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孟子 登录

梁涛:孟子“道性善”,为何打动了滕王子?

孟子满怀希望来到宋国,却遇到德薄位尊、智小谋大、力小任重的宋偃王,他提的建议不被采纳,内心不爽是可想而知了。不过在宋国...

周磊:孟荀之间:罗钦顺思想的内在张力

摘    要:将罗钦顺之学说归为理学或者气学,均存在一定的争议。罗钦顺思想的主体,是在宋明儒学话...

鲍鹏山:孟子的心性论——中国人信仰世界的建构

一 《孟子·尽心上》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

李景林:道与学——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

摘    要: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此圣道传承,包括“道...

刘悦笛:美国超验主义与儒家世界观——孔孟与爱默生的深层对话与介入重

摘    要:美国超验主义者爱默生被称为“美国的孔子”,深受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影响,但是并不能由此...

王充闾:遗编一读想风标

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首题为《孟子》的怀古诗:“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

刘瑾辉: 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主讲人:刘瑾辉,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孟学研究,特别倾力清代孟学研究。近年出版《清代〈孟子〉学研究...

李春颖:所禀即所值:朱子解《孟子》性命之辨章

摘  要:孟子提出性命之辨,性命关系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为历代哲学家所关注。赵岐、二程、朱子、戴震、阮...

王船山:对孟子大体、小体之辨与“践形”之学的重释

提要:明清之际学者王船山,基于延续礼乐文明与培养儒家人才的现实关切,借由重释孟子大体、小体之辨,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于...

廖晓炜 朱燕玲:可以与能:孟、荀对道德行动的不同解释

摘    要:荀子《性恶》篇为反驳孟子的性善论,特别提出“可以”与“能”的区分。事实上,孟子在讨...

张礼永:师者 道也——孟子师道论之探微

摘要:孟子直接论述教师的文字不多,也未直接提出“师道”的概念,但其言语及行为中实含着师道的精神。面对纷乱的天下,他欲...

曹巍巍:成圣之机:孟子升格因素的多重考察

孟子被尊为“亚圣”,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在继承、阐发、创新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

张伯伟:散文研究去向何方

在与东亚《孟子》研究的比较中可见,朝鲜时代的《孟子》解读多从义理着眼,重“意”轻“法”,而日本的文章学又不免重“法”轻“...

莫天成:孟子王道思想发微——以朱子的阐释为中心

孟子的政治思想,基于其心性论,一言以蔽之曰王道。以政治之实事言之,统治者、被统治者与统治之法度,乃是政治所涉及的三个...

任强:儒家法哲学的正统和异端——孔子、孟子与荀子之间的传承与背离

摘    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法哲学的创立者和继承者,荀子的法哲学则背离了儒家的正统。孔子和孟子...

李振纲: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

摘要:孟、庄心学都关注心体与工夫的开掘。孟子说性善,以性善推论王道正义;庄子主性真,以性真推演生命自由。孟子“集义”“...

向世陵:“仁术”义辨 ——以孟子和朱熹的诠释为据

摘要:齐宣王不忍牛觳觫而以羊易牛,孟子将此概括为“仁术”,以消解维护衅钟旧礼与倡导“爱物”的仁的新观念之间的张力。“...

景海峰:亲亲之感与同类相感——从《孟子》看情感儒学的分疏问题

近代以来的哲学,都是在科学理性的大背景下建构起来的。而蒙培元先生的学说,学界一般将之归结为“情感儒学”,或者再延伸一...

陈乔见:孟子“义”论:在心性中寻求普遍道义

内容提要: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义”之意义的塑造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孟子首先对“从兄敬长”和“君臣之义”这一传统...

蒙培元:也谈《孟子》里一处标点

读了顾农先生发在《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18日)上的文章《〈孟子〉里的一处标点》,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与顾农先生...

蒙培元:仁民爱物——孟子

如果说,在孔子学说中,天还保留着神秘性的一面,人对天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表现了一种宗教精神;那么,在孟子学说中...

魏衍华:《孟子》国家治理之道要义

《孟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包括政治框架、经济模式、道德教化、规矩意识、生态治理、军事外交等,但它的要义...

