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季羡林 登录

李双木:季先生留给世人的难题

真话何以证明?这是季先生留给世人的一道难题。  季羡林先生最有名的一 句话是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

耿引曾:季羡林先生深邃而开阔的学术视野

在北京大学的校史上,有一个为期不长的建制,即是季羡林先生担任所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该所是在...

王邦维:季羡林先生讲的三个故事

今年是季羡林先生诞辰110周年。季先生去世,转瞬之间也已经过去了14年。14年间,仍然不时想到季先生,想到季先生讲过...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活了将近一百岁。他从年轻时开始发表散文;晚年更是笔耕不辍,成为少有的丰收季。用“四季常青”概...

何巍:我与外公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是我的外公。外公离世十多年了,我常常想起他。我现在已是人到中年,生活工作的压力令人身心俱疲。现在回想起来,...

卞毓方:季羡林的左手右手与饭碗

人要吃饭,吃饭要有饭碗。季羡林的饭碗,是梵文。 梵文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其学术与宗教价值等同于拉丁...

卞毓方:门外独白

季先生——当然是季老季羡林啦——意在扶掖后学,某日面晤之际,为我写下两张荐条,一张给邓广铭,一张给汤一介。 我心里发...

江力:一座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碑——评卞毓方长篇历史文化散文《季羡林:

中国文坛学界倍受关注的“历史文化散文”有了新收获:长篇历史文化散文《季羡林:清华其神  北大其魂》横空问世,...

黎振宇:著名学者扬之水讲学人往事(下)

编者按:扬之水,原名赵丽雅,曾用名赵永晖,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编辑。1996年...

卞毓方:月亮并非神话的特权

卞毓方按:近日爆出的聂树斌冤案,震惊全国。回想当年,我曾获得最高法院的特许,可以在全国法院内自由采访。本意是为法律、正...

刘守华:五湖四海结学缘

(一) 我手头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红皮硬壳笔记本,第一页上写着:“钻到通俗民间语言的优美里去,钻到歌曲和童话故事句子的结...

卞毓方:纪念恩师季羡林诞辰一百周年

恩师季羡林先生仙逝后,我能做些什么呢?一介书生,手中只有这支笔,吾所能做的,尽量将恩师的事迹和精神长留人间。今年我出...

卞毓方:季羡林的“一塌糊涂”

读季羡林留德日记,愕然于“一塌糊涂”使用之频,例:“地上满是雪水,一塌糊涂”,“天气仍然热得一塌糊涂”,“他学了一学...

卞毓方:季羡林是怎么做学问的?

  胡适晚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掌门,曾跟人讲:“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在两岸敌对、资讯隔...

陈子善:从季羡林先生的一封回信说起

1986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季羡林散文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散文集时间跨度很大,是季先生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回...

徐庆全:我眼中的季羡林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去世时,悼念的热潮从学术界蔓延至社会公众——上至中央及政府的领导,下至如我这样的平头...

谢泳:储安平与季羡林

2009年7月4号,我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持了一个纪念储安平诞辰一百周年的学术会议。会议结束不久,就传来了季羡林去...

张曼菱:季羡林——追念与思考

每一位逝者的位置,由岁月和人格构成。人走了,历史的本质会渐显露出,世态炎凉左右不了。季羡林是值得追思的。像《浮生六记》2...

林梅村:忆季羡林先生

1984年起,我经常向季先生问学,收获最大的是从他那儿开始省悟何为学者、何以治学、为何治学等科学理念。可以说,是他老人家...

赵荔红:回忆四位老人

上世纪90年代末,工作关系,或采访、或拜访了几位老人,季羡林、王元化、谢希德、黄裳。如今三位已过逝,一位已九十多岁。此番...

赵妙法:季羡林中西思维方式综合分析说的失误

国内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观念认为: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东方(中国)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近十几年来,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在不遗...

叶匡政:季承能说父亲季羡林是人生失败者吗?

季承新书《我和父亲季羡林》未出版前,我就看了书稿,出版方让我写一句评论印在封底。当时看到季承书中透露的一些细节,很是惊讶...

