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二千年中外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中,涉及佛学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仅专题论述,初步统计就有24篇之多。我们以此不得不追寻,是什么因由使... 刘梦溪:钱锺书与陈寅恪 打通文史和贯通中西 吴宓20年代在清华园,一次谈起学问人才,说年龄大一些的要数陈寅恪,年轻的首推钱锺书。陈、钱都是有... 谢泳:试释陈寅恪诗《赠吴雨僧》中之“讵公” 1961年9月3日,陈寅恪有四绝句《赠吴雨僧》,其中最后一首是: 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莱清浅水西流, 讵公漫诩飞腾笔,... 关爱和:陈寅恪的古典今典说 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是陈寅恪文史考据的重要方法。在读诗解诗的学术实践中,陈寅恪拈出古典、今典这样一对范畴,便于更好地... 冯友兰:怀念陈寅恪先生 三十年代,余之《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完成时,清华拟将其列入“清华大学丛书”,请寅恪先生审查其学术水平,看其是否合乎... 李欣荣:一九四三年陈寅恪的中山大学之行 抗战军兴以后,沿海高校纷纷内迁,开始流徙不定的非常态办学。广州中山大学自一九三八年十月播迁,先经粤西罗定,复迁云南澄江... 刘克敌:不以中医治病,却用中医治学——陈寅恪的“中医观” 作为中西文化兼通的文化大师,陈寅恪对中医药的态度值得注意。大致而言,他认为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因为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 杨国强:文化迁流中的“中国本位文化”意识——读陈寅恪先生 独立、自由之成为一种文化品格,对应于“士之读书治学,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的个体自立。俗谛与真谛相对,又泛... 葛兆光:读不下去的陈寅恪 书桌上摆着《陈寅恪诗集》的校样,看了两天,续续断断,全没有先睹为快、一气读完的兴奋。并不是陈寅恪的诗不好读,陈流求、... 彭玉平: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疏证(四) 沉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惧。 君宪徒闻俟九年,庙谟已是争孤注。 此数句言辛亥革命前之朝野情形。清末政坛风雨飘摇... 葛兆光: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 大概是在1996年初的时候,台北的王汎森兄寄来一封厚厚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陆续发表在《联合报》上的《傅斯年来往书信... 赵建永:黄老易学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肇基——以汤用彤陈寅恪论历数为中心 摘 要:作为20世纪中国学界的代表人物,汤用彤和陈寅恪对黄老学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具有典范意义。陈寅恪的道家道教研究,证... 沈卫荣:陈寅恪与佛教和西域语文学研究 摘要:在欧美接受过严格中亚语文学训练的陈寅恪,在归国前即以佛教和中亚(西域)语文学研究为其未来学术研究的重点,归... 赵元任 杨步伟:忆寅恪 元任虽然和寅恪在清华同事,但是我杨家和陈家的渊源更深。其父与先祖当日交往很密,记得有时他带两个幼子到我家来,他和先祖谈... 郑佩欣:忆陈寅恪师 陈寅恪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大师,我这个学识浅雹年龄相差四十多岁的后生晚辈怎能是大师的弟子?但这是真的。1952-1956... 陆扬: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 内容提要:自20世纪40年代初陈寅恪发表了他在唐史方面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以来,具体探讨和评估他在唐史方面的论断的研究从... 孟庆延:思想、风俗与制度:陈寅恪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意涵 摘 要: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一直以来,围绕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展开的学术史讨论大... 王晴佳:陈寅恪、傅斯年之关系及其他——以台湾中研院所见档案为中心 摘要:本文以台北史语所和近史所所藏“傅斯年档案”和“朱家骅档案”之有关信件为基础,探讨陈寅恪名字的读法和他与老友、... 桑兵:“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陈寅恪所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的两篇审查报告, 在相对于整理国故和古史辨等学界时趋的偏蔽, 有条件地肯定冯著, 可... 