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中国电影中的张艺谋电影 1 文学艺术生态是社会政治生态的反映,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观察社会政治生态,一定要包含对文学艺术生态的观察,它们... 《英雄》和它的分镜头剧本 这是一本相当奇特的书。我还在为《博览群书》杂志写“脉望夜谭”专栏时,它就是候选的书之一,但是因循磋跎,久未动笔。几天前... 建文 张艺谋: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建文●导演张艺谋 观众是什么?——观众就是你、我、他,我不认为“观众是上帝”这句话在全面意义上是正确的。 我想拣... 陈彦 张艺谋:张艺谋说《有话好好说》 1997年4月23日下午,张艺谋导演的新片《有话好好说》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映后张艺谋将影片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向在场... 李金梅:张艺谋电影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原因探究 正如托马斯•沙兹指出:“电影的主要魅力和社会文化功能基本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电影实际上在协助公众去界定那迅... 邹广胜 陈运永:张艺谋电影的三个基本主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意义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 顾颖:张艺谋叙事策略的变迁 谁也无法否认张艺谋这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有着出色的导演天赋。作为当代中国影坛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他所演绎的不外是一些民... 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 张艺谋以他的与众不同的电影活动,曾经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创造过惊人的“神话”般奇迹,获得过超常的毁誉,于是有引... 左舒拉:张艺谋又在滑坡 人们大概已经听说,张艺谋今年新拍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得了高等技术委员会奖,但这一结果对于创作者张艺... 薛中军 肖国栋:张艺谋影片女性意识浅议 近年来,许多人一直在观望张艺谋的创作,观看他是如何表现电影特质的。其实,人性的表现,女性意识的蒸发,是他影片的极致所在... 陈晓明:张艺谋的还童术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张艺谋都是当代最卓越的文化英雄。在批评界的一片责骂声中, 在观众一片大叫上当的悲愤声中,《英雄》创造... 李鲁祥:追问生命 张艺谋的创作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证明来自两个方面:一连串的国际大奖和观念的喜爱。 张艺谋电影风格的独特,似乎是一入... 卞祖善:张艺谋的成功与失败 199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在北京紫禁城太庙演出实景歌剧《图兰朵》,由张艺谋导演,张的意图就是要让歌剧“好看”... 陈泽顺:张艺谋的难题 《有话好好说》颇为平静地移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既没有因它而激动,也没有因它而惋惜。如果这是一部一般导演的影片,有此结局... 安刚强:张艺谋电影的人物世界 迄今为止,张艺谋向观众推出了他执导的《红高粱》(1988年)、《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 魏新华:痞味文化少点好 前些日子王朔对诸多文化界的人士提出了批评。本身文化界就应该经常的开展在理性指导下的文化批评,这对于锤炼文化修养达到提高... 西蒙劳伦斯:节点或面:张艺谋翻拍《血迷宫》的跨文化误读 一、引言 大概在1908年,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碰巧看到一部中国学者未发表的论文手稿,该手稿被欧内斯特... 王一川:我性的还是他性的“中国”? 张艺谋,以其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神话”式经历,已成为90年代正宗的“中国”形象的权威“供应商”。他在《黄土地》、《红高... 王宜文:人性表现的三组平行交叉蒙太奇 美国学者史蒂芬•普林斯(Stepher Prince)曾惊叹,如黑泽明这般地位崇高的电影大师,在西方竟罕有... 周星:如何认知张艺谋电影《归来》的意义 一直期望电影不是教科书,不是让人们指点江山的工具,而是艺术情感凝聚的作品!但当下总有一些对于艺术精致表现误解的现象,自... 曹允迪:日本对张艺谋的恩宠 在日本,著名电影评论家、日本(私立)电影学校校长佐藤忠男,著名电影评论家、原( 国立)东京大学校长莲实重彦,著名电影评... 赵健伟:是谁误读了《图兰朵》? 生于1858年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或许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的一部生前未完成的歌剧《图兰朵》,会在一个世纪后被远东一个名叫... 