老愚:读季羡林《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先生在看到自己七十年前的日记时,喜不自胜,“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从文字上看,有时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

陈来:怀念季羡林先生

北大文科的老先生,本系以外的,我曾写过与邓广铭先生、周一良先生有关的文字。我也早就想写一点与季先生有关的事,比如就《牛棚...

王邦维:“学问在中西之间”——季羡林的学术成就与中国的东方研究

季羡林先生走了,走的时候虽然已是高龄,依然让人感觉突然。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史上,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季羡林先生都可以称得上...

向季羡林学习是最好的缅怀

今年8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98岁生日。7月11日,正当我们为庆祝先生华诞精心准备时,噩耗突然传来——先生已于当日上午9时...

刘梦溪:季羡林先生的精神履痕

正在湖南参加两岸论坛,7月1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坐在我旁边的张颐武教授给我看一条刚收到的信息。看后不禁一阵惊惋,良久闭目...

季承:我和我不太熟悉的父亲季羡林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发自北京 □自述:季承等于是没有父亲我是2008年11月7日到301医院见到父亲的。看着他坐在...

汪丁丁:逝者:季羡林、任继愈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总有三个相互纠缠的方面,如同三条生命的联合:其一是“身-心-灵”的发展,也称为“个体生命”;其二是对他...

梁文道:你怎么知道他是大师

虽然人人都称季羡林先生是大师,但我们绝大部分人根本就连下这个判断的资格都没有季羡林先生辞世之后,舆论当然要讨论的一个...

王杰:高山仰止 道德文章——缅怀文化哲人季羡林先生

7月11日上午9时,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去,士林哀痛。一时间,各种媒体的相关报道占据显著位置,人们对这位世纪文化哲人——季先...

吴稼祥:季羡林:做人的大师

季老仙逝的那天,有编辑约我写篇评论,我痛快地答应了。但无法马上动手。有一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清楚:一个学者,何德何能能让国务...

叶匡政:悼季羡林先生

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逝世了,享年98岁。如此高龄去世,在过去被看作“喜丧”。老人一生历经沧桑,有起有...

周庆安:告别一位老知识分子远去的背影

在繁荣和发达的年代,当我们面对着经济利益、学术不端、甚至是学术交易的诱惑之时,对大师的追忆、怀念和学习能否在每个知识分...

季羡林先生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

樊锦诗:沉痛悼念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

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治丧办公室:惊悉季羡林先生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九时在北京301医院逝世,巨星陨落,哲人其萎,我...

郝平: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缅怀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

7月11日上午,我正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成立的相关活动,突然收到北大和北外两位秘书同时发来的短信,告知...

王龙:中国文化的“大师饥渴症”

年近百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寿终正寝,在“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耀眼的光环映衬下,各界的追思活动显得异常隆重...

乐黛云:魂归朗润园

我私心总以为先生是重返他住过几十年的朗润园13公寓旧居,又再与我为邻。七月流火,朗润园处处洋溢着先生移情寓意于二月兰的那...

汤一介:在“季羡林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他的逝世对我国学术是一大损失,对中国文化书院来说,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导师和支柱。近些年来,我和季先生接触较多,对...

干春松:当季羡林和任继愈离开之际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原则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权力合作的,一类是与权力“躲猫猫”的,比较起来,道家气质的属于躲猫猫式...

艾明江:大师离去,可以守望,但不应遗忘!

季羡林走了,一个堪称国宝级的国学大学,终究抵制不了生命的流逝。我想,在这样一个大师贫乏的时代,季老的离去象征了一个时代...

张颐武:湛然而逝:季羡林先生的意义

7月11日上午,,我正坐在长沙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会场上,一封短信告知了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息,我立即把短信给坐在我旁边的刘...

唐师曾:季老不是我们想的“大师”

季老的猫或死或丢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年他撒在未名湖后湖的莲子已是一片残荷。他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他就是那么...

良人已逝 良知犹存

季羡林先生走了,昨晨(11日)8时50分左右从北京301医院走了,享年98岁。尽管在去年有段时间,有关季老“私人藏品被...