胡戟: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 陈寅恪先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独特的理性思维, 深邃的学术眼光, 系统的专业建树等应有的学养与贡献。从事国学研究的人,... 武黎嵩: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在二十一世纪初,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走进了公共视域,形成了一股热潮,谈他的家世、学术、诗文,成为能够介入文化... 姚大力:陈寅恪对今日历史学的意义 已经过去整整五十年了,陈寅恪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今天重读他留下的文字,我们仍很容易产生虽已隔世、而略无隔世之感的慨叹。 ... 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内容提要:“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 张甲: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 陈寅恪先生(1890-1969)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成就极其卓著的史学家,对中古史、佛教史和语言学等领域有着开创性贡献,对... 夏中义: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三种生命样式 以个体怎样面对历史语境中的“尊严与安全”为视角,来论述且比较学界先贤的生命样式,这当然不是学术思想史的常规框架所能涵... 陆键东:百年的人文中国 百年的陈寅恪 前言 (一)百年史迹演进的特点 “百年名家”,百年不仅表示一个时间段,即已经过去了百年,所谓沧海桑田,前人说过“秦时... 刘梦溪:陈寅恪的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 1969年10月7日清晨,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病逝于广州中山大学的家里,终年八十岁。一个月以后,即1969年11月21... 王汎森:时代关怀与历史解释——以“史学二陈”为例 韦伯说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又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意义”对于人之重要性有如此,学者也不能例外,许... 张伯伟:现代学术史中的“教外别传” 内容提要:在陈寅恪看来,现代学术史上的新旧两派,“旧人有学无术,新人有术无学”,其结果则是“两无成”,而其自我认知和研... 刘经富:陈寅恪的“恪”字该怎么读?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国学热”中,被“发掘”出来的前辈学人曾引领风骚。有关陈寅恪的掌故逸闻广为流传,不可否认,这... 余英时:为什么陈寅恪一生没有写过通史? 余英时先生始终在学院之中,任教多所名校,而在学术研究中,一直以中国史为主业,其专书和论文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 萧功秦:陈寅恪为什么没有写出中国通史 有一位研究生小P来信说,“最近一期的《读书》上有文章说,陈寅恪如果写出了他的《中国通史》,也许轮不到黄仁宇提出大历史... 仇鹿鸣:一个“北奔南人”对北魏的“贡献” 作为学者的理性立场而言,陈寅恪对于王通事涉神异的生平不无怀疑之处,但作为自我的生命体验,又着意效法先贤,以中国文化的... 葛兆光:陈寅恪世家 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周围松柏蔽日,走到这里就感到一种宁静。因为在清华园教书的缘故,每每路过,总在这里转上一圈。碑文,是... 赵建永:汤用彤与陈寅恪在初唐皇室信仰问题上的学术思想互动 陈寅恪和汤用彤在研究武则天及初唐皇室宗教信仰等问题上的学术互动,珠联璧合,各尽其妙,使学界对盛唐宗政教关系有了较完整的理... 刘克敌:“发现”与“发明”谁更重要?看王国维陈寅恪黄侃的相关论争 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之基本框架,大致形成于20世纪最初10年至20年代末,对此陈寅恪曾在1931年所写之《吾国学术之现状及... 吕嘉健:陈寅恪与钱锺书“论韩愈”之评说 韩愈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重头人物,20世纪中国两个博学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和钱锺书都研究过他。陈寅恪借歌颂韩愈建立道统、排斥佛... 刘经富:从藏书透视陈寅恪晚年学术走向 1969年10月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弃世,其藏书由中大图书馆保存。共计线装书1300余册,平装书370余册。线装书中,... 李乔:陈寅恪也幽默吗 我与一个史学博士聊天,说起陈寅恪先生有幽默气质,他不解地问:“陈寅恪也幽默吗?” 他问的有道理。的确,在介绍和研究陈先... 伍国:钱钟书对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批评 胡晓明先生在《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一文中曾指出钱钟书和陈寅恪代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简而言之,陈... 