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新清史 登录

刘文明:“大清帝国”概念流变的考察

摘  要:西方人自14世纪以来便将古代中国描述为“empire”,日本人自19世纪初开始称清朝为“帝国”,但...

欧立德:超越民族国家意识重新思考清朝

访谈人:应磊(斜体部分) 受访人:欧立德 他以满人的眼睛看清史,从满人的立场考察清朝的各种问题。 他不赞成光以汉...

王志通:重识《满与汉》——兼论与“新清史”研究的关系

【提要】路康乐著《满与汉》面世以来,广受好评。作者以“满”“汉”对立的视角得到了学界的甚高评价,但他忽视对概念的界定,...

章永乐:探寻中华民族自觉兴起之历程

冷战落幕为前一阶段的政治整合话语带来了新的困境,在中国国内,“中华民族”话语被期待发挥更大的政治整合功能,但同样遭遇到上...

定宜庄、欧立德:21世纪如何书写中国历史

导论 最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原来相对冷清的清史,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学科。从事该学科的学者人数之...

罗友枝:近二十年北美清史研究趋势

过去的20年间,北美清史研究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和研究趋势。首先是学者们试图将清史纳入一个更大的历史框架进行研究,挑战长...

汪荣祖: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

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创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体。秦祚虽短,然秦制绵延悠长,中华帝国自秦至清延续了两千余年,朝代虽屡变...

汪荣祖:为新清史辩护须先懂得新清史

十多年前,我从美国回到台湾长住后,在华语世界里努力提倡写书评的风气,并自愿担任某学术期刊的书评编辑多年,更喜读《上海书...

姚大力:“新清史”之争背后的民族主义

满人皇帝和清政府自称其国家为“中国”固然重要,然而它对我们判断清朝是否“中华帝国之延续”,其实并不见得是一个绝对必...

姚大力: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

新清史要把“汉化”从中心议题的位置上“挪移”出去,并不是因为汉化的故事不重要,而是因为相对于这个已为我们非常熟悉的旧故...

刘文鹏:正确认识“新清史”与“内陆亚洲”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司徒琳教授认为,“内陆亚洲”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史学界研究清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构成...

柯娇燕:我对“新清史”研究的保留意见

2013年2月至8月,我到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访学,在柯娇燕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满语、清史等。回国前夕,我就满语研习、满族史研...

蔡伟杰:新清史视角下的乾隆皇帝

近三十年来,有关乾隆皇帝的中文研究汗牛充栋,其相关传记约出版有十本以上,而专题研究更是多如牛毛。近年来相关的电视剧(如...

刘小萌:关于新清史的几点看法

一、 新清史究竟“新”在何处? 罗友枝(Evelyn S. Rawski)于1996 年发表《再观清朝:清朝在中国历史...

李爱勇:新清史与“中华帝国”问题

新清史是199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清史研究学派。1996年,罗友枝在全美亚洲研究学会年会的演讲《再观清代》中对何炳棣...

钟焓、唐红丽:新清史”学派的着力点在于话语构建

●在多数“新清史”学者看来,民国以来中国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宣布主权与两次世界大战以后风靡亚非拉的“去殖民化”的民族主义运...

杨益茂:“新清史”背后的学风问题

清史研究旨在对清代遗留下来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恢复其真实面貌,进而探讨内在的、规律性的问题,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张志强:超越民族主义:“多元一体”的清代中国

【原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界兴起了“新清史”的研究潮流,提出“内亚史观”——认为来自内陆亚洲(蒙古、新...

钟焓:北美“新清史”研究的学术误区

编者按:目前,社会上和学术界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罔顾历史,无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事实,以“否定”、“重评”、“还原”...

定宜庄 欧立德:21世纪如何书写中国历史:新清史研究的影响与回应

导 论 最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原来相对冷清的清史,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学科。从...

江风:“新清史”之争:超越政治,可能吗?

国内的清史学者大都承认“新清史”的学术成就,却多以警惕性的姿态来对待这一新的学术潮流。自从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再是中国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