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虹:以觉世始 以传世终——梁启超与二十世纪中国 梁启超生活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年代。我们今天将他作为二十世纪的学者来看待,并非因为他在这个世纪中还生活了二十九... 贾小叶:破坏、革命与立宪——再论梁启超的革命思想(1898—190 摘要:一般认为,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的思想趋于激烈,甚至一度热衷于鼓吹破坏与革命。但他笔下的革命与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的革... 任锋:《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百年孤独” 梁启超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在1922年问世,距今已有百年。这常常被视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独立学术领域在现代诞生... 林峥:研究系与湖南自治、湘直战争关系述论 摘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研究系参与1920年代初的湖南自治运动,除践行地方分权的政治理念外,亦符合研究系自身发展之需求。... 瞿林东: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价值 一、《新史学》——中国史学走向变革的宣言 100年前,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梁启超纵观中外社会历... 李恭忠:梁启超的“中国史”自觉及其限度 梁启超在1901—1902年发表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一般被视为20世纪初“史学革命”的宣言书。理解“史学革... 徐勇:伊波普猷˙梁启超˙琉球民族论 依据金城正笃先生考察,伊波普猷写作《古琉球论》,曾引用过梁启超的文章以讨论思想解放的“奴隶根性”等问题,也不排除二人有过... 王也扬:为了增强“我国民之群力、群智、群德” —— 康梁开创“救 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官制中早就有“太史令”一职。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提出记述历史要“究天人之际,通古... 杨天石:革命、改良两派的合作与破裂 (一)毕永年组织兴汉会 唐才常在改良派中,属于激烈分子。戊戌政变后,他哀悼死友,迅速赴日,会见康有为和梁启超,建议起兵... 杨天石: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 (一)《清议报》与《新民丛报》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他的维新同志徐勤、麦孟华、汤觉顿以及时务学堂学生蔡锷等人随后相继到达... 许子东: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20世纪中国小说的起点 以梁启超(1873—1929)的《新中国未来记》,一部在今日大众心目中不那么出名的小说,来作为《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杨天石:改良思潮的兴起 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潮有其前驱。 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的“天朝”梦和“上国”梦,少数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他们痛苦地发... 单世联:国家与个人:梁启超的犹豫 现代中国不但紧张地遭遇着“亡国”的危机,而且还深地体验着“无国”的困扰。“无国”的伤怀与“亡国”的恐惧同为晚清以来中国... 欧阳哲生:梁启超的国际观与晚年思想转向——梁启超著《欧游心影录》的 【提要】梁启超的国际观是在观察欧战中逐渐形成的。在当时展开的东西文化论争中,梁启超经历了一个从缺位到补位的过程。欧游... 茅海建:中学或西学?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 (本文选自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下编第四章) 一、问题的提出 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 桑兵:革保论战与共和观念的演进 清季革命党与康梁一派的论战,历来是辛亥革命研究的要项重点,已有成果甚多,以至于一般不再被视为可以进一步探究的对象。不过... 桑兵:梁启超与共和观念的初兴 自1879年今义的“共和”进入汉语世界,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中国人“共和”的观念只是零星和片断的,所指能指因人而异。与... 盛邦和:梁启超道家论的转折与演化 梁启超对道家的态度处于不断的变化更替中。戊戌变法及变法失败后亡走日本这个时期,梁启超对于道家深以为恶,直以“阴毒”两... 单世联:梁启超的“文化自觉” 说明:梁启超是现代中国用心讨论过“文化”概念及其历史的思想家。与康有为、严复、章太炎、王国维等人相似,梁启超也有“早年... 