吴定宇:陈寅恪滞留香港前后的生活与风骨 一 1938年陈寅恪随西南联大西迁昆明不久,发生一件几乎改变他生活的大事。这件事在中国学术界、教育界,都产生很大的... 何兆武:逃课、凑学分与窗外的聆听 我们那时候的学生可真是自由,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比如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先生,他的西洋政治思想史、西... 苗振亚:陈寅恪与钱穆:性格即命运 读名人传记,常感到造化弄人。有的人,命运真是出奇的好,一辈子就像一件件好事都在前面等着他;有的人,命运好像专门跟他过不... 詹谷丰:陈寅恪跪拜王国维、胡适在蒋介石面前的二郎腿——那个时代书生 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其实,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鞠躬、握手,所有的动作,都是心灵的姿势,都需要一根骨头... 吴定宇:陈寅恪在1958年 在陈寅恪一生中,1958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年代之一。那么,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是如何应对的?这些事情对他的教学... 何炳棣:清华史学对我影响深远 今春不能重访母校,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资深学人会议,并作一公开学术... 孟凡茂:也谈陈寅恪与傅斯年的关系 2015年10月29日《大众日报》载文《天才的因缘》,其中有这样的话: “陈、傅二人之交谊,本是一段惺惺相惜之佳话... 荣新江:邓恭三与陈寅恪 一到过春节,就会去给几位老先生拜年,虽然我在北京过年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在的时候都会去拜年。拜年主要是听老先生们聊天,... 吴世昌:跋手刻本《论再生缘》 《论再生缘》一册,陈寅恪教授著,友人自香港皇仁书院寄赠,国庆前一日收到。书中考作者陈端生身世及其夫范菼因科场案获罪戍谪... 陈远:史学随想录 【陈远按】治史十年,偶有感想发于微博,不想集腋成裘,到现在已有二十多条,集纳与此,求方家指正 历史随想录1:了解历史... 谢泳:陈寅恪未入集的一封信 李之禹编《李嘉言纪念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中收有陈寅恪1942年10月5日致李嘉言一函,书前有原函影... 徐山皕: “只馀未死一悲歌”——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的管见 陈寅恪先生是我所景仰的前辈大师。记得在年轻的时候,因病休学在家,不愿让时间空过,便大量阅读书籍。当时对历史产生了兴... 谢泳:《柳如是别传》开篇仿《红楼梦》 《柳如是别传》全书共五章(第三章和第五章各有一附录),全书各章之间并无细密联系,体量也不平衡,全书近八十万字,前三章只... 唐文明:从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诗文谈儒教人伦思想中的自由观念 1927年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陈寅恪先撰七律一首《挽王静安先生》及一联悼念,后觉“意有未尽,故复赋长篇”《王观堂先生... 廖太燕:老报纸里解读陈寅恪 近来,笔者在翻阅40年代《武汉日报》时发现几则与陈寅恪有关的史料,未见其他论著或学者谈及,特予整理,以有助于拓展陈寅恪... 谢泳:陈寅恪对小说的一个卓见 陈寅恪和钱锺书都是中国大学者中有小情趣的人,比如都喜欢读淫书,都喜欢探究小事物的起源,喜欢追究西方器物如何传到中国等问... 渠敬东: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摘要: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 蒋寅:考量历史的平常心 在中国的读书市场,许多作者的走红,许多书籍的畅销,是让人很难理解的。王国维、陈寅恪的著作也能成为畅销书,不能不说是很奇... 胡晓明: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 本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有两个人的名字无疑是影响深远的。一个是陈寅恪,他开创了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 谢泳:陈寅恪钱锺书诗同用一典八例 目前已见陈寅恪和钱锺书旧诗,就数量判断,陈多于钱。陈钱旧诗中,偶有用典同一现象。除一般旧诗习语,如“蓬莱、青鸟、缁衣、... 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 一 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他对古典文学又有强烈的爱好。读他的全部著作,可以感受到冷静而理智的学术品格与内在的对人... 傅璇琮:略谈陈三立 一 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与影响已远超过历史学界。