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才:叙事传统的颠覆和诗骚传统的回归 “所谓叙事,也即采用一种特定的言语表达方式——叙述,来表达一个故事。换言之,也即‘叙述’+‘故事’”〔1〕。因此, 在... 张鸿声: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想象 早期海派,特别是新感觉派表达上海的全部基础,是力图突出上海在物质与消费意义上趋近欧美的最新动态。由于其叙事策略取决于对... 叶渭渠:新感觉派的骁将横光利一 横光利一(1898—1947)是日本新感觉派的核心和灵魂。在这一派中,惟有横光利一一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新感觉主... 李今:新感觉派和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 曾经有论者断言:“1922年而后的小说史,即《尤里西斯》问世后的小说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影化的想象在小说家头脑里发展的... 朱彤:中国现代新感觉派小说艺术模式的更新 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概括了三类都市小说:以茅盾为代表的工业文化型,以老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型,以新感觉派为主体的洋... 刘保昌:乡土的都会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小说历史的延续不是因为作品的增加,而是由于发现的连续不断。”这种发现的... 陈慧忠:中国新感觉派文学的形成 如果说新感觉派文学在中国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那么,这一文学流派中的几位代表作家能走到一起,却有着许多偶然性。他们本... 王宏图:新感觉派的都市叙事:感性欲望的盛宴 话语的转换:从社会/个人情性到感官欲望/潜意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以刘呐鸥、穆时英、... 王振亮:重评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方法 一、新感觉派对现实主义的理解 新感觉派曾经有自己独立的文艺刊物《新文艺》、《无轨列车》,但却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更... 黄献文:新感觉派研究述评 一 对新感觉派的研究其实在他们的作品一发表就开始了。 水沫书店1929年推出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后,《新文艺》2卷1... 王艳凤:论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 发端于日本的新感觉派是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学流派,它集西方现代派之大成,是 西方各种现代派艺术的综合体。横光利一在《新... 靳明全:论中日新感觉派的艺术追求 1924年10月,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14人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著名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针对《文艺... 何乃英:日本新感觉派文学评析 近年以来,由于日本新感觉代表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被大量译成中文和与日本新感觉派有密切联系的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被重... 吴立昌 饶嵎:穆时英小说论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穆时英和刘呐鸥、施蛰存等人,由于创作风格不少方面的趋同,已形成一个创作群落,被文学史家目为一个... 蒋淑娴:穆时英小说简论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自1928年9 月刘呐鸥创办的《无轨列车》到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问世,经过一段时间的酝... 姚玳玫:城市隔膜与心理探寻 施蛰存(1905—2003)一直被多种文学史指认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其实,在新感觉派作家群中,他是一... 黄献文:论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传统情结 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现代性是其标志和显著特征,但在他们笔下却流露出反现代性的主题;都市是新感觉派作家... 汪星明:试论新感觉派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就带有为“新国民”而“新文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段从学:《雨巷》:古典性的感伤,还是现代性的游荡? 内容摘要 :《雨巷》的艺术渊源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而是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文章在质疑古典诗词影... 王中忱: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在殖民地都市里的转向 摘要:横光在小说中对殖民地语境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凝聚能力的展现,也许比同时代普罗作家对“支那无产阶级大众和日本同志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