高力克:中国现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德国谱系 在“战争与革命”的20世纪,民族主义在中国风起云涌,国家主义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流派。“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摘 要: 19世纪末以来, 秦至清的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为专制政体、皇帝为专制皇帝的论断影响广... 蒋凌楠:梁启超与20世纪前期社会阶级话语的流行 摘 要: 中世纪西欧旧制度下的等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阶级”的译名传入。中西对比之下... 翁有为:梁启超对专制体制批判之发覆 摘要:学界对于梁启超政治思想重点关注的是他的“开明专制”论和他的民主思想,即“立”的方面的研究;而对他“破”的方面即其长... 蔡双全:梁启超、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异同析论 内容提要: 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在中国最早介绍、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他们在对其起源、价值追求、作用及其在当时... 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 戊戌时期康、梁议会思想的资料来源,皆为中国儒学经典与中国历史。这正说明了康、梁对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并有着很... 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洪水说”“地顶说”“地运说” 摘 要: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授中谈到了“洪水说”,即四千年前世界全陷于洪水之中,人... 夏晓虹:著论求为百世师——说梁启超的“善变” 在近现代之交的中国,梁启超不但名气相当大,而且享名时间长,这在那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时代,实属难得... 许纪霖:戊戌两代士大夫的世代交替(下) 五,争夺变法的领导权 假如康有为仅仅满足于在民间当一位教主,做孔子那样的素王,官僚士大夫尚不会感觉到切身的威胁,问... 赵轶峰:国族重构与中国现代历史学 中国学术界在概念层面不甚区分“民族”与“国族”,晚近将二义归并用“民族”表示,带来历史学话语中的一系列纠缠,颇有碍于讨论... 任锋:历史政治学的双重源头与二次启航:从梁启超转向到钱穆论衡 内容提要:历史政治学作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前沿探索,需要向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中类似的智识积累致敬,从其曲折得失中汲取养分。... 唐文明:现代儒学与人伦的规范性重构 摘 要:人伦的规范性重构应当是现代儒学正确的开展方向。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基于耶林式的法权观念批判旧伦理与旧道德,... 陈建华:戊戌变法与世界革命风云 作者简介:陈建华,1985年、1988年在复旦大学获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 胡全章 关爱和:晚清与“五四”:从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话 内容提要:晚清至五四时期发生的中国文学变革,语言范式的转型具有关键的本体性和标志性意义。晚清时期,梁启超通过改良文言和... 关爱和:梁启超“新民说”格局中的史学与文学革命 内容提要:19、20世纪之交,维新思想家梁启超在西风东渐、救亡图存的思想背景下,策动了以“新民救国”为主旨的思想启蒙运... 桑兵: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评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 由狭间直树教授主持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梁启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东京みすず书房,1... 桑兵:康梁并称的缘起与流变 内容提要:在众多康门弟子中,唯独梁启超与乃师并称,就此而言,看似师弟二人始终一体同心,实则双方常常貌合神离。合称既非事... 桑兵:辛亥康有为的虚君共和论 内容提要:辛亥武昌战事爆发甫一月,康有为就致函黎元洪、黄兴、汤化龙等,提出虚君共和的主张,异想天开地试图因旧朝而行共和... 辛智慧:梁廷灿与梁启超 梁廷灿,字存吾,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族侄。他长期担任梁启超的学术助手,著有《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年谱考略》等。他的人生轨... 高翔宇:梁启超归国与民初政争 内容提要:1912年10月8日梁启超归国这一民初政治史上令人瞩目的事件可作为观察民初政争的窗口。梁启超结束海外流亡生涯... 