王邦维:悼念恩师羡林先生

上午突然接到电话,羡林先生一个多小时前在医院逝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惊呆了:这真是没想到的事。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王岳川:双星陨落 薪火相传

季老曾对我说:我已年届耄耋,对生命和名利的态度完全是道家的超脱的,因此很欣赏陶渊明的四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

章剑锋:“唐僧”季羡林

高卧解放军总医院的季羡林先生也许并不清楚,最近3个月来,他的名誉已被迅速败坏。诞生于民国初年的季羡林是中国当代不多见的几...

潘滨:从“假画门”到“隔绝门”:季羡林身边四种人

导语:以保护之名、亲情之名、师徒之名,一双双手伸向已经成为时代符号的文化老人季羡林;张衡、季承、季研所、北大,谁有资格成...

谢志浩:季羡林:并不和谐的家庭生态

看过季羡林先生《清华园日记》,知道这位学术巨擘,早在清华读书期间,已经套上生活的枷锁,媳妇彭德华没有文化但颇为贤淑,这位...

季羡林独子讲述与父亲关系:1995年两人决裂

12月17日上午,阳光温暖明亮。在位于中关村的李政道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此兼职的73岁的季承准备开始工作。这位国学大师季...

罗培新:愿恩师吴志攀教授和师母杨锐女士的温润和善良得以栖居

我们的“无冕之王”,请慎用权利!我们都要警惕,新闻伦理的彻底失范,将使媒体公器演化为媒体暴力。我从不怀疑,在假画门的闹剧...

邓可因: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

邓广铭先生和季羡林先生是多年要好的老友。邓广铭先生对季先生担任总编纂的《存目丛书》的出版提出批评,使有的人担心会不会...

乐黛云:真情 真思 真美——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

初读季先生的散文是在1956年。那时,我正在先师王瑶教授的指导下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开设每周四学时,...

胡殷红:臧老季老哥俩好

这些天,报纸和网上到处是“谁盗卖了季羡林的藏品”的报道和题为“被拍卖的季羡林藏品”的照片,其中一幅书法的题款是臧克家老人...

王岳川:世纪老人的十个瞬间

北大未名湖后湖有一盏灯总是亮得最早。 1998年,我将出国任客座教授两年,临行前特向季羡林先生辞行。欢言间我对季老说...

江力:一座中国历史文化散文的丰碑

中国文坛学界倍受关注的“历史文化散文”有了新收获:长篇历史文化散文《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横空问世,它不仅创下此散文...

季羡林:大儒无声

在北京三O一医院,季羡林先生快住满四年了。 这是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在荷竹摇曳的北大朗润园家中,季先生最疼爱的大白猫咪咪...

蔡德贵:季羡林的养生之道

北大老教授季羡林生于1911年,在他米寿(“米”字暗含八十八,即88岁)时,慢性病有一点,然而身躯自称顽健,十里八里抬腿...

张梦阳:“文革”中季羡林先生的一次家宴

1973年9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傍晚。我骑了一百多里的自行车,浑身泥泞地从河北农村中学回到家里,见父亲的精神好多了,是母...

张绪山:可贵的忏悔

季羡林先生在《牛棚杂忆》中说,他之所以不辞劳苦写这本书,是因为他“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应给子孙后代有个交代的大事至...

这就是季羡林先生

一部优秀的传记,不仅要真实地历史地记叙传主丰富而翔实的生平经历,描绘出传主言谈举止的神采风貌;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和展现传主...

卞毓方:北大三老

一位昔日的北大同窗说:“现在有些老先生,越老越值钱。”他指的是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 与张中老从未碰过头,在任何场合...

乐黛云:我读季羡林散文

初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是在1956年。那时,我正在先师王瑶教授的指导下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开设 每周四学时、为期...

季羡林今晨病逝于北京301医院

人民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吕绍刚)记者今日从北大了解到,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于今晨八时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季家秘密不能说,杨锐夫妻才沉默?

财产继承、名声炒作、家庭伦理、父子恩怨……还有正在进行的全国高校领导大调整,种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动机与事件,把98岁的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