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赟:人禽之辨与秩序根基——以道家哲学为视域 人禽之辨构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文明论现象,在各大文明中都可以看到对人与动物进行区分的思辨与话语。在什么意义上人禽之辨成... 强昱:道教哲学的思想主题与逻辑建构 能否在现代哲学与宗教学的参照下建立道教哲学,以及如何建立道教哲学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问题。使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有三:一... 唐明邦: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家致思倾向的基本特色 中国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在文化史上,有着卓越贡献。春秋末年,儒墨同称“显学”;战国初期,则道... 牟钟鉴:以道为教 多元通和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大教,有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特征和传统文化的深厚积蕴;同时又有着海纳百川、会通众教的胸怀,正在以...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 一、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老聃)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次之。孔子所思考的问题,主要是属于文化史的内容,其哲学问题意... 汤用彤:佛道之禅法之流行 “禅定”一语,不见于《四十二章经》中,然经谓“睹天地,念非常,是谓无常观也”。又言“诵经比调琴,须缓急得中”,此见于... 汤用彤:佛道之仁慈好施 汉代佛教特重屏除私欲(《四十二章》特表明此义),而禅定则祛练神明之方法,故汉末颇为流行。私欲之根,为贪瞋痴三毒。佛家... 葛荣晋:道家哲学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一、现代医学模式转型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现代社会和医学实践的长足进展,使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根本变化。... 胡诚林:执古之道 御今之有——道教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语出《道德经》,意思是说,人类应该通晓和秉持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并不断运用于人类社会的... 钱穆:老子 《老子》是战国一部晚出书,不仅在《论语》后,还应在《庄子》后。《老子》书中许多重要观点,几乎全从《庄子》引伸而来。只... 孙明君:《庄子》中的道与德 演讲人:孙明君 演讲地点: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 演讲时间:二○二二年六月 孙明君 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清华... 李利安: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 人类因民族、地域、经济、政治等的不同而有了文化的差异,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体系。不同文化体系之间... 陈兵:佛教对道教教义的影响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迥然有异于华夏土产的外来文化,佛教自输入中土、蔚成大势之后,便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余秉颐:从老子走向黄老道家 涡淮流域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老子身后,率先将老子思想发扬光大的是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文子。据传他姓辛,号计然,生卒... 冯国超:“道可道,非常道”新解 提要:“道可道,非常道”是通行本《老子》首章的起首之句,学界对其含义意见纷纭,迄今未有定论。学者们通常认为老子之“道... 盛邦和:胡适的道家论 一、 “自然法”的哲学 胡适在口述自传中回忆道:“ 原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 就已经深受老子和墨子的影响。老子主张‘... 王岳川:老子的人生论与政治论 《老子》一书又称为《德经》。“德”,在全书中共出现在16章中,共约40余处(各版本略有差异)。可以说,它与“道”具有... 丁四新:老子思想研究的文本依据: 观念及其原则 摘要:当代学界仍以王弼本或河上公本作为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文本依据,这造成了通行本与出土古本的严重脱节。陈旧过时的文本... 牟宗三:道家玄理之性格 道家的兴起及系统的性格决定于以前所讲的诸子起源问题,即针对周文疲弊而发。在此种概观之下,我们现在正式讲道家的内在义理... 王岳川:老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 《老子》主“无为”之思,倡“自然”之境,而“道”是《老子》一书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道”建立起来... 王岳川:老子的认识论与辩证论 一般地说,中国哲学的关键是“闻道”,而西方哲学的要紧处在于“求知”。 而老子的“闻道”的本体论与他的“求知”即认识论... 陈兵:三教一贯心性法门 一、“国学”与心性法门 “国学”这个词,大概是民国时代出现的,当时所说国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只要是我们中国所创造... 刘清平:论老子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无论从逻辑的角度看、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老子哲学都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流程的原初起点,对于后世种种哲理观念的精神实质、思... 蒙培元:老庄哲学思维特征 【提要】老、庄二人都崇尚自然,以为自然内在于人而存在,自然即是人的内在本性,人必须返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本... 颜世安: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在古代思想史上能享有这样崇高的地位,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道,自然之道。就是我们今天要解释... 方尔加:儒道之争 现在我来讲汉代无为而治之后的执政,那么在无为而治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讲无为是相对,无为中包含着有为。那么为了说明无为...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哲学是一个复合性名词,包括不同的哲学。在中国哲学正式诞生的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诸子学;在秦汉以后... 李刚:道教人生哲学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一、诗意——道教人生哲学的理想目标 “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这是二十世纪德国哲人海德格尔所引十九世... 