他在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林甘泉:在《历史研究》创刊初期的日子里 1954年创刊的《历史研究》,已经走过了60周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历史研究》出版之前,已经有几个地区性的历史刊物... 卞孝萱:《桃花扇传奇》与《柳如是别传》 清孔尚任撰《桃花扇传奇》(下简称《桃剧》),近代陈寅格著《柳如是别传》(下简称《柳剧》)。前者是历史剧,后者是历史人物... 章继光:陈寅恪国文试题引起的风波 1932年8月初,清华大学新生(含研究生)及各年级转校生举行入学考试,国文题目由国文系命题,系主任刘文典将此事委托给了... 桑兵:民国学人宋代研究的取向及纠结 民国学人对于宋代研究渐趋推重,可是推崇最甚的陈寅恽傅斯年等人,却很少专论宋代,而以宋为制高点研治整个中国历史文化提出的各... 金克木:陈寅恪遗札后记 唐长孺的小儿子唐刚卯在湖北省博物馆工作,最近给我一封信,附有陈寅恪致唐长孺的信的复制件,内容如下: 长孺先生左右:今... 高恒文:田余庆的史学思想及其陈寅恪论 田余庆先生的《秦汉魏晋史探微》,如书名所示,是一部对秦汉魏晋史的具体而深入研究的论文集,但文集的最后两篇文章,《魏晋南... 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站在学术新潮流的前面 各国学术发展史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学术同宇宙间万事万物一样,都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随时变动的... 刘梦溪: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在座的很多都是陈寅恪先生以及义宁之学的“有缘”人,也有的是我个人的朋友。汪荣祖教授,是我多年的朋友。我还再次看到了陈寅... 袁伟时:在这个时代重读陈寅恪——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的两大贡献 1995年,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面世,洛阳纸贵!几年后此书突然在书店中销声匿迹。在读者企盼多年... 刘梦溪:陈寅恪的学问为何有力量 我们常常感到人文学术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内心常常充满了无奈。但读了陈寅恪先生的书之后,对他的学问有一定了解... 余英时:我为什么写陈寅恪? 这部《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现在第三次增订刊行,我想略述书成的经过,并对先后关心过... 赵小兀: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倔脾气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 谢泳:陈寅恪晚年诗中的“梅兰芳” 所有解陈寅恪诗的人,都难免猜谜,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是陈诗特点决定的。胡文辉解陈诗最用力,也最有成绩。他... 谢泳:陈寅恪被忽略的一首诗 1952年,陈寅恪有《偶观〈十三妹〉新剧戏作》一首,原诗如下: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 满堂观... 盛邦和:陈寅恪:走出“史料学派” 学术界一般将陈寅恪视作史料学派,将其与傅斯年归为同类,无所区别。而事实并不是这样。陈寅恪与傅斯年虽都十分重视史料,以... 谢泳:陈寅恪二题 ... 李继宏:陈寅恪走上神坛之路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之作,它丝毫无助于读者理解陈寅恪的贡献和局限;但就塑造一个令人敬仰的人物形象...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岁月 一据黄萱回忆, 文化大革命 期间她若去看望陈寅恪,须先向历史系的掌权者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能登门探问。但数年间她还是有一... 谢泳:关于“陈寅恪热”答客问 问:大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掀起过一次陈寅恪热,以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出版为标志,近几年来,有关陈寅恪的著作又... 王汎森:“霜红一枕已沧桑”——傅斯年与陈寅恪 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Come in a cluster)?一八九O年... 伯樵:陈寅恪是怎样炼成的 再见陈寅恪祛魅汗牛充栋的学界严肃论著和民间人士的“集体狂欢”之后,貌似陈寅恪一切可说的都已说荆陈怀宇教授的新著《在西方发... 张求会:陈寅恪、唐筼骨灰安葬侧记 一 1969年10月、11月,陈寅恽唐筼夫妇经历4年折磨,终于俱不能支,相继逝世。此后,二人的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 傅国涌:陈寅恪不是做学问的标准,是做人的标准 时代周报:“陈寅恪热”持续了约三十年,尤其是自1990年代开始,不仅是学术圈,“陈寅惚也是一个公众的话题,这跟市场开放以... 