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杨绛 登录

张治:从未离开的目光

一九三八年钱锺书一家离开欧洲,返回全面抗战的中国。然而他并未停止对于英国思想文化动态的关注。“二战”结束后,他受英国驻...

卞毓方:门外独白

季先生——当然是季老季羡林啦——意在扶掖后学,某日面晤之际,为我写下两张荐条,一张给邓广铭,一张给汤一介。 我心里发...

钱之俊:杨绛:去世前散尽身外物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离世,享年105岁。杨先生遗嘱交代:她走后,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

杨伟成:与“我们仨”的缘分

我的岳母杨绛不幸去世,作为她的一名近亲我深感痛惜。但是,她早年的愿望“我只求比他(锺书)多活一年”,如今已超期17年...

莫芝宜佳:钱锺书与杨绛二三事

钱先生和杨绛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早就想写一篇文章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再加上忙忙碌碌的,所以耽误了太...

樱庭弓子:一位日本学者眼中的杨绛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逝世。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着纪念与再思考。本网学术观察员周俊采访了《我们仨》的日文译者樱庭...

周泽雄:钱锺书、杨绛的“异量之美”

一 2016年5月25日,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回家”了。——熟悉杨绛近作的读者知道,“回家”是她的专用语,特指那件...

卞毓方:杨绛的起跑线

杨绛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小受到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八岁,在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

杨绛:翻译的技巧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

曹柠:一位95后眼中的杨绛:我们仰慕她,是因为我们在远离她

纵览如今的文化界,没有几个人去世引起的追思与缅怀能超过杨绛了。对于“95后”的我来说,杨绛是历史中的存在。我已经很难理解...

曾焱:《我们仨》:一本温暖的书

杨绛先生离去了。经过前几日的病危住院风波,这个消息显得不那么突然,但这一刻真正到来时,仍止不住难过。对《我们仨》的关注...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

一 我父亲杨荫杭(1878—1945),字补塘,笔名老圃,又名虎头,江苏无锡人,一八九五年考入北洋大学堂(当...

杨绛:漫谈《红楼梦》

我曾想用批评西洋小说的方法,细评《红楼梦》。那时我动笔即错,不敢作此妄想。如今世移事异,妄想不复是妄想,但我已无心再写...

陈宗鹤:才女张兆和与杨绛的两种不同爱情

张兆和与沈从文,始终是他爱她多一些,而她却并未因此感到幸福。杨绛与钱钟书,他感激她的付出,而她,感激他让自己愿意付出。...

郭冰茹:万人如海一身藏——读杨绛先生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借翻译英国...

李相:应该怎样对待传主的叙述

传记文学的写作无疑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对于自己所涉及的全部事件和人物,必须都采取客观和公允的态度,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

范宇娟:回黄转绿十年间——杨绛新时期研究述评

(一) 杨绛,曾是钱钟书的“灶下婢”,长久以来人们忽略了她的丰瞻华采。与“钱学”日益壮大之势相比,对杨绛的研究评述要冷...

吕东亮:干校文学的双璧

内容提要:杨绛的《干校六记》和陈白尘的《云梦断忆》在新时期以来关于干校的写作中是成就最高的两部作品,堪称“干校文学”的...

林筱芳: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

一 把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罗列在一起,并企图从中找出某种共性,也许难免要冒把作品当成作家个人的注解的危险。在解读杨绛的时...

卢升淑:现代女作家文本里孤独、无力的母性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写作往往表现为揭露女性现实的问题,特别在控诉父权制方面已经做了广泛的思考。“娜拉的出走”在20世纪初期...

柳鸣九:君子之泽,润物无声--心目中的钱锺书、杨绛

在一个人文精神明显失落、人文大家甚为罕见、人文财富并不富饶的国度,对于人文精英、人文佳品不是更应该倍加珍视、倍加尊重、倍...

杨绛:我是怎样读《论语》的

  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我生在旧时代的末端,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

敖慧仙:站在中西文化交接点上——写于杨绛先生103周岁寿辰之际站在

  2014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3周岁寿辰。这位温柔典雅、安静博学、刚柔并济的百岁老人,她绵长的生命...

百岁杨绛:尊严和信仰

  “大嫂杨绛”的韧性 钱锺鲁先生向本刊记者回忆,他永远记得他第一次见到杨绛的情景,那时他还是孩子,在钱家那...

杨绛:忆孩时(五则)

回忆我的母亲 我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我很奇怪,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

刘宇隆:杨绛先生

作家有其作品形象,以致太深入人心的作品形象,会遮盖他的本来形象。比如提起鲁迅,一尊铜像就从脑海里压过来,他的每个字是铜的...

杨绛:百年淑子 映月泉清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对于悲痛和酸楚,她...

周国平:古驿道上的失散

杨绛先生出新书,书名叫《我们仨》。书出之前,已听说她在写回忆录并起好了这个书名,当时心中一震。这个书名实在太好,自听说后...

刘晨:一九七九

一、1979年,我们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思想的改造,而获得了所谓的新生。我的丈夫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名字为...

薛鸿时:我所认识的杨绛先生

1979年,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后不久,就在董衡巽学长的推荐下,拜识了钱、杨两位先生,并成为他俩的“助手”...

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杨绛先生近年闭门谢客,海内外媒体采访的要求,多被婉辞;对读者热情的来信,未能一一回复,杨先生心上很感歉疚。朋友们建议先生...

高群:杨绛这一百年

有时候,活着本身,就是一件艰难且漫长的竞赛。尚是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

岚枫:答报情痴无别物——钱锺书与杨绛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 1932年,春...

黎虎:《我们仨》里的钱瑗伉俪事略补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荣休教授夏志清先生《阿圆回去了--(我们仨)的悲剧》(原载台湾《中国时报》,2003年9月30...

莫昭平:九十九岁世紀作家,热情如昔

每隔一阵子,我就会打电话到北京,跟杨绛先生聊聊天、说说话。我很喜欢给杨先生打电话,99岁的杨先生豁达、幽默、充满一世纪的...

杨绛:控诉大会

三反运动期间,我在清华任教。当时,有的大学举办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图书展览,陈列出一批思想腐朽的书籍。不过参观者只能...

陶东风:戏中人看戏:从杨绛《干校六记》说到中国政治运动革命的文学书

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寿仙逝,各家媒体纷纷发表纪念文章,其中有不少谈及她的《干校六记》(下引此书,略作“《六记》”)...

叶匡政:悲哀的是对杨绛先生的道德审判

杨绛老先生仙逝了,享年105岁。一个寿过期颐的老人去世,绝对是“喜丧”了,功德圆满之人,才能享此福寿全归的殊荣。老人离...

李景端:眷眷之心别杨绛

【摘要】我与杨绛相识已有三十多年了。她的人品和学识,在文化界称得上交口赞誉,而随着与她交往的增多,我对老人的修养和情操...

敖慧仙:致我灵魂的引领者——杨绛先生

当我和你离别时——我不想把话隐藏在心上,那时我是多么爱你啊,尽我所能地爱得发狂。 ——屠格涅夫 得悉杨绛先生仙逝的消息...

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

听杨绛谈往事           《听杨绛谈往事》,记录了杨绛自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