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施蛰存《梅雨之夕》——“第三种人”的困境 一六次文艺论争 “五四”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7—1936),据李欧梵在《剑桥中国史》里的整理 [1] ,至少发生... 杨迎平:施蛰存划“右派”的前因后果 施蛰存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思想改造运动”,特别是在经历了1954年对恩师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之后,他基本上就不再... 刘军:施蛰存与《词学》杂志的出版困境 1980年代,度过反右与文革劫难的施蛰存,迎来了其又一次艺术生命。他继续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教职,并开始带古典文学... 罗逊:新见楼适夷致施蛰存信札 自2005年起,楼适夷致施蛰存信札不定期现身拍常两人是旧相识,1931年,楼适夷从日本回来不久,就发表了《施蛰存的新感... 王圣思:追忆拜访施蛰存先生 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去愚园路拜访施蛰存先生。这是导师王智量先生规定的课业,要求我们几个研究生到有学问的老... 田建民:欲望的阐释与理性的想象 一 20世纪前叶的中国新文学中存在着一股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的小说创作流脉。对于多以行为情节来写人物的中国小说传统而言,... 商景云: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与渗透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二个十年里,在上海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人数不多,但能量却很大的文学流派——心理分析小说派。他们以《无轨列... 黄献文:新感觉派研究述评 一 对新感觉派的研究其实在他们的作品一发表就开始了。 水沫书店1929年推出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后,《新文艺》2卷1... 杨迎平:新时期施蛰存研究述评 一 施蛰存继《上元灯》之后,以他的《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小说集,“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 黄忠来:潜意识:“创伤的执著”的不同内涵 一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哲学界和心理学界就引进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早在中国用心理分析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和文学... 刘俐俐:日记何以成为小说 五四运动后日记体小说如春笋般破土而出,以致成了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体裁发展变化不可忽视的现象。日记何以成为了小说?采用日记... 黄忠来:旗手与“恶少”的冲突 鲁迅与施蛰存不是同辈人,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施蛰存还在塾师那儿发蒙。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搏击中,鲁迅深知环境的阴险... 朱丽:善女人与漫游者 施蛰存在其作品中给我们提供了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类男女关系的范型。他所钟爱的男主人公往往有着知识者的素养,同... 黄献文:风格即人 女性气质 施蛰存的女性气质首先表现在其温敏、沉静的性情上。从他后来的一些回忆文章看,他自小就似乎睁着一双懂事的眼睛,乖... 姚玳玫:城市隔膜与心理探寻 施蛰存(1905—2003)一直被多种文学史指认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其实,在新感觉派作家群中,他是一... 张邦卫:从唯美到功利的嬗变 追溯施蛰存小说创作活动,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从侧重文本探索的唯美主义向侧重匡时济世的功利主义的嬗变,就具体小说文本来说... 卢洪涛:佛教题材的世俗改写与历史文本的人性解读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对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研究中,学界普... 金华:从施蛰存的小说看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的“诸神”中,施蛰存无疑算是颇有影响的一位了。就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来看,他大抵是属于“新感觉”这一... 秦艳华:雇佣关系下《现代》杂志品格的生成 雇佣关系是指雇主与雇员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由雇员向雇主提供特定的劳务,并由雇主给付雇员报酬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20世纪... 黄忠来:论施蛰存的编辑活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施蛰存不仅是30年代颇有影响的现代派作家,而且是卓有成就的编辑。在1926至1936年的 十年间,施蛰存同朋友一起,创... 李欧梵:探索“现代” 一 本文讨论的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对之均有所知,但迄今甚少研究。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上海滩上一... 朱亚夫:施蛰存与鲁迅的两次论争 现代著名作家施蛰存以小说闻名文坛,而以他为代表的“现代”派杂文,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张华主编的《中国现代... 黄德志:施蛰存研究述评 提要施蛰存是一位“文体作家”、学者,集创作、翻译、编辑、学术研究于一体。其创作涉及到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学术研... 胡希东:“新感觉派”的“异端”与“他者”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的个性气质和文学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除了他们小说创作表现了各自民族传统美的特色外,还表现在他们各自作... 黄德志:施蛰存历史题材小说创作论 历史小说是现代小说中的重要一域。一般说来,历史小说的产生与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出于某种原因,作家不便于把现实生活作为... 刘凌:施蛰存与鲁迅的交往新说 鲁迅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最有代表性的伟人,施蛰存是他众多社会交往中曾有过较为密切关系的合作者之一。他们两人同... 吴钟麟:留得青山在——回忆施蛰存先生二三事 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与他拜识纯属偶然。上个世纪曾经开明的1957年春,我就读于华师大中文系。某天中午我... 黄裳:忆施蛰存 施蛰存先生是我的前辈。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上海轰轰烈烈地编辑大型文艺月刊《现代》时,我还是一名耽读该刊的中学生。多年后得以... 施蛰存的“三百方针” 初冬的阳光是温暖柔和的。 这个时候,施蛰存却迈不过九十九岁的门槛,他静静消失在最后的余晖中。 施蛰存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