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政治传播 登录

于淑婧 荆学民:自媒体时代的中国政治传播及其治理

内容提要:在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标层面,导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

潘祥辉:“广播下乡”:新中国农村广播七十年变迁史

摘要:作为20世纪初发明的新式媒介,广播最早出现于城市,但大规模的“广播下乡”却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不论规模、速度还...

刘小燕: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内涵与本质

内容提要:理解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内涵,除了其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外,还有必要从政府与公众间的应然距离和实然距离(或者说理...

潘祥辉:“秦晋之好”:女性作为媒介及其政治传播功能考

。“以女为媒”的政治联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态,更是中国“宗法政治”的基矗女性既是交换媒介,也是流动媒介。作为一种“生物--...

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

“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是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和民主革命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她主要来自对欧洲政治文化的移植。这一隐喻植根于西方的...

潘祥辉 龚媛媛:反腐直通车: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政治传播功能

摘要:在十八大后的反腐进程中,中纪委官方网站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纪委的反腐体现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手抓反...

李东晓 潘祥辉:守土有责:分权体制与地方政府的媒介治理

摘要:“分权体制”是理解中国政府治理的重要框架,这一体制促使地方政府不仅在经济市场也在信息和声誉市场上展开竞争,“守...

赵月枝 吴畅畅: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建?

【内容提要】工人、左翼知识分子与共产党之间的有机联系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媒体与意识形态领...

上官酒瑞:论级差政治信任的结构特质、成因及可能风险

【内容提要】 级差政治信任是中国变动社会中政治信任结构最典型的特质,体现在人群分布、地域布局等方面,具有坚韧性和稳定性...

潘祥辉:观众成本说:五四运动的一种政治传播学释读框架

观众成本是影响集体行动效果和政府决策的重要中介变量。五四运动能够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在于它面临极高的观众成本。观众成本的...

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

60年来,我国举行了13次盛大的国庆阅兵活动。成千上万的士兵、战车和飞机,挟气撼山河之势,以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精确性...

周培源:政治传播研究:概念、辨析与整合

国际传播学专家罗伯特·福特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国际传播都具有政治性,都带有政治色彩,政治因素更是其本质。...

周树智:论构建公共舆论监督的宪政体制

摘要:公共舆论监督包括公民言论自由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等政治传播方面。公共舆论式政治传播监督是公共治理必...

潘祥辉:“帝国悖论”:官僚科层制与秦汉王朝的政治传播

摘要:秦汉是中国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在这个以官僚科层制为核心的超稳定结构中,政治传播系统与官僚科层制相互耦合、嵌...

潘祥辉:论政治传播的三大生态规律

摘要:和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态规律或说生态法则一样,政治传播生态中也有一些生态法则在起作用,了解这些法则,将大大拓...

熊培云:天黑道晚安

现代传播学很像是古时的哲学。当传播学今成显学,我们已经很难为其划出具体疆界,因为它几乎涉猎了所有学科。这既包括政治学、经...

许静:浅论政治传播中的符号化过程

由于其独特的跨学科性质,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从一开始就不仅限于传播过程本身,而是经常扩展到传播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以及其他人...

赵月枝:国家、市场与社会

[摘要]本文围绕权力这一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梳理当代中国传播研究所面对的美国实证研究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双重理论遗産,并检视...

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看,“扫盲”本身是一种社会教化的渠道,“送字下乡”所铺就的识字网络也为通过文字而进行的社会宣传和政治传...

潘祥辉:弥赛亚主义:苏联政治传播中的东正教因子及其转化

东正教传统中的“弥赛亚主义”给苏联政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也给苏联的政治传播以深刻影响。苏联的政治传播与其说是一种和旧制度...

荆学民 祖昊:政治传播中政治、媒介、资本的三种逻辑及其博弈

摘要:“政治逻辑”追求权力控制,“媒介逻辑”追求事物真相,“资本逻辑”追求经济利益,三种逻辑在现代政治传播中交织博弈。...

华炳啸:论公共政治场域中的宪法治理与政治传播

内容提要: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社会政治领域深层次改革为重点和难点的新改革时代,政治场域的民主化、法治化及其治理转型已经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