方立天:略论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 编者:本文认为,老庄道家和魏晋玄学影响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性论,随后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了道教的心性论。... 陈建华:试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心性论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家心性论既各有特点又相互关联,要厘清其中... 陈鼓应: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活 很多人觉得离我们2000多年的东西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我们读所谓的国学,我们是在跟古人的生活经验、智慧进行交流... 白奚:黄老道家与阴阳家——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引发的思考 《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论道家并非老庄道家,而是汉代流行的黄老道家,学术界对此早有定论。对于黄老道家的研究,学者们主要... 蒙培元:新儒家是怎样接受道家学说的 新儒学与道家学说的关系问题,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只从学理的层面,就新儒家接受道家学说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 蒙培元:论自然——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提要】“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范畴,后来被佛教禅宗和儒家所接受,遂成整个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但正如儒家所说的“天”不... 李诗锦:中国禅学与儒道合流的文化契机 梵净山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佛学的思想是佛祖释迦牟尼心中的净土。净土在这里不是物指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六祖坛经》... 牟钟鉴:道教精神略论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对道教的偏见,认为道教粗俗庞杂,未能达到高雅的层次,故而产生轻视的态度。这是教外一些人士仅... 王永:《老子》“味无味”思想的当下启示 《老子》第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味无味”一句,王弼注云:“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今人陈鼓应先生... 杨儒宾:道家的起源与神话的类型 一、诸子起源三说 晚周秦汉学者诠释诸子的起源时,主要的论点有三:一是《淮南子·要略》所说的,诸子的兴起,主要是为了“... 何哲: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的治理思想中,道家思想毫无疑问是占有核心地位的。道家不同于以神仙方术为核心的道教,而是以自然、宇宙、社会... 龚鹏程:道教研究索引 影响近代中国学者甚大的韦伯(M.Weber),在他《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书中曾说:在中国“巫术,从未被伟大的救赎... 李延仓:《老子》与《易》道关系检讨 学界一般将《周易》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重要源头。因此,如果笼统地指出道家思想与《易》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信学界... 王博:思想史视野中的《老子》文本变迁 随着出土简帛资料的大量发现和整理,以及传统和域外文献学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取得了丰... 王博:无的发现与确立——附论道家的形上学与政治哲学 在宋儒张载看来,言有无与否是辨别儒家与诸子的一个重要标志。“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正蒙·大易》)此... 王博:“道”的文化精神 核心提示: “道”作为道路的本义具有一种独特的意义和包容优势。就道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而言,体现着一种明确的价值观;就... 王博:《道德经》的精神 关于《道德经》的精神,前人曾经有很多概括。如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 袁保新:秩序与创新——从文化治疗学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学的现代义涵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为什么当代哲学中没有出现新道家?」的反省,指出当代道家学术研究,因为方法学工具的差异,以及诠... 刘笑敢:“自然”的蜕变:从《老子》到郭象 摘要:严遵《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以及郭象对《老子》和《庄子》的注疏和... 赵建永:汤用彤对《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关系的研究 汤用彤先生对佛教史的研究成就向来为国际学术界公认,学界关于汤用彤学术思想的研究,也多集中于这一领域,而对他在道教史学... 王博:“然”与“自然”:道家“自然”观念的再研究 二十多年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老子自然观念的文章,认为在《老子》中,“自然”和“无为”的主语分别是万物、百姓和道、... 李健:赤子美学:老子的生命智慧 老子思想,在宗教信仰维度无法与基督教媲美,在思辨哲学维度无法与希腊哲学媲美。但老子思想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那就是老子... 楼宇烈: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多数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儒家思想。这是由于有汉武帝接受卫绾、田蚡、董仲舒等人的意见... 戴建业:悖论:弃智则智,大巧无巧 老子一生憎恶智巧,然而他却是古今的伟大智者; 他一生痛恨阴谋,却又被许多人说成是大阴谋家; 他一生讨厌权术,专讲权术... 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 盛邦和:梁启超道家论的转折与演化 梁启超对道家的态度处于不断的变化更替中。戊戌变法及变法失败后亡走日本这个时期,梁启超对于道家深以为恶,直以“阴毒”两... 龚鹏程谈道教:最后,你下决心让自己人性化了吗? 受现代化思潮之冲击,道教在宗教界最为衰弱。台湾虽民间神坛遍地,其实也只是勉强自保、竭力撑持而已。 少小时,我曾拜六十... 施舟人: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理解道教 访问、笔录:黎志添 修订:施舟人 笔者于去年九月前赴法国出席「庆祝施舟人教授八十岁国际道教研究学术会... 施舟人:道教在近代中国的变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出现了一股的「道教热」。