宗亮:陈寅恪致傅斯年的未刊函电 陈寅恪与傅斯年交谊颇深,留存于世的陈寅恪致傅斯年书信亦为数不少。这些信件大多保存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最早由王汎森在1... 柯华庆:理性之思想 自主之精神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29年,陈寅恪在其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赞颂王国维:... 青袖:陈寅恪的晚年心境与《柳如是别传》的意味深长:与韩毓海先生商榷 韩毓海先生的新著《天下:包容四夷的中国》一书隆重推出了。装潢精美大气的红色封底上赫然有时贤的醒目推荐语:“这是有思想的学... 刘晨:游访陈寅恪故居 我相信,这是一次迟到的问候,因为在我自己的文章中我数次提及到陈先生的“自由之人格,独立之精神”,却又不以“马列主义”作为... 贾国申:陈寅恪别论 陈寅恪现在中国近代以来属于很奇特的现象,俩次高热热,热度持续时间都不短。第一次,在其本人活着的时候,尤其从年轻时候开始成... 汪剑白:陈寅恪之魂(二) 这一日中午,天气阴凉,陈寅恪的病室安静极了,珠江的水风透过纱窗吹进来,绿色的薄绸窗帘微微飘动,陈夫人回家去了,剩下梅姑娘... 汪剑白:陈寅恪之魂(一) 羊城风雨一夜灯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这个夏天,羊城的雨水真多,天天下雨,又大又急,康乐园好似被蒙在一层银色的水帘里,天空像... 唐均:披阅陈寅恪先生的外文庋藏 作为中国现代文人理想境界的一种标志,曾经实实在在生活着的陈寅恪先生无论是在其生前的大部分时间内,还是在他身后四分之一世纪... 王焱:从“政治法学”说到陈寅恪及其他 自启蒙时期以来,西方社会的政治学法学方面,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制度实践方面,都已经有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金岳霖:我的朋友们 这是游离于学问之外、忘情于山水之间的哲学家金岳霖先生晚年亲自撰写的一部回忆录,回忆了自己在人生、情趣、交友三方面的经历。...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 高山杉:陈寅恪与天台梵本 摘要:新刊《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于1932年条下提到陈寅恪在天台山所藏古代梵文写本中发现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所造... 余英时:陈寅恪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今年(2010)是陈寅恪(1890-1969)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大陆上出版了不少涵有纪念性质的专书。最重要的是陈流求... 傅国涌:陈寅恪:追求知识的自由 陈寅恪生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不仅是社会、政治的转型,更是文化上的转型,他目睹、身历时代的大变,从陈家深深卷入其中的维新运... 余英时:陈寅恪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今年(2010)是陈寅恪(1890-1969)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大陆上出版了不少涵有纪念性质的专书。最重要的是陈流求... 谢泳: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 一王瑶学术道路中的 陈寅恪影响 ,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术传统在时代习气中的升降命运和长远影响如何在一个学者身上由显而隐,最... 谢泳:毛泽东与陈寅恪 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相当多的文化事件,其根源当然有大的时代背景,但多数人的“宁左勿右”思维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遇事不... 张求会:陈寅恪一九四九年有意赴台的直接证据 陈寅恪像【导读】陈寅恪夫妇一九四九年确曾有意携带女儿离粤赴台,而且有所行动——通过朱家骅向傅斯年咨询,继而由傅斯年以史语... 梁承邺:从新发现史料看陈寅恪北上问题 关于1950年代中国科学院邀陈寅恪回北京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事,习见的表述是:1953年9月中共中央议定建立历史委员会... 琉璃锺:与汪荣祖商榷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的真正涵义 汪荣祖在《史家陈寅恪传》中将陈寅恪自己所说的“生平为不古不今之学”理解为“中古之学” 。汪荣祖还推论陈寅恪所以选择“不古... 李慎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论作为思想家的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史学家,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即使某些极其钦佩陈...