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我”和霞村的三角关系 我们在阅读李劼人《死水微澜》时,注意到一个“一女多男”模式——不论是袍哥首领,有权势的教民,或者是药铺掌柜及其他士绅,... 许子东: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20年代的女性主义 一最有代表性的20世纪中国作家 假如一定要选一位作家,来概括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面貌和历史,我会首选丁玲(1904—... 许纪霖:你懂得什么叫革命? 中国文坛的最大憾事,是丁玲与沈从文的交恶。 他们曾经是那样的接近、那样的亲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沈从文、丁玲再加上胡也... 谷兴云:鲁迅与“活着”的丁玲 在“鲁迅与丁玲”研究中,对鲁迅如何看待“活着”的丁玲(即,鲁迅在1934年5月至9月间,得知丁玲仍“活着”①,此后一... 赵焕亭:刘白羽和丁玲关系考论 内容提要:《心灵的历程》是刘白羽的长篇回忆录,该著多处记述了作者与丁玲交往的种种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刘白羽与丁玲的关系大... 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 这是一个危险的题目,因为丁玲是国内外如此声名赫赫如此重要的一位当代作家,因为她的一生是如此政治化,她面对过和至今(死后... 李仕中:试论丁玲早期创作的现代主义特征 【提要】丁玲早期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情感状态,使她在诸多外来因素中最易与现代主义发生共鸣,并在创作中体现了反叛、孤独和荒诞... 陆文采 徐雁:论新时期(1979-1999)丁玲研究的困惑与突破 【内容提要】 对新时期丁玲研究的现状作了全面的评述,侧重对研究中的分歧与争鸣作深入探讨,指出学术界应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 黄蓉:试论左联对《北斗》主编丁玲的宣传策略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丁玲个性气质中混杂着浓郁的革命/小资的暧昧明星气息使其既能麻痹敌人,亦能吸引左联当... 黄昌勇:宿命中的沉浮:丁玲与王实味 一 将这样两个现代文坛上的人物置入一起论列,也许人们会不以为然,但是,如果对他 们人生的轨迹进行追踪,对他们异中亦同的... 周华:论丁玲早期创作中的新女性 【内容提要】 该文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丁玲早期“莎菲型”人物形象的人生实质进行了全面论述,避免了以往丁玲研究中的社... 杨桂欣:论丁玲的杂文 丁玲的杂文,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杂文的革命战斗传统,在杂文发展史上所起的开拓作用和贡献,是应该受到重视和加以研究的,是中国... 王增如 李向东:读丁玲《关于〈在医院中〉(草稿)》 去年夏天,在整理陈明同志收存的一批旧物中,发现了一叠暗旧的落满灰尘的稿纸,纸张粗糙,呈深棕色,那是当年延安著名的马兰纸... 秋伊:关于丁玲其人的争鸣 1997年第2期《读书》杂志上, 发表了王蒙同志的《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接着,又有一些同志就此提出不同看法,撰文参加... 王增如:丁玲与“诬告信”事件 一、应该说清楚的一件事 1999年深秋的一个周末,我和两位我所尊敬的教授一起在科技会堂喝茶聊天。他们都是研究丁玲的专家... 张全之:丁玲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运动:破解丁玲研究之谜 【内容提要】 丁玲早期参加过无政府主义者们组织的活动,也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 曾文渊:丁玲与《文学报》 丁玲不是《文学报》的发起人、编委,更不是《文学报》的编辑或一般工作人员,把她同《文学报》联系在一起,是否有点牵强附会、... 宋绍香:丁玲文学在国外 【内容提要】 丁玲文学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鲜明的艺术特色早为世界瞩目。丁玲作品最早被译成外文的是《某夜》(美̶... 秦弓:丁玲前期创作的女性主义阐释 从1927年冬到1928年春、夏,随着《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等作品在《小说月报》上以首... 谭云明:丁玲人格与文本关系的嬗变 【内容提要】 在丁玲的人格意识中,既有敏感、细腻的女性特质,同时也有雄强的男性特质,这一人格双重性的存在和发展,对其文... 徐庆全:丁玲历史问题结论何以反复 亲历过文艺界风风雨雨的黎辛老前辈,耄耋之年笔耕不辍,为解读文坛岁月留痕提供了不少回忆史料。但由于资料所限,个别回忆中的... 秦林芳:丁玲创作中的两种思想基因 【内容提要】 1931年,当“革命意识”成为丁玲最自觉的显意识时,她对“个性思想”却仍然有所持守。这造成了其思想结构中... 张如法:丁玲——描写将近一个世纪中国妇女系列形象的文学界第一人 摘要本文论述了丁玲所塑造的自辛亥革命前后至七十年代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女性形象特征,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轨迹。... 朱鸿召:丁玲到延安后的思想波澜 丁玲(1904—1986)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也是最典型的延安文人。 1936年1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在保安的一间大... 徐岱:大视野与小格局:丁玲小说的诗学审视 【内容提要】 对于女作家丁玲在百年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性虽无人怀疑,但究竟如何来具体地评估 其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仍见智见... 袁良骏:丁玲:不解的恩怨和谜团 1979年春,离开文坛25年的丁玲终于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回到了北京。当时,我正在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出于... 