蒙培元:关于良心、良知

一、良心即道德情感 人的情感既然是可“悦”的、可“贵”的、可“信”的,又是“美”的,那么,它和儒家所说的良心、良知又...

萧延中:史华慈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卢梭、孟子与毛泽东

以美国哈佛大学已故著名思想史家史华慈教授的两篇重要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作者的解读和阐释,展示出了史华慈比较政治思想史...

蒙培元:从孟子“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生态观

孟子有著名的“人禽之辨”。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那么一点点(“几希”),但这一点点区别却非常重要,那就是人有“...

陈来:儒家的政治思想与美德政治观

摘 要:儒家政治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政治思考的主要部分,自孔子以来就提出了德与政的一系列讨论,孔子以为政者的“自正”...

李存山:孟子性善论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人性论的“性”,是与后天的“习”相对而言,是指天生的、与生俱来或生而即有的本性。人性论在中国传统哲学...

裘兆远 刘培功:孟子“民本”思想的三个面向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外王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核心原则之一。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民本...

陈峰:《孟子》《荀子》引《论语》考论

内容摘要:作为儒学在战国时期的两座高峰,孟子、荀子同尊孔学而各有效力,对孔子言论的梳理与诠释尤为措意。在考察战国时期...

李季林:孟子“性美论”的美学思想

摘 要:孟子认为人性本美、丑源于缺,以“性美论”为前提,提出了富有生命力和阳刚性的“充实之谓美”“至大至刚”“大丈夫...

宋立林:孟子性善论的五重层次

摘要:人性论是儒家义理的基石,而孟子的性善论正是儒家人性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孟子的性善论是性本善论,不是性向善论,其...

王新野:《庸》《孟》与《易传》

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代表一一子思、孟子建立了一个以“诚”为道的哲学体系,对当时和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写成于...

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

一 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文化大成的基础上,创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确立了中华民族人本主义的精神方向。孟子作为孔子...

陆建华:孔孟之间的儒家人性世界

摘要:孔孟之间的儒家人物从总体上讲都把人性问题看作道德问题,因而都集中讨论人性的价值指向问题,给人性作善与不善或者说...

满新英:《孟子》中的规矩之道

《孟子》记录着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孟子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王道”“仁政”的政治学说,倡导“...

裴宜理 余锎:中国人的“权利”概念——从孟子到毛泽东延至现在

...

蓝法典:《中庸》性论的价值缺失与权力指向——从《庸》《孟》互诠的遮

摘 要:“天命之谓性”在《中庸》的目的论结构中代表着一种终极善的追求。《庸》《孟》对“性”的互诠唯有在主体视域内才能...

张世英:旧友重逢话孔孟之别

我9岁时,父亲就开始教我熟读《论语》《孟子》,至今还能大段大段背诵。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他当时主要是从写文章的角度给...

杨伯峻:我和《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论语》《孟子》是我从小熟读的书。当时我祖父教我的只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一则我年纪幼小,二则祖父也不大给我讲解...

李华:从孟子思想流布看秦汉文化选择与价值重构

通过对历经百家争鸣、辩难吸收、秦火之祸而流传至秦汉的三代遗存及“轴心时代”智慧的搜集、选择与承继,汉代最终确立起适用于...

李世平:孟子性善的内在理路

摘要:孟子性善从人禽之别和君庶之别的问题出发,由明心和存心的工夫建立了性善立本论和性善存养论。其中,明心的工夫是由已发...

李景林:孟子的道统与学统意识

孔子之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以承续尧舜、孔子之道自任,对孔门圣道传承观念及其谱系作了系统的表述。《孟子》末...

黄玉顺: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

【摘要】孟子的超越观念并非“内在超越”,而是继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这根源于孟子的问题意识,即对人民水...

陈嘉映:性善与向善

§1善(好)这个词 上一章讨论了快乐、幸福和善好的关系,这一章我们讨论性善性恶的争论。在进入这个争论之前,我们先简要谈...

刘笑敢:取向、入径与科学启示:孟子人性论研究的再思考

作者简介:刘笑敢,男,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北京 100875 原发信息:《齐鲁学刊》(曲阜)202...