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 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 刘梦溪:陈寅恪的“哀伤”与“记忆” 世间凡读寅老之书者,知寅老其人者,无不感受到他内心深处蕴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和苦痛,而且哀伤的意味大于苦痛。按心理学... 程美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人[①]——以胡适、周作人、陈寅恪、范 关键词:抗日战争 文人 胡适 周作人 陈寅恪 范文澜内容提要:本文拟选胡适 、 周作人、 陈寅恪 、 范文澜几位抗战时期... 罗志田:知人论世:陈寅恪、傅斯年的史学与现代中国 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关于现代中国史学的旧著终于出了中译本。我知道“施耐德”三字要全部连读才是其姓... 牟发松: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一、引言——后来者无法绕开的丰碑 魏晋南北朝(以下或简称六朝)隋唐在中国历史分期中的位置,中日学界迄今尚无定说。远者不论... 谢泳:钱锺书与陈寅恪 我给硕士研究生讲了一个学期《钱锺书与〈围城〉》,其中凡自己有心得的地方,我已陆续写了近十篇长短不等的文章,正慢慢刊出... 姜伯勤:《柳如是别传》与读书方法 三联书店新编《陈寅恪集》隆重问世。《陈集》收入现在所能找到的全部著述,共十三种十四册。其中,读书札记、书信集、讲义及杂... 范景中:读罢陈寅恪,不再做文章 口述:美术史学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范景中笔录:本报记者 刘悠扬我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可能比较早。原因很简... 张国刚: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 从宏观上看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发展史,可以观察到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 历史 变化过程。首先是西方学术的冲击... 易中天:劝君免谈陈寅恪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一不该热的热了起来 已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辞世多年后忽然成了文化新闻的热点人物,似乎是一件没什... 刘梦溪: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 我讲的题目是《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我想把这个题目的有关背景材料先交代一下。 第一,3年前,即1997年,是王国... 桑兵: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 比较中西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人治学的重要途径和革新思想的重要源泉,但其间格义附会的流弊甚多。1932年陈寅恪与刘文典论国文试... 荣新江: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 一、仓石武四郎及其中国学研究成果仓石武四郎(1897-1975)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尤其在战后以对汉语研究、汉语教... 王震邦:孙行者/胡适之──陈寅恪的「对对子」争议 从一九三二年八月陈寅恪所出的清华大学及研究所招生题目“对对子”“梦游清华园记”,解读陈寅恪与《马氏文通》、胡适等人截然不... 项念东: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 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上不乏学术论争,同行之间尤然。而所有本于学术探讨的论争,无论激切还是温和,自然都会有益于学术的发展,... 余英时:陈寅恪的「爱国主义」? [上]这部《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现在第三次增订刊行,我想略述书成的经过,并对先后关... 余英时:陈寅恪研究因缘记 这部《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现在第三次增订刊行,我想略述书成的经过,并对先后关心过它... 陈春声 刘志伟:理解传统中国“经济”应重视典章制度研究 最近十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成绩斐然,无论是资料利用,课题开拓,还是研究队伍的扩大,较之以往数十年都有明显进展。这种进步有中... 程美宝:陈寅恪与牛津大学 在陈寅恪的生平中,最为人熟知的事迹之一,是陈被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却因战争 爆发而一再延期上任,战后又因眼疾不愈而不得... 刘浦江:正视陈寅恪 中国人向来迷信,没文化的人笃信神祇,有文化的人敬畏权威。