刘婉明:敷衍“国家身体”:梁启超与“生病的中国”形象之散布 内容提要:梁启超在晚清知识界“生病的中国”形象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从理论来源上看,他笔下的“生病的中国”形象杂... 李海蓉:澳洲保皇会创立探源 内容提要: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与梁启超流亡海外期间继续其变革中国的政治活动,保皇会为二人所依托的庞大跨国组织。然而对于保... 石川祯浩:《晚清“睡狮”形象探源》 摘要:在20世纪初,“睡狮”、“醒狮”成为中国士人普遍接受的一个象征性说法。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崛起,... 胡晓进:清末民初美国宪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作者简介: 胡晓进,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关于清末民初美国宪法(文本与论著)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问题,国内... 茅海建:梁启超《变法通议》的写作计划、发表与结集 梁启超(1873—1929)以《时务报》而声名大著,而他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最著名的政论著述是《变法通议》,部分地表达... 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陈独秀曾说过,“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1]毛泽东则是提出... 马勇:梁启超入湘引发思想冲突大戏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成名于甲午战后“维新时代”,是那时中国知识界、思想界执牛耳的人物,是风靡一时、洛阳纸贵的《... 解玺璋:梁启超的最后十年 楔子 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了两千年帝制的夜空,迎来了中华民族新纪元的黎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清帝宣... 章清:近代中国对“公”与“公共”的表达 在近些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围绕“公共”展开的话题,算得上“你方唱罢我登台”。“公共空间”(public spher... 解玺璋:梁启超的革命与反革命 革命这个词儿,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在座诸君很多人恐怕都经历过那个不革命就是反革命的年代。 有人说,20世纪是个革命的世... 解玺璋:新民:未完成的启蒙 今年是梁启超的《新民说》发表110周年。严格说来,这部著作是作者在1902-1904三年内陆续写成发表的,并不限于19... 夏晓虹:“共和国民必读书” 在梁启超一生的著作中,《国民浅训》一书无疑最具有传奇性。所谓“传奇性”既指向成书过程,也包括了其后的出版发行。 实际上... 姜萌:国族、种族意识纠结下的《新史学》 【内容提要】 1899-1902年间是梁启超政治思想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亦是他酝酿并提出“新史学”的时期。在“反满”与“... 马勇:《清代学术概论》说了什么? 1916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失败后,民国重建,但许多先前热衷于现实政治的政治家、军事家却从此开始有点偃武修文的意思,不再以... 解玺璋:民国初年的梁启超行踪 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观望、争执和算计之后,去国十四年的梁启超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1912年10月初,他乘坐日本大信丸到... 解玺璋:万木草堂畅想曲 拜访了新会梁氏故居的第二天,我们前往广州万木草堂。当年,梁启超离开家乡茶坑,到广州求学,只能乘船,走西江,逆流而上;今... 解玺璋:寻访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这个长久以来被人们所遗忘的巨大历史性存在,正以不同的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人们忽然发现,梁启超在百余年前思考... 解玺璋: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在关于五四运动的叙事中,我们似乎很少看到梁启超的名字。或者他当时尚在欧洲游历考察,不在国内,没有直接参与到运动之中;或... 蔡志栋:思想史上的今天|梁启超和“全民的贤能政治” 连大陆新儒家都野蛮生长的今天,儒学究竟意味着什么?虽然说法很多,但似乎在扩展范围的同时,对某些话题却在缩减,比如,如何... 喻中:所谓国体:宪法时刻与梁启超的共和再造 梁启超通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从宪法的层面论述了共和国体不容颠覆的政治主张。梁启超对国体问题的阐述,对于中国的宪... 章继光:梁启超对《仁学》的传播之功 梁启超与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战友与风云人物。