与先期的美学热、文化热不同的是,道教热不仅经久不衰,... 吴震:张载道学论纲 张载的气学论述只是其哲学的逻辑起点,而重建“天人合一”“性即天道”“易即天道”等命题为标志的道学理论才是张载哲学的终极关... 王锺陵:对立与融合:论《庄子》与儒家思想 儒道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论者们发表过种种意见。魏晋玄谈中有“三语掾”的故事:“阮宣子有令... 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 季羡林: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一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儒家起源于孔子,这是清清楚楚的。佛教源于释迦牟尼,这也是... 盛邦和:日本文化对中国道家的吸纳与融会 提要:试探日本神道学说于中国道家的吸纳与融会,亦即道家方面的精神来源,所说 来源 非仅 文字 的来源,且是 语意 与... 盛邦和:日本学者如何看道家、道教 1、福永光司:被轻视、歧视及其原因 道家与道教有联系,也有区别。《道德经》、《庄子》、《列子》、《黄帝四经》,这些... 许抗生:当代“新道家”之我见 ——从老子道家思想到当代“新道家” 刚刚听了诸位学者的讲话,受益匪浅。我在自然科学方面是门外汉,没有能力来讲自然科学,所以我就从道学、道家、道教方面来说一... 刘固盛:论北宋的黄老思想 黄老作为道家的重要一支,盛行于战国,在思想上表现出“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1的综合性,其突出的特点是... 盛邦和:为什么说,心理学大师荣格是“中国思想的学生”? 为什么说,心理学大师荣格是“中国思想的学生”? 盛邦和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年),瑞士人,... 曹峰:道家与名家之间 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归纳出来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中,名家与哪一家最为接近?一般认为是法家,因为《论六... 高新华:黄帝、黄老与道家正统 【内容提要】晚周之际,黄帝成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的依托对象,而思想史上依托黄帝立说,影响最大的还在道家,其在战国秦汉之... 贝淡宁 吴万伟:论中国垂直模式的民主尚贤制 【译】吴万伟 内容提要:无论是从历史背景、国民素质还是国家规模来看,我们都应该用由“基层民主、上层尚贤、中间可进行政治... 林安梧:以儒释道三家思想安顿精神 笔者有幸在山东大学旁听林安梧先生讲学,听讲过程中即非常期望向林先生求教一些问题以促成访谈,而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采访... 黄朴民:兵儒互补论 中华元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动力... 边家珍:《逍遥游》中的“无用”观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无用”观是《逍遥游》后半部分庄子要表达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不少人对“无用之用”存在... 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的理论特质 内容提要:道家形而上学的核心在于“道德之意”,其理论则建基于“无”、“玄”、“反”尤其是“无”的概念之上。“无”的概念... 邓晓芒: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批判与启蒙 作者:邓晓芒 出版社:我思图书|崇文书局 出版年:2019.1 (一)当今中国... 曹峰:先秦道家关于“贤能”的思考 内容提要:“贤能”是先秦时代的公共话题,各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道家关于“贤能”问题的回应,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否定... 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真髓,养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诚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 石梁:道家哲学中的精神修炼传统 “精神修炼”(Exercises spirituals)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西方学者对古希腊至中世纪的哲学与宗教研究中... 张清民:存在哲学与中国古代道家精神的遇合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把对存在... 唐士其:老子哲学中“无”的三重含义 一个比较哲学的考察 “无”是老子哲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范畴。《庄子•天下》对老子学说有一段非常概括的总结:“建之以常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在《庄子注》中,向秀与郭象对于具有超越事物差别之心, 弃彼任我 而生的人,作出了理论的解释。这种人的品格正是中国的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新道家 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 玄学 。 玄 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说; 玄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 许地山:《道教史》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第二章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因为道家思想是后起的,所以 道家 这名辞比起 墨者 、 儒家 等也可以说时代稍后。在先... 杜保瑞:论方东美的道家诠释 一、前言: 方东美是过去一世纪中的几位重要当代中国哲家之一,他的哲学特色,在於介绍西方哲学的特点,以及高举中国哲... 徐小跃:从现代环境论看道家天人之学的现代价值 现代环境论奉行以下三大主张:第一,地球整体主义——自主性;第二,世代性伦理——持续性;第三,自然生存权——共生性①。而... 杜晓勤: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 活跃在高宗朝中后期的四杰,是初唐诗坛崛起的第三代诗人群体。和贞观诗人、龙朔诗人相比,他们的文化心态和艺术精神呈现出... 张岂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用白话文解释,即人们所走的道路,直达的大路叫作“道”。《现代汉语词典》:道作名词时,... 丁放 袁行霈:唐玄宗与盛唐诗坛 一、崇尚道家思想与迷信道教方术 唐玄宗在位期间,虽然对儒释道三教都加以提倡,但其修身治国之道,多以道家思想为宗。他倡导... 徐希平: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探讨 由唐宋迄于明清,杜诗的价值愈见重视,杜甫的声誉日趋卓著,最终确立了“诗圣”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与此同时,一种对杜甫认... 龚鹏程:文学与道家 文学与道家的关系,有许多人强调过。可是我这一讲却不是还要讲那些陈腔滥调,而是要着重介绍文学与道教。 一般人不懂,可能... 