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张爱玲 登录

许子东:张爱玲《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的上海故事

在张爱玲(1920—1995)的作品里,香港传奇与上海故事常常交织对照,互为他者。如果说香港是风景,上海就是窗台;香港...

许子东:张爱玲《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张爱玲的香港传奇

1941年,丁玲在延安最重要的文化期刊上发表了《我在霞村的时候》,两年以后,另一个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女作家,在日据上海的...

张泉:文学“统战”与当代文学在新中国的重建

内容提要: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易代前夕,中共高层刘少奇、周恩来以及胡乔木、夏衍等文化界领导人先后指示,北京、上海保...

陈夫龙:张爱玲的服饰体验和服饰书写研究

内容提要:张爱玲对服饰有充分的理解和体验,她不仅在现实中穿戴别具一格,而且在创作中借助服饰书写捕捉人物灵魂。或暴露阴暗...

李宪瑜:论张爱玲后期创作的“改写”现象

内容提要:张爱玲离港赴美后仍然笔耕不辍,但大量精力都用在“改写”,包括改编、改译方面。有对一些古今名作的“改写”,更有...

木啟:董桥与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

沈昌文先生的《师承集》,尺楮帧帧,书人书事,掌故多极了。其中收有与董桥先生往来信札一十三幅,并有段一百五十余字的自述...

贾平凹:读张爱玲

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女...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前 言 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

陈子善:张爱玲其人其作

一 一九四五年,已经出版了《传奇》和《流言》而名满海上文坛的张爱玲,在干些什么呢?张爱玲文学生涯中的这个特殊时段,好像...

陈子善:范思平,还是张爱玲?

【内容提要】 张爱玲不但是独树一帜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也是有特色的翻译家。本文探讨张爱玲1952年7月到香港后翻...

张伯存:国族情怀 身体政治 私己爱欲

华人电影导演之翘楚李安继2005年凭借电影《断背山》获得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之后,2007年又以电影《色R...

陈子善:张爱玲佚文《炎樱衣谱》

以前读中共地下党员秘密控制的《杂志》(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注意到该刊1945年4月第15...

陈子善:《炎樱衣谱》:张爱玲写的“广告软文”

不久前出版的《旧闻新知张爱玲》一书,收录了张爱玲散文《炎樱衣谱•前言》,这篇谈衣服的文章是张爱玲为其好友炎...

陈子善:《小团圆》的前世今生

《小团圆》是张爱玲后期最重要的一部力作。 张爱玲为什么要写《小团圆》?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绝非一些论者所断言的是为了...

陈子善:无为有初有还无

近日,张爱玲晚年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出版引发热读,除了小说本身,很多人把小说中的“人物对照”作为该书的最大兴趣点。为...

陈子善:张爱玲《传奇》初版本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些重要的年份是不能忘记的。譬如,1921年,郭沫若的《女神》和郁达夫的《沉沦》问世;1923年...

陈子善:关于《同学少年都不贱》

2001年7月,盛夏时节,我从波士顿飞到洛杉矶。我是应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系主任张错教授之请去作短暂访问的,在该系有一场...

陈子善:张爱玲与小报

我指导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王羽,今年年初幸运地“与张爱玲不期而遇”,发现了张爱玲佚文《天地人》。...

苏伟贞:自夸与自鄙

书信,是张爱玲的另一个舞台,另一个形式的演出。 情节大约要从青少年时期被父亲囚禁的那场风暴开始,之后,便确立了她的后场...

李欧梵:张爱玲与好莱坞电影

很多学者都曾经讨论过张爱玲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关系问题,包括我自己。借用陈子善先生的话来说是“永远的张爱玲”,我们研究张...

陈子善:1945—1949年间的张爱玲

一 一九四五年,已经出版了《传奇》和《流言》而名满海上文坛的张爱玲,在干些什么呢?张爱玲文学生涯中的这个特殊时段,好像...

王安忆:改编《金锁记》

我觉得很奇怪,从张爱玲去世开始的热潮来看,她的话题已有十年了。这么多年来“张爱玲”这个话题从来没有衰弱过,并且越来越红...

梁鸿:张爱玲小说家族人物模式初探

余斌在《张爱玲传》中写道:“《传奇》中姚先生的家、川嫦的房间等等,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单个地看,并没有什么超出特定地...

高旭东:鲁迅小说不如张爱玲小说吗?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张爱玲在中国内地几乎已经被遗忘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

王卫平 马琳: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

回望张爱玲研究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40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其人其作的分析和评价;第二个阶段,...