黄玉顺:孟荀整合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

【摘要】今天应当怎样对待孟荀?这是儒学复兴的一个重大课题。孟荀思想本身具有复杂性乃至矛盾性;并且它们向来就是随着生活...

谢文郁:善的问题:柏拉图和孟子

摘要:本文呈现的是一个比较研究,即柏拉图和孟子关于善的理解问题。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命题:“人皆求善”,认为没有人求恶。柏...

刘笑敢:中国哲学的取向与入径——以对孟子性善论的研究为例

摘   要:中国哲学有两种研究入径:一种是素朴的、直接的研究,一种是迂回的、切入的研究。不同入径也对应着不...

陈行之:孟子很幸运

1 长时期以来,我对“孔孟之道”一端的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总是不怎么满意,而对另一端的孟子(前372年-...

牟宗三:宋明理学演讲录

一、北宋复兴儒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北宋恢复儒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什么?这是一般讲中国哲学史需要讲到的。要讲思想史一定要...

任剑涛:孟荀之外的第三条儒学进路

内容摘要:孔子之后, 儒分为八。其中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之心性儒学、荀子的政治理想主义之政治儒学, 被认为是最具影响的...

赵金刚:孟子与诸侯——经史互动当中的孟子思想诠释

孟子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孟子》一书展现了孟子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的对话,有学生、有论辩对手,也有当时的诸侯。“君主”对...

戴兆国:孟子性善论与康德善良意志论之比较

内容提要: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基石,为儒家德性伦理的演进奠定了基矗康德的善良意志论是其道德哲学理论大厦...

李景林:从论才三章看孟子的性善论

内容提要: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

彭国翔:“尽心”与“养气”: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内容提要:把帛书《五行》说部和通行本《孟子》七篇结合起来,作为了解孟子思想的整体文献依据,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对...

程海霞:中晚明王学“以内在证超越”之取径新探

内容提要: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取径,在王塘南的思想中,主要有以心证仁、以良知而非情识证性体、以“外”证“内外中道之体”等...

涂可国:孟子责善论面临的合理性挑战

内容提要:围绕孟子的责善论,后世学者既有辩护、传承、创新和发展,也有批评、责难。作为处理父子这一特殊人际关系的学说,孟...

郭美华:性善论与人的存在

内容提要:性善论是一个“传统问题”,但其具体意蕴则体现在“自我”的追问与反思之中。只有将作为传统问题的性善论与作为做具...

邢曙光:论孟子思想中的财产权观念

内容提要:财产权观念并非西方独有。孟子“井田”制的设计中,已包含对“民”的财产权的肯定。井田下的“民”是个体农户,其财...

梁涛:我与《孟子》

一 初识孟子,应该是在中学语文课上,一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拨动...

赵广明:情感的道德意义与孟子“四端”说重释

内容提要:要理解康德的情感思想,需对其不同语境的不同表述有整体的把握,才能体贴情感对于其道德哲学乃至整个批判哲学的深意...

郭齐勇:正确理解孟子论舜的两章——兼谈王守仁、李贽、王夫之的相关评

提要:《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章与《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章是孟子师徒讨论大舜的两章,前一章讨论舜如何对待舜...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史记》记载,孟子(公元前371?一前289?年)是邹(今山东省南部)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当时...

刘清平:孟子“民贵”说的实质是“尊君”

     论文抄录  孟子的“民贵”观念历来受到高度推崇,一些现代学者甚至认为...

刘清平:《孟子》当然是不该这样糟蹋的

  我近年连续发表文章,分析孔孟儒学存在的深度悖论,并将《孟子》中记述的舜“窃负而逃”和“封之有痺”两个案例...

吴双林:《孟子》里的等级分析—何为“民本”之民

一 从《论语》“樊迟请学稼……”这段记载可见,孔子词汇中,老圃老农亦属于“民,四方之民”。但当然,假如他们虽无自己的田...

吴双林:孟子与杨墨的矛盾

孟子对于墨子、杨子深恶痛绝,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而当时的情况很糟:...

刘清平:孟子何以“亚圣”?

内容提要:从儒家思想史的内在逻辑看,孟子能够成为唯一有资格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儒家“亚圣”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仅将孔子的...