梁对谭评价甚高,称赞说:“谭浏阳(嗣同)志节、学行、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 章继光:梁启超谈思想的力量 作为近代思想史开风气的人物,梁启超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戊戌变法之前,他创办《时务报》,积极宣传变... 朱中原:“五四”点火者梁启超 一 1919年7月1日,身在法国参加巴黎和会的梁启超向国内发回了一封密电,密电内容如下: 汪、林总长请转南北当局诸... 冉云飞:不会做父母的中国人 冉按:这是2012年前所写的文章,收入2013年所出的《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我早在16年前就曾写过一篇《教育父母》的短... 刘志强:梁启超宪政路径及理论考察 梁启超从言君宪到倡共和,再从告别共和到开明专制,又从主虚君再到顺共和,几经变迁。考察梁启超宪政理论模式的选择上变动不居的...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 【专题名称】美学 【专 题 号】B7 【复印期号】2010年11期 【原文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合肥... 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 任公先生高文博学,近世所罕见。然论者每惜其与中国五十年腐恶之政治不能绝缘,以为先生之不幸。是说也,余窃疑之。尝读元明旧... 王鹏辉:边疆、民族与梁启超“新中国”的建构 摘要:梁启超身处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关切边疆危机,追求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梁启超依据现代地理科学认识东南诸省与西北腹... 耿云志:梁启超对清王朝最后统治危机的观察与评论 大约30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及梁启超1910年发表在《国风报》上的一些文章时说:“由于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使他(即... 耿云志:胡适与梁启超的中西之争 2013年8月1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耿云志做客腾讯文化燕山大讲堂,发表了题为“胡适与梁启超”的演讲。梁启... 颜德如 颜俊儒:离合之间:梁启超与西方自由主义 内容提要:梁启超与西方自由主义之关系,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这种关系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定位梁启超的自由观。在笔者看来,梁... 齐钊:梁启超与中国的社会学研究 梁启超一生研究兴趣广泛、涉猎领域广博、著作等身,为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正因此,学术界业已形成对其学术思想... 蔡双全 杨迅:康有为、梁启超佛教思想比较研究 (1.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2.中国地质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435000... 许知远:另一个亚洲故事 梁启超劝告潘佩珠写出这些苦难故事。 这是1905年的横滨,他们都是客居此地的流亡者。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越南。他们无... 陈来:梁启超,从公德到私德 梁启超对公德的倡扬和呼吁,直接来自他在这一时期的国家主义立场和对作为近代国家的日本的建设的借鉴,还有日本一些学者的影响。... 范忠信: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法理学的主题和特征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使命的影响,梁启超的法理学著述注重译述西说而不重创造、注重启蒙救亡宣传而不重学理探索、论题宽泛浅尝辄... 刘再复 李泽厚: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沉浮 刘再复(以下简称刘):我们在中国具体的语境中讲主体性, 自然更多地强调个体主体性,这就不能不涉及个人,涉及到在中国非常... 颜德如: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理解:以《卢梭学案》为中心 近代中国人知晓卢梭思想,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有“中国的卢梭”之称的梁启超,这是因为他曾经编撰并发表了著名的《卢梭学案》。... 颜德如 韩丽群:被逐渐放逐的卢梭:以梁启超的认知为中心 梁启超知道卢梭[①]应是他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避居日本期间。在其《三十自述》中有这样一句话:“自此居日本东京者一年,稍... 郭娟:令人神旺的梁启超 岁末或年初,这样容易令人感慨流年似水、人生几何的时候,读一本大人物的传记,在其跌宕精彩的经历中感受人生豪迈,是一件令人... 李鹰:梁启超司法理念中的国家本位观 摘要: 对梁启超司法观念的分析不能脱离于梁氏对西方宪政思想改造的理论框架,寻此脉络可以明晰梁... 