严家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丁玲的创作个性 【内容提要】 曾有学者认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失去创作个性的产物。本文从不久前公开发表的丁玲一篇佚文入手,联系该... 陈为人:从丁玲展开的马烽人生 马烽人生的第一次政治危机 1978年5月,《文艺报》筹备复刊,被逐出京门流落二十年的唐达成,迎来了命运的转机。为调回北... 石潇纯:《红黑》、《人间》与丁玲的早期编辑生涯研究 【内容提要】 《红黑》、《人间》是丁玲、胡也频、沈从文三人与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上海商业化的出版界较量的产物,其停... 贺桂梅:为什么很多人难以理解革命作家丁玲的逻辑 一 在20世纪中国的经典作家中,丁玲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革命”相始终的历史人物。这不仅指作家活跃程度和创作时间之长,也... 毕红霞:丁玲时期“中央文学研究所”的作家培养实践 一、创作主体的再生产 1949年7月2日至19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贺桂梅:丁玲的逻辑 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经典作家中,丁玲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革命”相始终的历史人物。这不仅指作家活跃程度和创作时间之长,也指终其... 袁良骏:丁玲和沈从文 1979年春,离开文坛25年的丁玲终于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回到了北京。当时,我正在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出... 罗岗: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 【内容提要】 借助当代视觉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技术化观视”,来重读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可以看到:丁玲作... 姜涛:室内“硬写”的改造:丁玲《一天》读后 五四之后,众多“侨寓”青年涌入初立的新文坛,有关这个群体写作、阅读生活的呈现,一时间非常多见。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 李晨:《在医院中》再解读 1936年11月,挣脱了国民党长达三年的囚禁,丁玲辗转抵达保安,直到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离开延安,... 贺桂梅: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从知识分子的革命诉求与现代个体自我发展的关系角度,力图重新阐释30年代丁玲向左转前后的内在思想动力和创作... 陈明:我与妻子丁玲“文化大革命”遭难始末 “文化大革命”遭难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宣传小分队的,下去宣传“十六条... 杨桂欣:“我丁玲就是丁玲” 一1980年春天,丁玲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乳腺癌的切除手术。夏天,她应江西省有关部门的邀请到庐山疗养。这时候,我为参加全国... 盛夏:被政治吞噬的丁玲:“我对毛泽东一往情深” 周扬、丁玲都曾与毛泽东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先后都深得毛泽东的信任与重用,历史地说,周扬与丁玲都是完全政治化了的人。在文艺界... 贺桂梅: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 内容提要:本文以作家丁玲为研究个案,讨论整风运动之后延安新确立的文化体制中蕴涵的问题,具体讨论其中作家的身份政治的冲突。... 陈明:我与丁玲五十年 【编者按】陈明,原名陈芝祥,江西鄱阳县人。1937年5月.20岁的陈明风华正茂,奔赴延安成为抗大十三队的学员,不久结识了... 徐庆全:关于丁玲的一段公案 萌发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是一个偶然事件促成的。1999年,文艺界的老前辈黎辛先生在《纵横》发表了《文艺界平反冤假错案的我... 徐庆全: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任“左联”党团书记时,因其丈夫冯达叛变后被出卖,遭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并押解到南京;1936... 林贤治:左右说丁玲 丁玲是一个具有巨大的文学才能而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一个未及完成却因意外打击而几近碎裂的作家,一个忠实于文学事业并为之苦苦... 徐庆全:《武训传》批判中的胡乔木、丁玲与周扬、夏衍 1949年后,胡乔木任毛泽东秘书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周扬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并兼中宣部文艺处处长,稍后,又任中... 许传宏:析丁玲晚年的文学价值取向 探讨一个作家为什么写作,就好像去追问“人”为什么活着一样,这是极其简单、又非常复杂的问题。柏拉图在探讨了一番美的根源及... 陆文采:新时期丁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提要:对新时期丁玲研究现状进行了多侧面评述,指出学术界对丁玲的艺术个性、创作成败和在新文学的艺术地位应作进一步争鸣。 ... 黎辛:也说“丁玲历史问题结论何以反复” 读《纵横》5 期所载徐庆全先生的《丁玲历史问题结论何以反复——对〈文艺界平反冤假错案的我经我见〉的辩正与补充》(以下简... 陈明 闻亮: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读者通过不同途径,对于本刊2000年第7期发表的《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一文提出了批评。中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