潘知常:道家禅宗海德格尔 道家•禅宗•海德格尔 上篇 妙悟之出场 壶中天地 迄至在中唐,中国美学的根本精神再一次出... 潘知常:儒家道家海德格尔 儒家•道家•海德格尔 上篇“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经过长期的摸索,我认为,中国美学的思... 刘再复:论贾宝玉(上、中、下) 上篇:从佛家文化视角看宝玉 (一) 一九八六年三月,我敬爱的忘年之交,也是许多人热爱的作家聂绀弩去世之前,他生病并发烧...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 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我在本篇中只能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先秦时代的政治思想虽然... 孔令宏:试论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道家道教渊源 摘要:“理一分殊”是由程颐提出,朱熹进行系统论述的程朱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对其来源,学术界历来认为是佛教华严宗。本... 程志华:论国人的基本精神动源 (河北大学 哲学系,河北 保定 071002)摘 要:就基本精神来看,儒家以“人生”为视角,主张正视世俗世界,强调主体的... 谢盛友:当儒道佛遇到基督 德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 蒂洛·萨拉青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还不错,他2011年1月29日接受《柏林日报》采访时,大力称... 杨晓刚:鲁迅先生对道家思想的评价 本文意图从鲁迅先生的自身思想谱系,鲁迅先生对道家思想的评价,道家思想的自身特征等方面来叙述。 一、鲁迅先生的自身思... 王中江:“道法自然”实义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中非同寻常而又往往得不到确切解释的一个论题。迄今为止,我们知道汉代注释家河上公第一次将这一论题... 邹裕民:老子哲学之关键 (2)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之詮 摘要:自形上学上看,老子哲学思想中之「弱道守柔」以「柔韧顺势与属性混沌」来解最适切,也就是如婴儿般的柔和与可塑。婴儿... 张庭国:“庄周梦蝶”的现象学意义 大凡说梦,中国人首先就会想到“庄周梦蝶”的故事。在《齐物论》一篇,庄子为我们描述了他梦中化蝶的经历:从前庄周梦见自己... 朱光磊: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解读 老子将整个世界的存在之本与生化之源称之为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展示出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现代,人... 宋志明:儒道互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中,儒学一直处于核心的位置。千百年来,经过儒家传统思想长期培育而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在中国... 王学谦:道家文化:鲁迅生命意识的传统资源 在鲁迅思想的研究中,从汪晖先生开始,生命意识逐渐被突现出来。但是,基本上是以西方存在主义理论解读鲁迅的生命意识,并没有注... 董京泉: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之辨析与启示 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们,晚上好!岭南大讲坛 ·学术论坛第31期在广东商学院举行,这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科联对我们... 庞朴:道家的玄思和先民的纺轮 中国哲学里有个重要范畴叫“玄”,道家用它用得比较多。可是道家有个坏毛病:不爱下定义、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思想要靠领悟去把... 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 【摘要】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 并最终形成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 莫定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 白奚: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 【摘要】 老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依据自然主义的理念,预见到了文明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 白奚:道家自然主义的现代启示 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最高价值。在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 自然还不是一个名词, 更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自然界、大自然, 而是一种观... 季羡林:生命的价值 人世多悲欢,珍重生命的人,会寻求一种较合理的人生态度。我所欣赏的人生态度,是道家的一种境界。正如陶渊明诗中所云:纵浪大化... 季羡林:谈佛论道 我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 段德智:中国的斯宾诺莎——贺麟人格刍议 ... 李英华: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今天,儒... 汤一介: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 肖群忠: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及其影响 摘 要:儒家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因而主张积极入世出仕,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 因而主张出世退隐。这两种人生态度自古至... 郑杭生 胡翼鹏:道法自然,静默无为:社会运行的另类思路 内容摘要:道是超越天地、万物的创生之源和最高存在,是个人存在、社会运行的终极根据。与其他先秦诸子的有为取向不同,道者以另... 徐山:《老子》的分析 [摘 要]本文对《老子》中的老子思想作了结构性分析,并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1)对现实中的恐惧的体验;(2)“道”与... 楼宇烈: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人类通过各种努力和... 王博:《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作为传统中国最重要的几部经典之一,《道德经》(又称《老子》)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长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从这部... 南方在野:杨朱与墨翟是先秦的自由派——兼回应白彤东先生 (《南方周末》日前刊登了白彤东教授《自由的道家》一文,文章中批评了道家,和也批评了墨家。白教授认为墨家是传统学术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