解玺璋 石岩:“自改革”和“解放思想”:梁启超及其周边话题 2014年4月,解玺璋新著《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和他的“自改革”》出版。书中,梁启超的政治求索被追溯到19世纪初由... 夏晓虹:梁启超书生从政 梁启超研究近年来已成国内显学,但一般读者对梁启超的认知,多停留在其早年参与变法维新的阶段,对民国创立后梁启超在政坛的活... 耿云志:重读梁启超的《立宪法议》 摘要: 实行立宪政体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一直追求的政治目标。梁启超是第一位明确提出宪政目标并筹... 李炜光: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启蒙师与先行者 任公身处清、民两个时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工商实业、法律教育、军事外交诸学均有涉猎,尤对财政学兴趣浓... 梁思萃:记松坡图书馆 在北京北海公园湖泊北岸,坐落着一个幽静的院落。它原名“快雪堂”,是乾隆皇帝以《快雪时晴帖》为名修建的,院中有王羲之著名的... 陈子明:梁启超的国民运动思想——国民运动便是共和政治唯一的生命 一、梁启超的变与不变对于梁启超,时人多以“善变”、“屡变”视之。梁本人也自认“流质易变”,“太无成见”。正是讨论“变”的... 杨玉圣:晚清中国政论界的美国观再检讨——以梁启超先生的美国宪法与政 一、问题的提出 晚清是中国政治大变革的“过渡时代” ,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的急剧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面... 杨玉圣:朝圣任公故里——在“梁启超法治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即席发言 感谢刘桂明总编辑,也感谢梁培招院长,因为正是刘总和梁院长为我提供了参加“梁启超法治思想学术研讨会”的机会。 我虽然在大学... 陈子明:梁启超时代——被遮蔽的新中国 很高兴为古川的《梁启超时代》作序。这篇序想要阐明的是:梁启超是新中国第一人,梁启超时代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时代。梁启超时代,... 邵建:致梁任公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等... 萧象:改良或革命,“梁启超现象”的再审视 19—20世纪之交是中国政治社会动荡最为激烈的一个时期,也是梁启超思想起伏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从1898年至1903... 耿云志:梁启超与胡适 今天的会,是谈梁启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他既是政治家,特别是政论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学者。整个... 周昂:梁启超身后沉浮事 “我觉得一百年来对梁启超的评价太差了,他这人太冤了,所以我要给他打抱不平。”在《梁启超传》新书发布会上,解玺璋说道。20... 刘再复:解玺璋《梁启超传》序 三十年前,大约是一九八〇年前后,我读了北京出版社的一部《梁启超传》。那时新书很少,能见到这么一部传记书籍,真是高兴,因此... 刘再复:把一个人的传记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史 三十年前,大约是1980年前后,我读了北京出版社的一部《梁启超传》。那时新书很少,能见到这么一部传记,真是高兴,因此立即... 杨瑞松:打造共同体的新仇旧恨:邹容国族论述中的“他者建构” 【内容提要】 邹容挪用和混杂日本学者桑原骘藏与梁启超的人种理论界定他心目中的“我族”,形成其人种论的基础;他从历史记忆建... 王铭铭: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 近来国内讨论新史学、历史人类学之类的学者,人数渐渐多了起来。这些学术新名目,易于使人肃然起敬,也易于使人联想到“东施效颦... 郭世佑:走近伤痕累累的梁启超 认真审视梁启超五十六个春秋的生命历程,参照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则不难发现,梁任公不仅是一位开启风气的启蒙思想家与著作等身... 戴建业:读现当代散文杂感(三) 引言这两天又在我的微博上发了几则有关梁启超、胡适先生的随感,都是一些随意闲扯和纵笔杂谈。梁任公那几则杂谈是与博友的对话,... 张永:“告别革命”并不容易 摘要:梁启超是著名的改良主义者,主张“开明专制”和渐进式改革,坚决反对革命,认为革命破坏巨大,得不偿失。但是,他也曾亲手... 梁启超:呵旁观者文 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沉溺,而睹其... 喻中:辛亥革命与梁启超单一制国家结构思想的形成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在“中央集权/地方自治”的框架下,强调了地方自治的价值与功能。在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针对“... 孟凡茂:也说梁启超一封未刊书信的写信日期 《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2日刊登郭双林先生文《跋梁启超一封未刊书信》,论证梁启超一封未刊书信的写信日期。 现重录这... 