黄玉顺:养气:良知与正义感的培养

孟子所说的“气”或“浩然之气”,也叫“正气”,是一种情绪体验;而“夜气”是一种比喻。这种情绪体验来自一种内在感受,即通常...

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孟子思想当代价值”高端对话一瞥

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

秦晖:“杨近墨远”与“为父绝君”:古儒的国—家观及其演变

  内容提要:孟子“辟杨墨”在先秦思想史上很著名,也是理解儒家定位的一个重要坐标。但是《孟子》文本中的“杨近...

张志强:线性思维、化约主义与高台“说教”——评梁涛等学者对“亲亲相

[摘要]:梁涛等学者按自己主观需要,运用有学术争议的出土资料,构造自己想象的“学理”,错误地解读了“亲亲相隐”等案...

刘清平:儒家与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

十分重视仁义道德的儒家思潮,在自觉意识的层面上对于一切见利忘义的举动可以说都是深恶痛绝的。然而,奇怪的是,儒家经典《孟...

萧延中:文革的政治思想根源:史华慈论卢梭、孟子与毛泽东

史华慈试图证明:毛泽东发动“文革”运动的直接动因,虽不能排除政治上层权力再分配的因素,但在深层理论的角度上,更应当被看作...

白彤东:主权在民,治权在贤: 儒家之混合政体及其优越性

民主政体有四大问题,特别是它的一人一票机制。基于孟子思想构建的一个结合了民主与贤能成分的混合政体(本文称之为“孔氏中国”...

宇闻:杨朱墨翟为禽兽——以“畜牲”一词骂人始于孟子

2008年6月上旬某日,香港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以四川地震中一名老师的“先跑事件”为题,组织了一次“嘉宾辩...

梁涛: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思想意义

孟子“道性善”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件大事,而如何理解孟子性善论也是当今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汉语学界,有孟子是“性善论”还...

黄玉顺:孟子正义论

【摘 要】孟子正义论的基本观念架构是:仁→利→知→义→智→礼→乐。仁是作为所有一切之大本大源的仁爱情感;利是由仁爱中的差...

白奚: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 孔子的仁学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此后, 对仁的理解和阐释就成为历代儒者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

白奚:从孟子到程、朱——儒家仁学的诠释与历史发展

【摘要】 孟子以心性论仁,对孔子的仁学思想做出了最重要的诠释和发展,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二程、朱熹沿着...

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内容提要 郭店儒家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人的性情,禀赋自天。神秘的天道天德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肯定人的情气和内...

梁涛: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对作为孟子思想核心的“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时间作了考察,认为“四端”说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与告子...

梁涛: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按]本文最初完成于2002年,并在清华简帛会议上宣读,当时一些学者对笔者将“故”字训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提出疑问,...

何中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臆解

[摘要]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从已有的和可能的解释看,大致包含三重意蕴:在知识论层面,孟子的命题并未建构一种主—客之间...

梁涛:从简帛《五行》“经”到帛书《五行》“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帛书《五行》曾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过,除了“经”外还有“说”,当时多数学者根据其内容推定为孟子后学的...

梁涛: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即生言性乃古代人性论的大传统,这一传统常常被概括为“生之谓性”。由于受牟宗三、徐复观等港台新儒家的影响,学术界往往认为即...

黄玉顺: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孟子“论世知人”思想阐释

首先表达一个歉意:今天是周末,占用大家宝贵的周末时间,很不好意思。同时,我也要对古籍所、舒老师[①]表示感谢,给我提供...

邵燕祥:朱元璋删《孟子》,删了哪些话?

关于朱元璋删《孟子》,并且不让他陪祀孔庙的事,我最早是从高旅先生的文史随笔中读到的,但一直不得其详。约略知道删去的有...

李泽厚:举孟旗行荀学

塑建“情理结构”即是树立人性,它主要是“知、情、意”,三者又各有其知、情、意的方面,且三者相互渗透。认识以知为主,审美以...

王瑞来:孟子字辨

孟轲之字本无传 古人生而命名,冠而署字。那么,亚圣孟轲,其字为何?检视之下,居然颇为歧异,没有定说。有云“子舆”者,有...