张均:张爱玲论

在《流言•天才梦》(1939)中,张爱玲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

倪文尖:张爱玲的“背后”

张爱玲确乎已经热过了头,而关于张爱玲,我们还是常常可以听到一种普遍的说法:“张爱玲很特殊,绝对是个异数”。但我们仍需要...

卢升淑:现代女作家文本里孤独、无力的母性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写作往往表现为揭露女性现实的问题,特别在控诉父权制方面已经做了广泛的思考。“娜拉的出走”在20世纪初期...

邓寒梅: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

一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 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

梁云:论鲁迅与张爱玲的文化关系

要想在鲁迅和张爱玲之间找到一座桥梁,似乎很容易。于青在《张爱玲传》中说:“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

沈寂:张爱玲的苦恋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最擅长篇“家史性”的故事,较能公认的代表作有《沉香屑•第...

林幸谦:女性焦虑与丑怪身体: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亚文化群体

一引论:张爱玲小说与女性亚文化群体 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家如何能够忠于她的生活、历史、文化现实以及她自...

李奇志:试论张爱玲、苏青的精神特征

20世纪40年代中期,上海。图景1:《新中国报社》。被邀出席女作家聚谈会的近十名 女作家们,沐浴在春阳里,品茗、论文。...

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

一 近年来,城市比较研究方兴未艾,像“北京/上海”,有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城市季风 》广为流传;“香港/上海”,有李欧梵...

许维贤:张爱玲的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天地四方,多贼奸些。 ——《楚辞•招魂》 前言 21世纪初开,香港岭南大学主办“张爱...

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

对于我们这些与张爱玲交臂而过的人,就只能从她留下的文章去认识她。在散文里,她显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说则要隐晦与曲折一些...

陈思和: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

一、民间在都市文化建构中的表现形态 “民间”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1〕, 在任何国家形态的社会环境里都存在着以国家权力为...

陈辽: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三大分歧

2000年初,《文艺报》发表了我对《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序》的批评文章《关于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陈思和:张爱玲现象与现代都市文学

一、特殊环境中的文学现象 张爱玲的成功出名是在一个特殊环境里。柯灵先生曾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

刘勇:论张爱玲文体意识的对抗性

张爱玲是一位艺术个性高度自觉的作家,这体现在她对人物形象、题材、风格、艺术 手法、审美效果等都有高度的选择性。我们知道...

谢倩霓:女性生存及其物质指归*

一 张爱玲,这个似流星般突然划过40年代混沌的天际,发出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又突然消失在天尽头的偃蹇才女,以其凄艳的笔调...

陈建华:张爱玲《传奇》与奇幻小说的现代性

一、传奇与奇幻:中西文类的“视野融合” “传奇”作为一种文类,从唐代小说到明清戏剧,雅俗文学两方面都源远流长,其含义指...

王艳芳:生活的智慧与思想的智慧

本世纪40年代初,作家谭正璧在编辑出版《当代女作家小说逊时说,张爱玲和苏青是目前最红的两位女作家。在沦陷的上海特殊的气...

刘锋杰:创作个性与文学转型的误读

一 在张爱玲接受史上,傅雷1944年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重要意义。与同期张爱玲解读相比,(注:《论张爱玲的小说...

刘志荣 马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

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这样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

韩毓海:“民间社会叙事”的失败与张爱玲小说的意识形态性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景观 作为迟发展国家,中国的现代化首先依赖于“体制的优先合理化”,即合理化的国家体制和市场体制的优先确...

林幸谦:反父权体制的祭典

一 张爱玲的女性主体意识可说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在她的女性叙述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和其从属性一样都和男性人物有着密切的...

陈爱 陈坚:反讽之思与讽刺之力

张爱玲和老舍均是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一个是“异数”、“残酷的天才”,一个是“幽默大师”、“语言巨匠...

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对一种接受史的文化考察

这里大略回顾一下近20年来在中国内地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评论与出版情况,从中或许可以引发一些关于文学阅读与文化生产、传播...

灵真: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随着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1956年移居美国,大陆的评论家忽视了她,大陆的新一代读者不知道她。然而在台湾、海外,张...

张泉: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

一、张爱玲“文化汉奸”论的由来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上海全境沦陷不足四年的时间里,她以...

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扫描

自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至今,海外研究她的学术进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

周丽华:寂寞将何言

扬名于世纪之交美国文坛的伊迪丝•沃顿和活跃于抗战时期上海孤岛的张爱玲都是以社会变革或动乱中的边缘人物之姿态...