刘梦溪:胡适和梁启超:两个“国学书目” 国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一种流行。许多与国学有关的比较大的事件,都发生在20年代。章太炎的上海系列国学讲座,在1... 梁启超:三十自述 梁启超(1902年12月) “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此余今年正月二十六日在日本东海道汽车中所... 夏晓虹: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 内容提要:胡适提倡的 文学革命 ,乃是在晚清梁启超的 文学改良 止步之处向前推进。比起梁氏提倡的 俗语文学 ,胡适提出的... 杨光:重温革命党与梁启超大论战 一1905年11月,刚成立三个月的中国同盟会在其机关报《民报》上发动了一场针对立宪派梁启超的文攻战。梁启超以保皇会机关报... 周祖文:被误解与伤害的梁启超 3月13日午后,我专程从东四环外赶到西单三味书屋,听求学浙大时的师长郭世佑教授的讲座。赶到时,书屋二楼茶座的楼梯口都挤满... 傅国涌:思想不败——近代中国两代思想先躯的传承 汉语的更新改变了思维方式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追寻现代中国的历史,或者说追寻现代中国的一个过程。中国从古代向近代转型,... 刘东:晚年梁启超 电视片《回望梁启超》一共5集,我一直耐着性子守到最后,才发现它在轰轰烈烈地表述完戊戌变法、再造共和与巴黎和会之后,竟如此... 王英:中国现代启蒙的内在困境 《新民说》中的线性史观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王德志:论梁启超的宪政学说 内容提要: 梁启超认为:宪政就是立宪政治,立宪政治以议会制度为体制外壳,以国民的支持和舆论的声援为后盾,其精神特质在于控... 刘东:未竟的后期——《欧游心影录》之后的梁启超 今天的题目是《未尽的后期》,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梁启超写的这本《欧游心影录》我从哪里开始讲起呢?从对人生的规划开始讲起。我... 王铭铭: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 近来国内讨论新史学、历史人类学之类的学者,人数渐渐多了起来。这些学术新名目,易于使人肃然起敬,也易于使人联想到“东施效颦... 秋风:发现“梁启超派士人群” 梁任公启超先生是现代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不过,任公的重要性似乎依然被大大低估了。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重新发现任... 邵建:暌违任公一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命运,其实在一百年前的世纪初就被决定了。决定这一命运道路的,是在日本两个城市之间(东京与横滨)发生的一场政... 傅国涌:言论史上的“梁启超时代” 1912年11月,梁启超终于结束长达15年的流亡生涯,返回祖国。作为蜚声海内外的“言论界的骄子”,他受到了各界空前热烈... 张旭东:梁任公《敬告留学生诸君》百年有感 由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方案引发的社会性讨论,目前虽告一段落,但其实却并没有结束。尽管种种争议尚未了结,但这次学者们... 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 摘要: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 许倬云:雅斯培与梁任公——文明的起源与文明体系的成长 每逢有报刊要我开书单时,我总觉十分为难;因为我总觉得每一本读过的书,都曾对我有所启沃触发,选择任何一二本,都会“亏待”... 张晓唯:蔡元培梁启超的“有限合作” 说起梁启超和蔡元培,可谓清末民国时期知识界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梁在戊戌维新前后,导引舆论,堪称“骄子”;蔡于五四时期,革新... 高玉: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 内容提要 在西方,自由从根本上是个人的自由,它起源于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政府、对宗教等外在限制力量的反抗,个人的自由是... 张晓唯:梁漱溟与梁启超 梁启超晚年寓居津门,然其活动舞台大体以京津两地为主,活动重心已由政治转向学术。此一情形,可从他与梁漱溟的交往中看得分明。... 张晓唯:胡适梁启超初晤时间新说 梁启超和胡适,可谓近百年来中国学术和舆论界的两位“骄子”,他们之间的交谊乃至在“墨学”等问题上的论争,一直为后人所津津... 寇安炳:“致仕”的意思是官员退休 张洪彬先生在《如何看待晚清的清议与名士?》(见《中华读书报》2008年6月25日第10版)一文中论评道:“居于庙堂之高的... 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陈独秀曾说过,“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1]毛泽东则是提出“... 朱正:亦儒亦侠是吾师——张东荪诗里的梁任公 张东荪同梁启超有甚深的关系,两人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很接近,合作进行了一些活动。梁在《欧游心影录》中说,一九一八年末,... 