陈墨:青春的戏剧 在“第五代”主要导演中,张艺谋“出道”较晚,当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以及黄建新都已拍出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并名声远... 王挺:叙事:在语言与影像之间的行走 文学在艺术门类中的特殊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在悠久的时间演变中,不仅积淀了深厚的艺术经验与充裕的表达技巧,而且文字语言的... 顾伟丽:在全球化的阳光和阴影中 一 因为本文是将张艺谋现象放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进行观察分析的,因此在开始我们的话题之初有必要对有关全球化的问题作一番... 王玉明:张艺谋、黄建新叙事风格比较论 “一个导演是一种生产思想和趣味的机器;一部影片是一系列创作上和技术上的决定,导演的任务是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注:... 宋桂珍:“第三世界文化”理论视域中的张艺谋电影 张艺谋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争论。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讨论中,... 黄式宪:东方武侠传奇:张艺谋跨界出征的悲壮之旅 一、全球化对策:提升民族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进入后WTO时期的中国,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是:民族电影如何“与好莱坞共舞... 田卉群:“独狼”与“宠物” 电影馆新书《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郑树森著)中,提到了黑泽明《用心棒》(又名《保镖》)对美国西部片的影响,令人心有所动... 孙董霞 刘贵祥:当代中国电影中“奔跑”情节的哲学诠释 在中国当代影坛上,几部名导演所执导的影片都不约而同地将奔跑作为影片的一个重要情节。奔跑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之一,但在当... 张振华:从张艺谋电影看我国“第五代”导演文化观念的转换 如同八十年代孤军奋战的精英文化早在无穷的创新中尽显颓态一样,曾在中国银幕上异军突起的第五代导演作为一种群体性的电影文化... 高卫红:浮光掠影中的千里走单骑 2005,电影繁华的又一年,留恋光影般叫嚣着卖座的数不胜数,而独独有个电影界传奇式人物张艺谋似乎选择了沉默。他的低调沉... 刘旭:后殖民审丑观:张艺谋电影东方意象的背后 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最有名的导演之一,由其执导的电影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这也是他被西方电影节评委肯定的重要原因。从他作为... 邹广胜 陈运永:《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昆明)2005年02期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 陶东风:被抽空了社会历史内涵的爱情绝唱 张艺谋精心剔除了陆焉识被打成 反革命 的经历,他在监狱中漫长的非人生活,以及匪夷所思的逃亡经历,还有冯婉喻及其子女在漫长... 黎学文:巩俐的眼神与国家记忆的归来 一个国家的苦难历史是这个国家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不管试图做出怎样的涂改和遮蔽,国家记忆必将凝化为国家历史中重要的篇章,是... 成庆:张艺谋与贾樟柯的背後:当代中国文化生产的第三只手 *本文原载於《思想》第5期《转型正义与记忆政治》。 2006年末,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 邓海南:通往心灵的路止步于眼球 张艺谋已经成了这样一个品牌:电影之于他,已经成为一种行为艺术; 每次拍电影,都把动静弄得特别大;宣传和造势,成了比拍摄更... 陈行之:在思想塌陷的地方 关于张艺谋的电影,我前后写过两篇文章,一篇写于1997年,题目是《张艺谋的难题》,一篇写于2006年4月,题目为《为张艺... 陈行之:为张艺谋辩护 1二零零六年四月十六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创作团队正式确定,张艺谋最终从众多国内外候选者中被北京市奥组委挑中,正... 陈行之:张艺谋的难题 张艺谋的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是勿庸置疑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一系列作品显示的艺术水准已经同世界上最优秀的影片比肩而... 崔卫平:张艺谋电影中的游民意识 一 何为游民王学泰先生1999年出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1]一书,李慎之先生为其作序,称其为“发现另一个中国”,即在... 时东陆:张艺谋的无奈 电影导演张艺谋近来有三部大家瞩目的作品: 电影,,和2004年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八分钟的表演.和都是中国古代时期的故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