远比大人物重要——最早洞悉文革真相的人

四十年前,当起自中南海的飓风卷地而来,浊浪排空,阴风怒号,多少老谋深算的权臣,多少武功显赫的元勋,多少权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何与怀:那颗曾经划破夜幕的陨星

1980年7月21日和22日连续两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长达两万字的文章:〈划破夜幕的陨星——记思想解放的先驱遇罗克...

遇罗锦:谈“常识”

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雷颐, 首次发表了《捍卫常识的代价》之后(编者注:此文发表于1999年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遇罗文:我的哥哥遇罗克

编者按:1970年3月5日,罗克被处决,迄今已是41年,其《出身论》在今日,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哥哥的性格父母都是右派...

王学泰:一本书的故事

没有仔细统计过,我的书大约有近万册吧。由于居所狭小简陋,本人生活又缺少条理秩序,书本堆得哪里都是。写作时需要参考的书自己...

王锐:谁签署了遇罗克的处决令

二O一O年三月五日是遇罗克遇难四十周年祭日。遇罗克无疑是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最勇敢,也最有深度的思想者之一。...

傅瑞德:寻访遇罗克的足迹

几年来,那张削瘦而镇定的带着方框近视眼镜的脸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每每此时,也往往免不了一阵唏嘘。倘若不是那场旷古未有的民族...

陶洛诵:我和遇罗克的一家

人生是为正义而战从“文化大革命”中死里逃生的人们常常谈论,目前还没有一部文艺作品如实地全面地描绘了一九六六年“红八月”遍...

丁东:让遇罗克进入公共文化视野

今年清明节,我应邀到宋庄美术馆参加遇罗克雕像揭幕仪式。到场者除了发起人徐晓,还有雕像作者郑敏、遇罗克的胞弟遇罗勉、任众、...

于建嵘:法学博士不知遇罗克是一种遗憾

请纪念曾在黑暗中仰望过星空的遇罗克、张志新、林昭们。不要在基础教育中抹杀他们的存在,不要在主流媒体中欲语还休。而我们每一...

何与怀:中国的马丁·路德·金

这位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里写出《出身论》的人就这样离开了世界。“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但遇罗克无法见容于这个社会,当然...

李诗文:血腥的一幕

这血淋淋的事实彻底惊醒了我,摆脱了幻想,投身到对极左路线的斗争中去,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遇罗文先生:您好!最近有幸读到...

林贤治:读遇罗克

感谢徐君,从北京寄来她和朋友们编的遇罗克文集,使我得以重读《出身论》,以及与此相连的搅拌着整整一代青年的热血的文字,在...

张承志:四十年的卢沟桥

从未有过一次写作如这一篇,从立意一直沉吟,居然踌躇了二三十年。 它总是难合时宜。二十周年时就有了这个念头,但那时毫无谈论...

北岛: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悲哀的雾 覆盖着补丁般错落...

遇罗克遗作——《出身论》

《出身论》原载1967年1月18日《中学文革报》第1期,署名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编者按为《中学文革报》编者所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