梁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 梁启超在中西思想、个人与国家、利己与利他等多种思想的冲击之下,努力学习和消化西方的政治经济理论并转述给国内民众。梁启超在... 夏晓虹:梁启超的家庭形象 做梁启超研究多年,对与梁氏相关的大事小节不免时刻留意。不希望观察对象只定格在书本中,更愿意知道他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 罗志田:越是时代的就越永恒:梁启超文本的跨世纪解读 近代中国对同时代读书人影响最大,所谓开一代风气者有三人,即曾国藩、梁启超和胡适。古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 穆易:梁启超的风度及胡适的雅量 1922年3月4日,梁启超应北京大学哲学社的邀请去作演讲。这种事,对梁启超也是寻常事,可是,他偏偏挑了一个不大一般的题目... 吴小龙:梁启超的国家主义 梁启超思想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国家主义的阶段,他的这一段思想历程,决定了他后来对维新与立宪的思考,对改良与革命的态度,对国... 桑兵: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 由狭间直树教授主持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梁启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东京みすず书房,1... 郭世佑:梁启超: “激进-保守” 模式的盲区 旅美史家许倬云先生3年前在一个小型学术座谈会上谈及梁启超,强调说: “像任公那样天赋超群的人,近百年来,恐怕难找了。 ”... 郭世佑:梁启超庚子滞留檀香山之谜 提要:梁启超应北美保皇会同人之邀而离开日本,檀香山原本只是路过而已,梁启超并非冲着孙中山的兴中会阵地而来。至于梁氏在檀岛... 罗志田:评《新史学》 王国维论清季学术转变时曾说:学术变是因时势变。本世纪初,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新史学〉一文,就可以看作在当时世风大变的...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 周树山:梁启超为何不进广雅书院? 最近网上多次爆出学校在风雪(雨)中组织学生列队迎接地方领导的新闻,据说:1月2日,湖南桃源县第五中学恢复挂牌,该校学... 周树山:乱世和末世的自我救赎 大约历史到了某个阶段,人们的精神状态有某种相似处。清朝宣统二年(1910),梁启超的同学麦儒博(字孟华)因为找不到人... 周树山:梁启超民初归国的心路历程 清末戊戌年(1898)八月,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党发动政变,逮杀维新党人,变法失败。梁启超得日人营救,搭乘日本大岛舰赴... 周树山:大道多荆榛——梁启超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梁启超为在中国实现宪政奋斗了大半生,最后以失败告终。正统的历史言说把他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定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认为他... 杨光:梁启超宋教仁的道路:宪政中国之道 一很少有人将梁启超与宋教仁相提并论。的确,表面上,这两个人很不一样。很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按照“哪个阶级、哪条路线、哪个司... 刘致平:梁启超的国家主义思想与晚清的中国认同问题 在革命排满思潮风起后,梁启超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他将革命派的汉民族主义称为小民族主义,而将自己的合中国境内诸民族的民族... 蔡双全 王正相:梁启超“开明专制论”之学理辩析 内容提要 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是希望由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中国民主化,... 魏宏运: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们还... 周睿志:追求保守与变革的平衡 中国有至少三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在汉代,它就已经产生相当可观的政治经验了;汉代以后的各朝,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制度实践... 周树山:梁启超悲悼菊花砚 一 1897年,梁启超(任公)25岁,满腹经纶,豪气干云,痛国家之衰败,哀民智之暗昧,有匡世救国之志。这年秋天,湖... 谢志浩:回眸梁任公 省思一百多年前,康梁变法,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可以作为改革的借鉴。改革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千千万万人的事,既然是大家的... 何怀宏:国家要像个国家的样子——重温梁启超的宪政思想 “国家要像个国家的样子”,在今天的世界形势下,最终必须是一个宪政的国家、法治的国家、民主共和的国家。国家要持久强大,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