毛泽东时代,人们普遍陷溺于对政治权威的迷信,经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傅国涌:陈寅恪硬朗的人格底气 “陈寅恪热”已渐渐冷却,提起陈寅恪,或许人们会想起他那句洪钟落地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想起他的学究天人及“教授... 林贤治:文化遗民陈寅恪 昔时评骘士人,常言“道德文章”。所谓文章,亦可泛指学术,或其他艺文类。在这里,道德是第一位的;还有一层意思是说,道德与文... 陈奎德:陈寅恪:学术独立的中国典范 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由于一本传记《陈寅恪的最后20年》在中国大陆一纸风行,中国社会对於已去世多年的著名史家陈寅恪... 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 我与陈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寅恪先生的母亲是我唯一嫡亲的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是我的内人。... 陈明:谁解陈寅恪 陈寅恪颇推重宋儒。宋儒论人有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分疏,大致即是把人的存在分为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二个层面。我们不妨即以此尝... 蒋泥:脱不开的“政治”陷阱——陈寅恪的“大限” 1919年初,30岁的陈寅恪和26岁的吴宓在哈佛校园里结识,开始了他们长达半世纪之久的真诚友谊。吴宓对陈寅恪的第一印象... 刘后滨 张耐冬:陈寅恪的士大夫情结与学术取向 一、陈寅恪文集的整理出版《陈寅恪集》的编辑整理和出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三联书店从二○... 吴小龙:咸、同之际的文化定位——对陈寅恪的一种解读 几年来,“陈寅恪热” 一直持续不衰,研究、议论、推崇,文章、著作连篇盈箧。对于抱着不可化解的悲情冷落终生的陈寅恪来说,... 葛兆光:最是文人不自由 书桌上摆着《陈寅恪诗集》的校样,看了两天,续续断断,全没有先睹为快一气读完的兴奋。并不是陈寅恪的诗不好读,陈流求、陈美延... 刘克敌:二十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二十年来的陈寅恪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期、繁荣期和深化期。从事此研究的人员可分为四个群体,即陈氏门人、老... 陈寅恪:论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 沙健孙:向陈寅恪先生学习什么? 前些时候,在一些书刊中,讲堂上,以至大学宿舍里,关于陈寅恪先生的思想、风骨、 行止,一时似乎成了议论的热点。 无疑地,作... 草偃:我读陈寅恪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陈寅恪 去岁(2001)国庆间,... 桑兵:陈寅恪的西学 陈寅恪主张治学以世界为范围,实际上多用比较语言、比较文献、比较宗教、比较历史等国际学术界奉行的正途轨辙,其推许王国维的治... 徐庆全:陈寅恪《论<再生缘>》为何“出版无日”? 1949年后,陈寅恪先生居广州,任岭南大学(后为中山大学)中文、历史两系教授。因其学术成就,当时,党内有些文人气的领导... 刘梦溪: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 我不认为现在已经有了什么“陈寅恪热”,但近年学术界、文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陈寅恪其人其学,这个特指名词的报刊引用... 刘克敌:同时代人怎样看陈寅恪 作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当时人们称国学院的教授为“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在1925年被清华聘任之时,其实还在德国留... 莫砺锋:古代文史研究的典范是怎样从郭沫若变成陈寅恪的 我所从事的古代文史研究往往被说成是钻故纸堆,人们也常把它看成是象牙塔中的学术。但是任何学术研究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时... 刘梦溪: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在座的是与陈寅恪先生和义宁之学结缘的朋友,也有许多是我的朋友。汪荣祖教授,是我多年的朋友。我还再次看到了陈寅恪先生的三... 季羡林:回忆老师陈寅恪 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 谢志浩:陈寅恪——“志业”与“心迹” 陈先生从清华国学研究院始,门人弟子众多,刘节、蒋天枢、王永兴、汪笺、金应熙,周一良、季羡林对先生都执弟子礼。令人遗憾的是... 谢泳:为何“陈寅恪热”持续不断——陈寅恪晚年诗答客问 高:你的新作从名字上看也是对陈寅恪诗歌的考释。我也见到一些地方说您对你的朋友胡文辉的《诗笺释》的今典部分不... 夏中义:思想家应提出并回答时代重大命题 2014年的早春,虽然浓重的雾霾携着冬天的余威,笼罩着华夏三分之一的国土,但是破土而出的嫩蕊,还是忍不住向人们送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