霍冬克:“美”的独白与死亡

没有泊舟的锚地。 没有睡眠,也没有死亡。 看上去死了的人还活着。 ——爱默生 在写作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行当中,历数一下...

李医平:乐听市声心如水

读张爱玲的小说,那些“说不尽的苍凉故事”总予人一种作者独坐云端俯视芸芸众生的感觉。而她朴朔迷离的身世与经历,更是为她增...

姚玳玫:从吴友如到张爱玲

1946年11月,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张爱玲《传奇》的增订本。较之1944年7月上海书店出版的《传奇》再版本,增订本在...

钱振纲:婚恋现象的现代审视

自1944年5月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万象》杂志上发表署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以来,在迄今为止的半个世纪中,大...

李霞:言犹在耳的城与人的对话

人类所置身的世界本无“乡村”与“城市”之分,是历史的不断发展,才打破了单一而固有的农业格局,使城市出现了。城市代表着先...

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

严格来说,50年代中期张爱玲已写完她最好的作品。以后的四十年与其说张爱玲仍在创作,倒不如说她不断地“被”创作:被学院里...

翟业军 刘熹:戏与生命的纠缠

《色,戒》是一篇太过诡谲的小说。抛开情节的迷离、情绪的飘忽、写作时间的捉摸不定不谈,就连那个本事的有无,张爱玲都讳莫如...

翟业军:秽亵、“雾数”与事件流

又一份“被背叛的遗嘱”1。 正是这一“背叛”,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如此异样的张爱玲——那么流丽灵动、顾盼生姿的叙事也会...

陈子善:张爱玲说《毛毛雨》

五年前编订《张爱玲集·流言》(2006年10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初版),查考张爱玲第一部散文集《流言》(1944年12月...

张爱玲:忆胡适之

一九五四年秋,我在香港寄了本《秧歌》给胡适先生,另写了封短信,没留底稿,大致是说希望这本书有点像他评 《海上花》的“平淡...

吴晓东:“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

在近些年来的上海研究热中,都市空间成为一个日渐凸显的论题。但在相关研究中有一种把上海都市空间同质化的迹向,即充分强调摩登...

彭丽君:一个最不多愁善感的人:谈张爱玲的《小团圆》

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张爱玲《小团圆》(第276页)如果盛九莉是张爱玲...

李欧梵:张爱玲的英文问题

读者翘首期待的《雷峰塔》终于出版了,这是张爱玲的一部半自传体的英文小说。从传记文学的角度来看,该书的出版确实是一件大事,...

张爱玲:天才梦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

张爱玲:私语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那时候所说的,不是心腹话也是心腹话了罢?我不预备装模作样把我这里所要说的当做郑重的秘密,但是...

董之林:当代小说的传统延伸

当代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最初被确立为学科的时候,曾经在文化的双重定义中无所适从:要么认为“文化是...

王德威:雷峰塔下的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5)研究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显学。近年随著旧作不断出土,张的文名与时俱进,各种相关著作也层出不穷。但...

叶兆言:晚年风光张中行

摘要:有人把张中行与张爱玲的遭遇进行比较,这两个人都是作家中的极端。一个少年成大名,二十五岁之前,差不多把一生该写的好文...

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

摘要:“中国文学“现代性”近年来成了一个话题,引起了许多争论,这本是一个极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一个尚未完全“现代化”的国...

宋以朗:书信文稿中的张爱玲

内容提要: 此文为宋以朗先生2008年11月21日在香港浸会大学所作演讲的记录稿,由林幸谦先生提供。宋以朗的父母宋祺(林...

毛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

从前看金庸,一直有个梦想,想把各本书里的顶级高手集中在一起,看看到底是周伯通厉害,还是张三丰神奇,独孤求败如果和少林灰衣...

沈睿:张爱玲的《小团圆》:母亲与情人

新闻炒得热火朝天据说是性色描写天雷滚滚家族秘密骇人听闻之类的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让我吃惊。吃惊的是张爱玲自己,不是别人...

应凤凰:陈纪滢的长篇小说《荻村传》

许多人谈论也称赞张爱玲的小说成就,却很少人论及她在翻译方面的贡献。例如她曾经为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翻译过几本美国大文豪的作...

王德威:美丽苍凉的手势——从京剧版《金锁记》看张爱玲

张爱玲和电影的渊源众所皆知,她与戏剧——尤其是传统戏剧——的关系起其实一样耐人寻味。在绍兴戏《华丽缘》伧俗的舞台上,她...

王晓明:张爱玲的幸运

那还是八十年代初在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受到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影响,托朋友从香港买来了一本张爱玲的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